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听觉的漏洞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在处理大量信息时,听觉比视觉更不容易疲劳。听觉听到的东西是声音,它是声波刺激耳朵的结果。不同声音的频率各不相同,男声频率低,女声频率高;当频率低于16赫兹(次声波)或高于2万赫兹(超声波)时,人耳就听不见了。声波为标准正弦波时的声音,便是纯音,比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多数不是纯音,而是复合音。声音还分成乐音和噪音(噪声),前者是周期性的声波振动,后者则是不规则的、无周期的声波。听觉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音响和音色。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赫兹之间,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赫兹之间。人耳对音调的最敏感区域,在1000~4000赫兹之间。当频率约为1000赫兹、响度超过40分贝时,人耳甚至能觉察到千分之三的频率变化;换句话说,人耳能够分辨1000赫兹和1003赫兹这两种音调的差别。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不仅取决于频率的高低,而且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的音调等。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声音的强度大,听起来响度就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就低。测量音响的单位称为分贝。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在相同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音色是声音的另一种感觉特性。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音响的大小,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但是,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等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音色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比如,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调和同一音响的情况下,也能区分出某个声音是由何种乐器或何人发出的。

听觉也有以下独特的规律性漏洞:

第一,听觉接收信息,并无方向限制。听觉器官可接收任何方向的声音信号。

第二,人耳对声音频率变化的感觉,呈指数递减规律,即频率越高,频率的变化就越不易被辨别。

第三,可以通过传到两耳中的声音时间差、头部的掩蔽效应等来辨别声音的方位,这也称为 “双耳效应”或“立体声效应”。

第四,可以通过声强的变化来判断声音来源的远近距离。

第五,听觉有掩蔽效应,即当两个声音同时出现时,声强大的一个被感知,而声强小的一个被遮掩,甚至听不到。由于听觉的复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当掩蔽声去掉以后,掩蔽效应并不立即消除。此现象称为残余掩蔽或听觉残留,其量值可表示听觉疲劳,即掩蔽声对人耳刺激的时间和强度,直接影响人耳的疲劳持续时间和疲劳程度:刺激越长、越强,则疲劳越严重。

社工黑客攻击听觉的最有效武器,当然是噪声。其威力涉及许多方面,如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

影响人的身体:

(1)对听觉的影响。在噪声环境中,人的听觉敏感性会降低。如果声音较强,时间较久,就会引起听觉疲劳。如果声强及作用于人耳的时间进一步增加,则可以引起噪声性耳聋。在强声压的冲击下,甚至可导致双耳完全失聪。

(2)对视觉的影响。在噪声环境中,由于听觉受损,可使视力下降,蓝绿色视野增加,红色视野减小。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可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多汗、乏力、恶心、心悸、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神经过敏、惊慌、反应迟钝等。

(4)对内分泌及消化系统的影响。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会使胃的正常活动受到抑制,有可能导致胃溃疡和肠胃炎。

(5)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噪声会引起心率过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及毛细血管收缩、供血减少等。

影响人的心理:

(1)在噪声环境中,人的语言交流困难,从而使语音信息不能清晰准确地传递,就有可能造成失误。此外,语言交流的困难,还可使人烦躁、着急、生气,使人的情绪变坏。

(2)对注意和记忆的影响。噪声的干扰会使人分散精力。尤其带有一定信息的噪声,更会对大脑活动产生消极影响,使人的注意力分散,或使注意集中时间缩短。噪声对人的记忆也有影响。突然出现的高频噪声,会严重干扰注意力,甚至中断正在做的工作。噪声对注意力的影响,既与个人体质有关,也与他是否对该噪声敏感有关。

(3)对情绪的影响。噪声对情绪的影响取决于噪声的性质和人的状态。强而频率高的噪声,以及强度和频率不断变化的噪声,更易使人紧张、烦乱、生气。当人正在想问题、休息或心情不好时,即使很小的噪声,也能使人厌烦。当人正在激烈运动或在歌厅娱乐时,反而需要一定的噪声助兴。

不过,还需要指出的是:噪声是社工黑客的攻击武器。同样,隔绝任何音响也是一种武器;因为,在极静的环境下,人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h7LjZQlBMSOOS0oN4er8rjguc65+QEPwmNYH0Lgas0ekTIvaA2tC8QbBaHrngr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