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众多军事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运用系统原理研究信息化战争,运用隐喻方式理解作战现象和行为,就可以很好地对军事理论进行重新理解与设计。
军事网络是由节点连接形成的结构,从“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可以推断,军事网络诸要素自身发展、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形成和提高战斗力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方法和途径。
信息化战争中,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利用信息技术,依托信息网络,将上级与下级、本部与友邻、军种与军种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分散配置的部队可以共享战场信息。信息网络,以其融合性、跨域性和渗透性,穿越时空、产生连接力和融合力,对子系统和实体具有支撑作用,成为交战的物质基础,并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网络结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信息大容量、高速度、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地在战场全范围内流动,达成了全战场信息高度共享,大幅度提升部队的战场感知能力、杀伤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实现作战体系整体作战能力的跃升。这就带来了“网聚能力”“网络支撑”“整体联网”等作战概念的提出。
正因为网络变得如此重要,因此对于己方来说就要防护这种网络,而要打击对方的网络,摧毁敌作战体系的要害目标和关键节点,从而控制主导作战的进程和结局。因此“体系破击、毁网断链”等概念被提出。
特定功能的作战单元和子系统功能联合、彼此影响、紧密衔接形成的结构,其发挥作用不仅仅限于其武器平台的功能和单元个体的能力,而更多地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带来一种功能组合优势。功能耦合得好,长短互补,体系均衡,运作协调,可使系统更加稳定,抗扰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形成最大的体系合力,促进体系效能倍增。反之,功能搭配不合理,运作不协调,就会使实体相互制约,降低整体功能发挥。人们为了实现战斗力量整体效能的最大发挥,开始根据作战的需要,合理搭配和组合己方的作战单元和作战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各种不同功能的军兵种像机器零部件一样组装在一起,形成功能互补、内聚融合的作战力量体系,实现两个以上作战部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作战力量的特长和优势,以取得最佳的作战效果。因此带来了“功能耦合、集效聚优”等概念。
根据动力决定运动的原理,作战体系内的动力决定了运动的方式,并主宰了战斗外在表现。体系内的动力是物质、能量、信息等诸多流。信息时代,任何一次指挥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流在传感器、指挥工具、指挥机构、指挥对象之间完成传递的过程,而任何一次作战行动的完成则是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交叉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加快信息的快速流动和使用,以得到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另外,势是有方向的,通过信息指引,可以驱动物质和能量同时攻击多个不同目标,使分散配置的部队发挥整体优势,降低作战风险。尽管打击、摧毁、消耗所直接依托的是充沛的物质和能量,但对敌人心理、意志的控制起核心作用的还是信息,信息决定了物质、能量的补充和释放。基于此原理可以推断出“信息主导”等概念。
由势驱动系统运动产生有序的、有机的联动。联动,顾名思义,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也跟着运动或变化。这也是系统形成合力的客观要求。作战系统各要素同步运行、整体联动,使各作战单元和子系统相互独立的作战功能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随时根据各种情况做出协调一致的反应。基于此原理可以推断出“并行联动”“整体联动”等概念。
适应性是作战系统不断进化的依据。在变化、非线性、不确定及不可预测的环境下,针对不断演化的现象,主动地做出适应性反应或灵活的决策调整,可保证整体功能不受损害,进而提供有效的行动能力。
不断变化的任务要求和高度动态的军事环境,都要求适时调整体系对抗部署和策略,通过自主适应、灵活决策,限制敌方采取下一套战略,使战争变得富有成效。这其中,实体通过自主适应,不断变化角色、调整自己的行为、发挥自身的功能;系统组分之间或增加关系、或减少关系、或调整联结的方式、或调整关系的强度、或改变关系的性质、或改变交互的内容以适应环境。基于此原理可以推出“自主作战”“适应性指挥”等概念。
系统原理可以应用于作战问题的研究之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军事学术界提出了“信息主导、集效聚优、并行联动、自适应协同及体系破击”等提法。任海泉指出“信息优势、整体联动、精确释能、体系破击”是现代作战的主要制胜机理,朱小宁提出了“还原、遮断、干扰、集中”是体系破击战的方法原理。系统原理也可用在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指挥结构的优化、战术思想的开发、新式战法的探索等诸多方面,对我们研究制胜机理、指控原理、任务共同体的相关机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