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4.1 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201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我国各级政府与行业多方入手,深入开展网络强国建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能力,大力推进宽带提速、降费,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速光纤网络升级继续加快,骨干网与互联互通带宽大幅扩容,国际传输网络全球布局加速延伸,宽带和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下一代互联网IPv6推进加速,应用基础设施发展迅猛,整体覆盖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网络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应用部署水平基本与国际保持同步。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我国设备制造业和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推动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成为国家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全面服务于数字经济各领域的健康发展。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3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5884万户,总数达到4.07亿户,光纤接入(FTTH/O)用户3.68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90.4%,较2017年年底提升了6.1个百分点。宽带用户持续向高速率迁移,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2.86亿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70.3%,占比较2017年年底提高了31.4个百分点。3G和4G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13.1亿户,全年净增1.74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83.4%。4G用户总数达到11.7亿户,全年净增1.69亿户。

2018年,我国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网络架构不断优化,IP骨干网新平面建设持续推进并已初步投入使用,骨干直联点持续扩容并基本按计划完成流量疏导,互联网顶层网间架构进一步优化。新型业务驱动骨干网络容量持续高速增长,多样化新型技术开展验证并逐步进入骨干网络。100G继续引领干线传送网络建设,ROADM网络商用规模持续扩大,200G/400G试点有序推进。我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扩容提速,总带宽达到7.8Tbps,同比2017年增长34.5%。国际信道出入口数量与通达范围双增长,全国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建设继续快速增长,地方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意愿日益强烈。云网协同初见成效,网络智能化承载能力日新月异,有力地支撑了数据中心网络的发展需求。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进一步落实宽带提速要求,光纤网络改造成果显著,FTTH网络覆盖巨幅增长。2018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8.86亿个,较2017年年底净增1.1亿个,同比增长14.1%。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光进铜退”趋势更加明显,xDSL端口比2017年减少578万个,总数降至1646万个,占互联网接入端口的比重由2017年的2.9%下降至1.9%。光纤接入(FTTH/0)端口比2017年净增1.25亿个,达到7.8亿个,占互联网接入端口的比重由2017年的84.4%提升至88%。全国新建光缆线路578万千米,光缆线路总长度4358万千米,同比增长15.4%,整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随着4G业务的发展和服务不断优化,我国基础电信企业移动网络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18年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648万个,其中4G基站新增43.9万个,总数达到372万个,移动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继续提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711亿GB,同比增长189.1%,比2017年提高了26.9%。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702亿GB,同比增长198.7%,在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98.7%。全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4.42GB,同比增长2.6倍。

2018年,多方协力共推我国IPv6网络规模部署进入加速阶段,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网络IPv6改造初见成效,骨干设备已全部具备支持IPv6的能力,开通IPv6互联互通带宽达3.5Tbps,国际带宽达100Gbps。三大运营商骨干网络设备已全部具备支持IPv6的能力,全国30省LTE改造均已完成,并在全国30省开始为固网用户提供IPv6服务,全国IPv6用户数增加明显。运营商的超大型和大型数据中心已全部完成IPv6改造,CDN和云平台IPv6改造已起步。

2018年我国前5名云企业市场份额超过75%。知名云计算企业积极拓展CDN业务,打破传统市场格局。根据Gartner统计,2018年全球TOP18 CDN服务商中我国网宿、蓝汛外,阿里云、腾讯云、白山云5家入选。我国大型云企业数据中心和著名公共域名解析服务商的海外节点布局进一步加速完善,大型ICP的网络互联顶层架构积极实施SDN,企业骨干网络的智能调度能力快速提升。

在网络性能方面,我国IP骨干网性能持续提升,网内平均时延已优于国际主要运营商平均水平,网络丢包率连年提升比例超50%,整体趋好明显,但与国际仍有差距。固定宽带接入速率大幅提升。据Ookla统计,2018年12月,我国固定宽带接入速率89.17Mbps,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位。视频平均首次播放时延可满足视频流畅播放的需求,用户体验良好。

4.2 互联网骨干网络建设

(1)网间互联架构持续优化调整,网间互通性能持续提升

2018年我国互联网顶层架构进一步优化调整。随着杭州、福州和贵阳3个新增骨干直联点开通后一年多的建设,基本已完成全国到本省流量的疏导并进行全网路由调整,全国网间互联网总体架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13个骨干直联点整体上实现各互联单位网间互通流量的统一调度承载、均衡协调,全国网间互联路由策略持续优化。

自新增骨干直联点建设开通以来,随着网间互联架构持续优化,互通质量总体不断改善。我国网间互联互通总体时延性能近几年不断提升,从2014年的开通前的68.18ms降至2018年的46.15ms,降幅达32.31%;其中联通和电信全国网间互通时延从70.73ms降至40.75ms,降幅达42.39%。各直联点所在省份近两年到全国的网间互通性能总体上改善更为明显。图4.1给出了首批直联点开通后所在省份与全国互通性能变化情况。

图4.1 首批直联点开通后所在省份与全国互通性能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互联网监测分析平台

(2)骨干网络与云协同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化承载水平提升

2018年,我国骨干网络架构优化调整工作持续进行,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积极推动网络重构,云网协同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网络智能化建设不断推进。

2018年,我国电信运营商面向云数据中心建设发展,进一步深入推进以云为核心的骨干网络重构。一方面,随着骨干网络东西向流量的迅速增长,数据中心网络(DCI网络)建设起步推进。中国电信2017年开始建设DCI网络,2018年持续采用SDN技术优化网络,更好地实现云网协同。中国联通基于其产业互联网构建数据中心网络,一期建设已实现65个自有优质数据中心的接入,2018年年底实现地市全部支持SDN。中国移动建设一张全新的4+45的DCI网络,用于全国的数据流量疏导。另一方面,随着云基地建设发展和新业务流量增长变化,各企业不断推进骨干网新平面建设,在重点业务流量省份之间建设的直达链路也越来越多,进一步促进了网络扁平化发展。2018年,中国电信ChinaNet新平面建设在实现6个地区10个核心节点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新平面其他节点建设和流量承载优化。中国移动完成CMNet新平面30个骨干核心节点建设并实现与老平面的互通,流量承载更加高效。中国联通继续推进全网重点省份直连,China169网络在网内有选择性地进行跨省汇聚路由器的直接互联,实现了超过20个以上重点省份间的直接网状互联,图4.2给出了骨干网络架构变化趋势。

图4.2 骨干网络架构变化趋势

同时,电信运营企业逐步加大骨干网的智能化改造力度,改造成效也正逐步显现。中国电信发布CTNet2025计划以来,致力于打造简捷、敏捷、开放、集约的新型网络。2018年随着SDN技术在骨干网络中的优化试点推进,基于自主研发的协同编排系统应用,其业务性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如CN2网络杭州到西安的VPN时延下降了约50%。中国联通随着CUBE-NET 2.0的推进,2018年取得骨干网SDN重构的系列创新成果。通过引入SDN技术,将其覆盖全球的大客户IP承载专网升级重构为产业互联网(CUII)。未来,将基于CUII提供云网协同连接服务。

(3)我国国际互联网建设进一步推进

2018年,我国国际通信需求更为凸显,各部委及地方纷纷加大了对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和投入。2018年,我国新增珠海横琴新区、山西综改示范区、桐乡、克拉玛依4个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提升了4个城市/园区企业的国际访问质量;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分别新增2个和5个POP点,进一步扩展了全球网络布局。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设立9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8个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3个海峡两岸通信局、15个国际互联网转接点、27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124个海外POP点。

我国国际通信传输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已辐射周边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且横跨太平洋、贯穿印度洋,连通了我国与亚太地区、欧亚大陆及北美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通道。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拥有10条登陆海缆和44条跨境陆缆,通过24个国际信道出入口疏通。

4.3 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产业各方积极协作,我国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各级政府积极推动IPv6规模部署。2018年,国资委、网信办、工信部、教育部等部委相继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通知,河北、湖南、辽宁、江苏、江西、四川、陕西、云南、浙江、佛山市、温州市等省市印发了推动IPv6规模部署的相关文件。

IPv6地址数量全球领先,IPv6用户数显著增长。2018年年底,我国IPv6地址申请数量达41060块/32,同比增长75.2%(见图4.3),居世界第2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分配IPv6地址的LTE和固定宽带接入网络用户总数超过8.65亿,其中LTE用户数超过7.7亿,增长了10多倍。

基础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的IPv6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年底,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全国30省LTE网络均已完成端到端IPv6改造并开启IPv6业务承载功能,骨干网设备已全部支持IPv6,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完成29个省、30个省、26个省的城域网改造,国际出入口IPv6总带宽达到100Gbps。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5个直联点开通了IPv6互联互通,互联带宽达3.5Tbps。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的递归服务器和常用公共递归解析服务器全面支持IPv6地址解析。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的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已全部完成IPv6改造,可以为用户提供IPv6资源服务。同时,为配合CDN及网络应用的改造进度,基础电信企业也加快了中小型IDC的改造。

图4.3 2013—2018年我国IPv6地址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APNIC

2018年中国政府和中央企业网站的IPv6支持度快速提升。2018年年底,中国大陆93家省部级政府网站中可通过IPv6访问的网站共有63家,占比为67.7%;97家中央企业网站中可通过IPv6访问的网站有92个,占比为94.8%,如图4.4所示。互联网企业对于IPv6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国内用户量排名前10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均制定了较明确的升级改造方案,其中9个商业网站已完成IPv6升级改造。

图4.4 2018年中国政府和中央企网站的IPv6支持度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平台

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络IPv6网内、网间性能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指标相比IPv4网络仍有差距。一方面,我国主要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IPv6网内总体性能稳定,持续优化。2018年12月,我国主要电信运营企业IPv6网内平均时延达到34.37ms,已经接近IPv4网内时延,网内平均丢包率为0.4%,相比IPv4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我国主要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IPv6网间总体性能保持稳定。2018年12月,我国主要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IPv6网间平均时延为45.98ms,网间平均丢包率为3.36%。由于网络仍在调整,总体性能不及IPv4,网间时延性能差距较小,逐月趋好;网间丢包与IPv4差距较大,如图4.5和图4.6所示。

图4.5 2018年中国主要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网内性能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监测与宽带测速平台

图4.6 2018年中国主要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网间性能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监测与宽带测速平台

4.4 移动互联网建设

2018年我国4G网络建设进入优化提升阶段,深度覆盖效果显著。随着4G网络的大规模商用,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和普及率进一步提升。我国持续深入推进4G网络建设,网络深度覆盖取得显著进展,已覆盖超98%的全国人口。截至2018年年底,4G基站总规模超过370万个,继续保持全球最大4G网络的地位。其中,中国移动累计建成4G基站约206万个,中国电信累计建成4G基站约89万个,中国联通累计建成4G基站约77万个。综合来看,2018年运营商基站数量呈缓慢增长态势,我国4G网络建设进入优化提升阶段。

我国稳步推进5G商用进程。我国进行的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测试工作,2018年年底已基本完成,测试结果表明,5G基站与核心网设备均可支持非独立组网和独立组网模式,主要功能符合预期,达到预商用水平。自2018年下半年起,运营商主导的5G产品研发试验启动,在产业链主要环节基本满足商用需求的条件下,我国将启动5G商用服务。在商用初期,我国将重点在中频频段(2.6GHz~6GHz)开展5G网络部署,在实现良好覆盖的同时,可有效支持智慧城市、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

移动物联网(NB-IoT、eMTC)加快建设步伐。当前全球多个运营商紧跟NB-IoT和eMTC发展步伐,在标准协议完成之后第一时间进行技术验证、测试和现网部署。根据GSA统计,截至2018年7月底,全球58个国家/地区的117家运营商投资NB-IoT,其中38个国家/地区的60家运营商正式商用NB-IoT网络,全球28个国家/地区的44家运营商投资eMTC,其中13个国家/地区的18家运营商正式商用eMTC网络。2018年全国持续推进NB-IoT网络建设,并启动eMTC网络建设。截至2018年7月,NB-IoT基站将近达到57万个,其中,中国电信已开通NB-IoT基站29万个,中国移动已开通NB-IoT基站14.6万个,中国联通已开通NB-IoT基站13.3万个。NB-IoT应用示范加速推进,多省市开展了NB-IoT示范应用。2018年起国内对NB-IoT设备开展进网管理,截至2018年7月底,共核发NB-IoT设备进网许可证29张,全部为NB-IoT无线数据终端。

4.5 互联网带宽

我国宽带用户持续向高速率迁移。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固定宽带用户达到4.07亿户,全年净增5884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超过7成,天津、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Mbps以上接入速率固定宽带用户超过8成,发达城市开始发展200Mbps甚至500Mbps固定宽带用户。

我国骨干网带宽保持大幅增长。2018年,随着网络设备更新迭代加快,一方面,骨干网络从400G平台开始迈向1T平台;另一方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继续推动建设骨干网新平面,新平面带宽规模数倍于原有公众互联网,预计将于2019年全面建成,所有公众互联网流量也将割接至新平面。随着骨干网新平面的建设完成,我国骨干网带宽还将保持大幅增长。

我国骨干网网间带宽扩容再创新高。在工信部的大力推动下,网间互联带宽扩容继续保持高增长,截至2018年年底,网间互联带宽达到7550Gbps,年增长率34.8%,扩容1950Gbps,为历年最高,如图4.7所示。

图4.7 2009—2018年中国互联网网间带宽扩容情况

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大幅提升。根据Telegeography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含港澳)达27.93Tbps,年增长率41.0%,扩容8.1Tbps,为历年最高,如图4.8所示。

图4.8 2009—2018年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

4.6 互联网交换中心

互联网交换中心作为流量集中交换平台具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互联网是由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规模的网络互联形成的。网间互联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关键内容。互联网内容持续膨胀激发了多种类型网络间的互联需求,以实现“一点互联,多点连通”为目标的互联网交换中心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关键节点。PCH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数量已达到955个,并逐渐向非洲、拉美、亚洲等新兴地区延伸。同时,国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接入网络成员已经达到数百家,以AMS-IX、DE-CIX、LINX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交换中心交流峰值流量已经超过5Tbps。互联网交换中心在全球的流量互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新形势与新需求呼吁国内交换中心实现创新发展。2000年开始,我国陆续建成国家级和地区互联网交换中心,前者一度成为国内网间流量交换中心。但由于国内政策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限制,我国交换中心还存在建设数量少、参与主体有限、网络规模小、业务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当前,伴随宽带接入市场开放及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一方面,二三级ISP用户市场占比将稳步提升,互联网交换中心有望成为中小ISP与互联网企业互联的理想场所,将有效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百万企业上云计划的落地实施,企业信息系统往往会选择部署于多个云平台或传统IDC,公有云、私有云、企业数据中心成为互联互通重要主体,多层次云间互联场景日渐丰富。交换中心提供了集中互联的平台,为云服务商和用户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上云及云互联的重要方式。

当前,我国正在探索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发展模式。近期,在“全方位、立体化”网间架构目标指导下,工信部与多省市地方政府正积极研究与探索开展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试点建设工作。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将秉承更加开放的态度,以中立、公益性为原则,允许中小ISP企业、ICP企业、CDN企业及云服务接入交换中心,着力在我国当前产业环境下探索交换中心互利共赢的机制,促进多方合作形成合力,率先形成开放式交换中心的应用模式。

4.7 内容分发网络

内容分发网络(CDN)市场保持稳定增长,行业格局重塑各有千秋。2018年,我国CDN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181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3%。随着万物互联、在线直播、短视频、AR及AI等各类新型互联网服务的兴起与爆发,数据总量呈现指数级增长,催生了海量CDN市场需求,预计2019年中国CDN市场规模将接近250亿元,增长率将保持在39%左右。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共有257家企业获得了CDN牌照,包括传统CDN服务商、云计算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共享CDN服务商及融合CDN服务商等,但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仅有17家企业获得全国CDN经营资质。

国内企业加速出海,重点向东南亚市场倾斜。2018年国内企业加速出海,阿里云、腾讯云等企业在全球广泛建设数据中心。目前阿里云在全球建立12大区,运营56个可用区,国际CDN节点超过300个;腾讯云在全球25个地理区域内运营51个可用区,国际CDN节点超过200个。国内企业重点向东南亚市场倾斜,包括阿里云、腾讯云、网宿科技、金山云、UCloud等众多服务商在东南亚地区建设了数据中心。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我国CDN服务商将继续加大海外市场建设投入。

边缘计算成为CDN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5G即将到来,VR/AR、车联网、物联网等高流量应用将得以实现并逐渐走向普及。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对CDN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DN作为边缘计算的基础设施,可在接近应用端提供以计算为主、网络为辅的边缘计算服务。国内一些CDN服务商已开始推出边缘计算服务,如阿里云2018年宣布战略投入边缘计算技术领域,并推出边缘计算产品Link Edge,将阿里云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拓宽到更靠近端的边缘计算上,打造云、边、端一体化的协同计算体系;网宿科技升级原有CDN网络,推出边缘计算平台,目前成功将边缘计算应用于视频直播中的弹幕分发;腾讯云将边缘计算网络与IoT Suite结合,形成了物联网边缘计算服务,为用户自有设备提供本地计算、消息收发、缓存及同步服务。

4.8 网络数据中心

2018年IDC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逐渐从高速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大规模数据中心向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发展。随着视频、电商、云计算和物联网对数据存储及计算需求不断增加,IDC需求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IDC市场总规模为946.1亿元,同比增长率32.4%, 2018年超过1200亿元。到2020年,随着5G、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及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IDC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增长。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IDC企业达到1923家,IDC机房数量达到5580个,较2017年新增51家企业,机房数量增长48%。全国数据中心总体利用率不断提升,平均上架率为53%,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上架率为34%,大型数据中心为55%。同时,全国大型规模以上的数据中心接入网络层级较高,近一半数据中心直连骨干网,其中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比例达到78%。受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新建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我国中西部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加速落地。内蒙古、贵州等政策重点扶持地区,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快速提升,吸引国内外大型互联网企业陆续入住。2018年中国大规模数据中心区域分布如图4.9所示。

图4.9 2018年中国大规模数据中心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工信部

IDC云化发展成必然趋势,模块化数据中心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新模式。传统IDC企业仅提供基础设施,增值空间有限,同时云计算也使得IDC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IDC云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IDC企业中云服务企业共517家,较2017年新增262家;提供云服务的IDC机房1334个,同比增长118%。同时,模块化数据中心因其解决了大量建设运营问题,目前进入大批量投产应用阶段,在互联网、电信、金融、政府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快速应用。

我国IDC行业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引导数据中心向绿色节能发展。2018年1月,工信部发表了《清理规范IDC、ISP、CDN市场的通知》,规范跨境经营的主管审批制度,要求云服务企业只能通过工信部批准的互联网国际业务出入口与境外互联。北京、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地区出台了数据中心产业相关政策,推进建设绿色节能数据中心。2018年全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63,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54,全国规划在建数据中心平均设计PUE为1.5,超大型、大型平均数据中心平均PUE分别为1.41、1.48,数据中心总体能效水平逐步提升。

4.9 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

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SDN/NFV)迅猛发展,逐步进入商用试点部署阶段。伴随着CT技术的IT化,SDN/NFV作为热门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的产业大趋势。一方面,SDN通过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的解耦,实现网络可编程及重构,并提供给更强的网络掌控能力。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SDN已不局限应用于数据中心,基于SDN的云网一体化将成为SDN发展主要诉求之一。另一方面,NFV通过改变传统网元结构与状态,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x86架构构建云资源池,使网络与业务管理更加灵活、高效。目前,NFV进入早期试验阶段,如移动核心网(vIMS、vEPC)、城域网(vBRAS、vCPE)等率先进入现网试验阶段。

我国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积极推进基于SDN/NFV技术的网络重构研究与商用部署。2015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相继发布下一代网络重构白皮书。经过两年多的发展, SDN/NFV已逐步实现了部分领域的商用部署。中国电信在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等公司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可视”“随选”“自服务”的全新网络体验,基于SDN完成163网络智能流量调度和CN2网络的差异化业务调度试验,并开始在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开展vBRAS试验。中国联通推进云网一体化战略,基于IP承载A网构建DCI网络,部署SDN控制系统,快速建立DCI连接。同时,在山东、天津及江苏地区持续进行城域网vBRAS新技术试验,验证PPPoE、MPLS VPN、Portal和IPTV等基本业务,并在江苏接入部分现网用户。中国移动与AT&T开展合作,在ONAP开源社区进行OPEN-O和ECOMP合并,形成全球最大的NFV/SDN网络协同与编排器开源社区。同时在广东、浙江、福建、北京四省市开展基于SDN/NFV的随选网络商用,实现分钟级专线开通,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基于SDN/NFV技术优化业务系统部署。随着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业务急剧扩展,大型社交流量平台、在线游戏、公有云、移动应用、开放平台、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对系统自身架构和性能优化产生了巨大需求。基于SDN/NFV的云网融合架构已成为业务系统核心。一是在数据中心,企业通过SDN+VxLAN组网来实现业务区域的大二层互通。采用leaf-spine架构,提供低延迟无阻塞的网络性能,满足在虚拟化和大规模计算集群环境下对网络的要求。二是在数据中心网络方面,企业通过SD-WAN实现全球数据中心的路径集中控制和业务差异化服务。三是在边缘网络,通过对接ISP的边界网络,利用SDN实现多出口的集中控制,端到端选择出口和调度流量。

我国产业各方纷纷开展SD-WAN探索,积极推动SDN技术在广域网的应用。近年来,随着SDN技术逐渐进入广域网,实现企业互联及数据中心、云互联的SD-WAN受到了广泛关注。一方面,H3C、华为、中兴等传统通信厂商纷纷推出SD-WAN解决方案,希望开拓新的市场蓝海;另一方面,以大河云联、Algoblu为代表的初创公司利用自身软件化优势,寻找发展机遇。

4.10 标识解析节点

在政策和措施引导下,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层布局初步形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其作用类似于互联网领域的域名解析系统(DNS)。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构建标识解析服务体系,支持各级标识解析节点和公共递归解析节点建设”。2018年6月7日,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标识解析体系构建行动”的发展目标。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由国际根节点、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企业节点、公共递归解析节点等要素组成。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国家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上线试运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东西南北中”的顶层布局初步形成。

以顶级节点建设为牵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加速发展。在二级节点方面,作为行业或者区域内部的标识解析公共服务节点,二级节点面向行业或区域提供标识编码注册、标识解析、标识业务管理及标识应用对接等服务,成为工业大数据按需共享、数据合理流转、激发数据应用的重要枢纽,具有承上启下、打造标识解析产业生态的重要作用。在应用创新方面,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逐步打造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涵盖供应链协同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追溯等典型应用,并不断与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模式结合,通过对工业领域的人、机、物进行唯一身份标识和解析,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关联、信息共享。从实际推进来看,目前,标识解析应用创新主要采用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推进,基于已有标识应用探索促进规模化发展,挖掘需求创新标识应用三条路径。截至2018年年底,中车四方、徐工信息、航天云网、海尔集团、佛山鑫兴等一批二级节点及标识解析行业应用启动建设,初步覆盖高端装备、工程机械、航天制造、高速列车等领域,标识注册量超过5000万个。未来,我国将重点打造标识解析创新开源社区,整合资源推进标识解析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安全可控的标识注册和标识解析等核心软硬件产品,提升标识解析供给侧服务能力。

(李原、汤子健、苏嘉、杨波、李想、沈辰、王智峰、曹磊、杨哲) EUgKi8S4qJSpSnCQKXr7aDqQ+KsDRiP6A0J3RSpQ1GZdsUNO1L7F1EliRZLFCB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