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叁 需求催生的联网

当时经费主要是世界银行拨的贷款吗?

* * *

世界银行拨款420万美元,这420万美元相当于计委借了世界银行的钱,然后由计委去还,用于几个高校超级计算机的资源共享。因为当时计委接到很多报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很多学校都提出了买计算机的要求,所以计委干脆拨一部分钱,再向世界银行借一部分钱,买一个大机器,然后各个学校都可以联网,共用这个机器。这想法是对的,所以这个方法非常好。

但是计委想的就是要买一个大机器,而不是让我们把这网连出去。所以,当时主要的任务书中,根本没有涉及国际联网,只是说连到一个计算中心。可是当时我们买这个大机器受阻,因为“巴黎统筹会”不肯卖给我们高性能的计算机,但是技术队伍不能停下来等着做工程。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想到让大家都同意国际联网。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院都派代表,另外还有高技术局里的一个代表宁玉田 ,一共是十个人,大家一讨论,没有任何异议,都认为应该国际联网。这些人也都是基层的领导,他们都同意。

可是任务书上没有指示,也没有钱,原本的5000万要用来做原来任务书上的任务,不能用于国际联网。任务书上没有这任务,那就得自己出钱。科委非常慷慨,当时的司长是冀复生 ,他率先提出他们大概可以出30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会当时第一任代表是师昌绪 先生,中途又换成了陈佳洱 先生,他们表示自然科学基金会可以出资大约200万元。后来我说,剩下不够的都由科学院兜底。

相当于这笔钱是自筹的,不是原来的项目经费。后来我就去跟邮电部商量,跟他们说不能要双倍的钱,他们说,要是两个学校跟科学院共用这条线,等于科学院转租了自己的信道,那就应该收双倍。我说,我们不营利啊。他说,那也不行,按照他们的规定就是这样。我去找邮电部朱高峰 副部长,大约找了两次,朱高峰副部长还是很开明的,后来他还是破例为我们开放了。

也就是说,邮电部给这个计算机网络用的信道,跟它原来规定的不一致。这就反映了,我们政府底层的官员,从底层提出问题,然后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行事作风。

互联网就这么连通了吗?当时如果需要政府部门同意的话,是哪里,计委吗?邮电部就根据项目的这个名义参与到互联网的建设中了,是吧?

* * *

假如美国没有设置障碍的话,可能就不需要哪个部门批准了。如果美国对我们很开放,让我们直接进了,那我可能哪个部门都不会报。但是那个时候因为美国设置了障碍,所以当时我们求助了很多专家,其中就有美国科学院的院长。我现在还能找到他当时给我写的信,那是用纸写的信,当时还没有电子邮件。他是美国科学院的副院长,又是美国很活跃的一个社会活动家。我问他能否帮我们说点话,我们现在要进主干网,美国政府不同意。他说他们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还在继续努力。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网络国际合作的斯蒂芬·戈德斯坦 来的信,也是这样说。他说他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确实存在一些技术以外的障碍,所以他们还在努力。

我们这边的技术带头人和团队的领军人就是钱华林 ,是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的教授。钱华林告诉我,现在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是美国的政策不开放。后来我一想,这个问题可能真的就卡在技术以外的障碍上了。怎么打破这障碍呢?要是我去找美国官方沟通,没有自己的政府做后盾,我觉得不太好。于是我就跟周光召院长说,咱们科学院可能得打一个报告,总得有国家在背后支持才可以。院长同意了,我们就赶紧起草了一个给国务院的报告。那是在3月底,我们要求加入世界的互联网。当时是写给主管科技的国务委员宋健

报告送到宋健手上,宋健就批了。我们在报告中表明互联网是科技进步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参与国际合作,就一定要接通互联网。宋健批得很简单,就是拟同意科学院意见,请邹家华同志阅视。邹家华批得比较详细,他表示,科学院的意见看起来是对的,但是,这样做了以后,安全上会带来一些问题,希望科学院要跟有关部门认真地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当时批得非常快,3月下旬就批下来了。恰好我那年4月10日要启程去美国参加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 ,关于中美双方的合作 里很多的内容都涉及重大的科学工程,与科学院有密切关系。跟美国之间的合作,每两年要开一次联委会,双方有关的行政机构在一块儿碰头、协调,中国和美国轮流举行。两国与会的人员大多来自科技部、环境保护部等,中国科学院也参加,还有一些美国的政府官员。那一年是在美国,当时科学院院长有别的事,他要我代表他去参加,我一想这个会就在华盛顿开,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1994年4月中旬,中美科技合作的例会在华盛顿召开。我利用开会以外的时间,先找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任尼尔·莱恩 ,因为尼尔·莱恩来过中国访问,我们都认识。我跟他打了招呼,他说这个事要找斯蒂芬·沃夫 ,斯蒂芬·沃夫是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国际合作的。当时好像斯蒂芬·沃夫没有在华盛顿,后来我们就找了斯蒂芬·戈德斯坦,他是管网络国际合作的,尼尔·莱恩主任也在场。然后我就跟他介绍了NCFC,说明我们需要互联网。然后,尼尔·莱恩说可以啊,我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同意NCFC接入他们的主干网。我问需不需要跟他签署一个文件,他说不需要。

这个过程很简单,没有签署任何文件,就是口头达成了共识。后来很快,钱华林给我打电话告诉我:通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我们当时的想法是只要通了就好,没想过要庆祝,也没有任何的仪式。我觉得这是很务实的一件事,这个事儿办好了,我就放心了。

后来这件事情被某个媒体报道,说在1994年4月,胡启恒将互联网连接问题带到中美科技合作例会上讨论并通过,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两件事是没关系的,只是正好发生在同一时间。

1987年中国发出了“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这封邮件的发出得到了德国的维纳·措恩 教授的帮助。措恩教授在2007年举办了一个会,专门纪念1987年的这封邮件。会上他邀请了美国的斯蒂芬·沃夫,还有最早把欧洲的网连到美国的那些人,还请了我。这个会是德国人举办的,不是中国举办的,你说怪不怪?

当时,我们在一起谈这件事,欧洲的一些元老都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就跟他们讲当时尼尔·莱恩是如何支持我的。斯蒂芬·沃夫说,当时他就是主管这件事的,他当时的态度是,如果政府说不能连,那他们就不连;只要政府没说不许连,他就假装没看见,就让我都连上。后来可能尼尔·莱恩给他一个消息,说这个可以连,他就连了。

尼尔·莱恩当时为什么会允许连网呢?这个没有人告诉我,我自己认为,可能跟当时美国互联网正处于商业化的前夜有关系。美国互联网分三段:第一段,在最起步的时候,是国防部主管;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了,就交由管科技的NSF 来管;然后等到发展得更强大了,要商业化了,就交给商务部来管。 1994年,我虽然不知道,但是尼尔·莱恩一定知道,他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管互联网已经管不了多久了,马上要移交给商务部了,何不让中国科学院进来呢?等到商业化以后,科学院通过公司的关系也总会进来的,还不如现在就让我们进来,所以他就同意了。 这是一个背景,就是说,我们当时去的正是时候。

中美科技合作例会挺有意思的,这件事让大家都很开心,之前互联网都是一些科学家自己用来通信、搞科研的科学家内部网,现在变的全世界都在用,而且这么重要,大家都特别开心。

2007年9月,波茨坦、胡启恒与欧洲和美国一些曾推动互联网早期发展的专家们合影(自左至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互联网国际合作部主任斯蒂芬·沃夫,他是1994年支持中国接入互联网的美方负责人;CSNET共同奠基人Landweber;胡启恒;德国的维纳·措恩教授,曾帮助中国发出1987年“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
(供图:胡启恒) NgWwhKM0AGVvXU5WEDzH9TW9I76bvZKBiqo+NEmYQqBYP2/bvhpkjSlRpwSHhe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