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装甲摩托化

闪击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它的军事力量做了严格的规定,如只允许德国有一支不多于10万人的军队,不得装备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不能生产重机枪等。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暗地里仍秘密研制各种武器装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德军将领们仍从索姆河战役、康布雷战役和亚眠战役中,看到了汽车战胜马车、火炮战胜长矛的契机,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法,以研发农用牵引机的名义进行伪装研发坦克,以汽车运输兵的名义,用手推纸糊的装甲车进行演练。不仅在国内秘密研制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将秘密研制武器装备的地点设在国外,如在荷兰制造潜艇,在瑞典制造飞机,在苏联卡玛河沿岸设置坦克试验场等。

img

▲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

特别是在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于1933年1月30日上台后,开始暗中加紧恢复国力。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因为没有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而战胜国日本因《华盛顿条约》对他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一轮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了政治军事同盟。

1933年,希特勒说:“如果我要进攻敌人,我不会进行几个月的准备,而是像黑夜的闪电那样快速扑向对手。”“闪击战”(又称“闪电战”)得名即来源于此。

为迎合希特勒的战争狂想,德国军队凭借科技实力和军工能力,设计制造了不少经典的军车,以庞大的军用汽车为基础,逐步组建了装甲师、轻型师、摩步师及装甲兵和骑兵混编的快速部队,最终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装甲集群——第四集群。这支装甲部队锋芒毕露,成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帮凶,并由此发明了闪击战理论。

闪击战理论真正用于实战是从闪击波兰开始的,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所谓的闪击战就是在空军的协同配合下,装甲兵团快速突破对方防御,通过不停顿的突击作战,突入敌纵深并分割围歼敌重兵集团,摧毁或夺取重要工业区和原料产地,占领交通枢纽,破坏敌方政治、军事中心,迅速彻底击败敌人。

img

▲德军使用闪击战战术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以6个装甲师、4个轻型师和4个摩步师为主要突击力量一举越过波兰国境,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地攻破了波兰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分北、南、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军机群吼叫着飞向目标: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桥梁、铁路及不设防的城市。德军装甲部队、摩托化步兵和汽车运输部队与空军一起构成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其中德军的坦克达2 980辆,各种汽车达41 140辆,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闪击战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和带给波兰人民的巨大恐怖与痛苦,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德军使用闪击战战术,加上对于坦克、装甲车辆的合理运用,在战场上连连得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欧洲的大部及北非领土。3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被记载于战争史上。

注意!坦克

坦克是实现闪击战理念的理想技术兵器,而闪击战的实践,为坦克再展雄风提供了广阔天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平原和非洲沙漠战场上,坦克在闪击战中的运用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坦克作战运用思想体系。

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被迫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是不能拥有装甲部队的。但西方亦希望借助德国来压制东方的苏联,所以1922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就势和刚成立的苏联签订秘密和约,将坦克试验场设在苏联境内的卡玛河沿岸,开始孕育德国装甲部队的胚胎。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之后,从“胚胎”中孵化出了可称得上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种制式坦克——装甲战车1号(Panzerkampfwagon I)坦克,简称Pz 1号坦克。Pz 1号坦克从1934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39年停产,共生产了1 500辆。

img

▲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种制式坦克——Pz 1号坦克

1934年,德军提出了Pz 2号坦克的性能要求,克虏伯的设计中标,次年开始批量生产。Pz 2号坦克的乘员增加到3人,重量增加到9t,正面装甲厚度15mm,后来增加到35mm,武器是1门20mm机关炮和1挺机枪,并排装在炮塔上。机关炮射速每分钟280发,使用穿甲弹时500m的距离能够击穿10mm的装甲,勉强具备了攻击轻型坦克的能力。德军统帅部下令大批生产,到1942年停产时,共生产了1 800辆Pz 2号坦克。

img

▲克虏伯Pz 2号坦克

的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武器非坦克莫属。由于坦克在战争中成为地面作战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其巨大的威力无人可敌,因而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约2万余辆。其中,苏联已成为第一坦克大国,拥有坦克1.5万余辆;德国跃居第二坦克大国,拥有坦克约3 500辆;原来的老牌坦克王国英国和法国,发展坦克的势头已经减弱,分别拥有坦克1 150辆和2 200辆。此时的美国陆军由于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没有认识到坦克的强大突击作用,因而没有引起重视,只有470辆轻型坦克。但是在战争中,美国的坦克生产量后来居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坦克为首的装甲车辆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交战各方共生产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约30万辆。1941年,德国生产坦克3 256辆,英国生产4 841辆,美国生产4 052辆,苏联生产6 590辆,日本生产1 024辆;1942年,德国生产坦克4 278辆,英国生产8 611辆,美国生产24 997辆,苏联生产24 668辆,日本生产1 165辆。

德国虎式(Tiger)重型坦克有I型、II型之分,战斗全重69t,装有1门威力巨大的71倍口径的长身管88mm加农炮,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被西方国家称为“庞大而令人生畏的战车”。其缺点是笨重、机动性差,炮管容易磨损。在战争中“虎”式坦克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他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式重型坦克批量生产开始于1942年8月,到1944年8月共生产了1 355辆后停产。

德国豹式(Panther)战斗坦克由希特勒在1944年2月27日下令命名,在这之前名叫5号坦克,有A、D、G、F等车型,总共生产了6 042辆。主要武器是一门75mm加农炮。交错排列的负重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坦克的一大特点。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首次投入实战,一直服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人认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生产的最好的坦克之一”。

img

▲德国虎式1型重型坦克

img

▲德国5号坦克后改名为豹式坦克

img

▲德国豹式F型战斗坦克

苏联T-34中型坦克,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坦克。它采用大口径、长身管的坦克炮,使火炮的威力大增。首次采用大功率柴油机,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铸造炮塔、焊接车体,加上大倾角装甲,使坦克具有良好的防护性;结构简单,工艺性好,便于大量制造。德国在巴巴罗萨(Barbarossa)作战中遇上苏联的T-34后,令德国坦克显得落后于时代。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Mikhail Ilyich Koshkin,1898—1940)的呕血杰作。这款坦克被命名为“T-34”,以纪念苏联于1934年发布的大规模发展装甲军法令。T-34坦克于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投入大批量生产。

img

▲苏联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的坦克之一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为45mm,正面装甲有32°斜角,侧面也有49°。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mm,侧面也有45mm,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形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mm厚、32°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mm,而49°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mm。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m距离上都无法击穿,只有德国的88mm加农炮能阻挡。

T-34总共生产了两种型号,分别是T-34/76型和T-34/85型。前者装备76mm坦克炮,后者装备85mm火炮。

T-34的另一个特色是其使用的克里斯蒂独立悬挂。约翰·沃尔特·克里斯蒂(John Walter Christie,1865—1944)是美国工程师,当年他把他的发明卖给了苏联。克里斯蒂悬挂是一种拥有大直径负重轮,由前后两个互相连接的圆柱形螺旋弹簧构成。位于前方的为可调式水平螺旋弹簧,后方的则是垂直螺旋弹簧。这种设计有更长的避振行程,可强化越野性能,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操作简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生产量最多的坦克。T-34坦克共生产了84 070辆。

美国M4 谢尔曼(Sherman)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生产数量最多的著名坦克,生产总数达49 234辆。谢尔曼(Sherman)这个名字是英军起的,源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的将军威廉·谢尔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1820—1891)。它也是改进型和变型最多的坦克,有50种以上。盟军中的10多个国家的军队装备了M4坦克。易于维护,用途广泛,可靠性高、坚固、耐用是M4坦克的特点。巴顿将军指挥下的美军第三装甲师主要装备就是M4坦克,竖起围帐的M4谢尔曼DD水陆坦克,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943—1944年,美国援助中国驻印军的坦克是M4A4谢尔曼,数量为35辆,配发给驻印军战车第一营一连,以充实其战斗力。此型坦克战斗全重34t,乘员5人,配备76mm火炮1门,7.62mm机枪2挺,12.7mm重机枪1挺。早在1943年,中国通过《租借法案》共装备了48辆M3A3轻型坦克,并组建了驻印军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属的战车第一营。M3A3轻型坦克主要武器为37mm火炮1门,7.62mm机枪3挺。1943年投入生产,至同年10月止,共生产3 427辆,其中2 433辆通过《租借法案》交给英国、中国及法国等同盟国军队,主要活跃在西欧、意大利及东南亚战场上,为同盟国军队立下汗马功劳。战车第一营是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党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该部队在之后的缅北作战中,协同中美等国友军部队作战,经常扮演冲锋陷阵的关键角色,并与日军战车联队在缅北的贵街,发生了中国战史上少见的“中日坦克战”。

img

▲M4 谢尔曼(Sherman)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中型坦克

img

▲英国丘吉尔(Churchill)坦克成为世界上负重轮最多的坦克之一

英国丘吉尔(Churchill)坦克,是英国最后一种步兵坦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生产总数达7 368辆。步兵坦克,就是用于伴随步兵作战,提供掩护和火力支援的坦克类型。步兵坦克不要求高速度,反坦克火力也不很强,但是具有很厚的装甲,要求能够抗击敌方的反坦克火力。它的装甲厚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型坦克中名列前茅,但火力和机动性差些,名气也不如T-34和M4大。每侧有11个负重轮,使它成为世界上负重轮最多的坦克之一。

装甲车崛起的黄金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称雄战场的时代,也是装甲车崛起的黄金时代。高性能装甲战车的使用为步兵高速、机动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可以使步兵班节省体力,来执行更多的作战任务;其次,步兵更加安全、更好地保护自己;第三,能更好地协同与坦克部队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第四,能够使装甲步兵班“瘦身”,缩小编制,增强作战能力。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装甲车却经历了一个十分困难的发展阶段。

1920年12月,Sd.kfz.3又称人员运输车(MTW)开始在德国国防军服役。Sd.kfz.3以戴姆勒制造的DZVR底盘改良而来,该车共制造了105辆,配备在7个步兵师中的机械运输营里。Sd.kfz.3最高时速50km,最大行程250~300km,乘员6人。

1931年,基于军备重整,加上当时德国陆军已经针对机动部队进行过实车与图上演习,德国开始生产轮式装甲车。

img

▲德国国防军服役的人员运输车Sd.kfz.3

1932年,戴姆勒-奔驰公司开始量产kfz.13和kfz.14轮式装甲车,生产持续到1934年,kfz.13共生产了147辆。该车使用6缸汽油机,排量为2 916mL,输出功率为44kW(60马力),后轮驱动,乘员2名,战斗全重2.1t,公路最大速度70km/h,最大行程230~230km,长4.2m,宽1.7m,高1.46m,主要武器为MG13型7.92mm机枪(后期为MG34),装甲厚度5~8mm。

10kfz.14是由kfz.13改造而成的轮式通信装甲车。

kfz.13和kfz.14轮式装甲车无法满足德国陆军的需求,主要问题是其本身改装自民用车辆,越野性能与战场耐用性都不理想,防护力也遭到质疑。所以需要设计新的轮式装甲车,要求有相当的可靠性、足够的越野能力、坚固的车体,此外还必须兼顾到后勤维修性和低燃油消耗等性能。

除了改良现有的4轮式装甲车外,另外一个就是加速发展重型轮式装甲车。1935推出的Sd.kfz.221轻装轮式装甲车系列,6轮与8轮的装甲车也在此时期正式装备德军,并被划为重型轮式装甲车。

二轴驱动车型的主要型号为Sd.kfz.222轻型装甲侦察车,1939年研制成功,是Sd.Kfz.221型装甲车的改进型,共生产了989辆,广泛用于德军的各个战场。战斗全重4.8t,最大速度为80km/h;主要武器是1门20mm机炮,可以对空射击,弹药基数220发,辅助武器是1挺7.92mm机枪,携弹1 050发。在Sd.kfz.222的基础上,装备长距离无线电台,即为Sd.kfz.223型轻型装甲通信侦察车,共生产了550辆。

img

▲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的kfz.13轮式装甲车

1934年初,德国要求设计一款“国防军重型越野货车”(新型装甲车所用的公开假名)。德国国防军对于新型装甲车开出的条件为8轮装甲车,8轮皆可转向加上8轮驱动,最大时速90km,必须抵挡任何距离射来的7.92mm穿甲弹,配有20mm机枪与7.92mm机枪的炮塔。1937年时制式化成为Sd.kfz.233与Sd.kfz.234。1939年重新定名为Sd.kfz.231式8轮型与Sd.kfz232式8轮式。

Sd.kfz.231型装甲侦察车为三轴四轮驱动车型,最大速度为65km/h,战斗全重5.36~6t,乘员3人。

6轮轮式装甲车系列对当时的德军来说,仅仅是一种过渡时期的装备。8轮轮式装甲车需要生产的时间较长,材料技术要求也较高,但当时正在扩编快速部队,并且装甲侦察部队也需要大量的重型轮式装甲车。当8轮系列装甲车的量产速度增快时,Sd.kfz.231/232/263六轮型轮式装甲车便开始退役了。

img

▲Sd.kfz.231型6轮装甲车

img

▲Sd.kfz.231型8轮装甲车

重型轮式装甲车在此时已经不只是担负阻击、掩护的支援任务,而且开始配备大口径武器直接参与战斗。如性能较为优良的Sd.kfz.234系列,轮式装甲车的多用途潜力在这种状况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img

▲Sd.kfz.234/2型装甲车称为“美洲豹”(Puma)

四轴驱动车型主要是Sd.kfz.234型装甲车。这是一种重型装甲侦察车,共有4种型号:Sd.kfz.234/1型为指挥车型;Sd.kfz.234/2型称为“美洲豹”(Puma),战斗全重为11.5t,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60倍口径的50mm火炮,弹药基数为55发,辅助武器是1挺7.92mm机枪,最大装甲厚度为30mm,动力装置为156kW(210马力)的风冷柴油机,最大速度90km/h,最大行程更达到了1 000km,行程大是沙漠地区作战所需要的。Sd.kfz.234/3型装备的是75mm短身管火炮,Sd.kfz.234/4型装备的是长身管75mm火炮。各型Sd.kfz.234型装甲车的总生产量约500辆。这些装甲车是由霍希公司生产,它被称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的轮式装甲车”。

img

▲Sd.kfz.234/4型重型装甲车

至1939年年底,德军轮式装甲车生产数量如下:4轮的Sd.kfz.13/14/221/ 222/223共886辆、6轮的Sd.kfz.231/232/263共151辆、8轮的Sd.kfz.231/232/263共195辆。可以看到当时4轮系列的轻型轮式装甲车几乎成为战斗主力,8轮式装甲车投产年份比较晚,加上重型轮式装甲车的生产量较低,故编制较少。

自1940年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国陆军的轮式装甲车生产量为:4轮的Sd.kfz.221/222/223共1179辆,Sd.kfz.260/261共493辆,8轮的Sd.Kfz231/232/263共652辆,Sd.kfz.234系列共478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轮式装甲车数量上不算多,但门类齐全,运用广泛,作战积极,装甲车的火力较强大,显示出在装甲车技术上的较高水平和运用能力,在各个战场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img

▲北非战役中德国的轮式装甲车

img

▲北非战役中德国装甲兵向英军投降

对轮式装甲车不感兴趣的事实,从英军装备上也可以看出。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备战计划中,规定只建立1个装甲车团,装备38辆装甲车。在1940年5月的法国作战中,英国远征军总共只有这些可怜的轮式装甲车,成不了什么气候。法军装备的装甲车也只有350辆。苏联红军倒是拥有大量的轮式装甲车,仅1939~1940年间,苏联就生产了4 395辆各型轮式装甲车。但是,这些由货车底盘制造的轮式装甲车太不经打,开战之初就稀里哗啦败下阵来,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轮式装甲车的真正崛起,还是在北非战役打响之后。

北非,毗邻欧亚大陆,北扼地中海,东临红海,历来是军家争夺的要地。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英美军队和德意军团在北非展开了反反复复的拉锯战,并最终成为西线战事的转折点。双方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50~80km的地带。这里地处海岸和沙漠的边缘,地势平坦,地面承载能力较强,极利于轮式车辆运行。在两年半的沙漠战争中,英军的装甲车主要用于机动作战,进行中距离的侦察和反侦察,也用于保护部队的翼侧和袭击敌后补给线和运输纵队等。在1941年年底的十字军战役中,英军的第八集团军已经拥有5个装甲车团。这些装甲车部队一直用到沙漠战的最后阶段。在阿莱曼战役(Battles of El Alamein)结束后的追击战中,仍大量使用了侦察营的装甲车,起到了“痛打落水狗”和锦上添花的作用。

北非战役之初,英军第七装甲师就抽出部队装备组成一个装甲车团,即第十一轻骑兵队,四处出击,干扰意大利军队防区,弄得意军防区鸡犬不宁,狼烟四起,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意军的战例。

轮式装甲车在北非战役的成功运用,对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装甲车的发展,特别是对美国装甲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在北非的实战考验,英国又开始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英军的装甲师中又重新编入了装甲车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的装甲车团编有4个装甲车营,共有72辆装甲车,其中有5辆是防空用的装甲车,其余65辆为侦察车。

英国生产的最好的装甲车为戴姆勒-野狗(Daimler Dingo)侦察车和戴姆勒MKⅠ型装甲车。戴姆勒-野狗侦察车于1938年研制成功,战斗全重3t,乘员2人,主要武器是1挺7.7mm布林机枪,车体短而宽是它的特点,最大速度达88km/h,总生产量达到了6 626辆。英军主要用它作为轻型侦察车。戴姆勒MKⅠ型装甲车是戴姆勒-野狗的放大型,战斗全重7.6t,乘员3人,主要武器是1门口径40mm火炮,最大行驶速度80km/h,这种装甲车的总生产量达到了2 700辆。

img

▲戴姆勒MKⅠ型装甲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轮式装甲车方面发展最迅猛的当属美国。一方面,美国已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世界上的第一汽车大国;另一方面,美国又远离战火纷飞的欧亚非大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得美国成了“一夜间冒出的坦克大国”,也成为“一夜间冒出的装甲车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了数万辆装甲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美国在1934年曾制造出一种M2型装甲车,1941年又生产出一种M3型轮式侦察车,四轮驱动,顶部敞开式结构,可加上篷布。其主要改进型为M3A1型,战斗全重5.6t,乘员“1+7”人。它的主要特点是车体前部加一个小滚轮,提高了克服障碍的能力。主要武器是12.7mm机枪,安装在后面三边滑动的机枪座上,这样可以灵活地发扬火力。M3A1的总生产量达到20 918辆,其中相当一部分提供给英国和苏联。而在战时,英国军队则把M3A1当做指挥车、救护车和人员输送车来使用。1941年10月,中国得到了36辆M3A1侦察车。

img

▲美国M3A1轮式侦察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制造的装甲车中名气最大的当属M8。1941年,美国军方提出了轻型装甲车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该车能装备37mm火炮。最终,福特公司的T22E2 三轴车型胜出。1942年定型为M8装甲车,1943年正式装备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也广泛使用了M8装甲车。在英军中,M8被称为“猎犬”(Greyhound)。M8装甲车的总生产量达到了8 523辆。

img

▲美国制造的装甲车中名气最大的是M8

M8装甲车的战斗全重为7.7t,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副驾驶员兼前机枪手)。该车结构紧凑,车体为钢装甲焊接结构,外形低矮,车长5.01m,车宽2.54m,车高2.26m。M8后面4个车轮为驱动轮,前两个方向轮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前加力。由于是全轮驱动,加上动力强劲,采用半椭圆形板簧,这使它具有极好的公路行驶性能和相当的越野机动性。主要武器是1门37mm火炮,辅助武器是两挺7.62mm机枪,一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环形枢轴上,一挺为前机枪(部分生产型取消了前机枪)。其动力装置为82kW(110马力)的水冷汽油机,最大速度达到100km/h,最大行程为560km。在实战中,盟军士兵主要把M8装甲车当做装甲侦察车来使用,也用于执行追击作战任务。

以M8装甲车为底盘的M20多用途装甲车,去掉了炮塔,改装成指挥车、人员和物资输送车,总生产量达到3 791辆。重要的装甲车还有13吨级的T-17,主要供英军使用,英国人称之为“猎鹿狗”,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37mm火炮,Ⅲ型上装备了57mm火炮。装甲车的最大速度达89km/h。“猎犬”装甲车的生产总数达3 844辆,在意大利和西北欧战场上被广泛使用。“猎犬”装甲车装备了液力传动装置、动力转向装置和火炮稳定器,这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img

▲苏联BA-64装甲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是地面战斗规模最大的战场,也是坦克对坦克、装甲车对装甲车激烈搏杀的战场。苏德开战时,苏联共生产了17 313辆装甲车,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生产的重要的轮式车辆是BA-64装甲车,1942年开始由高尔基汽车工厂生产,共生产了3 500多辆,战斗全重为2.4t,乘员2人,主要武器是1挺7.62mm机枪,安装在机枪塔上,动力装置为嘎斯汽油机,最大输出功率40kW(54马力),最大速度为80km/h。它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在冬季行驶时可以装上滑雪橇。这种装甲车主要作为部队的轻型侦察车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履带式装甲车的发展最为重视的国家当属英国,其代表车型为卡登·洛伊德(Carden-Loyd Mark VI)通用运输车,大战期间,英国共生产了35 000辆,澳大利亚生产了5 600辆,新西兰生产了520辆,加拿大生产了29 000辆,美国生产了14 000辆。其战斗全重为4.25t,乘员4~5人,主要武器是1挺7.7mm机枪,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46kW(65马力),最大速度达48km/h。作为轻型装甲车辆,卡登·洛伊德装甲车广泛用于人员和物资输送、通信联络、火炮牵引和武器搬运。

img

▲英国卡登·洛伊德(Carden-Loyd Mark VI)履带式装甲车

冲锋陷阵的摩托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摩托车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道路适应性好,越野能力强,便于隐蔽。因此,摩托车非常适用于侦察、通信联络,搭载武器后还可以用来冲锋陷阵。

为德军研制和生产摩托车的厂家主要有宝马(BMW)公司、聪达普(Zundapp)公司、纳苏(NSU)公司和迪克瓦(DKW)公司,他们研制和生产的摩托车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摩托车技术。

img

宝马公司生产的军用摩托车曾一度成为德军闪击战的象征,主要有宝马R12、R35、R71和R75,除了宝马R35为中型摩托车外,其余均为重型摩托车。

宝马系列摩托车中,以宝马R75最为著名,该车从1940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最大速度可达95km/h。武器有时是安装在挎斗前方的一挺MG 34机枪,有时则干脆是在挎斗上搭载一门野战迫击炮。该车在德军中装备有16 000辆之多,它在条件恶劣的北非战场和苏德战场上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爱。

当时的德国军用摩托车体现了颇为不错的人性化设计:为了照顾寒区驾乘的需要,部分发动机废气可以通过一个选装的锥形排放口喷向驾驶员脚踏板位置,就像专为驾驶员脚部设置的小暖气;另外一根废气导管能为车把处提供加热;还有一根特设的加热管从车体右侧将废气引入到挎斗内前部,环绕一周后排出车外,挎斗内的乘员就不会忍受冻脚之苦;油箱的侧面安装了两块塑料护膝,避免了驾驶员膝盖和金属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军摩托兵还配备了专用风镜和风衣,这种风衣十分适用,除了采用防水面料,风衣下摆还可以用纽扣扣在腿上,俨然是一件封闭的“连裤服”,在泥泞环境和阴雨天气时,能保证摩托兵的舒适性。

im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著名的摩托车宝马R75

img
im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摩托兵无处不在

1939年8月,美国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公司把两辆侧置气门军用型WL型摩托车(军用编号为WL-A)提交肯塔基州诺克斯堡和赫拉伯尔德的军需试验场进行测试。经过严格的测试,美军认为如果对WL型摩托车进行适当修改,该车就可以接受。这一决定促使哈雷-戴维森WL-A型摩托车成为此后战争中最受美国士兵喜爱的军用摩托车。整个战争期间,哈雷-戴维森公司总计制造了89 000辆WL-A,美军接收了约60 000辆,其余的29 000辆则被提供给了英国、苏联、澳大利亚,还有中国。战争结束时,WL-A摩托车宣告停产,但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哈雷-戴维森又曾经短暂重启过WL-A生产线,直到1952年最后停产。

img

▲哈雷WL-A型摩托车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受美国士兵喜爱的军用摩托车

im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军摩托兵

战争中,德军的摩托车一直冲锋陷阵在最前方,它们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极大地刺激了苏联军用摩托车的发展。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看到了德军大量装备的摩托车带来的种种优势,迫切希望为苏军装备这样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摩托。于是,苏军偷偷地弄到了5辆宝马R71摩托车进行仿制,仿制成功的摩托车叫做M72,这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双方唯一使用的非缴获的相同装备。战后,M7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中国也获得了此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长江750军用摩托车,M72及长江750等摩托车作为宝马R71的继承者持续生产了半个世纪。

im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军摩托兵

im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97型摩托车

im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军BSA M2型摩托车

img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国民革命军RL45型摩托车

无所不能的“吉普”

在一定意义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苏联、美国来说绝对算得上是车轮上的战争。以汽车为首的机械化装备来武装部队的策略创造了战争中的高效率。

img

▲班特原型车是最早的吉普——班特布利兹·帕奇(Blitz Buggy)在霍拉巴德(Holadbird)军事基地作越野驾驶测验

从汽车的角度来看,这些车是完全从机械性能角度开发的功能性产品,他们诞生的全部目的就是在战场上将指挥人员、武器装备和战备物资快速地运往指定地点,为战争争取先机。这些车拥有简单可靠的设计,在有限的技术和车身重量下创造最佳的性能,可以说它们都是机械设计和汽车设计的典范之作。

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经受到战火洗礼,一切设计都以实用为主;外形犹如斧凿的方正身体,棱角分明,不加任何修饰,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它坚毅不屈的硬汉性格;有一双铁腿,不管路况有多艰险,都会竭尽全力,勇往直前;用途广泛,无所不至,无所不能,名扬四海——它就是“吉普”(JEEP)。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潘兴将军带着他的部队刚刚登陆欧洲战场不久,便发现他们引以为自豪的福特T型车在地形复杂、道路泥泞的欧洲战场上并不十分好用。摩托车体小而灵活,但噪声大、装载质量小、安全系数低。战争迫使军方寻找一种更坚固、灵活、多功能的小型越野车。这期间试制了不少种样车,但由于目标是满足一切作战和运输需要,问题过于复杂,所以历时好几年也没能拿出一个确定方案。

1940年7月11日,美国政府邀请135家汽车厂,要他们展开竞争,设计并生产一种既灵活又结实的全轮驱动军用汽车,以取代两轮和三轮摩托车。美军总参谋部军需技术委员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个座位,空车重590kg(后增至1 000kg),有效负荷363kg,轴距2 032mm,轮距1 194mm,不包括玻璃框的车身高度915mm,离地间隙165mm。此外,要求速度最高88km/h,最低5km/h;车身前后的伸出部分要短,以便地面突然升高或下落时汽车不被卡住。

1940年7月22日,班特(Bantam)公司提交了投标书和新车的草图,其设计方案被军方审查通过,并于1940年9月7日试制完成第一辆原型车。1940年9月21日,当日下5点最后交货期限前,这辆取名为布利兹·帕奇(Blitz Buggy)的样车被送到霍拉巴德(Holadbird)军事基地。设计师以40km/h的速度一气开了400km,后将其送到热带沙漠和沼泽地接受5 500km的破坏性越野驾驶测验,还从1m多高的平台上飞驰而下……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经折腾的汽车。

一起来参观布利兹·帕奇的还有威利斯(Willys)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对班特公司推出的新产品的灵敏性、耐久性和简洁性感到十分吃惊,便急急忙忙赶回设计试制组,改进他们开发的另一种属于威利斯的原型车。

1940年11月11日,威利斯公司的试车员莱德向军方的霍拉巴德营送来了他们自己研制2辆样车,叫做“Quad”(夸德),可选择二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形式,其中之一还具有四轮转向的功能。这两辆“夸德”车引起了军方的极大兴趣。1941年2月20日,华盛顿每日新闻刊登了威利斯夸德在美国国会大楼前的爬台阶表演。

img

▲威利斯夸德(Willys Quad)爬台阶表演

1940年11月23日,福特(Ford)公司积极试制的原型车侏儒(Pygmy)完成,参与竞争。该车发动机舱盖为扁平式,动力由一台改进型1 966mL排量的4缸发动机提供,与其相配的是一部三挡A型福特变速器及专用分动器。福特样车的优点在于其扁平的发动机舱盖下方拥有较大的空间,而且驾驶舒适、方便。

img

▲福特侏儒(Ford Pygmy)在霍拉巴德军事基地作越野驾驶测验

此时,军方手头已有来自班特、威利斯和福特三家推出的样车,分别定型为:Bantam BRC40、Willys MA、Ford GP,军方于1940年11月19日向这三家订购了4 500辆——每家需提供1 500辆军用车,为的是针对不同的设计效果做深入的试验、比较和选择。

img

▲班特(Bantam)BRC40

到1941年6月,4 500辆军方订购车陆续交了货。在做了相当多的对比研究之后,军方决定选取其中的一种作为标准基本型。

img

▲福特(Ford)GP

1941年7月23日,威利斯公司击败了另外两家竞争对手。军方立即委托威利斯公司以MA为基础,综合其他两种车的优点,在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之后,威利斯MB型车便成为了标准——吉普最终诞生了。

img

▲威利斯(Willys)MA

img

▲威利斯(Willys)MB成为了标准——吉普最终诞生

同年后期,军方要求威利斯把其设计交给福特,一起来生产这种车辆。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的福特公司于1941年11月10日接到了一份生产1.5万辆吉普、且符合威利斯MB规格的合同,这种车型后来被命名为福特GPW。

1941年夏天,美国的战争准备进入了紧锣密鼓阶段,所有军事行动都被冠以防卫名义。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马歇尔在他的《双年度军队报告》中写道:“目前欧洲的军事对抗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必须加强机械化部队的建设。1941年的财政拨款已经开始拿出足够的经费为部队装备各类作战车辆,例如,轻型及中型坦克、巡逻车、人员乘坐车,而且在数量上满足了部队安全和机动性的要求及新增部队的基本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已有4 500辆福特GP、班特及威利斯吉普被陆续部署到美军备个基地,参与美军机械化快速战术部署。最初这些车与道奇越野汽车、怀特巡逻车及摩托车配合使用,主要装备新组建的侦察部队。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吉普最终取代了摩托车。

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大量的坦克、枪炮、载货车、军舰及食品随后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苏联及中国。吉普被列为《租借法案》发往反法西斯盟国的头号战略物资,多数租借给了英国及苏联。

img

▲大量的吉普源源不断地运往盟军

吉普从1941年开始投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威利斯和福特总共填补了对65多万辆吉普的需求,其中威利斯提供了36.8万辆,福特公司生产了28万辆,班特公司生产了2 675辆。

img

▲热带雨林中的吉普

吉普车最初仅供美国军需部队使用,主要用来运送人员和武器弹药,这种典型的轻型轮式运动车由于无与伦比的综合性能而大受欢迎,吉普很快就被当做用途效用装备使用:放倒前风挡便可装上重机枪或无后坐力炮;装上电台等通信装置就成了火线指挥车;稍作伪装充作侦察车或当做轻型战斗车辆可直接投入战斗;安装担架用于战场救护;装上装甲充作轻型装甲车伴随坦克部队作战;装上螺旋桨推进器和防水外壳作为两栖登陆车使用;其超过额定要求的大功率发动机还保障吉普车拥有拖拉机才有的牵引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12月9日,中国正式向德、意、日法西斯宣战。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美国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国继续抗战。

img

▲冰天雪地里的吉普

img

▲北非沙漠里的吉普

美国直接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吉普车源源不断地开往欧亚各地,从利比亚的泥沼到缅甸的丛林,从冰天雪地的斯摩棱斯克到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的热带雨林,从黄沙万里的北非沙漠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任何气候、任何地理环境下,作为战车、侦察车、运输车、救护车、通信车、牵引车——吉普车就像老家的爱犬一样,忠实地陪伴在士兵的身旁。哪里有美国军队,哪里就有吉普车,到了战争临结束前65万辆吉普车驰骋于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无论进攻还是撤退,吉普开到哪里,胜利便接踵而至。

img

▲草丛树林中的吉普

img

▲火车铁轨上的吉普

吉普车简单可靠,易于维护修理,外形低矮能减少敌人火力的打击,底盘离地间隙较大便于超越障碍,车轮采用耐磨抗扎的低压轮胎,尤其为人们欣赏的还是它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挤上最后几位乘员,装上最后几箱货物。尽管它简单到连车门都没有,只能委屈人们从车身两侧的缺口中跳上跳下,每逢刮风下雨还有劳车主竖起折放式前窗,支立钢骨帆布顶篷,但它那粗犷有力、勇往直前的性格,仍吸引了从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四星上将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Jr.,1885—1945)、陆军元帅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976)这样的将军,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杜鲁门、法国总统戴高乐这样的政治家,乘坐吉普成为战争时期所有社会名流的共同爱好。

img

▲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乘坐吉普车在诺曼底视察

img

▲集团军司令巴顿乘吉普检阅部队

五星上将马歇尔说:“吉普是美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贡献”。

盟军司令员艾森豪威尔称:“吉普汽车、飞机和登陆艇是我们赢得战争胜利的三大武器。”

最富传奇色彩的集团军司令巴顿把红皮座椅安在吉普上,自己的肩章上每增加一枚星,他的吉普车上也相应增加一枚星。他还在吉普车上装上高音喇叭和警报器,从北非一直开到欧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因车祸与吉普同生共死在德国境内。人们是这样评价他的:号称“铁胆将军”的巴顿,是一个暴戾的军神,他既可以一边信仰上帝和天国,一边对着血肉横飞的战场吟诵诗篇;一边逼迫成千上万的士兵完成超越体力极限的战斗任务,一边在伤员的床边为他默默祈祷;战场上,巴顿用他那极富特性的粗俗的语言激发士兵的斗志……一个琢磨不透的战争疯子,一个用兵如神的将军。他是“最有指挥天才的将军”,特别擅长进攻、追击和装甲作战,而他的作战动力,一个是坦克,另一个就是吉普。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德国乘坐吉普车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12月21日在海德堡一家医院与世长辞。

img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乘吉普车在西西里岛战场

img

▲五星上将马歇尔乘坐吉普车在法国视察部队

著名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甚至将一枚勋章授予一辆在太平洋战争中战功卓著的吉普。

也正因为如此,在盟军部队里,许多将领都在自己使用的吉普的前保险杠上,喷上红底白星的军衔标志,来表示自己的身份。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撇开劳斯莱斯改坐吉普,让利比亚总统巴克利羡慕不已,且赞不绝口。罗斯福见到此景,欣然主动邀请他同乘吉普前往会场,并一起参加阅兵式活动。此后,利比亚还为此专门发行了一套两位总统乘坐吉普的纪念邮票,票面是他们乘坐吉普阅兵的一幕。而在前往德黑兰视察美军部队时,他也是如此。或许乘坐一辆吉普的目的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喜好而已,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国吉普已经成为战时军事将领与政界要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img

▲1945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乘坐艾森豪威尔的私人吉普车在马耳他视察美军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向苏联提供了51 503辆吉普。一名联合通讯社记者记录了当时采访苏军炮兵团的情景,这位记者坐在一辆吉普车内,车辆穿过很深的泥泞及凸凹不平的原野驶向炮兵团司令部,颠簸之中,他转过身子问身边的苏军驾驶员是否喜欢这种坚固耐用的小汽车,这个驾驶员只回答了一句话:“一流”。

img

▲1945年2月3日,罗斯福、丘吉尔和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1890-1986,时任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长)在俄罗斯雅尔塔(现在的乌克兰)与吉普车合影

1942年,阿莱曼战役前夕,北非的英第七集团军组织了一支吉普突击队,以90km/h的速度在沙漠中昼伏夜出,专门袭击德国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Erwin Rommel,1891—1944)的补给线,屡屡得手。在埃及,英国士兵利用吉普车队,击溃了驶向埃及城市隆美尔的坦克部队。

img

▲作为战车的吉普

1943年,哈斯基作战行动中,巴顿的美七军攻入西西里,在靠近英西拿海峡的一个小山村,贫困的山民因为榨油机发生故障断了生计。美军拨出一辆吉普,一位机灵的学生兵将吉普发动机的传动装置连在榨油机上,5天榨出440t橄榄油。美国兵还将吉普车的前轮抬起,用帆步带将前轮连结一台轮式锯,用吉普做动力带动轮式锯锯木头。西西里山民甚至把美国兵当成一帮用吉普车变戏法的流浪汉。

img

▲作为运输车的吉普

1944年的布拉格之战中,用吉普车来运送伤员,在纳粹武装军队追上之前抢先到达了安全地带。

img

▲作为救护车的吉普

img

▲作为通信车的吉普

在北非,吉普车成为美军的身份证,“GI”(美国兵)与“GP”(吉普车)密不可分。突尼斯人一直以为美国兵在领取身份识别牌和军装的同时也配发了吉普。一天深夜,值勤的法军哨兵突然向一队步行的美国兵开火,尽管对方一再声称是美国人。可法国哨兵就是不信:“如果是美国兵,你们为什么不坐吉普?”

img

▲在诺曼底登陆中吉普车担当了重要角色

战地记者们发现,一线士兵对吉普的感情远超过艳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因为当艳星的玉照趴在墙上飞媚眼时,吉普车正忠诚地与士兵浴血奋战。大兵把吉普车看成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著名战地记者俄尼派尔是这样来称赞吉普车的:“吉普车是战时执行军事任务的魔车。没有吉普车,这场战斗我们就打不下去。它无所不能,它像狗一样忠实于主人,像骡子一样力大无比,像羚羊一样机敏伶俐。”当年在炮火纷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翻高山、跨雪原、跃弹坑、涉泥潭,令盟军军官们威风八面的吉普,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

由于吉普具有力量大、越野性强、坚固耐用、易于维修及对各种困境的适应性,因此在各种战役,尤其是在诺曼底登陆中3 000多辆吉普车担当了重要角色,使其赢得了世界声誉,被视为胜利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兵对军用四驱车吉普曾有过精辟的评价:“除了不能烤面包,它可以做任何事!”战争中,这些四轮驱动的轻型越野车给美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经典的嘎斯67和著名的“桶车”

战争中发现四驱车卓越表现的并非只有美军,还有大洋彼岸的苏联,这就是苏军的经典越野车嘎斯GAZ-67。

苏德战场上,夏秋的泥泞和严冬的积雪,更证明了四驱车重要的军事意义。特别是在战争中作为侦察兵和通信兵的交通工具,以及作为中层和基层指挥员的座车,它为苏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苏军敏锐地认识到,在机动作战的条件下,四驱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其实,早在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爆发时,苏联嘎斯汽车制造厂就开始了四驱军用车辆的研制。最初试制出的车辆称为GAZ-61,是在GAZ-11的基础上升级而成。GAZ-61成为苏联的第一辆轻型越野车,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越野车,只能称为有一定越野能力的轿车。

1941年2月3日到3月25日,在设计师维塔里·哥尔切夫(Vitaliy Grachev)的领导下,对GAZ-61进行了完全的重新设计,制造出第二种四驱车GAZ-64,其设计直接参照了美国班特(Bantam)BRC 40、福特GP和威利斯MA等四驱原型车的设计思想,但轮距较小。该车同美国四驱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头灯的安装位置、车门位置的设计、挡泥板、座椅、转向盘、帆布顶篷等。

img

▲苏军的经典越野车嘎斯GAZ-67

GAZ-64采用一台排量3.8L的4缸汽油机,输出功率40kW(54马力),公路最高速度90km/h,乘员4人,和美国军用四驱车相似,GAZ-64配有配动手柄、前方拖曳钩、车体侧面把手、挖掘工具和轻机枪安装架。即使在泥泞的地面上,GAZ-64也能轻松地牵引45mm反坦克炮行进。GAZ-64产量并不大,从1941年到1942年末,总共只生产了684辆。值得一提的是,苏联著名的BA-64轮式装甲车就是在GAZ-64底盘基础上生产的。

1943年9月23日,在GAZ-64基础上经过一些改进又推出了GAZ-67军用四驱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GAZ-67几乎参与了苏军的每一次作战行动,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都活跃着它们的身影。

GAZ-67全长3.35m,宽1.685m,高1.7m,轴距2.1m,车底距地面高210mm,采用双轴四速变速箱,整车全重1 320kg,可携带70L燃料,油耗约15L/100km。GAZ-67的前悬挂装置较为独特,每侧由两组1/4椭圆形弹簧构成,弹簧采用螺钉固定在底盘上,战争时期生产的GAZ-67水箱散热格栅为焊接制成。苏联于1944年对GAZ-67进行了改进,又推出GAZ-67B。GAZ-67B轮距更宽,从1 250mm增加到1 445mm,此外还换装了新型挡泥板、加速踏板,以及在驾驶员座位下增设了油箱。GAZ-67还有一些变型车,如1944年生产的带硬质车顶的GAZ-67-420,1945年生产的水陆两栖型GAZ-011(也称GAZ-46),还有消防车等专用车辆。为了让GA-67能够直接投入战斗,苏联还曾经生产过加装装甲的GAZ-67。从1943年到1945年,GAZ-67总产量为4 851辆。

对阵的另一方,帮助德军建功立业的军车明星当属大众“桶车”。它就像美军的吉普一样,成为了德国军队的象征。

img

▲德国大众82型“桶车”(Kubelwagen)

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他对德国人民作出了两个承诺,一个是使每个德国家庭的晚餐桌上都有牛排,另一个是让每个德国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轿车。希特勒认为这种车应该是4座,采用排量1L的风冷发动机,百公里油耗不超过7L,最大时速100km。汽车的设计工作被委任给了波尔舍博士,研制的重点放在简化设计和降低成本上。此时,福特和欧宝轿车的普遍价格是2 000~3 000帝国马克,这种汽车的价格被严格限制在1 000帝国马克以内。

1938年5月28日,一个大型汽车厂在沃尔夫斯堡奠基。设计年产量为100万辆,工厂占地2 930公顷。1938年9月16日大众汽车股份公司(Volkswagen Werk AG)成立,波尔舍出任总经理。1939年8月15日,公司正式出车,希特勒出席了下线仪式。

可是,民用的“甲壳虫”汽车仅生产了630辆就停产了。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大众公司立刻开始生产“甲壳虫”的军用型82轻型军用车。因为它那方桶形的车身,军方干脆称其为“桶车”(Kubelwagen)。

该车的动力为一台后置985mL的4缸水平对置风冷汽油机,输出功率为17kW(23.5马力),最高时速达到了80km。到1943年3月,82型桶车又换装了排量为1 131mL的发动机,输出功率提高到19kW(25.5马力),动力更加充足。由于使用风冷发动机,该车极为可靠并且容易维护,北非的炎炎烈日不会让它的水箱沸腾,苏联的凛冽寒风也不能使它的水箱冻结——风冷发动机根本不需要水箱!大众82型的另外一大亮点是采用了独立悬挂系统。

大众82型桶车在入侵波兰的作战行动中的优秀表现打消了所有的疑虑,军方认识到了它的巨大价值,1940年夏82型桶车接到了第一笔400辆的订单,陆续装备国防军各单位,逐渐开始取代侦查部队、通信部队及中下级军官使用的摩托车。到1940年12月20日,大众82型桶车第1 000辆下线。

img

▲在战争前线的桶车

很快,大众82型桶车成为德国军队的象征。该车伴随德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作战,不管是挪威的北极圈内还是北非的炎热沙漠。该车结构简洁,风格硬朗,配有折叠式风挡和帆布顶棚;由于制造精良,可靠性极高,使用中几乎无需修理。1939年到1945年一共生产了52 000辆。

img

▲缴获的桶车与吉普车在一起

img

▲北非战场上的大众82型桶车

大众82型桶车的轻量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全车只有685kg,它能在沙漠里轻松行走,在北非战场大显神通,深得“沙漠之狐”的德国陆军元帅、北非战场总指挥隆美尔的喜爱和好评。隆美尔有一次跟设计者波尔舍说,要是战场上的地雷被埋得深一点,大众82型桶车不慎压上去也不一定会被炸。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足见其轻巧。

大众82型桶车也有多种变型车,如皮卡型运输车、半履带式155型雪地运输车和专门用在铁轨上行驶的“桶车”,德国人甚至还制造过6辆四轮驱动型的样车。

img

▲大众82型桶车改装的半履带式155型雪地运输车 fmR3+94d+aVIk/oj6s6wmJixhgv176R82V/lwmXrf36X782W3NOD9dhe1/uE/s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