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快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用在孩子身上也非常的合适,因为小儿生命力旺盛,不论是身体的形态结构、还是组织器官的各项生理功能,始终都处在不断地快速发育、完善、成熟的过程中。当然这个“快”是相对于成人而言的。下面我们就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方面来说说小儿的生长发育吧。
先说说我们老祖宗的认识。有一部非医学方面的古籍——《淮南子》,内有一段关于胎儿发育的记载:“一月而膏,二月而肤,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三月而胎”指3个月胚胎发育呈胎儿形;“七月而成”指7个月体内重要器官组织基本成形;“十月而生”指10个月为足月,就要出生了。看到了吧,胎儿期是用月来计算时间的。在古代,非医学著作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已经有了这么详细的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对“祖国的花朵”是多么的重视啊!出生之后,周岁以内,大家都熟知的那句谚语“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3个月会翻身,6个月会自己坐,7个月会滚,8个月会爬,1周岁就会直立行走了,还是以月来计量的。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中医学对于小儿生长发育的一套理论体系——变蒸学说,该学说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什么是变,什么是蒸?变,指的是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所谓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是蒸蒸日上的意思,所谓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婴幼儿处于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其形体、神智都在不断地变化,蒸蒸日上,故称变蒸。小儿在变蒸过程中,一方面智力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形体及脏腑功能也在不断地成熟、完善,因而形成了小儿形与神之间的协调发展。变蒸学说认为小儿生长发育在婴幼儿时期最快,而且有一定的时间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比如会对你说的话有反应,会有各种情绪的表现,会简单的发音,再比如会爬、会坐、会站立、会走路等。
中医对于小儿十分重视,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为《颅囟经》。小儿刚出生的时候囟门是没有完全闭合的,所以这本书就是取颅囟未合之意。《颅囟经·脉法》说:“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可能大家要问了,元气是什么啊?其实这是中医的一个专有名词,用现代医学来解释,类似于遗传物质,授之于父母,作用很多。中医认为元气非常重要。元气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元气不足,或者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就容易患病。那什么是“纯阳”呢?其实意思也挺简单,一方面指的是“稚阳”的意思,小儿就像小树、小花、小草一样,十分脆弱,专业术语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另一方面,其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生长发育快。从发病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中医称之为阳热证,也与小儿是“纯阳”之体密切相关。还有民间的俗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其实说的也是小儿是“纯阳”之体,不要吃得过饱,穿衣不要捂得太多。总之,“纯阳”学说既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也为小儿的病理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医学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认识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主要从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两个大的方面来认识,这与中医学对小儿的生长发育的认识不谋而合。体格生长主要看体重、身高(长)、囟门发育、头围、胸围、牙齿、呼吸、脉搏、血压等方面,这些都是可以用数字来说话的。先看看体重,一般来说,新生儿体重约为3千克。出生后1周岁内,前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0.7千克,后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0.5千克;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千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通过公式自己算一下孩子的体重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1~6个月体重(千克)=3+0.7×月龄,7~12个月体重(千克)=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千克)=8+2×年龄。例如孩子5个月,体重就应该是6.5千克左右,如果孩子10个月,那就是9千克左右,或多或少,只要不是差得太多,一般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再来看看身高,在小儿叫身长(要强调一下,孩子的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一般来说,新生儿身长约为50厘米。1周岁内以逐月减慢的速度共增加约25厘米,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长约2.5厘米,后6个月每月增长约1.5厘米。1~2周岁全年增长约10厘米,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厘米。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长得快,有的孩子长得偏慢,还是那句话,只要在正常范围内,都不用纠结。还是给大家个公式,自己可以算算,1~6个月身长(厘米)=50+2.5×月龄,7~12个月身长(厘米)=65+1.5 (月龄—6),2周岁以上身长(厘米)=85+7×(年龄—2)。其他体格的指标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相关的书籍非常多,有兴趣的父母可以找来读读。
下面再来看看智能发育。智能发育包括感知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发育、性格发育等方面,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后天所处环境及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
感知发育是指孩子认识外界的能力逐渐提高,主要包括听觉和视觉。新生儿视觉在15~20厘米距离处最清晰;3个月头眼协调较好;6个月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9个月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岁半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光能跟踪下落的物体;5岁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视深度已充分发育。新生儿在出生后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可将头转向声源;4个月听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对母亲语声有反应;8个月能区别语声的意义;9个月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能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听觉发育已完善。
在运动发育方面,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逐渐成熟的。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吸吮、吞咽等)和不自主的活动;1个月婴儿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2个月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18个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个月可双足并跳;36个月会骑小儿三轮车。
在语言发育方面,新生儿已会哭叫;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1岁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1岁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发育在不同孩子中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最早的7个月就能说简单的句子,偶有3岁了还只会叫“爸爸”“妈妈”的。
性格发育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等的影响下,经过不断地量变和质变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各异,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在对人、对事的兴趣、能力、适应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婴儿的一切生理需求必须依赖于成人的照顾,因而随之建立的是以相依情感为突出表现的性格。2~3个月的小儿以笑、停止啼哭、伸手、用眼神或发出声音等表示见到父母的愉快;3~4个月会对外界感到高兴的事情表现出大笑;7~8个月会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认生;9~12个月会对外界不同的事情做出许多不同的面部表情反映;18个月的小儿逐渐建立了自我控制能力,在成人附近可以较长时间独自玩耍。
幼儿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行走,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性格的相依性较前减弱。但由于幼儿的行为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有限,仍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常表现为相依情感与自主情感或行为交替出现的性格特征。小儿在2岁左右就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弱,不再认生,较前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游戏,能表现出自尊心、害羞等。不过还是要再强调一下,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切勿盲目对号入座,有问题还是要听专科医生的建议。
容易受环境影响
在这里请大家记住一个观点,“有什么样的生理特点,就有什么样的病理特点”,这个思想会始终贯穿在本书当中。
我们刚刚谈到小儿是“纯阳”之体,其中有“稚阳”的意思,也正是针对这一理论,中医就有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说法。脏腑即五脏六腑;娇嫩指娇弱柔嫩,易受外界环境和服用药物的影响。形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肌肤、筋骨、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这里说的肺气,大家可以想象成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气体交换等;脾气,可想象成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充是充实的意思。其实这个理论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说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都未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容易得各种各样的疾病。
小儿初生之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赖先天元阴元阳之气生发、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才能逐步生长发育,直至女子14岁左右、男子16岁左右,方能基本发育成熟。因此,在整个小儿时期,都是处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状态。年纪越小的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就表现得越突出。
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看,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表现得尤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小儿肺脏未充,主气功能未健,而小儿生长发育对肺气的需求又较成人更为迫切,因而称肺脏娇嫩。这也从生理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小儿容易得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肺和皮毛的关系密切,好比家里的大门,大门如果坚固,小偷就进不来;小儿相对于大人来说,大门不是那么坚固,所以经常容易受寒而得病,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小儿初生,脾气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而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故脾常表现为不足。这就更好理解了,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这都需要脾胃消化功能来帮助。而脾胃功能还没发育完全,就形成了需要脾胃多干活和脾胃本身能力不足的矛盾。父母总是想给孩子多吃,让孩子长得快,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却忽略了小儿脾胃功能弱的生理特点。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容易积食的原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遗传物质,同时也需依赖后天脾胃不断充养才能逐渐充盛,这也容易出现相对不足,故称肾常虚。
中医古代医家将这一特点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这里的阴,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这套“稚阴稚阳”学说进一步说明,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娇嫩和未完善的,必须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才能不断地趋向于健全和成熟。
正是因为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尚不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自身的调节能力不像成人那样强,所以,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诱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