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精益”的运营

这一节,我来讲一个更加实在、对很多人来说更能立马带来价值的工作习惯,它同时也是一种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思考方法。

但凡干过运营工作的人都知道,在运营的具体工作中,很容易面临N多的“不确定”。尤其,在你需要协调各方资源牵头搞个东西时,你会变得特别纠结。稍有不慎,你很可能会浪费大量资源和成本。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拉了一堆人一起搞一件事,搞了半天却没成功或没达到预期,你很容易失去同事、合作伙伴的信任。

我讲个真实的例子。

2012年,我创业做一个O2O的付费课程学习平台,一端服务老师,发展优秀的个人老师到平台上开课,另一端服务个人学员,让学员可以到网站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付费报名,然后到线下上课。

到2012年年底,我们的网站已经积累了几万忠实用户和一批质量不错的老师,但平台却面临着一个问题:所有课程都是独立的,彼此并无关联,这导致一方面用户的学习不成体系,另一方面用户初次购买后的二次购买转化率不是特别高。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牵个头,把平台上口碑比较好、同时讲的课程内容比较偏重“个人成长和管理”这个方向的几位老师和他们的课程打包,变成一个7堂课左右的系列课程,然后统一面向用户推广和售卖呢?

假如这件事能够做成,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上面提到的用户学习不成体系和二次购买课程转化率不高的问题的——这等于7堂课程,你只让用户做一次决策,而不是7次。

我们诞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是12月底,离春节还有40天左右,考虑到7堂课程全部上完至少需要2~3周,我们希望如果这个项目要推进,理想的第一堂课开课时间是1月13日左右。也就是说,我大概有2周左右的时间来让这个项目落地。

并且,我们期望单堂课程的报名人数不能低于30人(不然开课就没意义了,成本都不一定收得回),7堂课程加在一起的总售价在1000元/人左右。

但此时我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的问题。

●我要找的7位老师,到了1月中旬之后,是否有时间配合我们来开课?

●我们跟这些老师该如何合作?是讲完课后分成,还是直接支付给他们一个固定的课酬?

●我们的开课场地、时间该如何确定?

●我们的课程如果开了却没有这么多人报名,该怎么办?

上面这些问题,看起来既复杂又烦乱,最重要的是,它们甚至还彼此交错和互相影响着。比如,我们的课程定价、时间、地点等显然是会对课程报名人数造成影响的,而跟老师的合作方式又显然会影响课程定价。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进行决策就显得更加困难了——就像前面说的,假如一个决策错误,你可能会浪费掉N多人的时间和精力。

请问各位,假如你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在那些不确定的问题中我们又该优先解决哪一个?

好了,上面这个真实的案例,应该是可以让你对于运营工作中的诸多“不确定”有些感觉的,让我们暂且把它放到这里。接下来,接着上面的内容,我来给你分享两个在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下做好运营工作的基本理念。

第一,当你在一个具体项目中面临N多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其中往往存在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可能会成为整件事情顺畅发生的核心前提。

且,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往往就是“一个基于某种假设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得到用户真实、自发的认可”。

因为,你吭哧吭哧想了一大堆,觉得自己的点子棒极了,然后带着一堆人把东西做出来,最后却发现用户对你的那个点子完全“不感冒”,这可能是最伤人的事情。

第二,在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事情或假设面前,运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搭建一个真实的用户应用场景,并验证在这个场景下用户是否会真的产生你所预期的行为。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这和《精益创业》里面所讲的MVP差不多。很多时候,运营要做的事情,其实也是“找到一个核心的假设,然后令之成立和发生”(这一点,在接下来一节中也会提到)。只是,真的在实际运营工作中能够谨记这一点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其实并不多。

好了,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上面这两个有点儿抽象的理念,我们再来看一下另一个很知名的案例,这是一款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知名的产品——Dropbox,如果你已经对这个案例耳熟能详,那么可以快速翻过。

2007年,Dropbox的创始人Drew Houston基于自己经常需要把各种不同的文件、照片等存储在不同设备上,且经常拷来拷去特别复杂和烦乱,诞生了一个产品的创意——是否可以做一个基于网络的文件存储和同步工具呢?这个工具,可以在线上提供存储空间,支持你从各种设备终端(如手机、电脑等)上传文件并随时进行同步。

在有了这个感觉还不错的创意之后,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比如,该找谁来帮自己开发?跟对方怎么合作?开发进度和时间是否有保证?这个产品到底哪些功能该有,哪些功能不该有?

但最后,不会开发的Drew没有优先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先瞄准了“一个基于某种假设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得到用户真实、自发的认可”。

然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最低成本搭建真实应用场景”之路。他知道,对于判定用户是否会自发选择使用这样一款产品,最理想的场景就是让用户在某个陌生的线上环境中(陌生才显得真实)接触这样一款产品的描述,然后观察这些用户是否会在看完这个产品描述后真的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其他用户行为。

于是,他一个人花了几天时间,用几乎为0的成本做了一个视频,并把这个视频发到了YouTube上。

这个视频发出之后,Drew发现,迅速就有几十万人留言问:“这个东西在哪里下载?”“太牛了,一定要用”等。最终,通过视频来 Dropbox 网站和留言表示有强烈使用意愿的用户,累计有几百万。

这个时候,Drew才开始招聘他的研发团队,且此时,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在招募的时候,如果有人觉得这个东西不靠谱,Drew 就可以把用户的反馈给他看:对不起,我们已经有近百万的准用户了。

注:

关注微信公众号“三节课”并回复“Dropbox”,你将可以看到这个视频。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往往存在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可能是其他所有事情得以顺畅发生的前提。

所以,在日常的运营中,带着这种“找出最核心的不确定要素”和“先以最小成本搭建一个真实应用场景”的思维工作,很多时候,能帮我们节省巨大的成本,包括沟通方面的成本,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物质等成本。

这里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搭建的场景,一定是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例如,你拿着一个 H5小游戏方案去找一个熟悉的朋友问他会不会用,很可能就是无效的——因为在这个场景下,你和他之间的朋友关系很可能已经影响了他的判断和给你的反馈。与其如此,还不如把你的Demo配上一个真实的转发语扔到几个你不太熟悉的群里,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会点击,结果可能更真实、更有效。

而这样的工作方法,是可以应用于工作的方方面面的。

●你想做一个活动但不确定有多少人愿意来参与,那么是否可以先提出一个活动的想法发起一个主题众筹?

●你想做一款H5小游戏,希望带来传播和品牌曝光,是否可以先不开发,只是画几张图,或者用墨刀、POP这样的东西先做一个可交互的东西,然后分享给你的一些朋友,看看他们是否会玩,以及玩过后是否愿意分享?

●你想在某个微博大号上投放广告但不确定效果,是否可以先出一条文案,找几个相对较小的号验证一下转发量有多少?

好了,Dropbox的故事延伸得差不多了,现在回到我在本节开头提到的那个7堂系列课程打包推广的案例,我想给你留一个小小的思考:假如你是我,要在短短半个月内推进和完成这个项目,你会怎么做?我建议你先别急着往下阅读,先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答案,再去看我的做法,进行一些对比。我可以先行透露的是,当时我也靠自己一个人,用了5天,基本没有花什么成本就把这个原本看起来特别不确定的项目变得绝对可行了。具体的做法和细节,会在下一节揭晓。

下一节,我要聊另外一个特别好玩、也特别有价值的工作方法,其中我会具体讲讲,我是怎么用这个工作方法一分钱不花做出了数十万传播量的经典活动案例的。 xI4Y4j+WsNjkxlJmSY9ZCyk1sWl/+3oNpl3+dzymHo/WjmDj6kHrBAaUFTlSfa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