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提出

推进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国际产业变革趋势的超前布局,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扣合点。2013年,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正式发布实施,构建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有力支持企业科学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已成为引导社会各界协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3.1.1 构建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一套系统、合理、实用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以量化评估为抓手,摸清整体现状、指明方向路径、明确价值效益,可有力支持政府、行业和企业构建数据驱动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1.完善的评估体系是摸清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构建数据驱动的分业施策新模式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信息化在企业局部环节的单项应用已逐步成熟,“综合集成”跨越不断取得突破,融合发展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但是我国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战略导向、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各异,两化融合整体水平和发展阶段差距较大。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多角度、多维度刻画ICT技术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供销全链条、生产运营全过程的应用水平与效果,并基于海量企业评估数据构建全国及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全景图,将有助于构建因地制宜、数据驱动的分业施策新模式,进而推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协同发展。

2.完善的评估体系是锁定两化融合发展重点方向、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依据

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复杂巨系统工程。在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成效日益显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方向不明确、提升路径不清晰、系统性解决方案缺失等共性问题和挑战。许多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无标可依、无章可循,走了许多弯路。聚焦两化融合“干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从量化评估入手,引导企业通过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到重点和切入点、明确提升方向,从而合理引入两化融合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可有效解决企业难以找到融合发展短板和核心能力提升途径等痛点问题,为各级政府引导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重点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3.完善的评估体系是量化两化融合价值成效、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的有效抓手

社会各界推进两化融合的决心和积极性是融合发展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和坚实保障。众多企业对于开展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融合的价值成效没有清晰的认知,尚不能认识到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企业开展两化融合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强。两化融合评估体系既为量化评价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后核心能力提升、业务水平优化、应用绩效增长等提供了科学的度量手段,也为精准分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价值效益提供了系统的指南。以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为指导,以价值效益提升为导向,推动企业周期性、常态化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既可充分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促进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也可为政府、行业加速驱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抓手。

3.1.2 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研制推广历程

自2009年起,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原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地方省市、行业协会等,从“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多个层面,组织开展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和运行形势监测等重点工作,基于大量实践研制发布《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探索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评估体系,通过开展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工作,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对两化融合的统一认识,全面摸清我国两化融合现状,找准两化融合发展重点、路径和方向。主要工作历程如下。

(1)2009—2010年,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相关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和重点企业,以行业为范畴、企业为对象开展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制定了一套总分结合的科学评估体系,并在钢铁、化肥、重型机械、轿车、造纸、棉纺织、肉制品加工7个重点行业进行评估试点实践。

(2)2010—2011年,工信部加大对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支持力度,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国家统计局科研所、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对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进行了专题研究,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随后,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在钢铁、冶金矿山、纯碱、水泥、电解铝、机床、船舶、商用车、家电、棉纺织、服装、乳制品12个重点行业第二批试点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实践。

(3)2012—2013年,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在民爆、钢铁(集团)、石油、合成材料、金属制品、玻璃、工程机械、通用机械、轨道交通、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皮革、纺织(中小)、饮料、化学制品、包装、电子、通信18个重点行业第三批试点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实践。

(4)2013年,基于前期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实践经验,工信部选择北京、河北、福建、山东、湖南、宁夏6个省市,试点开展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实践。

(5)2013年9月,基于前期两化融合评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研制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正式发布实施。

(6)2014年,两化融合服务平台(http://www.cspiii.com/)正式上线,支持企业在线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全国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万大关。

(7)2016年4月,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软函〔2016〕269号),在全国范围推广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

(8)截至2018年底,全国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的企业突破10万大关、达到126908家,覆盖全国31个省市、300余个主要城市、101个细分行业。

(9)2019年7月,基于GB/T 23020-2013核心成果研制形成的国际标准ITU-T Y.4906 《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ectors in Smart Cities )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两化融合水平评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3.1.3 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作用价值

依据两化融合评估体系,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工作,可有效提高政府精准施策、行业精准引导、企业精准决策和市场精准服务水平,分级分类推进两化融合差异化发展,形成数据驱动的两化融合分业施策新模式。

1.政府精准施策

一是摸清整体发展现状, 帮助各级政府部门系统掌握所辖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阶段和趋势,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全面体检; 二是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定量地给出两化融合关键指标,帮助政府定期监测和持续跟踪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并为政府重大战略规划和区县政府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三是找准工作着力方向 ,精准锁定各行业政策重点支持方向,为政府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分配等工作中衡量申报单位两化融合项目承担能力、开展项目阶段评估和效果评价等提供有效手段。

2.行业精准引导

一是厘清行业发展态势。 帮助行业组织了解整体及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和关键环节情况,明确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与需求; 二是突破行业共性问题。 分析各关键指标变化趋势,锁定普遍存在的制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共性问题,并形成行业整体提升解决方案,以整合行业内设备、网络、软硬件、咨询等服务力量共同攻关; 三是引导行业服务方向。 分领域、分规模、分不同发展阶段树立一批行业标杆示范企业,依托市场服务力量,组织开展各类交流培训活动,帮助企业开展对标、服务对接和行业交流。

3.企业精准决策

一是引导企业自评估诊断 。借助同行业标杆值和自评估报告,企业定期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准发展重点; 二是支撑制订发展规划 。将评估诊断结果作为企业战略(信息化)发展规划或年度计划的输入,明确发展需求和路径,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 三是开展 目标引导与考核 。帮助企业找到科学定量的绩效目标和工作目标,列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提升目标管理水平。

4.市场精准服务

依据两化融合评估体系,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以数据为桥梁引导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匹配和有效对接。 一方面 对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价值创造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体检和诊断,系统梳理企业转型发展需求,综合内外部评估数据构建企业综合画像; 另一方面 对设备、网络、软件、咨询等服务商的能力进行全面梳理,基于数据构建市场综合画像。 gLfmuL33wXjvJRoofn1IRU2EOdARit2alcPcZ8K1KD/Ch+XsAL0vutMhjKEdL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