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综述

1.1 中国互联网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总书记的讲话为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8年,“互联网+”持续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纵深推进,不断从网络空间向实体空间扩展,驱动新业态层出不穷、传统业态升级换代,我国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新动力。2017年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1万亿元,占GDP的1/3。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加快了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中国数字经济随之扬帆起航。

具体来看,2018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机遇与挑战并行。2018年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有所下降,企业IPO频频受挫,资本市场于下半年逐渐趋冷,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垂直领域的市场增长也在逐年放缓。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纷纷将视线转向三四线城市,深度挖掘市场增量新空间,探寻新的蓝海市场。网络音视频服务的火热,成为2018年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长期以来被视为盈利乏力、处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在线教育产业再度发力,其产业规模已超越长期以来被视为“现金牛”的网络游戏行业,展现了勃勃生机。在互联网治理方面,《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指导性文件的推出正引导着我国互联网产业从野蛮生长逐步走向规范式发展。

1.1.1 网民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年底提升了3.8个百分点,如图1.1所示。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7%) 2.6个百分点。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延续了近年来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增速逐年放缓。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居民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效率进一步提升,接入和费用问题已不再是困扰人民群众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因素,用得上、用得起互联网已成为现实,互联网普惠化成果显著。

图1.1 2008—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加手机网民6433万人,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年底的98.6%,如图1.2所示。

图1.2 2008—2018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占比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6.7%,规模为2.22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加1291万人,年增幅为6.2%;城镇网民占比73.0%,规模为6.07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加4362万人,年增幅为7.7%,如图1.3所示。

图1.3 2018年中国网民城乡结构

2018年,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4.6%,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相差36.2个百分点。在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环境。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显著改善,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潜力蓄势待发,农村网民数量稳步增长,互联网在城乡地区的普及率同步提升。

1.1.2 互联网基础资源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8924544个,拥有IPv6地址41079块/32。得益于政府对下一代互联网部署的强力推动,2018年我国IPv6地址申请量在快速增长,如表1.1所示。

表1.1 2017—2018年中国IP地址数量

2018年,我国域名总数约为3792.8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约为2124.3万个,在域名总数中约占比56.0%,如表1.2所示。

表1.2 2017—2018年中国域名数量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网站总数量为523万个,较2017年年底约下降了1.9%,如图1.4所示。

图1.4 中国网站数量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数为8946570Mbps,年增长22.2%,较2017年年底增速提升了12个百分点,如图1.5所示。

图1.5 中国国际出口带宽数及增长率

1.1.3 互联网经济态势

2018年,受宏观经济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以及网络资本驱动逐渐趋冷、网民红利见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迎来周期性发展困难,多年以来高歌猛进的势头有所放缓,开始步入产业发展重心转移,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发展时期。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达1.86万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仍然是科技服务业(15%)、战略性新兴服务业(14.9%)、高技术服务业(13.4%)的两倍左右。与此同时,企业营收增速下滑幅度明显加大,2018年企业营收增速较2017年年底下降了8.1个百分点,总体运营效率有所下降,资本开支占企业营收比重呈现平缓上升态势。

从垂直领域产业来看,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社交服务、搜索引擎四类业务的收入合计达15927.2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的86%。其中,电子商务收入同比增长33.4%,增速较2017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网络游戏、搜索引擎业务较2017年下降了23和22个百分点;社交业务虽然同比增长达48.2%,但增速较2017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在新兴技术产业方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业务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其产业规模较小,尚无法对行业增长形成有效支撑。

1.2 中国互联网细分领域发展情况

1.2.1 移动互联网

2018年,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移动互联网已基本完成对用户诉求的多角度触及,涵盖社交、娱乐、生活服务、教育、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模式创新潜力告竭、行业次元壁被打破、数字用户地位上升,市场格局和竞争环境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与用户规模增速双双放缓,正在从“拓荒期”进入“守成期”,基于存量市场的运营和业务创新成为新的增长活力,“生态”与“连接”演化为市场发展的核心特征。

截至2018年年底,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3亿人,较2017年增长4600万人,同比增速已放缓至5%以下。在用户黏性方面,移动互联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突破341.2分钟,流量资费的下调与4G网络的普及大幅提升了用户的上网时长,人均每天使用时长较2017年猛增62.9分钟。

中国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4.14亿部。同比下降了15.6%,降幅较2017年多了3.4个百分点。智能手机出货量约3.9亿部,同比下降了15.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4.1%,智能手机出货量与上市新机型数量进一步下降。国内4G手机出货量3.91亿部,同比下降了15.3%,在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中占比94.5%。3G手机已逐渐被4G手机替代,2G手机面向特定市场尚存在部分需求。

第三方移动应用平台累计分发量超过1.8万亿次。游戏类、系统工具类、影音播放类、社交通信类、日常工具类、生活服务类、金融类、电子商务类应用下载量均超过千亿次,应用宝仍然是手机应用第一大下载渠道,月活跃用户高达2.69亿人,全网渗透率为27%。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1.39万亿元,发展增速降至38.35%。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网民红利触顶的双重因素影响,自2014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迎来拐点,其发展增速开始逐年下降,已由高速发展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虽然整体增速放缓,但是在部分细分领域及下沉市场仍然有发展空间,随着经营者的进一步深度挖掘,有望重新激发市场活力。

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在短视频、移动社交等方面增长突出,社交裂变和下沉带来新的红利,助推用户增长。拼多多、趣头条等应用在2018年先后IPO,微信小程序成为新的裂变营销载体,拓展了社交裂变新方式。快手、拼多多、趣头条等应用将用户下沉使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月度活跃设备达到6.18亿台,占整体的54.7%。竞争边界愈发模糊,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布局或通过投资进入移动互联网社交、电商、支付等赛道。今日头条系也“跨界”进入社交和电商领域。

1.2.2 互联网金融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网络支付交易金额达2126.30万亿元,同比增长2.47%;网络支付业务交易频次约570.13亿笔,同比增长17.36%;移动支付业务交易金额达277.39万亿元,同比增长36.69%;移动支付业务交易频次约605.31亿笔,同比增长61.19%;移动电话支付业务交易金额7.68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2.54%;移动电话支付业务交易频次约1.58亿笔,同比下降了0.99%。

其中,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5306.10亿笔,同比增长85.05%;支付金额达208.07万亿元,同比增长45.23%。

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6.00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加6930万人,年增长率为13.0%,使用比例由68.8%提升至72.5%。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5.83亿人,年增长率为10.7%,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比例由70.0%提升至71.4%。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网络支付的比例由2017年年底的65.5%提升至67.2%。

我国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1.51亿人,同比增长17.5%,网民使用率为18.3%。行业逐步朝稳健、规范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理财市场规模过大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促进了资金回流银行,有效提升了资金社会利用效率。

2018年我国已有超过90%的跨机构业务通过互联网处理。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提高了清算效率,更加有利于保护客户数据与资金安全,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网贷方面,随着2018年8月网贷行业雷潮爆发,监管层相继展开了整改验收、P2P (Peer to Peer,点对点网络借款)逃废债对接征信、AMC进场化解风险等举措稳定市场。

1.2.3 电子商务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与网上购物习惯的逐步养成,2018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基于消费体验重构的融合、供应链效率提升与渠道下沉及消费场景延伸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三类突出表现形式,线上线下融合加速落地。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模式不仅是对实体零售的赋能,也是对线上零售结构的重新调整,更多精准、高质量的流量导入使网络零售焕发出新的活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1.63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较2017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市场增长略有放缓。其中,商品、服务类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0.6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网络零售额达9.01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较2017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市场增长有所放缓。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7.02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8.4%,网络零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我国电子商务B2C零售额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62.8%,较2017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B2C零售额同比增长34.6%,增速高于C2C零售额22.1个百分点。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消费者对于品质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电商卖家的品牌化、规模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年,B2C仍是网络零售市场的主角。从垂直领域发展来看,生鲜、跨境、母婴依然是高速增长的热门品类。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长14.4%,占网民整体比例达73.6%。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5.92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长17.1%,使用比例达72.5%。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06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长18.2%,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3.97亿人,增长率为23.2%,使用比例达48.6%。2018年网络消费继续保持升级态势,消费升级为行业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成熟发展。与此同时,电商流量加速分化,拼购模式、电商等新模式交易规模呈指数增长。

1.2.4 网络音视频

2018年中国网络音视频行业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成为网络文化娱乐产业乃至总体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音视频行业总体已经具有较强实力,商业模式比较成熟,平台拥有更加稳健增长的现金流。特别是短视频、直播等移动端新视频形态成为行业爆发式增长点,网络音视频行业头部平台纷纷在资本市场寻求更大发展空间。据测算, 2018年网络视频内容行业市场规模达2016.8亿元,同比增长39.1%。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加3309万人,占网民整体的73.9%。手机视频用户规模达5.90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加4101万人,占手机网民的72.2%。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人,用户使用率为78.2%。随着短视频市场的逐步成熟,内容生产的专业度与垂直度加深,同质化内容已无法立足,优质内容成为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3.97亿人,较2017年年底减少2533万人,用户使用率为47.9%,较2017年年底下降了6.8个百分点。游戏直播用户使用率基本稳定;体育直播用户使用率略有下降;演唱会、真人秀直播用户使用率分别下降了6.2和8.8个百分点。网络直播行业内部逐渐分化,进入转型调整期。

1.2.5 网络广告

2018年,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出现诸多结构性变化,市场监管也更加精细化和具有针对性,新兴广告形式也在监管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迅速成长,监管力度与市场创新变得越来越有默契。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各产业环节不断完善和成熟,逐渐完成了从品牌或效果广告向“品效合一”为主流的转变。能够形成这样的转变,除广告主需求驱动之外,广告技术、内容与渠道的多方配合、新广告评估标准的逐步建立及广告投放背后多元数据与产品的打通,都成为主要的推动力。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约4914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保持在30%以上。移动广告市场规模约为3800亿元,同比增长49.6%,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移动广告的整体市场增速远远高于网络广告市场增速。原生广告市场规模达2419.9亿元,占总体网络广告的比例超过四成。搜索广告市场规模约1352亿元,环比增长达到21%,搜索广告增速在2018年触底反弹,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仍旧是互联网产业重要的商业模式,并且市场随着互联网企业形态和格局的变化而变化。网络营销新模式不仅为广告主找到了更有利于收入增长的发展模式,还引领着新消费需求的崛起。以今日头条、小米、美团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已成为拉动互联网广告收入持续增长的新动能。它们的加入,进一步推升了互联网广告的集中度,2018年收入前十的互联网平台占据了全行业92.67%的市场份额,流量向移动端转移的趋势加剧,移动端广告收入占比较2017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增至68%。随着5G的普及,这种转移还将持续。

随着互联网产业经历人口红利期、移动风口期,近年来进入精细化运营期,网络广告市场也在各阶段不断打破原有天花板的限制,拓展形式和边界。未来5~10年,网络广告将继续跟随互联网产业发展,进入以互联网作为连接点,以技术为驱动,打通多种渠道和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以内容创意和基于数据分析的优化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阶段。

广告投在高质量的精准流量上,应用平台正在成为最主流的广告平台。按媒体平台划分,电商与搜索类收入占比超过50%;按广告形式划分,展示、电商与搜索类收入占比超过80%。食品饮料品类占据互联网广告收入品类的头把交椅,个护及母婴品类排在第二位,这两个品类总计占比达49.31%。交通、网络通信及房地产三大品类分列第三至第五位,较2017年增幅均超过15%。数码电子产品、金融保险、零售物流品类收入增幅均超过20%,分列第六至第八位。医药保健品类在互联网广告收入中所占份额呈现负增长态势,2018年较2017年下降了23.66%,占比降至2.69%。

1.2.6 搜索引擎

PC时代搜索的入口价值在移动时代快速下滑,移动端用户搜索行为主要转移到浏览器App和头部大流量应用内部,对前者来讲,搜索广告形式仍以传统关键字广告为主;对后者而言,搜索已经成为产品内部底层常规性应用,除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外,搜索已经难以产生新的广告资源,2018年搜索行为的用户覆盖率首次出现下滑。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81亿人,使用率为82.2%,用户规模较2017年年底增加4176万人,增长率为6.5%。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6.54亿人,使用率为80.0%,用户规模较2017年年底增加2998万人,增长率为4.8%。主流搜索引擎利用平台入口优势,通过链接新闻、短视频等内容,推出信息流产品,以持续提升用户使用黏性。信息流广告为搜索引擎收入增长提供了新动力,正在成为业务收入的重要部分。

1.2.7 网络游戏

201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约为2871亿元,同比增长21.9%,增速较2017年年底减少9.7个百分点。2018年网络游戏市场发展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超过20%的市场增速意味着游戏市场仍然具有一定发展空间。游戏行业的监管趋严,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虽然在短期内对游戏市场形成一定影响,但是对游戏市场的持续性规范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待政策调整完成、厂商适应之后,游戏市场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可观的增长力度,在未来几年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以移动游戏占据主导地位,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进一步上升,产业结构占比也进一步攀升至66.8%,较2017年年底提升了3.6个百分点,随着用户移动化、碎片化娱乐需求的提升,以及移动终端性能上的更新,预计未来移动游戏的产业结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8.4%,较2017年年底增长4224万人。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59亿人,较2017年年底增长5169万人,占手机网民的56.2%。

1.2.8 社交网络平台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移动社交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到9.882亿人,占移动互联网全网用户的99.3%。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3.4%、58.8%,较2017年年底分别下降了3.9和5.6个百分点;微博使用率为42.3%,较2017年年底上升了1.4个百分点。

社交应用商业模式不断成熟,广告依然是社交平台变现的主要方式,而内容生产者能通过社交平台实现商业变现。社交应用与传统媒体互为补充、融合发展。一方面,传统媒体大规模入驻各类社交平台,成为社交平台优质内容的重要来源,既实现了自身向全媒体角色的转型,也提升了社交平台的可信度。另一方面,社交平台助力传统媒体实现大众化传播,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社交平台以用户为核心,注重用户之间的互动、分享、传播,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与社交“渠道”的深度融合。随着网络用户向移动端和社交媒体迁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信息依托社交网络实现大众传播。

1.3 中国互联网发展能力建设情况

1.3.1 云计算

2018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962.8亿元,增速为39.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437亿元,同比增长65.2%;私有云市场规模为525亿元,同比增长23.1%,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在公有云细分市场方面,IaaS市场规模达270亿元,同比增长81.8%;PaaS市场规模达22亿元,同比增长87.9%。在私有云方面,硬件市场规模达371亿元,增比增长70.6%;软件市场规模达83亿元,同比增长15.8%;服务市场规模达71亿元,同比增长13.6%。

在市场格局方面,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市场的前三位;光环新网、UCloud、金山云处于第二梯队;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占据公有云PaaS市场的前三位;用友、金蝶、畅捷通处于公有云SaaS市场的第一梯队;中国电信、浪潮、华为、曙光处于政务云市场的第一梯队。

伴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流量、广互联时代,业务需求和技术创新并行驱动加速网络架构发生深刻变革,云和网高度协同,不再各自独立。云计算业务的开展需要强大的网络能力的支撑,网络资源的优化同样要借鉴云计算的理念,随着云计算业务的不断落地,网络基础设施需要更好地适应云计算应用的需求,更好地优化网络结构,以确保网络的灵活性、智能性和可运维性。

1.3.2 大数据

2018年,大数据产业规模达5405亿元,较2017年的4700亿元同比增长15%,2019年有望达到6216亿元。大数据产业持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促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建设。

我国如今已经建设了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示范区和5个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开展大数据方面的实践探索,区域布局持续优化。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示范区包括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两个跨区域类综试区——京津冀、珠江三角洲,四个区域示范类综试区——上海、河南、重庆、沈阳,以及一个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试区——内蒙古。5个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分别是河北承德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海静安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贵州贵安综合保税区。大数据产业园和基地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毗邻省份大数据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增强了数字经济发展实力,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大数据综合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设立,将在大数据制度创新、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产业聚集、大数据要素流通、数据中心整合利用、大数据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试验探索,推动我国大数据的创新发展。

大数据专用服务在企业端最主要的应用首先是风险控制,其次是运营优化、企业管理等,热度较低的包括广告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在行业端,则以服务业为主,热点相对集中于互联网、政府、金融和交通等领域,其次是社会治理、电信等。

1.3.3 人工智能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339亿元,同比增长52.8%,我国占全球的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9.41%增长至12.56%,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力量。在人工智能企业方面,全球共创办人工智能企业15916家,我国以3341家企业位居全球第二。在市场结构方面,计算机视觉领域市场份额最高,占整个市场规模的34.9%;智能语音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占整个市场规模的24.8%。我国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渗透至各行各业,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正在深度融合,并进一步推进当前的智能安防、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出行等领域的建设,人工智能也已经成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巨大推动力。

目前人工智能浪潮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为主要特征,其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计算力的显著提升、多方位的政策支持、大规模多频次的投资及逐渐清晰的用户需求。总体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基础研究、芯片、人才方面的多项关键指标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

1.3.4 物联网

2018年,我国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完成“十三五”期末目标值80%。截至2018年6月,我国公众网络M2M(端对端)连接数共计5.4亿个,完成“十三五”期末目标值31.8%,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超过120家,完成“十三五”期末目标值60%。

在区域布局方面,我国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产业集聚区。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北京等省市汇聚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从细分行业看,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电力等领域逐渐得到规模化验证。“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细分市场开始出现分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成为四大主流细分市场。芯片、智能识别、传感器、区块链、边缘计算等物联网相关新技术的迭代演进,加快驱动物联网应用产品向智能、便捷、低功耗及小型化方向发展。

1.3.5 工业互联网

自2018年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平台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初步形成。涌现出更多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全国各类型平台已有数百家之多,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也超过了50家。既有传统工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面向转型发展需求构建平台,除了航天云网、海尔、树根互联、宝信、石化盈科、用友、索为、阿里巴巴、华为、浪潮、紫光、东方国信、寄云等起步较早的平台,还有华能、国网青海电力、北汽、浙江中控、朗坤、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行业领先企业也纷纷推出平台产品,将工业技术能力和先进制造经验转化成高效、灵活且低成本的平台服务。也有大型制造企业孵化独立运营公司专注平台运营,如徐工、TCL、中联重科、富士康等大型集团企业剥离和整合内部相关资源,注资成立聚焦工业互联网平台业务的独立运营子公司,在服务好集团的基础上对外输出成果。还有各类创新企业依托自身特色打造平台。

1.4 中国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情况

1.4.1 以云计算为基石和各种新兴技术深度结合

2018年,AI、大数据、IoT、区块链、边缘计算、VR/AR等前沿技术进一步与云计算深度结合,迸发出核聚变般的耀眼光芒。2018年,国内各公有云公司纷纷调整架构,将之前的云计算部门升级为智能云计算部门:9月30日,腾讯架构调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品事业群;11月26日,阿里巴巴架构调整,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12月18日,百度调整架构,将之前的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

目前,主流云服务商均已推出自己的物联网战略,供广大合作伙伴及客户方便快捷地接入。阿里云希望5年内,连接1千个城市、1万个工厂、1亿个家庭、100亿台设备;腾讯云推出加速物联网开发套件(IoT Suite)打造全栈式物联网开发平台;金山云依靠小米物联网平台MIoT来进行布局;华为云发布IoT云服务2.0。

1.4.2 数据中台与专有云

中台(middle office)最早出现在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台、中台和后台。前台由销售人员等面向客户的员工组成。中台由风险经理和管理风险及维护信息资源的信息技术经理组成。后台办公室由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经理和客户关怀代表组成,提供支持、行政和支付服务。一般来说,后台和中台涉及与风险管理相关的非创收业务,并确保适当执行交易。中台的作用是确保在金融交易中协商的交易得到处理、登记和完成。员工管理有关业务交易、风险管理和损益的全球协议。信息技术中心设计软件来支持交易策略。

2015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启动2018年中台战略,构建符合DT(Data Technology,数据处理技术)时代的更创新灵活的“大中台、小前台”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中台的设置就是为了提炼各个业务条线的共同需求,并将这些打造成组件化产品,然后以接口的形式提供给前台各业务部门使用。中台强调资源整合,是能力沉淀的平台体系,为“前台”的业务开展提供底层的技术、数据等资源和能力的支持,中台将集合整个集团的运营数据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对各前台业务形成强力支撑。中台可以使公司在产品更新迭代、创新拓展的过程中研发更灵活、业务更敏捷,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造轮子”的KPI(Key Pe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项目。

2018年9月腾讯架构升级,成立技术委员会和提出“技术中台”的概念。华为则提出“共同平台”,打造支撑业务的黑土地。京东在2017年年末将京东商城技术团队拆分为前台和中台,前台职能部门对接商城各事业部,中台研发聚焦解决共性需求。

云徙科技成立3年,分别获得银杏谷资本、云锋基金和红杉资本投资,600名员工中技术团队占85%,立足消费品、地产和汽车三大行业,打造“业务+数据”双中台,成为阿里云智能生态核心伙伴。

大型企业要在自己的数据中心DIY中台是很困难的,阿里云等提出用技术输出的形式帮助政府和大型企业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建设自己的中台能力——专有云。Apsara Stack专有云是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专有公共云。阿里云专有云在4年来已经服务了诸多客户。中国海关建设了数据中台处理海量数据,使得亿级数据达到秒级响应,进而使海关的查货能力提高了5倍。中国邮政EMS业务采用混合云架构,EMS订单查询是通过阿里云公共云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核心业务中台跑在阿里云专有云上,可以更好地支撑“双十一”千万级订单的流量。

腾讯推出两种专有云:建立在公有云基础设施上的腾讯云企业版TCE(Tencent Cloud Enterprise),和腾讯云TStack(Tencent Cloud Tstack)基于开源架构所的云服务平台,支持私有化部署和云化部署,具备混合云管理能力。

1.4.3 边缘计算和雾无线接入网

物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有大量实时、交互的计算将在边缘节点完成,边缘计算能够有效避免数据向云端传输时所面临的带宽限制、数据泄露风险和时延问题,边缘计算/雾计算正在兴起。2018年,云计算开始了深度布局。阿里云推出边缘计算产品Link Edge,发展“云+边+端”三位一体的计算模式;腾讯云在边缘计算上采取了“CDN+云”的路线;金山云联合小米发布了“1km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华为云发布智能边缘平台IEF,提供从AI芯片、智能硬件到边缘云服务的全栈能力。在海外,亚马逊携AWSGreengrass进军边缘计算领域;微软推出了Azure IoTEdge解决方案;谷歌发布了硬件芯片Edge TPU和软件堆栈Cloud IoT Edge,意在更好地改善边缘联网设备的开发。

从4G开始,移动通信网络就发展MEC和HeNet,在热点地区部署拥有计算能力的基站,用网络将其互联即构成雾无线接入网F-RAN。F-RAN不仅可以共享接入能力,还可共享基站和大量移动客户端的计算能力以提供边缘计算。F-RAN采用多业主多租户模式。可以由多个不同业主建设和管理维护,采用区块链通证实现多业主分配收入。基于网络切片提供多租户服务。各运营商作为租户,付费租用共享资源。

1.4.4 WiFi 6快速兴起

2018年10月,WiFi联盟正式宣布将下一代WiFi技术802.11ax命名为WiFi-6。由于采用OFDMA、8x8 MU-MIMO、1024QAM等技术,在使用2.4GHz频段40MHz和5GHz频段160MHz带宽时其最高速率可达9.6Gbps。无线局域网达到万兆级速率。这将彻底改变无线局域网的面貌,对智慧家庭物联网乃至智慧城市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其性能基本满足5G接入网的需求,将影响未来5G HeNet的发展。

1.4.5 区块链

2018年,区块链经历了飞速上升期之后,在下半年集体进入沉寂期。抛开各种炒作与骗局,区块链在2018年还是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跨境汇款、供应链金融、电子票据和司法存证等众多场景中,区块链已经开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内主流云服务商正在该领域布局。阿里云发布区块链服务,定位于基础设施。腾讯云发布了区块链TBaaS产品白皮书和区块链金融级解决方案。金山云发布区块链云解决方案,推出了金融联盟链;华为云虽然表示区块链处于公司“非主航道”上,但也发布了华为云区块链服务BCS(Block Chain Service)。

1.5 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情况

2018年,我国投融资规模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投融资案例共2685件,相比2017年的1296件增长107.2%,披露的总交易金额为697亿美元,相比2017年的484.8亿美元增长43.8%。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案例共125起,同比增长60.3%,融资金额达555亿美元,同比增长59.2%。

在细分市场方面,互联网投融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电子商务和在线教育领域,融资笔数分别为452笔、371笔、368笔、262笔,占到整个融资笔数的54.1%。总交易金额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出行旅游、本地生活等领域,融资金额分别为263亿元、118亿元、56.3亿元、45.8亿元,融资金额占到所有细分领域的69.3%。

在投融资区域分布方面,北京市投融资案例916起,数量较第2名上海市高出90.8%。北京凭借4个中心的区位优势、活跃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巩固了互联网核心区域地位。第二梯队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广东省,上海市、广东省综合优势显著,互联网投融资持续活跃,融资案例分别为480起、415起;浙江省快速崛起,融资案例237起排名第4位,得益于蚂蚁金服一笔大额融资,融资额度跃居全国第2位。江苏、华中地区、成渝地区构成第三阵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从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投融资总交易金额连续两个持续环比下滑44.6%和9.2%,投融资双方均表示感受到了“资本寒冬”。投融资氛围趋于谨慎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投资决策更加谨慎。投资方加强了对营收、盈利、技术认证等经营考核的要求。二是投资审批更加严格。投资决策的层级更高、流程更长,从投资意向到项目落地往往延长至数月。三是投融资向头部集中,头部企业业务发展稳健、前期估值合理、拥有核心技术,更加容易获得融资,有短板的公司风险逐渐暴露。

2018年,我国167家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约为8万亿元,环比下跌11.7%,有近85%的企业市值出现负增长,若剔除2018年新上市企业,互联网企业总市值降幅超28%。在167家上市互联网企业中,披露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的共119家,营收总计4929.5亿元,同比增长32.2%,增速较2017年同期下降近6个百分点。

1.6 中国互联网信息安全与治理情况

2018年我国共监测网络安全威胁约12341万个,包括恶意IP地址、恶意域名等恶意网络资源约2787万个,木马、僵尸程序、病毒等恶意程序约8997万个,网络安全漏洞等安全隐患约21万个,主机受控、数据泄露、网页篡改等安全事件约536万个。

网络安全威胁态势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态势依旧严峻;二是安全漏洞仍然是公共互联网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三是挖矿木马和勒索病毒是企业安全两大核心威胁;四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设备成为网络威胁的重要目标;五是移动应用程序的恶意行为表现突出。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协调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安全专业机构、重点互联网企业和网络安全企业等推进网络安全威胁共享平台和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为相关网络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组织搭建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共享平台,基本完成了功能开发,具备威胁信息填报、威胁委托认定、认定结果和处置建议反馈、处置通知发送、处置结果跟踪等功能,实现用户角色和权限的管理,预留威胁信息自动化报送、查询、发布等开发接口;组织严查用户数据安全风险问题,并推动网络安全企业在用户数据保护方面形成产品化的用户数据保护能力,针对用户数据泄露形成了风险评估、监测发现等系统化手段,用户数据安全保护能力日趋加强。

在网络安全工作部署方面,有以下几点成果:一是5G安全标准制定进入关键阶段,试验规范2019年年底完成,5G安全研究及标准制定与5G总体架构相关工作保持同步;二是工业互联网安全建设扎实推进,车联网/物联网安全转入部署实施,相关安全工作已由基础预研状态进入企业落地实施状态,整体安全防范能力不断增强。

在网络安全产业方面,2018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到545.49亿元,较2014年237.21亿元增长130%,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23%。电子政务、金融、电信、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领先,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事网络安全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已达2681家,上市安全企业达到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69家,获得融资支持的初创企业超过150家。网络安全产品体系日益完备,产业活力日益增强。

为防范和打击通信信息诈骗,政府各部门、互联网运营商、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间形成协同联动机制,共建共享共治,针对通信信息诈骗犯罪形成一套实用高效的防范打击协同联动机制。公安部门通过与银行对接,在堵截诈骗“资金流”方面建立紧急冻结账户与迅速停止支付模式。2018年,我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3.1万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7.3万名,劝阻疑似被骗人3.2万名,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3亿元;联合银监会和各金融机构利用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成功止付被骗金额97亿元,先后返还群众被骗钱款20亿元,电信网络诈骗预警拦截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查处“黑广播”违法犯罪案件1570起,“伪基站”违法犯罪案件244起。

1.7 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相对消费互联网而言的。中国在前端消费侧的数字化程度在全球领先,消费行为高度数字化,数字化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而在后端产业互联网方面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这主要受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增速放缓,互联网企业急需从线下寻找业务增长点。以前端消费互联网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这正是中国特色的数字化道路。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之一:“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这包括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互联网构建新型的、产业级的数字生态,打通各产业间、内外部连接,以新兴产业的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以传统产业的市场带动新兴产业规模,达到1+1>2的效果,从而能够支持动能转换更好更快地实现。”

产业互联网的内涵包括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智能+等概念。产业互联网实际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实践。广度上不仅覆盖服务业、工业和农业,还从商业扩展到公益和政府,整个社会走向全面互连;深度上从营销服务、生产研发到运营管理,互连渗透到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数据信息由此实现从消费端到供给端的高效流通,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协同带动,推助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具体来看,在服务业方面包括智慧零售、智慧文旅、智慧出行、智慧金融等商业服务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公共服务;对工业而言,通过机器与人的配合,实现更加柔性、质量和效率更高的生产运营,主要体现为数字化供应链、个性化设计及智能制造;对农业而言,人对自然环境的把握,实现更加可预测和调整、产量和质量更高的种植和养殖,主要体现为精准农业。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年底,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上述要求,分别在农业、金融、制造业、健康养老、两化融合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布行动计划。这一立法趋势在2018年得到了延续,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持续发布相关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如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通过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二是部分主管部门针对互联网+行业应用展开试点。如2018年2月1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交办规划函〔2018〕265号)。2018年3月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交办规划函〔2018〕244号)。

三是注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创新发展。如2018年12月25日,工信部印发关于《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工信部科〔2018〕283号),提升汽车网联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驾驶,发展智能交通,促进信息消费。2018年12月21日,工信部发布《工信部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电子〔2018〕276号)加快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动虚拟现实应用创新,培育信息产业新增长点和新动能。

四是进一步整合互联网+发展相关资源和应用。如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3号),引导高等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2018年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发布《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发改就业〔2018〕1363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就业提质扩面互促共进。

五是司法部门首次发布互联网相关案例。2018年8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一批涉互联网典型案例》(国办发〔2018〕79号),密切关注并主动研究互联网相关的新类型案件、及时总结审判经验,快速回应“互联网+”模式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涉互联网领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六是重点关注网络安全管理及配套措施建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相关要求,2018年7月9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发布《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安全规范》等8项行业标准的公告(自然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25号),加强海洋信息方面云计算安全。2018年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交办运〔2018〕119号)。2018年9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林信发〔2018〕89号)进一步加强林业与草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在产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伴随数字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深,各种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从信息爆炸、隐私安全到算法歧视,缺乏约束的科技滥用对社会治理带来新挑战。因此建立科技伦理、引导科技向善,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倡导的责任。

产业互联网的实现,最终需要跨界共建数字生态共同体,形成新价值网络。一方面更需要各行各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机构发挥主导作用,从自身经营和发展的角度主动融入互联网,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型数字生态网络,从而获得新动能、实现新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公司,从助力和服务产业升级的角度,作为各行各业的连接器、工具箱和生态共建者,共同完成新型数字生态的建设。这两方面互为基础,互相赋能,共生共存。

1.8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来自2016年《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数字经济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数字化治理,包括治理模式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等工作做出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11月在G20阿根廷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鼓励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20.9%,占GDP的比重为34.8%。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德、英)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0%,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增速将近20%,已超过上述发达国家。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广东省规模最大,超过4万亿元;贵州省增速最快,超过20%;北京市占比最高,超过50%。

2018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6.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1%。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增长较快,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2%和20.3%。信息消费、数字经济领域投资、数字贸易等需求活力不断释放,助力数字产业化发展提速,我国的数字产业化结构在逐年优化。

2018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超过24.9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1%,占GDP比重的27.6%。工业、服务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8.3%、35.9%和7.3%。地方转型实践案例不断涌现,在离散型行业中,如北京、浙江等省市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江苏、重庆等省市的汽车制造业,在流程型行业中,如浙江、广东等省市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广东、四川等省市的医药制造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多年以来,我国秉持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为数字经济的活跃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数字化治理实践不断适应和完善。我国数字化治理已逐渐形成多方共治格局,依法治理、协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营造出规范有序、包容审慎、鼓励创新的发展环境。

数字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也在2018年显著提升。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其中,第三产业劳动力数字化转型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第二产业劳动力数字化转型吸纳就业的潜力巨大。

(侯自强、王朔) qWUUiwoX0DTuArmOc553MKrqECp8p8zmIcxeWNd2iS67eCQRs3lxMjeuN6R6fB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