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小儿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的历史渊源】

推拿, 古称“按摩”“按跷”“乔摩”“挢引”“案扤”等。《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中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摩,故导引按摩者,亦从中央出也。”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千金方》等名著中均有文献传世。较为突出的表现在唐、明、清时期。

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幼科发挥》。明代陈氏所著《按摩经》,也称《小儿按摩经》,是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此书对小儿推拿的诊法、辨证、穴位、手法、治疗方法做了全面系统而简明的论述,确立了小儿推拿学体系,对后世小儿推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出现了《小儿推拿广义》《幼科铁镜》《推拿三字经》等著作,标志着小儿特定穴和小儿专用单式手法、复式手法的日渐完备、充实与规范,小儿推拿作为一门专科亦日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至今,大量的高水平小儿推拿学术著作与科研成果问世。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推拿学》中,小儿推拿首次独立成篇,标志着小儿推拿学术体系已臻完备。

现今,已有小儿推拿操作的规范文本,临诊时要求取穴定位准确、操作到位、手法规范等,并系统化地整理出了小儿推拿的穴位特点、穴位分类、操作手法,而且针对不同病种形成了不同的操作方法,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

【小儿推拿的作用基础】

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穴位理论。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学中的经络穴位可以网络全身、调整内外、上通下达、旁通四末,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系统。

通过推拿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发挥局部与整体的治疗作用,可最大限度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体的目的。

【小儿推拿的优势】

与成人相比,小儿具有“脏腑娇嫩、穴位敏感”的特性。通过推拿作用于小儿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经络穴位的敏感度,发挥达里透外、防病治病的作用。与药物相比,推拿更灵活机动,而且无创伤、无疼痛,更易于被家长和小儿接受。小儿推拿的优势具体可概括如下:

1.简单易学,方便易行

小儿推拿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只要按照要求,遵循它的规律,练习几次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自然疗法,不需要任何器械、药品及医疗设备,只依靠治疗人员的双手在小儿体表相关部位施行推拿手法,就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它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

2.见效快,疗效好

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效果更佳,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3.安全稳当,不易反弹

只要对疾病诊断正确,依照小儿推拿的操作方法合理进行施治,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问题。应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疾病,不会出现反弹及任何并发症。

4.无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

小儿推拿是一种单纯的手工治疗方法,治疗中能避免或纠正某些药物中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治疗方法,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

5.治病去根,不易复发

慢性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涉及的脏腑或气血的功能下降。推拿疗法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对于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都可以针对病因,通过手法施治,加强气血循环,恢复其脏腑功能,所以能达到治病去根的目的。对于急性病,按摩过程有助于机体功能的调节。反复发作的病症,可对机体进行调补而降低再发的概率。对于身体虚弱者,不仅可以治愈已发疾病,同时也提高了免疫功能。

6.小儿不受痛苦,易于接受

对于服药困难的小儿,推拿疗法也可作为替代疗法使用,小儿容易接受,能够消除小儿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提高小儿的依从性。

7.预防保健,适于家庭

小儿推拿疗法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又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更适合家长学习,在家里操作。

【小儿推拿的学术流派】

目前,小儿推拿在学术流派上,主要有旋推派和直推派两种。旋推派以湖南刘开运手法为代表,主要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直推派以山东张汉臣手法为代表,主要以拇指侧面或腹面,或食中二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直推和旋推各有特色,旋推以补为主,直推以泻为主,操作时可根据临床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的方法或复式手法。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及作用】
1.头面部穴位

◎推攒竹(开天门)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推30~50次。若自眉心推至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

主治:外感、内伤诸证。

临床运用:推攒竹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静。对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合用。烦躁者与清肝经、按揉百会合用,以镇静安神。

推攒竹(开天门)

◎推坎宫

位置:在两眉上,自眉头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等。

推坎宫

◎推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100~500次,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

推天柱骨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

2.胸腹部穴位

◎搓擦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方法: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擦至天枢处,称搓擦胁肋。搓擦50~100次。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大等。

搓擦胁肋

◎推(摩)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沿肋弓角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为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推(摩)腹

◎揉(摩)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间。

操作方法:用指揉或用掌揉,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揉50~1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泻,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等。

揉(摩)丹田

3.腰背部穴位

◎推(捏)脊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食中二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称推脊,一般100~300次。自下而上做捏法称捏脊,一般3~5遍。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推(捏)脊

◎推七节骨

位置: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腹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推,分别称为上推七节骨和下推七节骨,推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等。

临床运用:上推七节骨能温阳止泻,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上推七节骨与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 下推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肠热便秘、痢疾等症。

推七节骨

◎揉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处)。

操作方法:拇指指尖或中指指尖揉,称揉龟尾,揉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运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的功能。揉龟尾与揉脐、上推七节骨合用,治疗腹泻、便秘。“龟尾七节,摩腹揉脐”乃治疗小儿腹泻之通法。

揉龟尾

4.上肢部穴位

◎补(清)脾经

位置:拇指末端罗纹面。

操作方法: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或旋推为补,称补脾经。 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推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运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重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补(清)脾经

◎补(清)肝经

位置:食指末端罗纹面。

操作方法: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推100~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运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肝经多用清法,肝阴虚者以滋肾养肝法代之。

补(清)肝经

◎补(清)心经

位置:中指末端罗纹面。

操作方法: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推100~500次。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悸不安等。

临床运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用于心火旺盛而致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症;临床中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合用。补心经一般很少使用,多以清为主。

补(清)心经

◎补(清)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称清肺经。推100~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出虚汗,脱肛等。

临床运用: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咳嗽、气喘等肺经虚寒证。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外感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

补(清)肺经

◎补(清)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从指根向外推为清,从指尖向里推为补,也就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泄泻,遗尿,虚喘,膀胱湿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补(清)肾经

◎补(清)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从虎口向指尖推为清。推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痢疾,便秘等。

临床运用:补大肠经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症。清大肠经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

补(清)大肠经

◎补(清)小肠经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反之为清。推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等。

临床运用:清小肠经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清小肠经与清天河水同用,治疗心经热证,也用于小肠经病变的小便短赤等症。补小肠经与揉丹田合用,治疗多尿、遗尿症。

补(清)小肠经

◎掐(推)四横纹

位置: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面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拇指甲掐或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揉各5次,推100~300次。

主治:疳积,腹胀腹痛,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等。

临床运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掐四横纹常配合补脾经、揉中脘治疗腹胀、消化不良。在四横纹处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疳积效果好。

掐(推)四横纹

◎补(清)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操作方法: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推100~500次。

作用: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等胃肠实热证。

临床应用: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补胃经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配合,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纳呆腹胀、腹泻等症。

补(清)胃经

◎揉(推)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方法:指尖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推100~300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临床运用: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揉(推)板门

◎揉(运)内劳宫

位置: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方法:中指指尖揉,称揉内劳宫(又称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

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临床应用:揉内劳宫清热除烦,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运内劳宫、运掌小横纹、揉小天心,是运内劳宫的复合手法,能清虚热,尤其对心肾两经有热最宜。

揉(运)内劳宫

◎运(掐)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主,从掌心至中指根,掌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或掌心内劳宫的周围。

操作方法:按顺时针方向用运法,称运内八卦;按逆时针方向用运法,称逆运内八卦或掐运八卦。运100~300次,掐3~5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痛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痰、外滞消食,用于饮食内伤、腹胀纳呆等症。临床上常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配合应用。

运(掐)内八卦

◎掐十宣(十王)

位置: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用掐法,称掐十宣,5次。

主治:惊风,高热,昏厥等。

临床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醒神、开窍的作用。多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等配合。

掐十宣(十王)

◎掐老龙

位置:中指甲后0.1寸处。

操作方法:用掐法,称掐老龙,掐5次。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掐老龙

◎推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屈小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大推三关。推100~300次。

主治:腹痛,腹泻,畏寒怕冷,疹出不透,外感证和一切虚寒证等。

临床应用: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推三关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配合应用,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而致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推三关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配合应用,治疗风寒感冒、怕冷、疹出不透。

推三关

◎推(清)天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边打边吹气,直至洪池,称打马过天河。推100~300次。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等一切热证。

临床应用: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用于治疗热性病症,如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清天河水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配合应用,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热证。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证。

推(清)天河水

◎退(推)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推100~300次。

主治:一切实热证,如高热、烦渴、惊风、鹅口疮、木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退六腑与补脾经合用,有止汗作用。

退(推)六腑

5.下肢部穴位

◎按(拿)百虫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富处。

操作方法:或按或拿,称按百虫和拿百虫,5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痹等。

临床应用: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临床上按(拿)百虫常与按揉足三里、拿委中合用。

按(拿)百虫

◎推(揉)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拇指腹向足趾推称推涌泉,或揉涌泉。

主治:虚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等。

临床应用:推涌泉能行火归元,退虚热。治疗五心烦热、烦躁不安等症,常与揉二人上马、运内劳宫合用。推涌泉与退六腑、清天河水合用治疗实热证。揉涌泉能治吐泻,右揉止泻,左揉止吐。

推(揉)涌泉

◎按揉足三里

位置:膝关节外侧间隙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操作方法:以指尖做按揉,称按揉足三里。按揉50~100次。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痹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①腹胀、腹痛可与摩腹、揉脾俞合用;②呕吐,可与推天柱骨、分腹阴阳合用;③脾虚腹泻可与上推七节骨、补大肠经合用;④与捏脊、摩腹合用,可作为小儿保健常规疗法。

按揉足三里 3xM0/Rco9Hj0wb1Bg+n/jtigWSYnS9sXr+YV1y4CGknjtpD2K4/RSWLfNzY5pk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