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航“一带一路”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对外开放布局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东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连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受资源、产业、社会和地缘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8%,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针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一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工业经济的新变化,提振信心、攻坚克难、提质增效;二是在实施“中国智能制造战略规划”过程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变;三是积极研发信息化领域先进技术,构建综合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

一、“一带一路”助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进入转型升级机遇期

“一带一路”倡议在“五通”目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指引下,实现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目前,“一带一路”是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

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增长放缓,科技的飞跃在不断推动我国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移,仅凭借雇用廉用劳动力从事低成本生产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已无法重现,因此我国也在极力寻求巩固“世界工厂”生产生态圈的有效途径。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动因。相比原来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当前经济形势对作为搭建上层建筑基础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传统产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在世界经济快速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产业出现了一些分化,落后产能亟待消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以更好地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去产能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尤其是一些严重依赖资源的不符合环保、安全、能耗等标准和政策的产能,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任务。另外,工业结构更注重结构的动能转换问题,通过质量品牌、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举措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达到对存量的改造调整和优化提升的目的。

(2)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中国智能制造战略规划”将高端制造、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工业领域紧密结合。另外,我国政府对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给予了高度关注,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

(3)提升工业和信息化的服务支持作用。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家庭、养老、健康、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制造业的服务化是重要的战略取向。制造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它可以向下游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发展售后服务、增值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同时,向上游延伸,进行研发、咨询、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常态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把多年来过分依赖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机制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机制。因此,积极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质量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工业创新发展工程,提升企业竞争力。国家推出一系列措施予以推进,具体举措包括: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积极培育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建立创业基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更多机会,涵盖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并在全球经济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开端。“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五通”,从内容上已经超出了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范畴,不仅包含贸易和投资,还广泛涉及民航通信、检验检疫、文化交流、科技创新、新闻合作等领域。

因为中国企业投资热情高涨,“一带一路”投资加快,2014—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而未来5年,预计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

当前,“一带一路”作为开放发展倡议,根植于国内产业再上新台阶,要将工业和信息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机遇。

二、工业和信息化经济合作融入“一带一路”

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加强国际双边合作,保持国家持续、稳定的增长能力,进而推进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但是,发展并非一纸空文,需要各行各业发挥其实际作用,让“一带一路”能够切实落地。

对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而言,我国政府将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内容,加强对工业和信息产业“走出去”政策协调的支持。一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双方将定期互通信息,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实施状况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要求,研究商定重点推进工作和重点项目,并结合工业和信息产业“走出去”的新需求、新困难,加强政策协调。二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实施状况,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双方将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推动国家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石油石化装备、机床、新能源(光伏)、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机装备等领域,以及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等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行业“走出去”。

从我国“一带一路”的前期实践来看,我国开展工作的核心是“产业为本,基建先行”。根据安永发布的《聚焦“一带一路”新机遇——金融铺路、基建先行》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健推进和多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现良好势头,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投资热潮;高铁、装备制造、能源建设、电网建设等行业成为合作热点,相关政府和企业加快部署了这些领域的产业合作方案,有序推进中国工业和信息产业“走出去”。

(一)高铁出海

中国高铁凭借先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适当的价格硬生生在各国“遍地生花”,于是有了中泰铁路、中老铁路、中吉乌铁路、欧亚高铁、泛亚铁路等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境外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带动了国内装备、技术、标准、管理和服务“走出去”,并获得了众多合作国家的青睐。

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非常重视高铁方面的经贸合作。中国高铁“走出去”已经推行5年,如今在世界各大洲,中国高铁都在努力积极参与。

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安伊高铁)二期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目前,由中国公司承建的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段的麦麦高铁正在修建。

在规划中的中国建造的高铁网络遍布世界。截至2017年,中国正在洽谈的国外高铁项目有20个,如俄罗斯喀山高铁、中泰高铁等。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高铁项目,是优先考虑的合作方向。

早在2009年,我国便已确定周边3条高铁规划战略——中亚高铁、欧亚高铁和泛亚铁路,其中前两条辐射到欧洲。

中亚高铁与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合,取道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经过伊朗,再到土耳其,最后抵达德国。欧亚高铁计划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入哈萨克斯坦,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泛亚铁路是覆盖东南亚地区的高铁网络,计划从昆明出发,途经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最后抵达新加坡。

中国对上述高铁线路都进行了勘探和规划,现在需要逐个国家进行谈判。中国高铁规划中还有一条中俄加美高铁,通过该高铁可以两天就从中国到达美国。这条铁路将从中国东北出发一路往北,经西伯利亚抵达白令海峡,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过太平洋,抵达阿拉斯加,再从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终抵达美国。中国高铁也计划在非洲、拉丁美洲开展产业合作项目,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

(二)装备制造业掀起海外热潮

除基础设施投资外,加强产业投资与合作,特别是深化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也是促进沿线各国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装备制造业将顺应“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积极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创业。

“一带一路”倡议有望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复制美国和日本对外出口和投资的道路,促进行业进入新的景气周期;李克强总理对铁路装备等产品的推销体现了高层意图,丝路银行的成立解决了资金问题,政府的响应放大了政策效应,这都成为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

装备制造业受益顺序依次为工程机械与重卡、铁路装备与客车。“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第一步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挖掘机、起重机、重卡等施工设备,随后带动的运营物流环节则需要铁路装备、卡车、客车等。预计2019年工程机械、铁路装备出口额分别为274亿美元、223亿美元;未来3年我国出口到“一带一路”的重卡将达20多万辆,出口金额将达83亿美元。

工程机械对内稳定、对外扩张:工程机械在国内市场最坏的时刻或已过去,大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止跌回升或者下降速度放缓。专利申请数量激增表明技术在持续突破,销售收现率等指标显示财务状况逐渐改善,市场集中度提升利好龙头企业。产品性价比高使得行业出口额持续增长,海外建厂、海外并购同步进行,龙头企业已具备先发优势。

铁路装备行业内外双热:国内铁路投资进入高潮,铁路通车里程存量及增量持续上升。经济发展及路网效应使高铁客流量增加,动车班次加密进一步拉动铁路装备需求。中国已完全掌握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正研制标准动车组,统一市场,以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及政府的推动,海外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汽车行业重卡与客车先后受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沿线区域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卡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会刺激货运行业和客运行业的发展,重卡和客车行业都会受益。

(三)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正推动中国不断深化与周边各国和区域的战略合作。其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着力点,传统能源领域尤其是油气资源、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2015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将共同协商,努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确保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

2014年8月,中蒙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其中能源领域合作内容为:双方将在中蒙矿产能源和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及双边其他机制框架内,加快推动中蒙煤炭、石油、电力、化工等基础设施和矿能资源项目产业投资合作。中蒙双方将结合本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各自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电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研究在蒙古合作建设煤矿坑口电厂、向中国出口电力,以及签署相关协议等事宜。

2016年9月,中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明确了中哈双方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中,要稳步推动产能和投资合作、深化能源资源合作等内容。中哈将加强沟通,提升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贸易、投资、服务便利化水平,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哈两国将在4个领域约30项内容上展开深入合作。

2015年9月,中欧在第五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签署了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平台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容克投资计划对接方面的积极进展。容克投资计划优先支持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倡议相契合的项目,中欧双方可在基础设施、能源、数字三大领域精准对接。其中,容克投资计划和“一带一路”在电力能源领域的对接将为双方的电网建设企业和输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三、中国区域经济对接“一带一路”

区域政策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分化,因此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拉大也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来努力的方向。“一带一路”联通欧亚大陆,以开放共赢的理念推动国际合作,可以发挥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地缘性优势,推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进程。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

我国将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四大板块和3个支撑带的区域空间格局将继续强化,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推动区域创新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困难地区将受到更多关注,区域发展短板效应将加快消除,区域改革将打破要素流动障碍。

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在三大战略框架下,各省市战略规划与不同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陆续开展,相继出台、实施,这对三大战略引领区域的产业布局、资本要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引导作用,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明晰。京津冀地区交通、生态环境、产业3个重点领域将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建设步伐加快。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区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中西部增速高于东部,相对差距继续缩小,绝对差距扩张速度放缓”的态势。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将由以东部为主转向区域协调带动,沿边区域将有望发展为对外开放、经济交流的新热点。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强化。随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及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区域间要素流动性进一步增强。首先,从制度环境上看,随着国家深化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相应的政策效应逐步得到发挥,将进一步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体系;其次,从硬件配套上看,我国各地区间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将不断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最后,从我国推进创新驱动型发展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上看,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发展,产业跨区域转移、协作不断深化,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要素链将成为跨区域与跨城际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由此将带动一批区域性创新城市和技术研发中心、科技转化基地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等的建设,推动区域要素依照各地区差异化分工趋于自由、有序、顺畅流动。以城市群、重点经济区等为重要载体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形式更加灵活,合作模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困难地区受到更多关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消除区域发展短板效应,将从政策上对困难与落后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创新与引领困难地区未来发展路径。对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等困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主体作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以及向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体倾斜的财政扶持模式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税收体制等配套制度改革措施也将不断探索创新。此外,精准扶贫工作将科学有序地推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二)我国重点地区对接“一带一路”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部、中部、西部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1)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中国新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的经济、文化优势,以及宁夏、青海的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罗斯、蒙古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与俄罗斯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2)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3)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独特的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妥善安排。

(4)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及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REnf9jtR5S44zLskxMENnooiRy6g5PVMVHEcUfeoUuv5TlDWZ8aqqTGuDfBTdJ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