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章
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状况

6.1 发展环境

(1)基础能力建设加速数字化转型,驱动物联网应用需求全面升级

从物联网概念兴起至今,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消费升级等多轮外部作用成波次地推动物联网发展。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大形势,我国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基础行业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成为现阶段物联网发展加速的重要驱动力。物联网持续创新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品、设备、流程、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速重构产业发展新体系。包括我国在内的主要国家纷纷量身定制国家制造业新战略,为物联网发展创造巨大市场需求。同时,在城市安防、交通出行、公共事业等行业,正形成多个联网设备数量多、附加值高、商业模式清晰的规模化市场,视频监控、车联网、智能抄表等成为热点应用,带动了物联网产业应用的快速发展。

(2)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交汇融合,促进物联网技术体系泛在、开放、智能化发展

物联网历经多年发展,在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IT企业和传统行业企业的全面布局下,各层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呈现新趋势。一是泛在化,低功耗广域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蜂窝车联网通信等无线网络技术演进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提升了物联网连接传输能力,为真正实现万物互联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是开放化,物联网开放平台发展迅速,促进了产业链企业、行业专家、用户之间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同时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也持续注入物联网技术体系,使得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三是智能化,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支撑各场景物联网终端的实时计算交互能力大幅提升,各大物联网平台也将人工智能能力作为重点提升方向,驱动物联网向“智联网”升级。

(3)国家和地方层面多方位部署,持续优化物联网发展政策环境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并在2018年持续加强布局。一是赋予物联网更为基础的战略定位。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物联网在我国的定位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下沉为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应用精准发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对推动物联网在农业、工业、消费等领域的规模应用进行重点部署。三是省市层面积极谋划。江西省在2018年年初出台《江西省移动物联网发展规划(2017—2020年)》进行全面布局,福建福州、山西阳泉等地市围绕打造物联网产业和应用基地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国家和省市协同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6.2 发展特点

(1)物联网在各行业新一轮应用已经开启,落地增速加快

一是开拓了新的应用范畴,物联网技术和方案在各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家庭等方面产生大量创新性应用方案。二是逐步形成了新的技术演进。基于更低成本和更成熟技术的解决方案开始对传统技术方案形成补充完善,成为推动物联网在部分垂直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典型代表是物联网解决方案中技术重点从有线技术向无线技术的转移,从高功耗技术向低功耗技术的转移。三是促进了新的业务变革,为企业创造新的业务内容、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数据驱动的决策实现。如在物联网赋能下,共享经济扩展到中低价值资产领域,催生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按摩椅等新业态。

(2)物联网产业力量不断增强,围绕关键环节进行布局

在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纷纷瞄准物联网作为新一轮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物联网获取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数据,实现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能力输出和行业赋能。物联网成为通信企业连接数增量拓张的主力,战略意义明显。当前物联网专用网络部署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大规模连接管理平台初步形成。IT服务商构建以平台为基础的物联网端到端服务模式并推进水平化多行业解决方案、纵向边管云一体化扩展。工业、交通、能源、汽车等垂直行业领军企业也在逐步开发物联网能力,为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物联网应用赋能。

(3)物联网生态之争愈演愈烈,边云双核心加快布局

一方面,物联网平台的产业价值被普遍看好,竞争态势加剧,平台建设主体涵盖了物联网产业链各个环节。龙头企业倾力投入,促使物联网平台迅速从野蛮生长期进入调整洗牌期,平台发展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大量物联网设备的计算处理需求,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端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边云协同生态构建成为新一轮布局重点。

物联网与多样化技术加快融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是人工智能从消费物联网向行业物联网渐次渗透,已经在医疗自动诊断、智能制造、智能安防等众多领域开展应用,当前正处于规模起量阶段。二是边缘计算助力物联网边缘侧赋能,不仅可以帮助满足物联网应用场景对更高安全性、更低功耗、更短时延、更高可靠性、更低带宽的要求,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进一步缩减数据处理的成本。三是基于区块链拓展去中心化、去平台化分布式架构,保障物联网数据跨环节、跨行业流动的真实性,形成多方参与,信息透明、共享保真的溯源链,拓展物联网应用。

6.3 市场规模

(1)我国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我国将物联网明确为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的重点产业,工信部在2017年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中指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在“十三五”期末将达到1.5万亿元。根据工信部相关数据,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在2009年约为1700亿元,2016年已经达到93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在巨大的需求拉动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我国物联网产业正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在全球实现领先。近两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中国经济信息社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市场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指出2018年我国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 ,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图6.1所示。2018年全球物联网支出达到6460亿美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7450亿美元,并在未来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率,而中国则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支出国家

图6.1 2009—202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及预测

(2)主要集聚区发展成效显著,引领带动作用凸显

我国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产业集聚区。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北京等省市汇聚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依托这些重点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物联网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打造无锡、重庆、杭州、福州、鹰潭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无锡作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起航点,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的物联网产业核心区,聚集超过2000家物联网企业,涵盖感知、网络通信、处理应用、基础支撑等产业链各环节,并在2018年进一步制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18年物联网产业营收增长20%的目标。福州市马尾区将物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重点培育,初步构建了较完善的产业链条,2018年聚集62家规模以上物联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8.03亿元 。重庆市南岸区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大规模物联网运营平台为支撑,积极发展物联网硬件制造、软件与平台、应用与服务三大产业,2018年带动全市物联网相关产值超过1000亿元

(3)领军企业加速生态建设,中小企业深耕垂直领域

近年来,全球产业巨头都在积极推进“平台化”战略,以构建物联网产业生态,争抢产业发展主导权。国内领军企业也继续加强物联网平台布局,整合上下游合作伙伴,推进生态建设和竞争。电信运营商充分发挥在连接管理方面的优势,2018年物联网业务收入较2017年增长72.9% ,并以“以连接为基础,以平台为核心,以方案为延伸”的发展思路,依托平台发展面向各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中国移动自主开发OneNET开放平台已吸引36000名开发者,提供30余种专网API能力,供客户和第三方开发商调用,承载近2万个应用。互联网企业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创新优势和用户集聚优势,相继提出以物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生态战略,从消费领域向产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市场拓展。阿里巴巴在2018年3月宣布全面进军物联网,提出5年内连接100亿台设备的目标,将城市、汽车、生活和制造四大领域作为未来布局核心。各大IT服务商也持续发力,华为围绕一个操作系统、两个网络接入方式、一个运维管理平台的“1+2+1”战略已建立上千家企业规模的合作伙伴生态,联想在2018年9月发布物联网平台LeapIOT拓展物联网市场。在中小企业方面,新三板挂牌的物联网企业发展相对平稳,但在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垂直领域,一批聚焦应用的企业积极推出综合解决方案和个性化服务,实现快速发展。

6.4 关键技术

(1)MEMS传感器

我国MEMS传感器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短板仍较为突出。一方面,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达到1300亿元,同比增长15.45%,近5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我国在MEMS设计、代工生产、封装测试、应用上已形成完整的MEMS产业链。MEMS传感器形成华东、珠三角、环渤海及东北、中西部四大产业聚集区,其中,华东地区MEMS企业数量最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0%,珠三角地区约占15.5%,环渤海及东北地区约占16%,中西部地区约占8.5% 。另一方面,受限于基础技术创新困难、产业竞争力缺失,我国MEMS传感器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技术积累不足,全球排名前30位的MEMS企业中仅有歌尔和瑞声是中国企业,但产品以单一的MEMS麦克风为主。国内企业基础研发能力不足,多以采购核心的传感器和借助国内的电路设计企业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使国内的MEMS企业不得不依靠国外的技术,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MEMS产品,因此国内的企业过早地陷入了红海市场。二是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链上总体发展不均衡,代工平台和研发用的专业软件等关键技术节点存在瓶颈,大批量量产能力欠缺。三是产品种类不完整,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已有2万多种传感器产品,但国内仅有6000多种传感器 ,传感器功能类别严重不足。四是缺乏领军企业,与国外博世、Dalsa、Amkor、高通、苹果等相比,国内仅终端应用领域稍有优势,其他环节技术能力差距明显。

(2)物联网芯片

芯片呈现多层次供应商格局,模组低价格竞争明显。物联网芯片作为未来重要发力领域之一,已形成大型厂商和创业团队共存的、多层次和多家竞争的供应商格局,供应商数量超过10家,包括移芯通信、智联安科技、芯翼信息、创新维度等创业团队推出自研芯片。LoRa芯片开始打破单个供应商的局面,阿里巴巴获得了Semtech LoRa IP授权,与国内芯片厂商翱捷科技合作推出LoRa SiP级芯片并形成批量供货。在芯片成本降低、模组厂商设计优化、运营商补贴出货量增加的推动下,物联网模组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模组企业,面对当前有限的需求,低价竞争非常激烈。物联网芯片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安全问题,目前除少数智能手机芯片外,用于物联网的MCU、SoC、通信芯片基于成本的考虑均未加入安全芯片。绝大多数物联网芯片不具备抗网络攻击能力,使得物联网设备大都暴露在不安全状态。二是开放性不够,当前大部分通信芯片均关注通信功能本身的技术实现,内部应用处理器没有统一的操作系统,只能通过繁复的、困难的特别定制以应对碎片化的物联网应用需求,需要在通信模块基础上增加MCU/SoC作为应用系统主控,导致成本增加。三是功耗较高,物联网许多应用场景需要电池供电,如表计应用、消防烟感、智能停车等,功耗的优化直接关联到落地场景能效的优化。四是集成度不高,当前很多物联网领域采用的芯片不是专门针对物联网设计的,导致产品中需要多颗芯片实现,如接入芯片和安全芯片、主控应用芯片和接入芯片都是分立芯片,造成功能实现成本上升。

(3)物联网网络

中国形成规模最大公共物联网网络,私有网络同步发展。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引领NB-IoT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产业化,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在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芯片厂商的推动下,3家运营商完成超百万个NB-IoT基站商用,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形成庞大的产业生态群体,应用行业数量不断增多。LoRa在国内的产业生态力量大大加强,形成低功耗广域网络的另一较为明显的阵营,2018年阿里巴巴、腾讯两家互联网公司以最高级别成员身份加入LoRa联盟,在LoRaWAN标准、认证和全球市场中开始发挥作用,通过搭建平台方式吸引生态圈企业,并在杭州、深圳等地开始部署城域级试点网络。另外,全国多地广电厂商将LoRa作为其布局物联网业务的网络部署主要选择。

(4)物联网平台

物联网平台之争进一步升级,增强自身能力和转型同步发展。物联网平台市场步入沉淀阶段。电信运营、互联网、设备制造等领域大型企业不断完善设备管理、连接管理、应用使能和业务分析等平台功能,强化连接灵活、规模扩展、数据安全、应用开发简易、操作友好等能力,推动国产平台竞争力不断提升。此外,大型企业除不断强化自身平台功能外,还重点加强对边缘计算、AI等能力及对工业、汽车、家居等垂直行业的支持,如阿里云IoT Link平台、华为Oceanconnect平台不断联合行业合作伙伴持续孵化多样化解决方案。第三方中小平台厂商面对大型企业物联网平台,逐渐调整竞争策略,一部分为大型企业平台提供专业模块的支持,成为大型平台的紧密供应商,另一部分更专注于自身优势的垂直行业,不断加强方案落地能力。

6.5 应用场景

(1)我国物联网应用规模化发展加快

一方面,随着NB-IoT、LoRa等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梅特卡夫定律正在显现。2018年,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超过5亿个,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连接数也大幅增长,表明新一轮物联网应用在各领域加速落地。另一方面,很多行业在政府相关政策驱动下,形成了相关行业物联网的刚性需求,促成物联网在这些行业的快速落地。总体来看,物联网应用出现三大主线: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移动物联网,创新高度活跃,孕育出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车联网、健康养老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行业物联网,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因素;三是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立体化信息采集系统正加快构建,智慧城市成为物联网应用集成创新的综合平台。

(2)生产性物联网应用成为主战场

我国深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驱动工业物联网的集成创新和规模应用上升至新高度。当前,我国设备制造、石化、金属冶炼、服装、食品加工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正在快速推进,物联网广泛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等环节,支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新模式推广,对效率提升、成本控制等作用显著。2018年,工信部组织72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包括基于蜂窝物联网的智能工厂、跨行业设备全生命周期柔性物联网云平台、基于互联网远程运维服务的智能环卫装备等典型物联网应用项目。据分析, 2018年全球工业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640亿美元,亚太地区增速最高,中国则是促进亚太地区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3)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全面升温

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已步入实质性实施阶段,NB-IoT等城市级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数字孪生城市”等新理念逐步落地,促进物联网应用在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化部署。上海市将建设新型城域物联专网作为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2018年6月19日印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统筹推进市、区、街镇各层级感知节点、平台和应用发展,提出到2020年实现接入超过3000万个传感器。阿里巴巴与无锡市政府也积极协作,以飞凤云平台为依托打造鸿山物联网小镇,计划在3年内发展500~1000个城市治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在应用领域方面,平安城市和雪亮城市建设带动联网的智慧安防设备快速增长,基于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络的物联网应用在城市管网、照明、消防、停车、供水、供气、供热等领域也正在形成百万级、千万级部署规模。

(4)消费性物联网应用热点领域增长迅猛

随着产业链和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一批规模化的消费性物联网产品涌现,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我国互联网、智能家居等龙头企业围绕消费性物联网构建开放的产业生态,布局推广物联网平台化服务,整合各类初创企业,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物联网相互融合,显著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提升了消费性物联网应用的市场表现。智能音箱、智能门锁、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出货量不断提升,尤其智能音箱已经成为智能家居最佳交互终端,在2018年实现市场规模的迅速猛增。

6.6 标识解析体系

物联网标识体系既是支撑网络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又是决定网络治理格局的核心环节。以传统编码管理组织和电信业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主的运营机构,已经推出多种不同的标识编码方案和解析系统。其中最为典型的主要有3种体系。

一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的OID标识解析体系。OID编码是一种多级的可扩展标识,其解析系统是以域名系统为基础进行改进的ORS解析系统。目前该体系的根注册系统由法国电信公司负责运营,而根解析节点由韩国负责运营。

二是由全球物品编码协会GS1提出的ONS标识解析体系。EPC编码是一种分段的固定长度标识,其解析系统是以域名系统为基础进行改进的ONS解析系统。目前EPC编码的注册分配和ONS解析系统都由全球物品编码协会及其遍布全球各国的分会来负责管理,其中注册量和解析量最大的根解析节点由美国威瑞信公司负责运营。

三是由数字对象管理机构DONA组织提出的Handle标识解析体系。Handle标识是一种两级的可扩展标识,其解析系统是可脱离域名系统独立运行的Handle系统。目前Handle标识注册分配和顶级解析由DONA组织的多个并联顶级前缀管理机构负责,首批参与者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中国、德国,下一步可能包括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韩国。

以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为主的研究机构,正在以未来网络为基础,研究新型标识解析技术并开发相应原型系统。如美国MobilityFirst网络中使用的Auspice解析系统、德国洪堡大学提出的OIDA解析系统;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提出的一体化网络解析系统等都是基于动态哈希算法(DHT)技术的全新标识解析体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为解决物联网标识异构性而提出并建设的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NIOT)将有助于实现不同标识解析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

面向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按照《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部署,根节点、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企业标识解析系统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以工业制造企业、工业服务企业、物流企业、互联网企业为主的商业公司,已经根据自身需求开始部署和应用标识解析系统。如三一重工在湖南邵阳的汽车生产线管理中成功应用RFID标识技术,实现了大型汽车生产线的流水作业智能化统计、生产过程实时工序监控、各工位耗时自动统计等,取代了传统人工统计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型生产型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再如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在受到奢侈品巨头Gucci等对其鼓励售假的指控后,为了让使用户和投资者相信其打假的力度和决心,启动了“满天星计划”,即通过二维码形式为每个商品设置唯一身份标识,利用手机淘宝的扫码功能,将亿万个商品与亿万名消费者连接起来,使传统企业实行在线化、数据化升级。目前已拥有总计25亿个商品“身份码”,涵盖快销品、美妆、酒类、农产品等多个品种及恒大冰泉、联合利华等数百个品牌。

6.7 典型案例

(1)设备远程监测

设备远程监测是我国工业物联网应用推进的一大重要场景,工程机械、汽车、机床等厂商运用各类传感器和智能终端,将动态采集的设备状态信息统一接入工业物联网平台,发展设备健康管理、预测性维护、共享租赁、物联网金融等拓展业务。树根互联开发的根云平台已成长为国家级工业物联网平台,截至2018年年底,已经连接超过47万台设备,管理资产超过4300亿元

在根云平台上的众多成功案例中,广柴公司与树根互联开展软硬件全方位合作,为柴油机加装物联盒采集各类运行参数,取得设备管理成本降低30%、管理反应时间缩短20%的显著成效。同样作为工业物联网典型代表,徐工信息以Xrea平台为基础,面向机械、石化、建材、军工等50多个细分行业,已连接超过60万台设备进行数据分析,提供预测性维护等多种微服务,2018年上半年营收已超1亿元 。徐工信息依托Xrea平台开展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平台上管理资产超过3000亿元,融资租赁率超过80%。

(2)智能音箱

我国智能音箱发展相较于国外虽起步较晚,但在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争相布局下,于2018年取得爆发性增长,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阿里巴巴持续探索不同形态的智能音箱产品,在2018年3月发布天猫精灵M1曲奇,6月发布天猫精灵方糖,凭借对图像识别、物体检测、情感反馈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造国内最大智能音箱品牌。京东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智能音箱的互联网企业,与英特尔联合在2018年5月发布叮咚PLAY和叮咚mini2,拓展人脸识别、摄像头拍照、视频通话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品线。百度在2018年3月、6月陆续推出小度在家和低价小度智能音箱,后来居上迅速占领较大市场份额。据分析,中国2018年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2190万台,且2019年预计将实现35%增长

(3)智慧路灯

通过在灯杆上搭载各种传感器和感知设备,并集成充电桩、信息显示屏、无线WiFi、通信基站、应急报警、城市广播等功能的智慧路灯,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设施, 2018年在国内多个城市加快试点建设。天津市生态城在2018年3月建设379组智慧路灯,在照明调节的基础上集成信息显示屏、交通路况监测、安防监控、空气质量监测、语音报警求助等功能,成为智慧生态城建设的重要支撑。重庆市永川区新城针对原有市政道路照明灯存在的能耗高、灯光暗、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在2018年1月实施绿色照明科技节能改造,部署3389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路灯,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费约180万元和管理费用约40余万元。在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中,数知科技在2018年年底中标洪渠智慧路灯项目,将部署400余根集成多种智能化应用的智慧路灯。

6.8 发展趋势

(1)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9年将加强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物联网定位开始下沉,从战略新兴产业到基础设施,成为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国内NB-IoT基站已超过100万个,从广覆盖开始走向深度覆盖,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将为助力开拓更多的创新应用场景。而中国5G将于2019年试商用,2020年规模商用。5G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海量机器类通信,均为万物互联提供重要支撑,5G时代从人到物将打开垂直行业新空间。物联网平台逐步完成首轮洗牌,形成“龙头企业+创新企业”互补融合态势,平台开放性不断提升,龙头企业重要组件开源,向各行各业赋能,水平化通用平台和垂直领域服务平台互相渗透,平台之间的互连互通逐步增强。

(2)规模应用渗透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

一是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将驱动物联网应用进一步深化。当前物联网应用正在向工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业务全流程渗透,农业、交通、零售等行业物联网集成应用试点也在加速开展。二是消费物联网应用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全屋智能、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智能门锁、车载智能终端等消费领域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双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三是新型智慧城市全面落地实施将带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和开环应用。全国智慧城市由分批试点步入全面建设阶段,促使物联网从小范围局部性应用向较大范围规模化应用转变,从垂直应用和闭环应用向跨界融合、水平化和开环应用转变。

(3)物联网安全、治理等重要性不断凸显

物联网节点分布广、数量多、应用环境复杂,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无法应用常规的安全防护手段,使得物联网的安全性相对脆弱。当前,物联网在工业、能源、电力、交通等国家战略性基础行业应用不断深化,在消费领域采集信息涉及大量隐私数据,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物联网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球高度重视,美国政府持续加大物联网安全的政策部署,德国出于隐私数据泄露问题也对可穿戴设备制定相关条例。我国也在尽快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能力,研发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形成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应用设备及系统、数据安全的综合性安全监测平台,并不断扩大联动范围、深化监测能力,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王思博、夏磊、关欣、罗松、陈敏) 3B5sD5St96MkC3tFHYCk1ho/QV4szvw24j3htRUOW4teYSl3nho8No4yYe7dxm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