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2018年中国云计算发展状况

5.1 发展现状

(1)政策环境

近几年,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行业推广、市场监管等重要环节的宏观政策环境已经日趋完善。2015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三项与云计算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为云计算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党政部门云计算安全管理的文件,在政务云领域发挥重要影响;新版《电信业务分类目录》针对云计算业务形态,明确了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业务的概念,相关市场管理政策相继配套出台;工信部于2017年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了我国云计算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 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

●2015年5月,《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中网办发文〔2015〕14号)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015年8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

●2015年12月,《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

●2016年,《关于规范云服务市场经营行为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稿)》

●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

●2017年3月,《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工信部)

●2017年,《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工信部令第42号)

●2018年8月,《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工信部)

(2)产业发展路径

《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明确了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技术增强行动。重点是建立云计算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云计算标准体系,开展云服务能力测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夯实技术支撑能力。二是产业发展行动。重点是建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加速转型,加大力度培育云计算骨干企业,建立产业生态体系。三是应用促进行动。积极发展工业云服务,协同推进政务云应用,积极发展安全可靠云计算解决方案。支持基于云计算的创新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安全保障行动。重点是完善云计算网络安全保障制度,推动云计算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积极培育云安全服务产业,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五是环境优化行动。重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完善云计算市场监管措施,落实数据中心布局指导意见。

(3)协同治理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云服务领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一些不理性的竞争行为开始出现,规范发展已经成为云服务行业关注的重点,行业自律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组织国内主流云服务商于2017年成立了我国首个以云服务经营自律为使命的第三方组织——云服务经营自律委员会,截至2018年年底,已经有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阿里云、华为、腾讯云等在内的60家成员企业。

云服务经营自律委员会发挥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助手作用,有效促成了云服务行业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2018年年初,云服务经营自律委员会正式发布《云服务经营自律规范》,重点明确了云服务技术合作和公平竞争方面的要求,从场地设施、合同票据、商标品牌、数据安全、SLA权责等方面予以细化和规范,并配有真实性检查手段,对云服务企业开展规范经营有较强指导意义。

(4)信用管理成为市场监管新抓手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关要求,创新监管方式,工信部将信息通信领域监管重心由事前逐步转向事中事后,并积极探索推动市场信誉管理机制建设。一方面,推出“两单机制”强化对违规主体和不法行为的约束;另一方面,支持和引导各行业组织建设正向信用体系,促进重点领域健康发展。

为了保障云服务行业的信用水平,云服务经营自律委员会制定出台《云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办法》,并组织开展云服务企业信用评级。评级对象是持有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业务许可资质的云服务经营自律委员会成员,并倡议国内其他云服务企业积极参加。

云服务企业信用评级主要参考如下三方面的工作情况。

不良失信行为记录情况,主要指云服务企业被记录在工信部电信业务经营不良名单和失信名单的情况。依据《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工信部令第42号),电信业务经营不良名单和失信名单是工信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落实失信惩戒机制的具体措施。通常来说,企业可能根据受到电信管理机构行政处罚的不同程度被列入不良名单或失信名单。

自律工作开展情况,主要指云服务企业在签署《云服务经营自律规范》和具体遵守相关自律要求的实际情况。《云服务经营自律规范》目前主要聚焦在“规范资质与合作”与“公平竞争”两个方面。

服务能力可信情况,主要指云服务企业通过第三方机构的服务质量可信度的评估情况。企业可通过可信云主机分级评估结果,或者其他方式证明达到相应要求。

5.2 发展特点

(1)规模效应凸显,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巨头竞争格局已定

近几年,云计算巨头厂商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以数据中心布局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亚马逊(AWS)在全球有20个基础设施区域,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等。微软Azure在全球50个区域建立了数据中心,覆盖14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巴西、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国内云服务商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可信云监测数据显示,阿里云、腾讯云、UCloud等国内厂商的全球数据中心节点数也都在20个以上。

在市场方面,Gartner的调查数据显示,AWS、微软Azure、阿里云、Google、IBM占据了2017年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的前5名,且增长率均超过了25%,而其他厂商的整体增长率只有8%。在国内市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可信云评估数据显示,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金山云、UCloud、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云服务商占据了国内大部分IaaS市场份额,并且领先优势还在不断扩大。

由于公有云不仅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技术、管理与服务投入,而且技术门槛和成熟度也都比较高,经过几年的发展,IaaS的市场壁垒已经形成。因此,后来者很难以技术革新形成突破,几大巨头云服务商的优势明显,整体格局难以动摇。

(2)业务需求驱动,多云成为企业上云的必然阶段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单纯的公有云或私有云已很难满足现有业务的需求,企业需要多种云环境并存来适应新的业务发展。混合云解决方案在部署互联网化应用并提供最佳性能的同时,还可以保障私有云本地数据中心所具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混合云将企业IT运营模式由基础架构为核心转变为以应用为核心,使得企业IT可以结合本地传统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来找到部署应用程序的“最佳执行地点”。

2017年中国市场云计算使用率调查结果,如图5.1所示。

图5.1 2017年中国市场云计算使用率调查结果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企业采用混合云的比例为12.1%,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混合云的应用比例将大幅提升。IDC预测,全球未来混合云将占据整个云市场份额的67%。可见,多云形态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3)公有云普遍进入PE期,私有云集中于VC期

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特别看好云计算行业,亿元级别的大额投融资频频出现。例如, 2017年6月,青云完成了10.8亿元的D轮融资;2017年11月,清华同方宣布收购开源云创业公司UnitedStack有云;金山云在2018年1月前后完成了累计7.2亿美元的D轮融资;2018年6月,华云数据完成了Pre-IPO轮10亿元的融资,如表5.1所示。

表5.1 2017—2018年云计算厂商主要融资情况

目前,巨头厂商在公有云市场的布局已基本完成,私有云、混合云市场还未形成绝对巨头,市场上存在非常多可以纵深切入的方向,成了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

(4)行业科技公司纷纷建立云体系,各领域行业云服务百花齐放

当前,我国云计算的应用正从互联网行业向政府、金融、工业、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传统行业渗透,各大云计算厂商纷纷进军行业云市场,各垂直领域的行业云服务百花齐放。

政务云市场方面,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基础电信企业,浪潮、曙光、华为等IT企业,以及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数梦工场等互联网企业均在政务云市场重点发力。金融云市场方面,银行纷纷建立科技公司,兴业数金、融联易云、招银云创、建信金融、民生科技等银行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在银行云方面发力。工业云市场方面,海尔、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阿里云、浪潮等产业链各环节厂商纷纷搭建有自己特色的工业云平台。

现阶段,各行业云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行业格局,个别行业市场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低价竞标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各行业市场亟须形成一批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高信用级别的标杆企业。

5.3 市场规模

5.3.1 公有云

2018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测算达到907.1亿元,增速为31.1%。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测算达382.5亿元,增速44.4%,如图5.2所示。

图5.2 2015—202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7年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148.7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70.1%。截至2018年年底,共有300多家企业获得了工信部颁发的云服务(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牌照,随着大量地方行业IaaS服务商的进入,预计未来几年IaaS市场仍将快速增长。PaaS市场整体规模偏小,2017年仅为11.6亿元,较2016年增加52.6%。SaaS市场规模达到104.5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39.1%,如图5.3所示。

图5.3 2012—2017年中国公有云细分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根据IDC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公有云IaaS厂商排名前5名的分别为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和金山云,如图5.4所示。

图5.4 2018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厂商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IDC

5.3.2 私有云

2018年私有云市场规模测算为524.6亿元,增速22.9%。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2021年市场整体规模将接近1000亿元,如图5.5所示。

图5.5 2015—2021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7年私有云硬件市场规模为303.4亿元,占比71.1%,较2016年略有下降;软件市场规模为66.6亿元,占比达到15.6%,与2016年相比上升了0.2%;服务市场规模为56.8亿元,较2016年提高了0.4%,如图5.6所示。根据调查统计,超过半数的企业采用硬件、软件和服务整体采购的方式部署私有云,少数企业单独购买软件和服务。未来,随着硬件设备标准化程度和软件异构能力的提升,软件和服务的市场占比预计将有明显提升。

图5.6 2016—2017年中国私有云细分市场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5.3.3 混合云

混合云是在云计算演进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一种云计算形态,它不是简单地将几种云,如公有云、私有云等叠加堆砌,而是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利用各种云部署模型的技术特点,提高用户跨云的资源利用率,催生出新的业务,更好地为业务服务。

从广义上来讲,混合云的形态可以包括云与云的组合、云与传统IT系统的组合、云与虚拟化技术的组合等。这些都是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需求,使用混合IT的方式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Gartner认为所有IT环境都是混合的环境,混合IT既包含传统的IT系统也包含云系统(公有云、私有云)。

从狭义上来讲,混合云指的是至少使用了两种不同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社区云)的云部署模式。例如,公有云与私有云的组合、公有云与社区云的组合、私有云与社区云的组合等,都可以称为混合云。目前,应用较多的混合云形式为公有云+私有云的组合。

目前,混合云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应用负载扩充、灾难恢复、数据备份等。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较小,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相比存在3~5年的差距。从细分领域来看,国内IaaS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以阿里云、腾讯云、UCloud为代表的厂商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并开始与AWS、微软等国际巨头展开正面竞争。国内SaaS市场较国外差距明显,与国外相比,国内SaaS服务成熟度不高,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市场规模偏小。

5.4 云服务案例

1. 某集团双活灾备混合云案例

(1)用户需求

某集团的核心综合管控系统集中部署在某地数据中心,此前并没有完备的异地备份和容灾措施,一旦发生区域性的自然灾害或不可预料的意外事件,将导致数据丢失、所有系统无法对外提供服务等情况,不满足IT审计和上级监管需求,严重影响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因此,该集团提出利用混合云服务实现双活灾备,其核心需求是建设应用级双活灾备中心,打造分钟级灾备应急能力,确保系统可持续、稳定、安全地运行。同时,提出从小型机向x86架构的迁移,希望借助灾备云资源池的建设,彻底解决DB(数据资源)层的虚拟化问题,并在云平台上实现小型机向x86架构的迁移。

(2)解决方案的实现

云服务商结合该集团需求,提出了利用公有云与该集团私有云组成双云数据中心的思路,通过双数据中心高速互联,资源互为备份,实现业务双活。在这一方案中,在公有云资源池中为客户提供了专属云、专用物理机、虚拟私有云、STN云专线、云托管、系统迁移等服务,并重点对双活网络方案进行规划,设计云平台灾备中心的VPC和各种网络流向,实现了云平台能力、专线能力、IDC托管能力等解决方案能力的完美融合。

(3)效果描述

该项目为业内首个基于异构云平台之间的双活设计,开创了首个大型国企私有云与公有云的双活灾备中心实践。借助云平台资源+云专线等资源能力,实现了应用级双活灾备中心的建设,两个中心负载分担业务流量,打造分钟级灾备应急能力,使系统的计算力得以显著提升,确保该集团综合管控系统可持续、稳定、安全地运行。

2. 某公司多云混合案例

(1)用户需求

某公司的云平台希望构建“娱乐+平台”的引擎,统一为集团内上市公司提供基础设施IaaS、与视频相关的PaaS、内容分发、大数据运营平台、运营和安播保障等服务。

云计算中心在技术上需要采用基于公有云和自建私有云的混合云模式,以互联网架构和广电级安播模式逐步构建安全、稳定、可扩展和承载海量视频内容的生态云平台,同时需要通过混合云平台承载上市公司的统一数据平台。

(2)解决方案的实现

使用云管平台对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专线对接各种云平台。

公有云:使用多个公有云服务商提供的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等在内的服务产品,为自身提供用以承载集团业务的集群。

私有云:利用某私有云厂商一键部署、全异步无锁架构、无状态服务、开源全API化特点,快速建立自动化、标准化运维体系。

混合云:通过专线与VPN打通,业务主机数据可灵活迁移,同时借助于公有云丰富的产品与功能,也为私有云业务提供了可能性。

业务调度:通过混合云管理平台,利用应用提供的API接口对业务在混合云上的承载进行调度,实现业务价值与成本的统一。

目前,该公司混合云主要承载业务包括直播类服务、媒资处理类服务、关键数据和内容分发和归档等。

(3)效果描述

该项目中的多个云服务商共同合作,借助最新技术、平台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之优势与集团的行业领导力、泛娱乐内容和融合渠道之优势,使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相结合,以“娱乐+”战略为目标,建设和发展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新媒体内容生态圈,为广大最终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娱乐产品及寓教于乐的良好媒体内容生态环境。

3. 某化工行业上云案例

(1)用户需求

该企业为国有大型骨干中央企业。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信息化建设诉求如下。

自有机房空间不足,基础设施资源需求大;业务迅猛发展,新应用不断上线,传统采购模式响应滞后,需要更灵活的资源部署;信息系统繁多且复杂,协同能力差且运维工作负担重,需要统一平台、统一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国家的合规性需求。

(2)解决方案的实现

以云主机、云硬盘、VPC、弹性IP和带宽为基础的标准公有云服务,主要面向B2B等业务及内部测试使用;以裸金属服务器为基础的安全可靠、可定制化的私有云服务,主要面向财务、金融等业务板块;公有云、私有云、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间高速、快捷、灵活的高性价比网络通道,使云和互联网、专线深度融合;提供定制化的私有云网络和安全设备集成服务,以及等保测评服务;实现公有云、私有云和安全网络设备的统一管理,包括资源申请、审批流程和性能监控等。

(3)效果描述

大大缩短了扩容及业务系统的部署时间,同时有效释放运维压力,支撑集团业务快速上线及调整;使“互联网+”与能源产业充分互通互融,逐渐实现了产业全环节的打通,打破产业链上下游壁垒,整体生产及运营能力有显著提升,为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石化贸易产业新“生态圈”带来了全新的价值;获得了满足客户五大板块业务发展和符合集团战略转型的统一的混合云平台,基于统一云平台,实现业务云端共享,促进数据共享及信息流动,为业务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统一的混合云平台满足等保三级要求,符合央企信息化建设的合规和审计要求,并且国际认证资质齐全,满足全球业务运营的合规性需求。

5.5 企业数字化转型

(1)云计算提升企业敏态竞争能力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付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等一系列压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企业传统信息化模式面临和业务发展速度脱节的问题,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大企业纷纷通过信息化升级促进业务变革,即使传统业务发展相对趋缓的企业,市场竞争也正在倒逼这些企业进行业务转型,以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云计算可以让企业快速获得可持续、敏捷发展的能力。利用云计算弹性和灵活扩展能力,满足企业业务快速上线的需求,提升企业创新速度。同时,新兴技术也在不断推动着云计算的变革,例如,在容器快速发展的同时,利用容器编排技术,为容器化的应用提供部署运行、资源调度、服务发现和动态伸缩等一系列完整功能,提高了大规模容器集群管理的便捷性;利用微服务化整为零的概念,将复杂的IT部署分解成更小、更独立的微服务,实现从软件、硬件到基础架构朝着轻量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利用DevOps通过高度自动化工具链打通软件产品交付过程,使得软件构建、测试、发布更加快捷、频繁和可靠。

(2)云计算助力企业重塑协同方式

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未来形势的预判,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制定统一的整体规划,而是本着“先上项目,事后调整”的思想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导致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信息系统种类繁多、孤立建设和实施、不同厂商之间互不兼容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系统效率。利用云计算可以集中建设整合IT资源,同时由于其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IT模式,使企业内部效率提升,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办公、互通互联。同时,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可扩展存储系统等,能够为数据汇聚、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提供支撑。

云计算能够切实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目前,我国诸多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企业需要产销一体化的新价值链传导,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安排整体的生产目标,从而缓解整个市场产能过剩的现状,同时通过供应链管理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提升质量。云计算能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基于统一的云平台,打通上下游壁垒。在采购端,利用数据的实时互通,实现资源的精准调度、匹配,从而实现去库存、提升产品合格率、减少供应链综合成本的目标;在营销端,通过“千人千面”的精细化运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3)云计算驱动企业运营颠覆式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聚集的特点,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众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引发诸多领域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联合的方式来优化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实现企业业务流程改造,优化自身的业务、提升生产效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推进,因为传统信息系统架构并不能很好地支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展,使得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道路存在瓶颈。

云计算能够很好地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中开展,从而激发企业创新。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服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偏好,为企业提供导向性策略,深挖个性化、高价值的产品。同时,云端的大数据处理,可以帮助企业精准捕获和保留客户,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又能助力企业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设计、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协同、智能营销、智能决策、智能客服等多方面的业务创新。

5.6 发展趋势

(1)开源成为共识,云计算厂商纷纷拥抱开源技术

如今,开源社区逐渐成为云计算各巨头的战场,云计算厂商加大了对开源的重视程度。

容器方面,2017年,微软、AWS等云计算巨头厂商先后以白金会员身份加入Linux基金会旗下的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以加强对Kubernetes开源技术的支持。阿里云更是在2017年两度晋级,从黄金会员到白金会员。截至2018年12月,CNCF白金会员的数量达到17家,黄金会员数量14家,银牌会员的数量270家。

虚拟化管理方面,以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开源社区OpenStack为例,截至2018年12月,共有白金会员8家,黄金会员19家,合作伙伴104家。其中,我国企业占据了一半的黄金会员席位。同时,华为、九州云、烽火通信、EasyStack、中兴等厂商在OpenStack各版本贡献中持续处于全球前列。此外,OpenStack基金会的会员还包括Intel、Red Hat、Rackspace、爱立信等国际巨头厂商。

(2)云计算运维进入DevOps时代,AIOps尚处起步阶段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IT系统变得越发复杂,运维对象开始由运维物理硬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演变为能够自动化部署应用、快速创建和复制资源模版、动态扩缩容系统部署、实时监控程序状态,以保证业务持续稳定运行的敏捷运维。同时,开发、测试、运维等部门的工作方式由传统瀑布模式向DevOps(研发运营一体化)模式转变。从软件生命周期来看,第一阶段开发则需运用敏捷实践处理内部的效率问题;第二阶段需基于持续集成构建持续交付,解决测试团队、运维上线的低效问题;第三阶段持续反馈需使用可重复、可靠的流程进行部署,监控并验证运营质量,并放大反馈回路,使组织及时对问题做出反应并持续优化更改,以提高软件交付质量,加快软件发布速度。

同时,在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智能运维AIOps被提出。AIOps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运维领域,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对采集的运维数据(日志、监控信息、应用信息等)做出分析、决策,从而达到运维系统的整体目标。AIOps虽然在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有所应用,但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智能化运维将成为数据分析应用的新增长点和发展趋势。

(3)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助力物联网应用

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互为补充。在当今物联网迅猛发展的阶段,边缘计算作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提供了对于计算服务需求较快的响应速度,通常情况下不将原始数据发回云数据中心,而直接在边缘设备或边缘服务器中进行处理。云计算作为物联网的“大脑”,会将大量边缘计算无法处理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同时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反馈到终端设备,增强局部边缘计算能力。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发展,打造物联网新的未来。在边缘设备上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方式有助于降低关键应用的延迟、降低对云的依赖,能够及时地处理物联网生成的大量数据,同时结合云计算特点对物联网产生的数据进行存储和自主学习,使物联网设备不断更新升级。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通过使用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技术,自动驾驶汽车上的边缘设备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在本地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给汽车控制系统,完成实时操作;同时,收集的数据会发送至云端进行大规模学习和处理,使自动驾驶汽车的AI在可用的情况下从云端获取更新信息,并增强局部边缘的神经网络。

(4)云网融合加速网络结构深刻变革

伴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流量、广互联时代,业务需求和技术创新并行驱动加速网络架构发生深刻变革,云和网高度协同,不再各自独立。云计算业务的开展需要强大的网络能力的支撑,网络资源的优化同样要借鉴云计算的理念,随着云计算业务的不断落地,网络基础设施需要更好地适应云计算应用的需求,更好地优化网络结构,以确保网络的灵活性、智能性和可运维性。

云间互联是云网融合的一个典型场景。以云间互联为目标的网络部署需求日益旺盛。随着云计算产业的成熟和业务的多样化,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实际成本情况选择不同的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这也形成了丰富的云间互联业务场景,如公有云内部互通、混合云和跨云服务商的公有云互通。当前混合云的组网技术主要以VPN和专线为主,而SD-WAN由于其快速开通、灵活弹性、按需付费等特性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在云间互联场景下,云网融合的趋势逐渐由“互联”向“云+网+ICT服务”和“云+网+应用”过渡,云间互联只是过程,最终目的是达成云网和实际业务的高度融合,包括服务资源的动态调整、计算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定制化的业务互通等。

云网融合的另一个场景是电信云。电信云基于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电信业务云化,基于NFV、SDN实现网络功能自动配置和灵活调度,基于管理与编排实现业务、资源和网络的协同管理和调度。电信云与云间互联不同,它更关注的是运营商网络的云化转型,包括核心网、接入网、传输网及业务控制中心等多个层面的网元都可以以云化的方式部署,最终实现运营商网络的软化和云化。

(栗蔚、马飞、陈屹力、郭雪、徐恩庆、牛晓玲) UzZDmIchqAM4/8ULUiFGzZB8qgdJBfRt8hTAwHQFW/qX1htbxyOfGpNGXaIX5b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