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产宝宝接近出院标准时,主管医生、护士及父母需要为宝宝出院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1.及时总结和评估
(1)全面回顾,进行总结:针对早产宝宝出生前后的情况全面回顾,包括母亲所患的疾病、孕期并发症及对胎儿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出生情况、各系统并发症、住院期间的诊疗过程、肠内外营养、体格发育状况。极不成熟早产宝宝的住院时间往往较长,出院前在阶段小结的基础上需针对其整体情况给予全面的整理和总结,书写一份完整、详细的出院小结。
(2)全面评估,明确现状:首先,评估早产宝宝生活能力,如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是否需要氧气、有无呼吸暂停,脱离保温箱后在室温下体温正常与否,能否自行吃奶、吸吮与吞咽动作是否协调,消化功能是否良好,每日摄入的热量是否满足、体重增长是否满意等。其次,评估早产宝宝原有疾病,如实验室指标是否正常、各种并发症是否痊愈、是否停用治疗药物、各系统的功能状况如何等。最后,评估早产宝宝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程度。具体内容涉及两方面:①依据矫正胎龄评价早产宝宝各项体格发育指标,记录头围、身长和体重在对应胎龄的百分位数,将其与出生时的百分位数进行比较。②观察和评价神经运动发育程度,如活动与反应、睡眠与觉醒、肌张力状态、眼底检查是否异常、听力筛查是否通过等,在具备条件的医院应做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或脑干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如发现异常需密切随访。
2.制订出院计划
早产宝宝具有发育不成熟的特点,是诱发残障的高危人群。因此,早产宝宝的出生只是他们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帮助早产宝宝健康成长是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共同责任。出院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做好早产宝宝父母和家庭成员的教育:由于宝宝未足月出生,面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预约、复杂的护理及对宝宝未来的不确定性,其父母一直承担着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出现在孩子住院期间,而且持续到出院以后。早产宝宝的家长要比普通足月儿家长更多承担了孩子病重时的紧张与焦虑。当医生告知孩子可以出院回家时,他们既兴奋又担心,唯恐因他们的失误让宝宝再次遭受疾病的痛苦。因而,对家长实施教育和指导,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是尤为重要的,也是保障早产宝宝健康成长的关键。出院前早产宝宝的父母每天要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2次,参与宝宝的喂养和护理,并向其讲授早产宝宝特殊的育儿知识,增强护理信心,促进亲子情感交流,消除其紧张、无助的心理,缓解精神压力,促使早产宝宝顺利完成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到家庭的稳定过渡。
(2)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与门诊随访医生紧密配合:目前国内大多数三级医院均有完善的早产儿随访系统。医院定期召开即将出院的早产宝宝家长会,参与者包括早产宝宝的父母、护理人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和护士、早产儿随访门诊的医生和护士、家庭医生、社会工作者等。讲解内容涵盖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共性问题,如环境温度和湿度、喂养奶量和方法、生命体征的观察和监测、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意外情况的判断和处理等。同时,针对每个宝宝的不同特点,与父母、家庭医生及随访人员进行沟通,并告知家长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随访人员应介绍早产宝宝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如何进行识别和早期干预。社会工作者应全面了解早产宝宝父母的具体困难和实际要求,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并尽力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3)制订个体化的家庭护理方案:以每个早产宝宝出院前的评估结果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出院后营养方案和家庭护理计划。不同早产宝宝的出生胎龄、体重、生后并发症、对喂养和治疗方法的反应各有不同,出院后的养育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同时,在出院前根据每个宝宝不同的发育成熟度、病情的特点给予个体化的指导,为其家庭提供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养育方案,包括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是否需继续强化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方式和时间、治疗药物的服用方法、预防接种程序、早期干预和训练的方法、定期随访的具体内容和时间等,并与家庭住址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