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绿色制造体系

1.5.1 绿色制造体系的内容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是推行绿色制造的重要工作抓手。在《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绿色制造体系的内容有:“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据此,绿色制造体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和绿色监管。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同时,对绿色制造体系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

绿色产品: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以点带面,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和认证,发布工业绿色产品目录,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建立各方协作机制,开展典型产品评价试点,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绿色工厂: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分类创建绿色工厂。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鼓励企业使用清洁原料,对各种物料严格分选、分别堆放,避免污染。优先选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推动水、气、固体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降低厂界环境噪声、振动及污染物排放,营造良好的职业卫生环境。采用电热联供、电热冷联供等技术提高工厂一次能源利用率,设置余热回收系统,有效利用工艺过程和设备产生的余(废)热。提高工厂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建设厂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

绿色工业园区: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和结构,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利用余热余压废热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整个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供水、污水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在企业、园区之间通过链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环境统计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发展园区信息、技术、商贸等公共服务平台。

绿色供应链:以汽车、电子电器、通信、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带动上游零部件或元器件供应商和下游回收处理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践行环境保护责任,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建立绿色原料及产品可追溯信息系统。

绿色制造体系的四项主要内容在建设中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绿色工厂是制造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主要体现工艺绿色化的内容;绿色产品是以绿色制造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体现,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主要体现绿色设计的内容;绿色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同时,四项内容之间互有联系,绿色产品是绿色工厂的生产结果,绿色工厂是绿色园区的组成部分,绿色供应链则是贯穿产品、工厂、园区的重要链条(见图1.10)。

图1.10 绿色制造体系各主要工作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1.5.2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促进绿色制造的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客观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绿色制造理念的普及不到位

对绝大部分的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生产企业而言,接触绿色制造概念的时间较短,对于绿色制造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将其与当前提倡较多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概念简单等同,不能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高度实施统筹谋划,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相当于一个贯彻传播绿色制造理念的过程。企业、园区通过对照绿色制造体系的标准进行自评和第三方评价,正是学习绿色制造思维方式的一个过程,有助于找出自身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短板,从而为后续工作找出方向。

2.绿色技术的系统集成应用不足

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是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很多内容,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工艺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和从源头、过程加以控制的清洁生产技术,覆盖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广泛地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关键。

在绿色技术开发应用方面,目前行业内先进的企业有一些好的做法,节能环保服务机构有一些好的技术,但是很少有机构能够做到把一个行业里相关的技术融会贯通,技术应用的协同机制不到位,平台式、体系化、集成化技术应用明显滞后,导致绿色技术零散化、碎片化,技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传递,制约了绿色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阻碍了绿色产业体系的整体发育。

园区、企业要想达到绿色制造体系的要求,需要全面地看待自身的绿色发展问题,不能出现短板,这就要求园区、企业在各方面开展技术的集成创新,整合相关技术,促进绿色技术的系统性应用。

3.公共服务资源匮乏

目前,制约国内绿色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特别是在绿色制造方面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备,缺少可供公共使用的绿色数据库资源。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包括:绿色设计类标准、绿色工艺类标准(能耗标准、清洁生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工工艺标准等)、绿色产品类标准(能效标准、有毒有害物质标准等)、绿色包装运输类标准、绿色拆卸回收标准、再制造标准等。目前,国内较成体系的标准有能耗限额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环保排放标准、产品能效水效标准、碳排放核算标准等,尚不能覆盖绿色制造的全部内容。即便是这些较成体系的标准,也存在成行业范围窄、缺乏系统性及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随着制造业绿色发展模式朝着系统性、综合性方向发展,作为衡量绿色发展效率、发展质量的标尺及绿色发展过程中执法和管理的技术依据,标准是对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及各微观主体提供约束性、指导性和系统性的“绿色参考坐标”。因此,有必要借助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过程,推动国内绿色制造相关标准的编制,引导和支持绿色制造加快发展步伐,让更多企业绿色发展有“标”可循。

除了标准体系外,绿色制造数据库的匮乏也制约了绿色制造的推进工作。要实现绿色制造,需要做到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对于企业来说,自身的生产数据往往较容易获取,但如果缺少数据库的支撑,企业难以掌握其上下游的数据,包括原材料的信息、后续处理的措施等,企业无法评估其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也就不能识别出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制约了绿色制造的推行。

此外,绿色制造的评价机制缺失,导致做得好的绿色产品、企业、园区无法被识别,影响了先进经验的示范推广。

4.服务链条不完善

绿色制造的概念涉及行业范围广、细分方向多,项目依附性强,技术导向明显,属于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其主营业务在生产,核心目标是扩大生产来产生利润,能够投入到绿色制造上的人力、财力终究是有限的,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地去开发满足绿色制造需求的先进适用技术难度较大。相比之下,生产性服务机构可以做到专心为企业绿色制造提供服务,通过自身的研发、不同企业之间的调研对比和大规模的应用,绿色制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分工更加细化,提供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不断得到释放。通过生产性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来推进绿色制造,可以降低企业实施绿色改造的成本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绿色制造的水平。

绿色制造服务行业具有较强的跨行业、跨区域特点,与其他相关产业部门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是一个综合性的内容,产业领域广泛,产业链条长,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定制化服务的需求高,但是,现有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完备,难以覆盖企业绿色制造的全部过程,特别是能提供绿色设计、绿色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服务的机构数量较少,不能提供企业需要的包括行业对标、问题与潜力识别、技术筛选、经济可行性分析和融资支持等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绿色发展的需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也是培育服务机构的过程。

5.绿色发展模式多样

由于我国各省市区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存在区域性差异,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各地区依据自身区位、环境、生态功能,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各具侧重。例如,京津冀、东北等工业集聚地区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的要求较为紧迫;青藏、西藏、新疆等生态脆弱、退化或重点功能区,则更需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可再生能源;而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则倾向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

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由于制造行业类别复杂多样,不同行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也不一样,难以用统一的模式来推行绿色制造。例如,对于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重点是抓好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全面实现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及废弃物处理—消纳—再资源化的三大功能,拓展工业生态链接,实现智能化集成体系;对于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具体包括资源有效利用,过程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产品绿色设计、产出率最大化制造,绿色使用、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延伸耦合、循环经济园区化发展等内容;对于建材行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包括产品绿色化、过程生态化、产业循环化和行业智慧化;对于机械加工行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包括装备设计、成型制造、运行监控维护、在役再制造、再制造等。

通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各地区不同企业进行多样的摸索,通过绿色制造体系评价和自评价,收集并整理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典型做法,并加以总结,通过试点示范在各主要区域各主要行业总结形成典型的经验,对于全面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也决定了在推行绿色制造时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6.正向政策激励机制未形成体系

作为外部性较为突出的领域,企业绿色发展中存在较多市场失灵的领域。由于企业往往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绿色发展更好的企业可能反而需要投入更高的生产成本,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产业政策的干预进行调整,提高企业绿色生产的收益或加大污染成本,才能有效补偿市场机制作用的不足。一方面是制定约束性产业政策,通过绿色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绿色发展,增加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是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价格、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经济政策工具,实现外部成本和效益内部化,使市场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市场主体绿色生产和消费,调动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目前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奖励政策主要是对于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补贴,但是对已经做得很好的企业,正向激励体制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对于企业绿色转型和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的激励引导效果不明显。此外,在制定一些产业政策时(如北方冬季、国内重大活动期间的停产限产),由于缺少对企业绿色水平的区分机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对为区域绿色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存在一些不公平。通过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将优秀企业挑出来,后续制定区别化产业政策就有了依据。

绿色制造体系就是要在各行各业树立先进典型,并通过对先进企业定向出台奖励政策的形式带动企业主动转型升级。 RYMZq8Odx2AWf3cAxeaRLFDSCCpgmqi331YLhXTc+I+27FED6qxuka5OkPcl7V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