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开天辟地生易经,合纵连横信息论;安全世界诸侯乱,谁成一统谁成神。

所谓“安全通论”,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安全基础理论。此书的范围,指理工科范围,即不含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此书的安全含义,就是指信息安全或网络空间安全。

你肯定会怀疑,这样的理论存在吗?答案当然是存在,不但存在,而且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不但存在了数千年,而且还在不断具体化,不断突破新领域,不断涌现新版本。不信你看,早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伏羲就用几根小棍子摆出了八卦图,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部,也是涉及面最广的一部“安全通论”了。后来,约在3200年前,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又对伏羲的“安全通论”进行了“改版”,写成了64卦的《易经》,于是完成了指导宇宙万事万物的“安全通论”。再后来,又过了约1000年,孔子对《易经》进行了精心注解,并将其作为群经之首。如果将“吉”看作安全,将“凶”看作不安全的话,那么《易经》这部“安全通论”的“核心定理”便可以总结为“吉中有凶,凶中含吉;凶极吉来,吉极有凶”。对该“核心定理”,周文王虽未给出精确的数学证明,但是数千年来的事实已多次反复证明了其正确性!它甚至已经演化成了辩证法的精髓:物极必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易经》还是中华文化之源。可见,安全通论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在医学领域,第一部“安全通论”叫《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年间(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8年)。虽然该书作者不详,但它的“核心定理”却是很明确的,即阴阳五行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或“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当然,也可以形象地总结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只不过此处将“不生病”看作安全,将“生病”看作不安全而已。

在军事领域,第一部“安全通论”叫《孙子兵法》,它成书于2500多年前。如果将“胜”看作安全,将“败”看作不安全,那么孙武的“安全通论”本身就已非常精练,区区6000余字含有13篇基本法则: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当然,现在孙武“安全通论”的应用已经不仅仅限于军事领域了,甚至成为当代商家的必读经典,因为商场如战场嘛。

古人在不同领域,从不同层次和深度创立了各种版本的“安全通论”,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其实,即使到了近代和现代,人类也还在继续着这方面的探索。

约250年前,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也撰写了一部非常著名、一直畅销至今的“安全通论”,简称《国富论》。在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中,如果将“竞争成功”看作安全,而将“竞争失败”看作不安全,那么亚当·斯密的“安全通论”便可形象地概括为一句话:看不见的手。更详细地说,就是“人人都试图用其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获得最大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安乐和个人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却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亚当·斯密“安全通论”中的各种改进和充实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发展成多门学科,如数量经济学、经济数学、一般均衡理论等。

约150年前,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其实就是生物界的“安全通论”。如果将生物种群的“灭绝”看作不安全,“生存”看作安全,那么达尔文“安全通论”的“核心定理”便可以总结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当然,达尔文“安全通论”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限于生物界了,甚至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

前面介绍的所有“安全通论”案例,大多出自人文或社科领域。但是,别误会,其实“安全通论”在自然科学界也比比皆是。

完全由抽象数学公式写成的“安全通论”,名叫“博弈论”,它由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于1944年最终创立,它已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将斗争(或竞争)中的“获胜”当作安全,“失败”当作不安全(当然,这里的“安全”或“不安全”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而是由具体的数字量化描述,行话叫“收益函数”或“权重”),那么冯·诺依曼“安全通论”就主要研究公式化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对抗游戏中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及其优化策略等。该理论的核心定理便是著名的“纳什均衡定理”。如今,冯·诺依曼“安全通论”已被生物学家用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被经济学家用作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并在金融学、证券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被社会科学家用于处理国际关系、政治学、军事战略等学科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通信中,如果将“1比特信息被无误差地传输到收信端,比如1传成1或0传成0”看作安全,而将“信息被传错,即1传成0或0传成1”看作不安全,那么此种情形下的“安全通论”便是众所周知的“信息论”,它于1948年由天才科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创立。该理论的核心只有两个定理,其一是“信道编码定理”,其二是“信源编码定理”。如今,香农“安全通论”已经成为IT领域的“指路明灯”,其重要性怎么描述也不过分。如果没有它,人类可能就无法进入所谓的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或网络时代。

如果将系统(准确地说是系统中的信息)的“失控”看作不安全,将“受控”看作安全,那么与之相应的“安全通论”便是如雷贯耳的“控制论”(其实应该叫“赛博学”),它由诺伯特·维纳等于1948年创立。虽然维纳版的“安全通论”没有明确的“核心定理”,但是它却再一次彻底刷新了人类的世界观,揭示了系统的信息变换和控制过程。虽然一般系统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但是维纳却只把物质和能量看作系统工作的必要前提,并不追究系统到底由什么物质构造或能量如何转换等,而是着眼于信息方面,研究系统行为方式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即“受控”中有“失控”、“失控”中含“受控”的《易经》思想。与其他只研究特定物态系统,只揭示某一领域具体规律的专门科学相比较,维纳版“安全通论”是一门带有普遍性的横断科学,其思想和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其实,在不同领域,为了不同目的,人们还创立了多种其他版本的“安全通论”,包括但不限于:1968年贝塔朗菲等创立的“一般系统论”,1969年普里戈金等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20世纪70年代哈肯等创立的“协同学理论”,艾肯等创立的“超循环理论”,塞曼等创立的“突变论”;此外,还有诸如“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纳入“安全通论”的范畴。

与上面创立不同版本“安全通论”的所有伟人相比,本书作者可能比较渺小。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毕竟在赛博时代,在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网络空间中,以黑客为代表的破坏者们已经把全世界的用户搞得焦头烂额,以至于全球安全专家(红客)随时都在忙于“救火”:黑客造病毒,红客就得杀病毒;黑客破密码,红客就得忙着加密;黑客非法进入系统,红客就得研制防火墙;黑客兵来,红客就得将挡;黑客水来,红客就得土掩。总之,网络空间安全已经被分裂成至少十余个“几乎互不搭界”的分支,网络安全专家也被逼成了“高级工匠”,以至于谁也没精力考虑网络空间安全是否存在统一的基础理论,以及如何建立这样的统一基础理论等核心问题。作者不才,甘愿冒此风险,第一个吃螃蟹,来认真探索构建“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或“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的课题。

因此,本书所指的“安全通论”,实际上是“信息安全通论”或“网络空间安全通论”。但是,一方面为了使书名简洁,另一方面也由于书中的许多思路和方法来自于其他学科的“安全通论”,而且许多结果也能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安全通论”,所以采用了“安全通论”作为书名。

虽然本书篇幅已经不小(数百页之多),但我们仍然觉得“安全通论”没有最终完成,因为理想的“安全通论”应该是:

(1)要么像香农的《信息论》那样,仅仅由1篇文章和少数几个(2个)定理搞定。

(2)要么像冯·诺依曼的《博弈论》那样,虽然篇幅巨大(1000多页),但核心定理只有一个(纳什均衡定理)。

那为什么在“安全通论”没有最终成熟之前,我们就决定出版此书呢?原因有四:

(1)到目前为止,本书的某些结果已经足以刷新过去的许多安全观念,有利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攻防双方改进各自的思路和方法。这也是本书为什么要增加一个副标题“刷新网络空间安全观”的原因。

(2)从纯学术角度看,本书的内容已经画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虽然这个闭环还不是很完美(主要是不够精练),但却已能自圆其说,一个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体系已经清晰可见。第1章,从理、工、哲、经、管等角度,论述了安全的本质,特别再次剖析了信息安全,为后续各章指明了方向。第2章,利用数学方法,从“我”的角度,在锁定时间和对象的情况下,将主观问题客观化,抽象地描述了安全本质和逻辑结构,即安全经络图。第3章,揭示了网络空间安全的第一主角(黑客)的本质及其最佳攻击战略、战术和生态演变规律。第4章,揭示了另一主角(红客)的量化实质(安全熵的维护者),用图灵机给出了安全问题的主观和客观描述,并给出了红客是否最佳的判别标准。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是“对抗”,接下来的第5~13章,是本书的主体,在第1~4章的基础上,对网络空间中的安全对抗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量化论述,包括各种攻防的可达极限、最佳攻防策略算法、宏观态势、中观态势、对抗的演化规律,以及由红客、黑客和用户三者形成的安全生态演变规律。特别地,发现了“信息论”和“博弈论”的异常密切联系,实现了“三论”融合,还顺便给出了困扰人们数十年的所谓“多用户信息论的信息容量极限计算”的博弈论解。另外,还对维纳提出的“对话问题”首次给出了数学模型和博弈论解答。第14~16章,分别就三种特殊的安全攻防进行了单独研究,其实相应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扩展到其他安全领域。

(3)单凭作者自身的能力(甚至是全球安全界的努力,因为他们根本无暇“抬头看路”,只顾“埋头拉车”,正努力成为“合格的网络建筑师”),几乎不可能将如此厚厚一本专著浓缩成一篇短文,甚至一个定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与其自己关门苦想,还不如公开所有秘密,吸引全球特殊兴趣者共同奋斗,为网络空间创建“安全通论”。毕竟,像香农、维纳或冯·诺依曼这样的英雄人物,全世界几百年才可能出几位,而且即便这些天才,也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最终成功的。我们甘愿做无名的铺路石,为“安全通论”的最终成熟做出应有的奉献。

(4)还有一个不用回避的原因(虽然不那么高尚),那就是本书的副产品——科普书籍《安全简史》,刚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热销程度完全出人意料。因此,我们便想趁机推出《安全通论》,希望某位现在还是安全外行的潜在的“香农”(如博弈论专家、经济学家、系统论专家、数学家,甚至某位中学生等)能够偶然读到此书,并最终奇迹般地完成“安全通论”。

此外,世界观对方法论的影响在本书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即使你不关心网络空间安全,本书也许仍然对你的科研工作有所启发。比如:全书其实通篇都充满了“控制论”思想,虽然并没有在定理上体现出来(因为“控制论”本身就没有定理);第3章、第5~7章压根儿就是“信息论”的巧妙应用;第2章和第4章完全可以看成“系统论”的一部分;第7~9章显然来自“博弈论”;第10章及以后各章无处不见“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的影子。总之,本书完成后,我们才发现,“安全通论”几乎等价于“控制论”的一种具体应用!这虽然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但这真的是自然形成的,并非作者刻意为之,更不是想拉“控制论”的大旗作虎皮。其实在国内,现在“控制论”都快被大家遗忘了。

本书是作者“闭关”五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诚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真心希望“安全通论”健康成长!

作者 杨义先 钮心忻
2017年10月19日于花溪 lzrOWHsIQDAkuLMz4aAb+KvHOeqksO+SBLt/JXh/Mzr3LGANjMFNaFy0+MnlS4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