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HTML版本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标签来编辑文本,比如用<em>...</em>标签来突出文本,使文本具有斜体字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使用起来非常烦琐,对于不同段落间的编辑需要重复使用,工作量很大,并且会给后续的再次修改带来很多麻烦。随着HTML的发展,设计者发掘了更多的标签来美化文本。1994年,一位叫哈坤·利的设计者提出“层叠式”概念的样式表来编辑文本。1996年年底,这种方法被正式推出,发展至今就是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CSS。CSS就像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令本来需要一步步去完成的事情,只需念一下咒语,瞬间就改头换面。这种奇妙的技术难道不令人感到兴奋吗?
下面通过一个小例子来感受一下新旧方法的区别。如果读者现在对 CSS 完全不了解(看不懂也没有关系),本书后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读者现在对其有个感性的认知就可以了。在早期的方法中,设计者使用大量的特殊标签来编辑文本,如实例3-1所示。现在,在新方法中设计者使用CSS来编辑文本,如实例3-2所示。
【实例3-1】 旧方法——使用特殊标签。
说明
<h2>、<em>、<strong>3个标签依次决定了文本字体的大小、正斜体、是否加粗。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相同的标签编写了2次。
【实例3-2】 新方法——使用CSS。
说明
style{}是引用CSS样式表的一种特定格式,font-size、font-style、font-weight依次定义了文本字体的大小、样式、是否加粗。class语句是对style1样式的调用。
【运行程序】实例3-1和实例3-2在浏览器中的效果如图3.1所示。
图3.1 在浏览器中查看使用新、旧方法制作网页的效果
说明
在浏览器中查实例3-1和实例3-2制作的网页,会发现两者的页面效果是一样的。
【深入学习】在实例3-1的旧方法中,对“大家好,HTML语言并不难”编辑时,使用了<h2>、<em>、<strong>标签。对“努力一定能学得很好”这句编辑时,为了实现同与上一句同样的效果,再次使用了<h2>、<em>、<strong>标签。注意这里只重复编写了 2 次同样的标签,编写者不得不重复相同的工作,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代码不便于管理。而CSS就像在念咒语一样,调用了语句class="style1",文本就发生了惊人的改变。
正是 CSS 的出现,解决了这种烦琐的重复编写的工作。它彻底将页面的表现和页面的结构完全划分开。虽然这样增加了前端页面开发的难度,但却带来了更高的效率。不仅如此,CSS还能实现更多的优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