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筹的起源来看,公益众筹是原始众筹模式的延伸,是传统意识型的众筹。这种众筹模式承袭了网络众筹打破地域、时空限制的属性,形成了方便、快捷的项目募捐模式,为更多公益机构或个人提供了新的筹资方式,拓宽了我国公益事业的筹资渠道,扩大了我国公益项目的参与和受惠群体。
公益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项目并募集资金。相对于传统的公益融资方式,公益众筹更为开放。公益众筹具有低门槛、多样性、发挥大众力量的三大特征。低门槛表现在,无论是基金会、注册机构还是民间组织,只要是公益项目就可以发起项目;多样性表现在,公益项目类别可包括助学、助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等多种类型;发挥大众力量表现在,支持者可以是普通的草根民众,也可以是企业。
公益众筹将公益创业者、执行者和公益投资人连接在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的改变。相较传统捐赠,公益众筹能带来的独特价值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市场验证,梦想到实践的检验;二是公开透明,公益理念的传播与普及;三是可持续发展,消费和投资的演变;四是玩转跨界,打破公益的“圈”。
公益众筹是面向公众的互联网筹款方式之一,推出的项目必须跳出公益行业的小圈子,让其他社会群体也能看得懂、想得通、有感触、愿行动,是对公益理念和规则的社会普及,是公益行业对其他群体进行公众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需求方角度而言,公益不再只是专业的公益组织或公益从业者的事情,更多非公益从业者也可以跨界做公益,只要能发现一个社会需求,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众筹募集资金成功,就可开展实施;非公益从业者可以通过众筹为其认可的公益项目筹款,具体执行交给公益组织完成。从投资方角度而言,众筹可以为公益撬动更多的资源,比如产品资源、渠道资源、传播资源等,同时让公益形象进入公众视野,使做公益不再默默无闻。
公益众筹发展也呈多元化特点,比如推出明星代言、企业发起、定制投资人和设立机构专区等做法,都极大地丰富了公益众筹活动的多样性,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公益众筹主要分两种形式:一是基于奖励的众筹平台模式;二是纯捐赠模式。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就是第一种公益众筹有项目成功与失败之分,还必须给支持者回报。公益众筹项目的发起人类型多元化,包括个人、企业、基金会,或其他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等,不同类型发起人在采用公益众筹时,优势也有差异。
与权益型、股权型众筹市场的火爆相比,目前我国的公益众筹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在我国,公益众筹主要通过两种平台实现:一种是综合类众筹平台,如“众筹网”“追梦网”“京东众筹”“淘宝众筹”“苏宁众筹”等;另一种是垂直类公益众筹平台,如“轻松筹”“创意鼓”“积善之家”“新公益”“绿动未来”等。
统计显示,2015年,近700个公益团队或个人,采用公益众筹渠道为公益项目开展筹款,共有873个公益项目众筹成功,筹资额达到3432.7万元,获得约60万人次支持。与2014年相比,项目数量增长192%,筹资额增长170%,支持人次增长68%;平均单笔支持金额约57元,较2014年上升了61%。
我国公益众筹市场在2015年实现了成倍增长,可是在项目分布、筹资成功率、筹资额等分项指标上,仍以大的综合性众筹平台为主,垂直众筹平台的项目上线数和筹资总额占比仍不到 50%。影响力小只是其中因素之一,更多的还在于其依托社交驱动的局限性。
综合类众筹平台涉及品类多,有品牌和流量优势,用户基数大。资源和知名度的优势决定了项目上线后不用费多大力推广就会有比较大的曝光率,并能相对容易地实现筹资目标。反观垂直类众筹平台,由于缺少知名度和用户沉淀,在推广项目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
1.平台资质与公募资格争议
无论是奖励众筹平台模式,还是网络捐赠平台模式,我国的公益众筹都面临资质是否合规的质疑。依据新《慈善法》,进行公开募捐的只能是在民政部门登记过的慈善组织,且必须取得公开募捐资格。而在一些平台发起的公益项目,其募集资金的范围已经突破了特定对象,面向的是社会不特定公众。
2.风险漏洞质疑
尽管大多数公益众筹平台都表示自己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有资金托管合作,但其中不少平台只是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了网关型支付合作,并未实现真正的资金托管。在网关型的第三方支付中,由于所有资金都转入了平台公司的账户中,因此平台方就有挪用资金的可能性。
支持者把钱转到平台账户,再由平台转给发起人,这一流程存在的风险和漏洞在法律上还属于灰色地带。不仅公益众筹,整个众筹行业都面临这样的难题和风险。
3.善款“落地”待考
对于公益众筹平台来说,除了在赢利和风险方面承压,如何有效地监督资金用途成为其必须思考的问题。尽管不少众筹网站都有风险提示:众筹平台不承担监督发起人实施项目的职责。但一旦项目资金被发起人挪用他处,支持者往往会认为是平台监督不力。
4.赢利模式模糊,垂直平台生存艰难
据了解,目前垂直类公益众筹平台上的项目支持者大多是发起人通过社交手段召集的朋友,普通公众对项目本身感兴趣而发起的支持很少。但事实上,真正的众筹项目支持不应仅仅局限于朋友圈的“互助”行为。因为一旦“友情式”众筹项目出现问题,大家可能很难再支持此类项目,公益众筹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一个问题。
另外,在成本投入巨大、综合类平台强势竞争以及赢利模式尚不清晰的背景下,垂直公益众筹平台的生存比较艰难。本身就打着公益的旗号,加之又很难产生可持续的价值,在投入成本很大的前提下,团队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才能走下去。
2016年6月3日,社交众筹平台“轻松筹”宣布已经完成近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腾讯、IDG、德同资本和同道资本。此次融资完成之后,轻松筹的估值达到3.5亿美元。
据轻松筹提供的数据,目前该平台已累积众筹项目686,413个,获得近1亿人次支持,注册用户超过6000万。
轻松筹基本是基于微信端的众筹平台,已经运营了“腾讯乐捐”的腾讯公司在完成对轻松筹的战略入股后,基本霸占了公益众筹的整个赛道。当阿里、京东、苏宁为股权众筹、产品众筹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冷门的公益众筹却被腾讯一家独占。
2016年6月14日,惠州首家“互联网 + 慈善”公益众筹平台“惠州慈善”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惠州唯一一家具有公募资格的互联网慈善众筹平台,为全市公益组织和个人开展网上公募提供了合法、便捷的渠道。
1.公益众筹平台创新趋于多元化
随着网络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群体对公益众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将催生各式各样的公益众筹平台或工具,并在参与方式上不断创新,满足公益的跨界需求。只有真正有公信力的平台才能稳定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
2.强化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
公益众筹从传统的捐赠转换到公益消费和投资,并将在这个领域大有所为。传统的提供免费公益服务的项目可通过公益众筹途径,为公益行业引入更多社会资源。
3.公益众筹高成本扩展资源渠道
基于奖励平台模式的公益众筹,设置了“回报”,提供了项目融资成本,这就要求项目发起主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管理成本。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将使发起主体提高设计、营销、推广、维护等方面的投资。但发起方有机会从中获得支持群体甚至是合作伙伴,进而拓展渠道资源。
4.创造品牌公益项目
公益众筹具有快捷的传播、灵活的互动、实时透明的信息披露体系等特点,这些特质有利于好的众筹项目脱颖而出,将项目模式和公益理念快速传递给利益相关方和大众,进而助力公益行业,教育公众,推动品牌公益项目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