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一般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抑郁、冷漠、多疑、敏感,反应更为激烈,并且难以适应新的事物。社会心理因素是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促进因素,老年人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并引起一定的重视,控制、调节自身的情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身体上的疾病。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人们认识、理解、判断、推理外界事物的过程,并通过行为、语言等表现出来,是人们认知活动的过程,也反映了个体的思维能力。
认知功能对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老年人由于衰老,大脑功能下降,将导致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障碍。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到老年,人格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由衰老导致的,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与担心所产生的不安与焦虑。容易表现为孤独、任性,拘泥刻板,容易联想到往事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长期养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得到强化。因此,他们在评价和处理事务时,往往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正确认识和适应生活现状。
大部分老年人能够运用一生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后来的实践,经过深刻周密的考虑,准确判断事物,避免失误,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类,急性焦虑表现为惊恐发作,慢性焦虑表现为持续的精神紧张。
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导致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另外,由于一些疾病或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老年人承受能力变差等,都会引起老年人过度焦虑。老年人持久过度焦虑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抑郁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之一,高发年龄大部分在50~60岁。抑郁的症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行为活动减少。老年人的自杀通常与抑郁障碍有关。
老年人由于退休后常年在家、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好友之间来往的频率,与社会脱节;老年无子、子女独立成家不在身边、丧偶等也会滋生老年人孤独寂寞的情绪。孤独、社会活动减少会使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的情绪,如因体弱多病导致行动不便时,老年人上述消极情绪会加重。久而久之,身体免疫功能下降,为疾病敞开大门。
由于衰老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家庭矛盾等都是引发老年人自卑情绪的罪魁祸首。
老年人形成自卑的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由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逐步恶化。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
老年人保持乐观、通达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社会交往,保持年轻的心态,采取积极的保健措施延缓衰老。不要每天自怨自艾、消极度日。应以积极的心态,培养对生活的新兴趣、新爱好等,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年人在即将退休时,应该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做好角色转换,以实现“平稳过渡”;在行动上也应提前做好准备,建立第二生活模式,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体现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价值;进行适宜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积极参加书法、绘画、旅游、下棋等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因退休而产生消极不良情绪。
家庭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尤其是隔代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的代沟,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包容,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促进老年人的健康长寿。
老年人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正确面对子女成家立业离开家庭的现实。老年夫妻之间要相互关心照顾,相互理解包容,多与其他老年人交流。丧偶老年人,只要有合适的对象,不要被守旧的观念和习俗所束缚,大胆追求,支持再婚。
坚持适量的脑力劳动,使脑细胞不断接收信息刺激,对于延缓脑的衰老和脑功能的退化非常重要。一些棋牌类游戏对老年人的大脑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应该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通过书报、电视、网络等不断获得新知识。
如有需要,老年人可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心理治疗,不要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郑洁皎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