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任正非一直倡导华为人要勇于实践,在工作中多思考,发现改进之处。也就是说,要在实践中怀着探索之心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视每一个问题为一次改进的机会。
从疑问出发去判断和思考
麦肯锡公司顾问大岛祥誉说:“愿望只能给予我们美好的精神体验,却无法驱动我们思考,疑问才能驱动我们去判断、去思考。”在大岛祥誉看来,每个人要想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从疑问出发。
王勇锋2003年入职华为。初入公司时,他所在的部门是“深圳共享中心”,日常工作是处理国内驻外办事处的费用报销。
由于当时还没有员工自助报销系统(SSE),因此需要先由业务人员填写报销电子流,经主管审批后,再由会计人工录入ERP并付款,事后办事处再定期将报销单寄回深圳总部,由总部会计进行检查和匹配。报销流程烦琐且缓慢。
王勇锋每天重复着录单、审单的工作,并与一线员工争论,备感枯燥,感觉学到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每一次出现差错后,王勇锋心里就有很深的挫败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幸亏他的导师每次都细心地向他讲解问题和方法,并不断地鼓励他。心态平和后,王勇锋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很多,但他并不满足,于是开始思考如何优化工作中反复出错的问题,如电子报销单未与ERP集成,需要手工录入。于是王勇锋利用自己在IT方面的优势,开发了一个Excel宏,在IT人员的协助下,实现了报销单的IT工具录入,这极大地提升了部门效率,而王勇锋也成了部门骨干。随后,他主导了SSE优化项目,并被外派到罗马尼亚实施共享项目。
我们必须明白,工作中的问题就是优化点,琢磨多了,就能发现提升质量和效率的方法。而一点一滴的进步,最终将换来我们职业生涯上的飞跃。
涂望成于2000年加入华为,从事单板元器件表面贴装技术(SMT)工作。SMT高精度贴片技术是单板制造的核心,而飞达供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物料的取料精度和贴片精度。当时型号为8MM的飞达无法保证高精度供料,若整体更换,成本过高,这让涂望成和其他设备工程师都非常头疼。涂望成尝试改进,前前后后做的试验不下40次,袖口竟磨出一个洞,可是问题依然没有头绪。
周末,涂望成把工衣带回去清洗,并用备用纽扣巧妙地盖住了小洞。这时,他突然受到了启发:这个方法可否“移花接木”到飞达上呢?经过试验,飞达的精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就这样,单价1块钱的“压铆螺母”代替了5000多元一个的备件,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而且延长了备件的使用寿命。同事们认为这是最便宜、可靠、彻底的方案。
不论是涂望成还是王勇锋,都善于在工作中积极思考,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并能够从工作环境和生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
在现实工作中,很多人不愿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却总是质疑公司或领导的决策,导致团队执行力低下。
在京东的一次战略会议上,刘强东信心满满地宣布公司将投入巨资建立物流派送体系,这也意味着京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负债经营。一名高层管理者马上站起来反对,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尤其是“京东作为互联网公司不能做物流这样的重资产”的观点,得到很多参会人的点头赞同,甚至有些人觉得刘强东这是在“玩火”。
刘强东却平静地说:“京东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是我的决定,我今天不是来和大家商量的,而是通知大家,请大家依照执行。”随后,他看着那名高层管理者说:“这位先生,我请你来不是要你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我请你来是要你把我的决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如果有困难,你要想办法完成。”一星期后再开会时,大家发现这名高层管理者的位置已被他人所取代。
如今京东已成为一家可以与阿里巴巴相抗衡的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凭借的就是客户每天23:00前下单,第二天上午京东就能将货品送到的物流配送体系。
带着疑问去现场观察事物
麦肯锡公司教导咨询顾问要时时刻刻带着疑问去观察事物,去展开思考,以便获得最接近问题本质的答案。华为人也像麦肯锡公司的咨询顾问一样,注重实践,注重从现场出发,从而不断成长。
2006年3月,王君(化名)接手第一个改善项目。当时的主流产品是接入网室外柜,机柜与主板、模块、电源的连接靠螺钉固定,有的机柜需要多达上百颗螺钉,并常常出现漏装、松动等问题,是市场投诉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君每天去制造现场蹲点,这是他从日本精益导师那里学来的,第一步就是“现场现物”。
早上7:30王君就到达机柜安装现场,生产线加班他也加班。经过半个月的观察,他统计出一个现象:95%以上的螺钉漏装、错装问题是由新员工造成的,而老员工则能将事情一次做对。带着疑问,王君把观察的精力投入在老罗身上,他已经连续26个月保持零缺陷了。经过对老罗的每个作业步骤和细节进行观察,王君发现他每做完一个环节,都会用手指着机柜,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和嘴到。
然而,这个方法虽好,可操作性却比较差。于是,如何以老罗的方法为基础,固化成可快速推广的措施,成为王君思考的课题。
一天中午,王君在食堂吃饭,看到新闻里中学生做选择题时用到的卡板,可以很方便地填涂答案,又快又准确。王君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他做了一个卡板的工装。经新员工试用,效果果然很好,大大地减少了螺钉漏打的问题。然后,王君又开始思考如何确认螺钉是否牢固的问题。通过进一步观察老罗作业,王君发现了其中的诀窍,并对卡板工装进行了改造。
经过综合观察和试验,王君等人正式将作业方法标准化,使新员工也能快速上手,并且保证了质量,从而使市场投诉率大大降低。
王君的经历告诉我们,尽管有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数据与资料,但不如深入现场了解事实情况来得透彻。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从亲身实践中得来,只要坚持不懈地立足于现场,就可以掌握其中的诀窍。
任正非强调,实践再实践,尤其是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唯有实践后善于用方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才会有飞跃性的提高。为了实现优化管理,华为要求干部必须深入一线参加实践,没有管辖基层工作经验的员工,不能担任科级以上干部,没有与部门相关的专业与业务实践经验的员工,不能担任部门经理。
用问题驱动行为
面对问题,积极行动,并解决问题,这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勇气,也是一份担当。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人越好,他犯的错误就越多——因为他会努力尝试更多的新东西。我永远不会提拔一个从不犯错误,特别是从不犯大错误的人担任最高层的工作。否则,他肯定将成为一个工作平庸的管理者。”这也给企业管理者以启示,要抱持宽容的态度对待员工在解决问题或创新工作中的失误。
华为在问题管理上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一直倡导问题驱动行为,要求每个人都投入一线实践中,用经验提升自己。具体到单一问题,华为人通过从结果入手,分析过程的不合理之处,并对应原有的目标,探求潜在的和已暴露的问题,同时寻求解决方案。
2013年6月,曾超从财经规划部调任CAPEX管理部,负责公司资产管理。
公司80多万件固定资产全部挂在员工名下,员工除了本职工作,平均每人还要管理三四件资产,但资产不断流动,员工很难管理。每年的盘点工作往往要耗时半年,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掌握资产情况,每年资产丢失、盘亏等直接损失约为300万美元。曾超意识到,这种依靠人海战术的资产管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必须找到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带着问题,曾超与国内同行公司、顾问公司、美国研究所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但找不到特别有效的管理手段。一次与人谈起资产管理,对方说:“你们为什么不试试物联网?”这为他打开了思路。
2013年下半年,曾超和项目组开启了资产物联变革之路,几经努力找到了由A公司生产的物联产品原型。这款产品具备自动、实时和远程管理三大“杀手级”特性,但也存在一些“硬伤”,如标签体积太大、使用场景有限、电池设计寿命太短等。曾超希望A公司能够改进产品并降低价格,但谈判并不理想。曾超意识到,华为必须建立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才能引入更多合作伙伴,最终提升产品品质和降低采购成本。在研发部门同事的努力下,产品技术标准逐步被制定出来。经过多次澄清与对标,终于有三家公司愿意尝试生产。2014年下半年,产品终于交付,产品性能提升了1/2,体积缩小了2/3,成本下降了3/4。
截至2017年,物联网络已覆盖公司18.6万项固定资产,这意味着一张覆盖公司全球固定资产的网络基本成形。
曾超和项目组以问题为切入点,不等不靠,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实现了公司庞大资产管理的优化。只有懂得在工作中迎着问题去探索,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路径,才能找到解决方案,进而有效地改善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