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种探索并提供新事物和新方法的活动,需要打破框框、不畏权威,具有普遍性、永恒性、超前性、艰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小D做了一下总结,似乎感觉哪里不太对劲,“依据创新的特点,创新能力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为什么您说是一种非常之法呢?”
“一个著名的湿猴理论中的取香蕉实验或许会让你有所启发。”仙子讲解道。
五只猴子被关在一个笼子里,顶上吊有一串香蕉。香蕉旁边有一个自动喷淋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想拿香蕉,马上就会向笼子里喷水,而这五只猴子都会被喷得一身湿。
一只猴子闻到香味,本能地去摘香蕉,不出意料,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又分别尝试了几次,结果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淋到。
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暴揍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得它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它去拿香蕉。猴子A尝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暴揍了一顿,被打得满头包,却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也就没有被水淋到。
实验人员再把一只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地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暴揍了猴子B一顿。那只猴子A打得尤其用力——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猴子B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就这样,原有的五只猴子都被换成了新猴子,大家都不敢去动那串香蕉,但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其他猴子暴揍。
“确实,创新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仙子皱了皱眉,“但在你们成长和工作的过程中,你们的父母、老师和主管们,以及你们生活的社会团体,会教给你们很多‘规矩’,这些‘规矩’对于你们个体的安全和生存,以及维护团体的正常发展十分有用,但同时也让你们变得顺从,缺乏质疑精神,甚至不再有独立的思想!”
仙子看了看小D,继续解释道:“创新能力,也称为创造力,是个人和组织获得重大成就所必需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高学历的人才并没有大的作为,而不少上学不多的人反而成就满满。究其原因,除了个人性格、机遇、环境的因素外,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我们个体和团体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原生动力。每一场人类变革(社会、科技、文化等)都始于思想解放,去实施别人不曾想到的方法、方案。创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艺术或科技工作,它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创新能力人人都有,它潜藏于我们的身体之中,是造物主对人类最大的馈赠。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它便只能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创新能力是不是一种智力的体现呢?”小D开始好奇地深究。
仙子笑而不答:“还是让柳枝先来展示吧!”
北方某企业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即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的情况。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
博士后组成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90万元,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时,两旁的探测器就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的香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恼火,找了个工人并对他说:“你把这个搞定,不然你就别干了。”这个工人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190元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的电风扇猛吹,于是空香皂盒都被吹走了。
“博士虽然用常规手段解决了问题,但成本巨大,工人的方法则体现了创新的思想。创新,从某个角度看,就是以最为经济的手段解决问题,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看出,创新能力显然并不等同于智力。”仙子点评完,继续解释。
智力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如果今天教小朋友“2+5=7”,明天他还记得“2+5=7”,那这位小朋友的智力不错;若他还能举一反三,答出“2+6=8”,那这位小朋友的智力是很好的。智力的核心能力是记忆力、注意力和观察力。
而创新能力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创造者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要改造这个世界,首先要认识这个世界,因此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现代观点认为,智力是一种中间能力,而创新能力才是人类的最终能力。因此,创新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将来能否成功的重要能力。优秀人才、成功人士都是创新能力出众的人。
小D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仙子微笑地轻摇柳枝,“让你再看一个球篮的故事吧。”
篮球场上,比赛激烈地进行着,但奇怪的是,每当球投进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原来篮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筐,最初篮筐是有底的!
为此,比赛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进行,缺少激烈紧张的气氛。为了让比赛更顺畅地进行,人们想了很多取球的方法,都不太理想。有位发明家甚至制造了一种机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不过这种方法仍没能让篮球比赛紧张激烈起来。
终于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球赛。小男孩看到大人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取球,不由得大惑不解:“为什么不把篮筐的底去掉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篮筐样式。
去掉篮筐的底,就这么简单,但那么多有识之士都没有想到,听起来让人费解。然而这个简单的“难题”困扰了人们多年。可见,无形的思维定式就像那个结实的篮筐一样禁锢了我们的头脑,使得我们的思维就像篮球被“囚禁”在了篮筐里,于是我们盲目地去搬梯子,去制造机器。
“除了智力,还有什么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呢?”小D继续深究。
“很好的问题!”仙子称赞道,“我们先来看看大发明家爱迪生的生平,或许你能有所领悟。”
柳枝继续飞舞……
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里,一个小男孩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为什么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他就不见了,急得家里人四处寻找,他却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
这就是长大后为我们发明了电报、电话、电灯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位只上过三个月学,却申请了1328项专利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很小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一次,他看见在天空中飘浮的气球,就想:既然充满了气的气球可以悬浮在空中,人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他找来一罐药粉给小伙伴吃,药物的发酵使小伙伴的肚子咕咕作响,爱迪生很兴奋,以为小伙伴马上要起飞了,没想到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爱迪生
好不容易长到了8岁,爱迪生被父母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期望他能安安分分上学。谁知,他爱追根问底的习惯经常把教师弄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老师被问得不知如何回答,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爱迪生三个月的在校经历就此结束。
好在爱迪生有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她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了实验——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份夜班报务员的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信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台电报机自动按时发送信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良,经过多次试验,一台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
“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与他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紧密相连。创造力强、充满好奇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所以,创新能力除了智力,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就是创造性。创造力=智力+创造性。”仙子解释道。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呢?”小D问道。
“创造性就是一个人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方法的能力。新奇独特意味着别出心裁、做前人未做之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学术价值、道德价值或审美价值。”
仙子详细解释道:“创造性通常包含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三项内容。创造性是创新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条件。有的人智力很好,博学广识,学历也很高;但缺乏创造性,一生难得有真正的创造性成果。而有些人学历虽然不高,创新设计初始也未必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但他们的创造性很好,尤其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超常的表现,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仙子顿了顿,轻点柳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以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案例最为典型。”
瓦特从小性格就很倔强。他喜欢玩具,但与别的孩子不同,到手的玩具一定要拆开,看个究竟,弄个明白,然后再装回去,恢复原状。有一次,邻居家孩子的小车坏了,很着急,瓦特拿过来鼓捣一下就好了。
瓦特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瓦特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而且喜欢钻研,这为他以后发明蒸汽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瓦特的故乡,家家户户都生火烧水做饭。有一次,在厨房里看到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作响,不停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半天猜不透什么缘故,就问祖母。祖母没空搭理他,只回答:“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并没有满足,连续几天做饭时分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起初壶盖很安稳,水快要开时啪啪作响,突然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起来,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神奇的现象惹得瓦特高兴得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又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还把杯子、调羹遮在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蒸汽在推动壶盖跳动。
瓦特生活的时代,虽已有粗陋的蒸汽机发明,但大多只能应用于玩具上,只有牛康门发明的蒸汽机得到了应用,但依旧非常简陋。有一次他负责修理格拉斯哥大学里的一座牛康门蒸汽机,发现这种机器存在着很严重的缺陷——汽筒裸露在外边,四周的冷空气使它温度逐渐下降,蒸汽放进去还没等汽筒热透,就有一部分变成水了,最终只有1/4的蒸汽做功,十分不经济。经过不断钻研,瓦特终于研究出了附加“分离凝结器”的解决办法,这是他对蒸汽机的最大贡献。后经不断改进,终于在1782年研制成功了完善的蒸汽机。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动铁制“海轮”的国家。从此,船只就可以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上行驶了。随之而来的,煤矿、工厂、火车也全都应用了蒸汽机。体力劳动者解放了,工业革命开始了。
瓦特从小就具有近乎倔强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基础。当他遇到问题时非要弄个明白,并想方设法地解决之,从而激发了大量创新思维,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创造性的三项内容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没有创新精神就不可能触发创新行为;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新行为的发动机;创新方法是创造力的催化剂,灵活运用恰当的创新方法能让创造力获得快速的提升。反过来,三项内容也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创新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幅激发创新思维的活跃度;创新思维的经常锻炼,创新成果累累,自然会使自信心倍增,从而不断增强创新精神。
听完仙子关于创新能力的解释,小D突然想到了智商和情商:“如同每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有所差异一样,创新能力应该也有所差别,而且差别还挺大吧?”
“不尽然!”仙子没完全肯定或否定小D的猜测,“创新能力其实并不神秘,人皆有之,而且每个人天生的创新能力也并无太大差异,只是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创造力的实际表现才会有所不同。”
“你也许想不到,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可以挖掘的潜在能力,实际上深不可测。”仙子做了一个夸张的表情,“非常之惊人!人脑由万亿个脑细胞构成,其中大约有1000亿个活跃的神经元细胞,如果人的一生可以使用神经元细胞的10%,而每个神经元细胞可以长出2万多个树突以存储信息并接收来自其他细胞的信息输入,那么这100亿个神经元细胞相当于200万亿个寄存器,若全部用来记忆,就能记住近5亿本40万字的书!可见人类潜在的脑力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这正是可待挖掘的强大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
“每个人吗?”小D将信将疑。
“不信?”仙子拂动柳枝,“我们来看一位家庭主妇的惊人成就。”
一位日本家庭主妇从洗衣机中取出衣物,却皱了皱眉——原来历史上洗衣机洗后的衣服经常会沾上小棉团之类的东西。
这个问题曾经令科技人员大感棘手,尝试了各种方案,大多比较复杂,需要增添不少设备,从而导致洗衣机的体积增大、成本增加、使用方式变复杂,大家因此觉得很不值得。家庭主妇们自然也经常要为这个问题而大伤脑筋。
这位日本家庭主妇决心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简易办法。一天,她突然想起幼年时在农村山冈上捕捉蜻蜓的情景,小网可以网住蜻蜓,洗衣机中是否也可以放一个小网用来网住棉团之类的小杂物呢?
当时的许多科技人员都不屑于探讨这个方法,认为太缺乏科学头脑,未免把科技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这位主妇没理会这些声音,而是利用空闲时间动手做起了她所设想的小网。三年时间,一个又一个的小网,反复地研究试验,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小网挂在洗衣机内,由于洗衣机里的水使衣服和小网兜不停地转动,小棉团之类的东西就会自然地被清除干净。
由于小网兜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可以反复使用很多次,因此上市后广受欢迎。这位主妇发明的洗衣机吸毛器也获得了高达1.5亿日元的专利费。
科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本身就是人类大脑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自然属性,它伴随着人类大脑的存在而存在,随着人类大脑的进化而进化。因此,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这个结论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博士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斯佩里凭借包括上述结论在内的一系列成果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创新能力人皆有之,它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自然能力。只要有强烈的创造欲和敏锐的创造眼光,并经过学习和努力,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逐渐表现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应用。我们与爱迪生、特斯拉、乔布斯本来就站在同一条创新起跑线上,之所以没有取得与他们相同的成就,是因为缺乏有意识的挖掘。创新能力是潜力,每个人的创造潜力大致相同,后天表现出的差别是因为开发程度的不同引起的。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努力开发,创新能力就会源源不断地被释放出来,创新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看来,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其挖掘主要靠心理训练,对吧?”小D对自己的总结甚是笃定,期待着仙子的表扬。
“不!”仙子摇摇头,转动柳枝,“创新能力不只是心理能力,它具有严谨的医学研究基础。”
斯佩里
1962年,在洛杉矶的一家医院里,一位病人患了严重的癫痫病。在药物治疗无效且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医生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手术:通过切开胼胝体来隔断左右大脑之间的联系,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他们把这种手术称为裂脑术。
手术很成功,病人的痛苦大为减轻。美国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对该病人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当把一束光刺激投射在病人右脑控制的左眼时,尽管病人用左手按键对刺激做出了反应,但他却说什么也没看见。由于病人已用左手按键确认,表明他的右脑确实已看到了光刺激;但由于左脑并未看到,所以由左脑控制的语言中枢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斯佩里的这一重大发现将脑科学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经过斯佩里、波根、葛萨纳嘉等科学家的独立研究,人类发现了左、右脑结构与功能的区别,左右脑分工说成为主流。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经过研究发现,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它们分工合作:左半球控制人体右侧活动,以及抽象思维、分析思维、数学推理和语言等功能;右半球则控制人体的左侧活动,以及艺术的、形象的、直觉的思维活动。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
创新能力存在于我们的右脑中,所以右脑又被称为创造脑,而左脑被称为知识脑。左脑主管语言、计算、逻辑思维和时间管理,通常左脑发达的人智力较高。右脑主管音乐、艺术、非逻辑思维、情绪感知和空间管理,用形象来思考和记忆。
过去,左脑被认为是处于优势的,因为它主管着语言中枢,并管理着人的右侧身体活动;而右脑被认为是处于劣势的,并且只管左侧身体活动。因此,过去的传统教育偏重于左脑的开发,而忽略右脑的开发。今天,当人们了解到右脑的巨大潜力之后,如何更好地开发右脑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虽然右脑是创造脑,但是要真正完成一个创造,却需要左右脑的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先由右脑提出一个看起来非逻辑的创造性设想,再由左脑将其转化成语言和逻辑表达出来,这样才可能实现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是以语言来思考,而是以跳跃的形状和形象来思考,然后努力将其转换成语言。”这说明爱因斯坦是左右脑同时工作的。
爱因斯坦
斯佩里通过裂脑人试验,发现右脑也有很多高级功能,纠正了前人把右脑看作劣势半脑的错误观点。我们强调开发右脑的重要性,并不是要用右脑思维取代左脑思维,事实上右脑思维也不可能取代左脑思维。右脑存储了大量信息,但它的知觉都必须经过左脑语言的描述和逻辑的加工才具有最终的价值。
基于上述生理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左右脑训练,以作为提升我们创造力的辅助手段。
1.左侧身体训练法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可以刺激右脑。有意识地调动左侧的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可以对右脑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
下面介绍几种活动左侧身体训练右脑的方法。
(1)左书:为了开发创新思维,强化对右脑的训练,脑科学家主张用左手写字。左手写字是强化右脑功能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2)左操:左侧体操包括一些基本动作和游戏训练。基本动作有左上肢侧举运动、左上肢前举运动、左手指运动、左腿侧举运动、左脚前举运动。
2.右脑训练游戏
在地上画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圈,每个圆圈中都放入同样数量的小石子。两人同时提起右脚,用左脚将石子拨到另一个圈内,先完成者为胜。右脚落地一次,在自己圈内加一块石子作为惩罚。
3.左右脑协调训练
人的左脑和右脑各有优势,右脑是创新思维的发起者,但创新过程的完成同样也需要左脑的参与。因此,左右脑合作得不好,也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开发。
读者不妨经常进行如下练习:
(1)打字练习;
(2)乐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