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提到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器官组织发育不成熟、各种生理功能不健全,所以对病邪侵袭的防御能力和对药物的耐受能力都较差。小儿与成人相比易于感受风寒或风热邪气,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不明白风寒和风热?没关系,下面就详细说一下中医关于发病原因方面的情况。简单来说,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得病,主要有两方面因素,自身因素,即内因;环境因素,即外因。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就导致人体得病。先来看外部因素,中医把属于外部因素的病因统称为“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被称之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六淫致病多从肌表、口鼻而入,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还有地域性,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下面再谈谈六淫各自的特点。
风邪常伤及人体的头、面,出现头痛、汗出、怕风等症状;风性主动,感受风邪常常出现震颤、抽搐等症状;风为百病之长,说的是风邪容易和其他邪气形成组合,一起侵犯人体,比如风寒、风湿、风热等。
寒邪常见于冬季,故冬多寒病;寒邪易伤人阳气,常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吃了寒凉的东西后,有些人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也是很常见的受寒;寒邪可以让人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抗寒的方法就是多活动。
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因素。夏天最常见的“中暑”,说的就是暑邪导致的疾病。暑邪容易伤人津液。中医说酸甜味的饮品可以补充人体的津液,夏天经常喝酸梅汤,就是为了对抗暑邪。夏天也是湿气重的季节,暑邪和湿邪经常一起伤害人体,出现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不成形且排便不爽等症状。
湿邪,通俗来讲,水是湿邪的一种。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湿邪最容易伤害人体,尤其是脾胃。中医认为四肢肌肉与脾胃关系密切,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肢体活动多了就容易饿、吃饱了就觉得活力十足。湿邪侵犯脾胃,常见的症状有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而湿邪还易伤及人体下部,导致下肢水肿等症状。
燥邪,就是干燥性质过多或相对过多的意思。什么季节我们容易觉得干燥呢?秋季和冬季。身体的什么部位最容易干燥呢?肌肤和鼻子。所以,秋冬季节燥邪最容易伤害人体的肌肤和鼻腔。燥邪还特别容易伤肺,这就是为什么秋天的时候要喝秋梨膏,就是为了让肺不受燥邪伤害。
夏季除了暑邪、湿邪常见外,还有热邪。火热邪气的特点与火苗的特点很像,越烧越旺,越蹿越高。火不会往下面蔓延,这就很好地说明了火邪向上特点。火邪致病,病位多在上,比如出现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症状。天气热了人就容易出汗,所以说火热邪气也会使人津液受伤。
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外因,那内因呢有哪些?小儿发病,归根结底是由于脏腑功能不完善,所以容易患病且疾病发展快,这一特点在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尤为突出。中医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高得多,对于肾气生发、脾胃运化的需求旺盛,故显得脾常不足且肾常虚。一方面小儿生长发育需要各种营养,需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这样才能保证生长发育的速度;而另一方面,小儿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胃的消化功能却相对较弱,这就是小儿容易积食的内因。适应环境变化、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不足,则是小儿容易患病的另一大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