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黑客攻击意愿的弱化

作为信息安全人员,没必要介入不同心理学派的学术争论。一个观点只要有事实支撑,且有助于了解并对付黑客,我们就可以接受它。因此,结合前面各节不同的黑客攻击理论,便可归纳出以下四条减弱黑客攻击意愿的思路。

1.无害宣泄

“宣泄”的概念,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其意是用悲剧文学作品来释放人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以达到心灵净化的效果。后来,此概念被弗洛伊德引申,他认为攻击是一种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驱动力。既然人人都有一个本能性攻击能量的储存器,那么应当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使攻击性能量以无害或低危的方式发泄出来;否则,如果攻击性能量滞存过多,突然集中爆发后将更加危险。

虽然不必全盘接受攻击本能论,但是挫折与攻击行为确实有关。因此,在可控程度上,为那些遭受挫折、感到愤怒的人,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其适当表现一些攻击性行为,也能起到宣泄作用。也就是说,让遭受挫折的人,有机会发泄其愤怒。于是,他随后的攻击意愿将会被减弱。当然,除了直接发泄攻击行为之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通过观看他人的攻击行为,也有利于减轻愤怒;不过,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人的攻击行为,也可能适得其反,使得模仿者的攻击意愿更强。

当然,我们不能夸大宣泄的作用,也不能过分依赖于宣泄方式,毕竟还得遵守各种社会道德及行为规范,不能毫无顾忌地对挫折实施报复。况且,某些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并非由某人或某机构有意造成的。因此,寻求合理、合法的宣泄,就显得十分重要。

2.习得的抑制

所谓习得的抑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攻击欲望与行为的控制;主要指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和对报复的畏惧这三点。

(1)社会规范的抑制。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会逐步顺从、接受社会规范,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当然也包括哪些攻击可做,哪些不可做等。任何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人,在准备实施违反规范的攻击行为时,都会产生一种对攻击行为的忧虑感,从而有利于抑制攻击倾向。对攻击行为的忧虑越重,其抑制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2)痛苦线索的抑制。痛苦线索,是指想象被攻击者受到伤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导致攻击者的“感同身受”情绪被唤醒,使他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从而抑制自己的攻击欲望,停止攻击行为。曾经的被攻击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抑制攻击行为。

(3)对报复的畏惧。当某人知道自己伤害他人后他人可能报复时,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他就会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3.置换

常有这样的情况,当某人遭受挫折,但他又对施害者无可奈何时,他就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的方式之一,便是置换对象,攻击那些与施害者相似的对象。比如,当两国关系突然紧张时,双方黑客通常就会攻击对方国家的网络。而且,相似度越高的对象,所受到的置换攻击就越厉害。比如,某个外国大学的行为伤害了另一个国家的民众情感,那么对方国家的大学网络就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4.寻找替罪羊

用置换对象来表现攻击行为,一般发生在施害者身份很明确的情况下。但是,当个体虽遭受挫折,却不知道施害者是谁时,受害者通常就倾向于去寻找一只“替罪羊”,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或者寻找一个发泄对象而不管与受挫是否有关,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替罪羊”往往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软弱性。“替罪羊”一般是软弱的,没有或只有很小的还击可能。攻击者一般会下意识地以“欺软怕硬”的方式来寻找“替罪羊”。

(2)特异性。“替罪羊”不仅是软弱的,而且往往有某种特质或不同常规之处。

因为,人们总是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抱有好奇心,而当此人又显得较弱小时,便会敌视并看轻他,遇到挫折时就会拿他出气。

至此,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否出于本能,虽然有办法可以适当降低黑客的攻击意愿,但是网上的黑客行为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

所以,下面几章就来研究有攻击意愿的人,以及他们是如何实施其黑客行为的。 2aAMUDA4VnlE6f15Ux/+t2E5IT6VbMLy55o9kIx2Vb/RcRPP2J9495lcLES45R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