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黑客攻击行为的非本能说

现在再来看反方,他们认为:攻击行为不是人类本能!

反方的流行观点有两个,即挫折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挫折理论

挫折理论又称为挫折攻击理论,它认为攻击来源于挫折。所谓挫折,是指某人为实现某目标的努力遭受了干扰或破坏,致使其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理论也是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才不断完善成现在的理论的。

作为挫折理论的先驱,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约翰·多拉德等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其主要论点为: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遭受挫折为前提的;反之,挫折的出现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由此可见,多拉德挫折理论在挫折与攻击之间,建立了某种简单的、一对一的因果关系。多拉德的理论虽有实验结果支撑,但是,其中的“一对一因果关系”却值得商榷。实际上,生活常识足以表明:挫折并不一定导致攻击反应;反之亦然。比如,当遭受挫折时能理智地自我反省,并找出失败原因,那么他将欣然接受而不会引发攻击行为;黑客常常会对陌生人无端地发起攻击,显然并非因为受到挫折,也许只是好玩。实际上,个体遭受挫折后将做出何种反应,主要是由当时的环境决定的;反应的强度,则取决于挫折所引发的攻击唤起程度,即攻击的准备状态。

后来,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乔治·米勒对多拉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充。他认为,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攻击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但是,攻击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反射式结果。实际上,米勒保留了多拉德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部分,即把挫折与攻击间的“一对一”因果关系修正为“一对多”。

再后来,又有学者对米勒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比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攻击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攻击的唤醒状态”,而攻击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环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导火索”。如果没有这样的“导火索”,那就未必会产生攻击行为。也就是说,外在的“导火索”,是使内在攻击冲动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并且,攻击行为的反应强度,取决于攻击冲动被唤醒的程度。伯克威茨还特别强调,外在环境的“导火索”,是促使内在攻击冲动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如果挫折引发的唤醒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也可以引发实际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伯克威茨把多拉德理论中的“一对一”关系,引申为“多对一”关系,即一种攻击行为的最终产生,除了受到挫折的影响,还要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受到挫折到发生攻击,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并且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决定了挫折是否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无论是米勒的“一对多”,还是伯克威茨的“多对一”,反正,挫折与攻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对多拉德“一对一”理论的修正,只限于对挫折引发攻击的机制,都没有最终解决该理论的基本缺陷;也就是说,他们忽视了攻击的产生有时可能与挫折无关。其实,挫折是引发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只不过,挫折有可能加强个人的攻击反应。

挫折理论对网络安全的启发至少有:无论如何,都不要在网络中激发不必要的矛盾,更不要人为地使他人遭受不必要的挫折,这样便可大幅度地减少黑客的攻击行为。看来,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对信息安全也是很有利的!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出发,探讨人类攻击反应及表现。该理论认为:挫折或愤怒情绪的唤起,是攻击倾向增长的条件,但非必要条件;对于那些“已经学会采用攻击态度和攻击行为来对付困境的人”来说,挫折就会引发攻击行为。其实,米勒等在阐述其挫折攻击理论时,就已经意识到,个体受到挫折之后的反应,取决于过去的学习经历,或可以为其学习经历所改变。

那么,攻击的态度和行为,是如何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呢?

就人类来说,观察模仿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历程。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指出:在观察学习中,抽象认知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某人耳闻目睹某行为过程时,他就会把观察到的经验(包括行为者的反应、行为后果及该行为发生时的环境状况等)储存在记忆系统中。此后,若有类似的刺激出现,他便会将储存于记忆系统中的感觉经验取出,并付诸行动。

班杜拉把这种观察学习历程称为“中介的刺激联结”。他认为,个体(或称为观察者)从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到展现自己的攻击行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以某个攻击行为为榜样,例如,榜样曾经用病毒攻击过仇人;

第二,榜样的攻击行为曾被肯定,或观察者自认为榜样的行为合情合理;

第三,观察者所处情境,相似于当初榜样表现攻击行为时的情境。

以上三者缺一不可。此外,还得有三项并非必要却充分的条件:

第一,观察者有足够的动机去注意榜样表现的攻击行为及当时的情境;

第二,榜样的反应与所有相关刺激必须储存于观察者的记忆系统中;

第三,观察者有能力实现曾观察到的行为反应。

若上述几项条件具备,个体在观察了一种行为榜样后,便可能产生三种效果:

第一,个体经过认知整理,将相关刺激线索联系起来,使观察者习得了新的反应。

第二,由于榜样的行为得到奖赏或处罚,观察者体尝到了替代的奖赏或处罚,从而修正了他已习得的行为表现。比如,榜样的电信诈骗行为若受到了严厉处罚,观察者就可能会吸取教训,不再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反之,一个成功的电信诈骗案例,可能会激励更多的模仿者。

第三,榜样的行为,可助长观察者已习得的行为,即榜样的行为提示了观察者可以做些什么。

随着黑客攻击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发起黑客攻击行为。另外,网络通信(特别是自媒体)的迅速普及,提供了更多的观察学习机会;因此,根据上述模仿学习理论,黑客的攻击行为,将更容易被模仿和传播。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黑客的攻击行为才会影响普通用户的行为,并诱发黑客行为呢?心理学家们认为,其必备条件有四个:

(1)某种情境下的某种黑客攻击行为频繁出现;

(2)用户经常地、有规律地接触到特定的黑客行为;

(3)用户已经学会了如何实施相应的黑客攻击行为;

(4)从思想上用户对实施该黑客行为有某种程度上的认可。

比如,“人肉搜索”就满足以上四个条件,容易诱发普通用户的黑客行为。

归纳而言,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着手研究,并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攻击能力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攻击行为实施与否,受到认知的影响。虽然攻击行为同生理活动一样,也依赖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但是对攻击行为产生更大影响的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学习因素。这种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实现的,故又称为“观察学习”。观察了他人的攻击行为及其后果后,人便会形成攻击的感性观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攻击行为。所以,黑客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必须承认,有大量的实际案例支持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结论,即人的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行为。不过,值得商榷的是他们所认为的:人的攻击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被观察榜样是否受到奖惩。这个论断,对小孩来说,似乎还有道理,因为模仿在儿童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成人来说,某种行为是否表现出来,主要取决于已经内化成型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比如,许多黑客惯犯,明知会受到严惩(甚至曾经受过惩罚),但仍然可能铤而走险。

反方驳斥正方的理由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猜测,不足以说明攻击是一种本能;洛伦兹把对动物的研究直接延伸至人类,也欠妥当。 u7YPzTnKr+17FfFV4jF8jIPzrnjdV2opYq7ii7GaItDAZKKBkUvGIewl+kx6Ld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