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规则监管时代下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

《指导意见》等监管规则的出台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长期发展是重大利好,对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务规则、监管分工和政策支持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规范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有效防止了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套利”。因此,监管规则的出台更有利于规则意识强烈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面对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传统金融机构应积极地采取相应对策。

(一)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指导意见》第一条明确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从技术、产品和平台三个层次进行互联网金融转型,非常清晰地指出科学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的突出作用。银、证、保三大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坚定地实施科技领先发展战略,只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构建数据定价的核心能力,在汹涌澎湃的大数据时代才有竞争力。

从目前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以下科学技术: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集中在云计算、大数据风控和区块链技术领域,这是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区块链技术使得信息自由互信,发达国家的银行已经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框架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以指纹、人脸识别等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是未来识别金融活动主体的主流技术。三是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以移动影像识别、智能穿戴技术为代表的“嵌入”金融服务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四是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指导意见》、《暂行办法》和《管理办法》对从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传统金融必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

(二) 快速推进产品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企业和个人依赖的基础设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商业模式。传统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创新来满足“互联网+”时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让产品创新成为自身互联网金融转型的抓手。

传统金融机构应在标准化产品、个性化产品和跨界产品三个维度上进行大力创新。标准化产品创新应不断挖掘一定数量的群体对同一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出标准化新金融产品,以互联网作为营销和服务渠道,给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体验,通过边际效应获得超额利润;个性化产品虽然目前成本较高,但随着用户数据的积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成熟及未来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完全可能以低成本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创新可极大增强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跨界产品创新也是未来创新的主要方向,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跨界性使得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面变得模糊,传统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和政策优势积极与非金融企业合作,特别是与互联网企业进行跨界产品创新,扩大业务的深度和广度。

(三) 积极构建生态平台

平台商业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生态模式,其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它拥有一套独特的精密规范和机制,能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达成平台企业的愿景 [5] 。生态平台战略既保持从纵向分析价值链环节的思维,又增加对横向价值环节的分解,所以能逐渐模糊产业的边界,在创新需求的同时,还能蚕食现有需求,从而拆解产业现状、重塑市场格局,这就是为什么BAT等大型的互联网平台能逐步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的原因。由此可见平台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强大统治力。

其实,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平台一直也是大型传统金融机构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有统治力的金融平台。《指导意见》等政策支持传统金融机构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有条件的传统机构打造生态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金融机构一定要坚定执行基于金融账户为入口的生态平台战略。具有巨量用户的大型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构建多生态、全场景、泛需求和综合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有一定数量用户的中型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打造细生态、多场景、专需求和一站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用户数量优势的小微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培育一个微生态、专场景、为实体和扶小微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四) 专心致力人才培育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由人才驱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与核心资源。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步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银行躺着也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因此,能否拥有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技能的人才队伍,决定了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成败。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制订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结合机制和体制改革,快速培养一批精通金融业务,谙熟国家互联网金融政策和规则,掌握互联网思维,理解互联网精神和文化,能认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具有将互联网和金融进行创新性融合能力的中高级管理层,以及一批具有互联网营销技能和产品推广及服务能力的一线员工。传统金融机构只有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看得懂、跟得上、想得到、留得住”的梯队结构合理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才能力保其抓住时代机遇,抢占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地。

参考文献

[1] 谢平,等. 互联网金融手册[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

[2] 邱勋. 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 新金融,2013(9).

[3] 邱勋. 多维视角下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思考[J]. 西南金融,2014(3).

[4] 黄迈,杨哲,何小锋. 商业银行参与 P2P网络借贷的战略分析与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1).

[5] 陈威如,余卓轩. 平台战略: 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 oSEknTjnZIteMt5mGfJBlgE/4PzPNoiRvyNjsTIPk8Tz6xZfbNzw5haJ4Xm2nm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