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 共轭曲面的两类界限函数与特征矢量

共轭曲面的两类界函数H t 、Φ和矢量p、q反映了共轭曲面的内在特征和啮合性能,是共轭曲面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里将探讨这两类界函数和矢量p、q与啮合性能的关系及其本身的物理意义。这有助于对共轭曲面啮合性能的理解与控制。共轭曲面的啮合性能主要包括:接触线的分布、形状和长度、诱导法曲率、相对运动速度和润滑角、润滑油卷吸速度、根切和干涉等内容。

1.7.1 二界函数H t 和矢量q

共轭曲面∑ 1 、∑ 2 的啮合方程式 (1-46) 保证了两曲面的正确啮合,其对时间t的导函数H t 称为共轭曲面的二界函数:

矢量q在接触点法向n上的投影就是二界函数H t ,故q只与接触点位置、运动参数和曲面法向有关,与曲面形状无关,如图1-17所示。

当q与n垂直时,H t =0,表示∑ 1 上的二类界点 (二界曲线)。二类界点处的法矢称为极限法矢n 0 ,它垂直于q和V (12) ,故有:

图1-17 矢量q与二界函数H t

二类界限点的集合——二界曲线是∑ 1 上接触线的包络线,是∑ 1 上啮合区与非啮合区的分界线。因此,二界函数和二界曲线决定了∑ 1 上工作区的大小。

1.7.2 共轭曲面的一界函数Φ和矢量p

一界函数Φ可写作

式中, 分别为∑ 1 上接触点处V (12) 方向的法曲率和短程挠率。显然,

如果用曲面∑ (1) 曲率主值 (k e ,k f )、主方向 (e,f) 来表示,则

从式 (1-55) 的形式上看出,p是反映法矢n绕ω (12) 的转动和随V 12 运动变向的矢量 (dn/ds只与曲面∑ 1 的曲率、挠率有关)。n矢量的变向与曲率有关,故p与共轭曲面的曲率相联系。在接触点处的诱导法曲率 (主曲率之一,另一为K I =0) 为

满足Φ=0的∑ 2 上的点集称作一界曲线。一般Φ=0线两侧的Φ和K II 变号,表明一界曲线的一侧将发生曲率干涉,故一界曲线又称为根切界限线。这说明,Φ和p决定了共轭曲面的诱导法曲率、根切和∑ (2) 的工作区大小。

1.7.3 接触线在曲面上的移动速度和卷吸速度

接触点在曲面∑ (1) 、∑ (2) 上的移动速度 (相对速度) 分别为v r (1) =dr 1 /dt和v r (2) =dr 2 /dt,有

又因 ,两端点乘p后,有

接触线移动方向与矢量p的关系如图1-18所示,其中v r (1) 和v r (2) 可取任意方向。当沿接触线 (t—t) 方向时,dt=0,因dr 1 ≠0,dr 1 .p≠0表示:在公切面上与接触线方向垂直,是接触线法向矢量,表示了接触线移动的方向。

图1-18 接触线移动方向与矢量p的关系

在接触线法向 (p) 的投影分别为H t /p和Φ/p。虽然 可取任意方向,但它们的矢量箭头总是分别落在a—a或b—b直线上,在p上的投影不变。这说明接触线在∑ (1) 、∑ (2) 上沿p方向的运动速度分别为H t /p和Φ/p,两类界函数和p矢量表明了接触线在∑ (1) 、∑ (2) 上的疏密程度、分布和方向。

从润滑的观点看,∑ (1) 、∑ (2) 相对接触线的运动速度 在接触线的法向分量是润滑油的卷吸速度:

则卷吸速度 (合速度) u E

可见,润滑性能也可直接用一界函数、二界函数和p表示。有的文献用相对运动速度V (12) 及其与接触线方向的夹角θ v (润滑角) 来表示润滑性能。则V (12) 接触线法向分量v p 和润滑角θ v 同样可用H t 、Φ和p来表示:

两齿面的接触迹线方向与接触点处相对运动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θ ν ,在齿轮啮合过程中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数值,这个角度对于两齿面在相对运动时形成油膜的条件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有利于油膜的形成以改善润滑条件,θ v 角度值最好等于或者接近90 °。

1.7.4 二包 (反包络) 中界函数与p * 、q *

在∑ (1) 包络形成∑ (2) 后,再以∑ (2) 反过来形成包络∑ (1) 时,除了形成∑ (1) 的原始曲面的一部分∑ (1) 1 (原∑ (1) 曲面上的工作区) 外,根据二次作用原理,还将形成∑ (1) 的另一部分∑ (1) 2 (在原曲面非工作区上方)。

二包中,由于相对运动相同 (满足V (21) =-V (12) ),其啮合方程为

对t求导,得二包二界函数

而q * =-q (对第一接触线:∑ (2) 、∑ (1) 1 )。

时为二包二界曲线,它是一包二界曲线在∑ 2 上的共轭曲线,是∑ 2 上只参与一次啮合的点的集合。

二包一界函数可写作

可见,p * ≠p。对 曲面的第一接触线,是一包接触线的复现,故p * 、p都与其法向矢量平行,则

式中, 是两曲面沿V 12 方向的相对曲率,有

将其代入式 (1-68),有

所以

将其代入式 (1-67),有

当H t =0时,Φ=0,表明∑ (1) 上的一包二界曲线又是二包一界曲线,称作双重界曲线。它实际上还是 的交界线,在 上沿双重界曲线无根切,但在媒介齿轮原理下的双重界曲线处有根切存在 (边界干涉)。

与式 (1-59)~式(1-62) 类似,可写出

应该说明,对∑ 2 与∑ 12 之间的第二次接触线,p * 和p不平行,不满足式 (1-68)~式 (1-7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轭曲面的两类界函数与p、q矢量反映了共轭曲面的内在特征和啮合性能。

(1) 二界函数H t 和二界曲线决定了∑ 1 的工作区域的大小。

(2) 一界函数Φ和p的模|p|决定了接触点诱导法曲率,一界曲线决定了∑ 1 的根切和工作区域的大小。p与n方向改变相关性 (即曲面曲率相关),p又是接触线法向矢量,反映了接触线的方向。

(3) H t /p、Φ/p分别是接触线在∑ 1 、∑ 2 上沿p的运动速度大小,反映了接触线分布的疏密程度。

(4) 卷吸速度u E =-(Φ+H t )/p反映共轭曲面的润滑性能,而相对运动速度在接触线法向的分量v p 和润滑角θ v 都可以用Φ、H t 和p表示。 +XBWyuhN96zOaGowiPWNr0e59se7KVn8+GemEwKSQ65j1IMrbHtVB42DwWU4Cs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