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方法错,错误使用护肤品

都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于护肤来说,人们也常常是听过很多方法,但依然得不到好皮肤。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件事很重要,可就是找不对好方法。

好好防晒就是好好搽防晒霜?你可太高估它了

关于防晒,很重要,非常重要,一定要做。

要知道,皮肤的衰老除了是身体内在机能衰退导致的,更重要的衰老原因就是“光老化”,也就是紫外线照射。在紫外线中,UVA会使皮肤深层晒伤、晒老,UVB则导致皮肤表皮晒伤、晒黑。因此,紫外线除了让皮肤衰老,还是导致黑素颗粒大量生成的核心原因。如果你想让皮肤更白皙,防晒是必须要做的。对于女人来说,无论是变白还是变年轻,紫外线都是一辈子要努力对抗的东西。

但是,防晒很多人却做错了。因为太相信防晒广告了,那些广告总让人误以为防晒最紧要的就是买支好的防晒霜。甚至会有人觉得只要用了防晒霜就万无一失,就可以仰起脸傲娇地迎接阳光的洗礼。每当这时候我就想问,这是谁给你的勇气?在此我要郑重说明,所谓“好好防晒”,意思是说:打上防晒伞、戴上帽子、墨镜,尽量穿长衣、长裤或者防晒衣,如果可以,请尽量在树荫下活动,在室内也请离玻璃窗远一些或者用窗帘做遮挡。做好以上准备之后,再请好好涂上防晒产品。

你要理解的重点是:再好的防晒霜,都只是避无可避时的不得已选择。

什么叫“避无可避时的不得已选择”?就比如你去了海边忍不住下海,可你总不能穿着长衣长裤打个伞戴个墨镜吧,这种皮肤必须暴露在阳光下的时候,防晒霜就要用上。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呢?防晒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能遮挡就遮挡,尽量不让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万不得已必须要暴露的时候,防晒霜是作为最后的一步遮挡。

可千万别以为只要涂了防晒霜,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随便晒太阳了。

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上大火的防晒霜测评图吗?有人用胶带在后背分隔出若干块小区域,然后涂上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防晒霜,到太阳底下暴晒。规定时间后观察效果。大家可能会习惯性地去找到底哪支防晒霜效果最好,但事实是,防晒效果最好的是用来做分割的胶带区域。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因为更厚的胶带遮挡了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照射。做个对比,如果胶带是遮光窗帘,防晒霜顶多就是个白色纱帘。有没有效果,当然有,可相比之下效果很有限。

所以做好防晒,第一反应不是去买防晒霜而是做全方位3D立体式防护。

千万不要皮肤用药

我常说要相信皮肤,不要过度依赖护肤品。然而,过度使用护肤品还不算是最严重的问题,看到很多新人咨询时提交的过往护理记录,我发现最严重的问题是滥用各种皮肤药膏。

每次看到大家提交的护肤资料里有各种皮肤药膏,我都觉得无可奈何,甚至有点“累”。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难治。所有用过药膏的皮肤,调理过程往往都是折磨人的,而且是反复地相互折磨。

我自己学医出身,我认为如果皮肤问题确实严重,看医生、适当用药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不是严重问题,我强烈建议:千万不要皮肤用药!因为用药这件事,一不小心,就容易成瘾。一旦成瘾,马上变成激素依赖性皮炎。两种皮肤最容易入坑:痘痘皮肤和敏感皮肤。

痘痘在医学上称为“痤疮”,发病原因复杂,表面皮损严重,是一种由厌氧菌(痤疮杆菌)感染引发的发生在毛囊中的炎症,通常伴有毛囊中皮脂腺分泌旺盛。而敏感皮肤角质层薄,很容易因为外界刺激发生过敏。过敏也是一种炎症,属于皮肤的免疫变态反应。不管是长痘还是过敏,都是皮肤表面发生了炎症,又红又痒,不好看还不舒服。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人们就习惯去看医生想要迅速解决问题。(如果长斑,因为皮肤没有明显不适感,所以几乎没人会去医生。)

医生诊断有炎症,就要开些消炎抗炎药。患者拿回去一用,炎症退了痘痘好了,非常有效。可痘痘发病原因复杂,不仅是表面的皮肤炎症,跟身体内在也有关系,可能没几天又长痘了。于是大家把之前开的药又拿出来用,慢慢地就会不自觉地处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控制皮肤炎症的状态中。

我要强调“不自觉”这三个字。要知道,医生开药和护肤调理的思路是不同的。医生开药的思路是看到有问题,迅速解决问题,认为患者用几天药,炎症消了就不用了,即使药物有副作用也因为默认是短期使用而忽略,所以照常开药。可很多患者不这么想,他们会认为医生开的药肯定安全,一有痘长出来或过敏就会很自然地拿出来用,一来二去,几乎没停过药。

是药三分毒。长期皮肤用药带来的后果就是越来越离不开药物,而药物会造成皮肤变薄、免疫力下降、萎缩、过敏、痘痘加重等症状。

通常来说,大家接触到的皮肤用药分为两类: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 其强大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迅速改善红、肿等炎症,是皮肤科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比如地塞米松、泼尼松、醋酸可的松、倍他米松、氯倍他索丙酸酯等等。代表药膏有:皮炎平、皮康王、氟轻松等。

抗生素类。 其强大的杀菌、抗菌作用可以迅速改善因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是暗疮治疗的常用药物,比如红霉素、氯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等。代表药膏有红霉素软膏、复方克林霉素凝胶等。

当然,以上提到的成分不仅仅在医生开具的药膏里含有,很多祛痘、抗敏的护肤品为了追求效果也会偷偷添加。个人认为,对于药膏,人们至少还能通过说明书(如果你看了的话)清楚危害,而往护肤品里添加则常常让人防不胜防。

怎么辨别护肤品里有没有“加药”呢?基本上如果一个护肤品效果特别好、见效特别快,商家也把它夸得天花乱坠,那你就要小心了。长期皮肤用药的危害如下:

● 皮肤蛋白质合成减少,皮肤萎缩塌陷,出现早衰。

● 角质层受损变薄,皮肤变得敏感脆弱。

● 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活性被抑制,导致不能正常识别和清除有害微生物。

● 皮肤功能全面受损。

长期皮肤用药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激素依赖性皮炎。

● 激素性痤疮。

● 若长期高剂量使用,甚至会导致肝肾功能受损、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等。

不要觉得我在危言耸听,网搜一下“激素依赖性皮炎”你就会知道有多么恐怖。而在20年前,根本就没有这样一种皮肤病。

有人会问,难道皮肤过敏了、长痘了就不管它吗?我想说不是不管,而是要相信皮肤自己有能力处理。过敏也好,痘痘也罢,相比我们小时候摔一跤形成的一大块外伤型炎症,都是小菜一碟。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旁协助皮肤进行更好的自愈,后面会详细讲到问题皮肤的具体处理。

千万不要速效美白

你认为只有敏感皮肤和痘痘皮肤才会掉坑吗?不,还有一个坑,是很多女性绕不开的心结。那就是总想白一点,再白一点。

美白,是女性美容护肤永恒的话题,我国自古就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长痘痘留下痘印了要美白,旅行晒黑了要美白,怀孕妊娠有色斑了要美白,甚至遗传的小雀斑、天生肤色不好看也要美白!美女们不仅要白,还希望能够快速白,无止境地白!

但是,怎么可能呢?通常来说,肌肤快速美白常用到的成分主要有两类。

1.重金属类。

护肤品中常见的重金属成分莫过于铅和汞,多用于速效美白产品中。目前,国际上将其列为美容医疗用品的禁用成分。由于铅和汞能够置换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因此,含有这两类重金属成分的化妆品一经使用,即可使皮肤光泽透亮、毛孔细腻,色素沉着迅速消退,但它有很多危害。

● 重金属会结合体内的巯基使其丧失活性从而解除对黑素的抑制,黑素恶性亢进,造成色斑反弹和大量的色素沉着,并且肌肤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

● 重金属的比重超过皮肤细胞,易渗透沉积于真皮层而无法代谢,若重金属离子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会扰乱真皮组织代谢。

● 重金属可以借由肌肤进入体内,破坏蛋白质,进而影响体内所有蛋白质组成的酶、细胞和器官等。

重金属类成分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皮肤黑变病。

● 热胀脸。

● 损伤神经、内分泌、消化及骨骼,甚至通过胎盘、乳汁进入胎儿和婴儿体内,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2.酸类。

酸类会破坏角质细胞间的连接,使堆积在皮肤表面的角质细胞脱落。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但破坏力也越大,可达真皮层,给皮肤带来的副作用和伤害也就越大。酸类这一成分通常用在祛痘类、美白类及抗皱类产品中。常见的酸类有:水杨酸、甘醇酸、壬二酸、A酸。

酸类的危害包括,角质细胞非正常剥脱和代谢使角质层越来越薄,皮肤失去天然的保护屏障,外界特异性物质容易入侵,内在营养物质容易流失,还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

酸类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皮肤红、脱屑、耐受力差、易过敏;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的屏障保护功能主要是依靠角质层来完成的。角质层的剥脱代谢很容易,但要让受损的角质层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厚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各种新兴的美白成分(如烟酰胺)。

我特别不推荐大家把自己的脸当试验田。其实不止新兴的美白成分,所有新兴成分我都不推荐大家使用。

护肤品和药品一样,最终都是要用在人体上,被人体吸收。但也有很大的不一样,就是所有的药品在上市前都要经过反复验证,要有动物实验,要有一期、二期、三期的人体实验,上市后也有各种监测。但是护肤品呢?一个新成分的应用,可能只是实验室里简单的短期试验结果,别说人体实验,有动物实验就不错了,然后就开始用各种广告“狂轰乱炸”让消费者使用。

另外,药品还只是单一成分上市,而护肤品虽然宣传的是某一种成分,但实际上里面最少含有十几种成分,这些成分与新成分之间会不会有反应?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又会不会产生某些变化?所有这些,目前一路高歌猛进的护肤品行业并不能提供详细的监测数据。所以,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很多配方工程师在使用新成分时,都习惯性地往配方里添加安抚性成分来降低过敏率,这几乎已经是行业默认规则了。

拿烟酰胺这个美白抗氧化成分来说,近两年很火,都说效果好,可是效果好的同时我也遇到好些人说用完长毛。也有品牌商出面解释说是因为皮肤白了,所以毛发看着颜色重。这样的解释我只能表示无语。

就像用于美白祛斑的铅汞,20多年前它们也是新成分,效果又快又好,火得不得了。然后呢?没几年就出现了一批铅汞中毒脸,然后才有机构出来说这个成分对皮肤伤害大,不能用于护肤品添加。

所以,美白新成分也好,任何护肤新成分也好,副作用还没有完全搞明白之前,建议你不要主动去当那只“小白鼠”。 WOEbgwnsW0vniZZyoGkQQYwNoJbfA9NmUipOa/mDlNI/UxVhhdiu3N+5on5hYaO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