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美的本质和特性

美的存在/美学与行为/美的本质/美的特性

1 美的存在

客观事物的美感,是通过其外部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来的。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分为客观形态和文化形态。客观事物的客观形态,是事物形成或具有的有形形态,如花的色香、瓜果的皮色、器具的外观和质地等。在《魔戒》中,与小山丘几乎融为一体的霍比特人小屋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个位于新西兰的电影取景地成为热门景点,许多游人千里迢迢前往,只为一睹现实中的霍比特人小屋和主人公的“袋底洞”(见图1-1)。

img

图1-1 袋底洞

客观事物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文化活动中赋予客观事物的以文化为本质内容的无形形态。如,人的门第、名誉、地位和权力,商品的品牌、价格和产地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美人画,多少个世纪以来,都为人们所赞赏和迷恋。目前这幅神奇的画卷为法国国立美术博物馆所珍藏,悬挂在卢浮宫的一间正方形大厅里,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拿破仑曾经将《蒙娜丽莎》挂在卧室之内,每天早晚都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面对画中人竟然伫立良久、如痴如醉。1959年出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遇有棘手问题或心绪不宁时,便驱车前往卢浮宫赏画,当他从《蒙娜丽莎》所在的展厅走出来的时候,原来的烦恼早已荡然无存,显得春风满面。继任总统乔治·蓬皮杜也是个《蒙娜丽莎》迷,他说:“我常常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全世界已有形形色色的《蒙娜丽莎》200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又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现在很多人把美的定义简单地理解为潮流,以为流行的就是美的,因而就把对美的追求误解为对潮流的追求。什么才是美?流行的就一定是美的吗?赶上了潮流就拥有美丽了吗?

美丽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林黛玉的柔弱清新,也有薛宝钗的端庄大方,还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雍容华贵是美,自然纯朴也是美。只要根据自己的自然特征、身份等具体情况进行了修饰,都会增添自己的美丽,但一味地矫揉造作赶潮流,可能就会走向美的反面了。

那美与丑的关系又如何呢?美的就不丑,丑的就不美吗?

我们先来听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位画家精心创作了一幅画,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枝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标上记号。晚上,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他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又临摹了一幅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再来看名模界。当吕燕(见图1-2)在法国的一个模特大赛上取得亚军时,多少人不忿得直跳脚。就凭这个圆脸雀斑厚嘴唇的女孩?——就是她以对时装独特的理解和表现力,颠覆了中国现代人的审美。而同样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超模刘雯、杜鹃,长相也并不符合传统审美,她们的自信和气质成为了美丽的关键。世界级日裔超模戴文青木身高只有168cm,以极为“平淡”的亚洲大饼脸、翘翘的嘴唇成为 Lancome 、Chanel产品的代言人并出演了多部大热影片。

img

图1-2 中国第一位走向国际的初代超模——吕燕

这些名模的成功,对传统的美貌定义提出了尖锐质疑。人们开始喜欢和接受不同的风格了,这是一件美好的事,越来越多不符合传统审美的美女,被承认、被肯定。

新西兰哲学家丹尼斯·杜顿(Denis Dutton)在2009年出版的个人著作《艺术的本能——美、快乐和人的进化》中描述了有关人类审美的七个共同特征。这些特征跨越文化与地域,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杜顿的审美共性概括如下。

(1)专业知识和技巧。公认专业的艺术技能令人尊重与钦佩。

(2)非功利的乐趣。人们喜欢为艺术而欣赏艺术,并非具有功利性。

(3)风格。艺术品符合构图的法则,并且通过可识别的形式或风格为自己定位。

(4)评论。艺术作品可以被判断、欣赏或阐释。

(5)模拟。艺术作品激发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体验。

(6)特别聚焦。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7)想象。艺术家与他们的观众在头脑中构建虚拟的世界。

美学通过感官影响我们的感觉和对世界的理解。就这一点而言,美学既关于我们对白天鹅的反应,也关于我们对丑小鸭的反应。美学就是关于那些能引起我们反应的事物,哪怕引起的反应是厌恶。

SlideShare(一个分享演讲幻灯片的网站,LOGO如图1-3所示)的创办人Rashmi Sinha阐述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不应该让视觉设计太完美。”通过评价那些为社会互动所做的设计,她认为粗糙的外观实际上更能让用户拥有归属感。如果你曾听过某人消极地描述某事物“太华而不实、太耀眼”,你就会明白Rashmi Sinha想表达的意思了。SlideShare的设计师有意选择让一些细节“未经雕琢”,让用户对网站有一种特定的感觉。他们做出了有意识的美学设计,来影响人们的感觉、判断和行为。

类似地,大部分并不属于连锁店的甜甜圈店外观都很相似。标志一般是大写的黄色或红色字母,简单写明“DONUTS”或是“幸运DONUTS”、“家常DONUTS”。

img

图1-3 SlideShare

img

图1-4 两个标志的对比

如图1-4所示,图中的绿色标志表达出了某种独特的含义:与众不同的DONUTS,也许这家店有着更好的店铺装修。那个红色标志,在美国的各个城市中随处可见,所有人看见它就能肯定这家甜甜圈店会销售哪些甜甜圈品种,会有哪类常规布置和装饰,装甜甜圈的盒子一定也像其他甜甜圈店铺那样是白色的,甚至能想到他们会用哪种丝带。从许多方面讲,这种未经设计的美学几乎形成了一个品牌。那么一个精心设计的标志会给一个受益于普通标志的甜甜圈店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吗?人们看着华丽的标志,就会想到这家店可能会贵一点,从而导致转身离开。

无论你是否在乎视觉设计,审美判断都是真实存在的。就算未经设计的网站也可能实用,为了达到商业目标,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会有意地选择俗气的视觉美学。

我们要牢记的是,做出的设计选择应该支持某种特别的行为目标。大家自然都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变美并不总会为我们带来好处。以道路路标为例,设计一个漂亮的停车标志牌可能会很精彩。但是这样做合适吗?考虑行为对象——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应该停车——那么标志牌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图1-5所示的这个设计比我们常见的停车标志牌(见图1-6)更好吗?当然不。合理的标志牌应该是引人注目、言简意赅的。现存的道路标志牌虽然不是最美观的,但从美学上说是令人愉快的,特别是考虑到其用途的。

img

图1-5 “漂亮的”停车标志牌

img

图1-6 常见的停车标志牌

这自然也将我们引到环境的问题上。看看下面A、B汽车加油站(见图1-7),它们都身处城市街区里面。假如我要加油,现在停在A加油站,而B加油站离我也不远,我宁愿多开段距离去B加油站加油,因为A加油站陈旧破败、缺乏保养,给我的感觉不踏实、不安全。外观缺乏保养的加油站没有得到用户的信任,同样也就会影响加油站的生意。

img

图1-7 两个外观迥异的加油站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繁华的郊区或市区,那么A加油站这样的设计就散发出了不好的信号。那如果我们改变下环境呢?假设自驾游途中行驶在一条荒漠公路上,那么陈旧的A加油站反而会构成一道迷人的风景,B加油站则会变得枯燥无趣,也许看上去可信,但它和沙漠绝对不是一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是主观的,丑的东西在某些情景下是必须的、也是美的。丑与美都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优秀的设计都具有美的特质。美是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传递给正确的人,美将客户的产品或服务与目标人群联系在一起。设计即使用所有可能的艺术与美学的工具来实现目标,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

美学在认知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观看与感受事物的方式会影响人们对该事物的思考或理解。设计中美学与人有如下的关系:美学能够传达功能及可用性的理念;人们会认为自己天生对某些事物感兴趣,而真实喜好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影响;色彩能影响人们的本能反应;情感能够左右人们的选择,因为情感来自人们对产品或服务无意识的反射;人们识别并且信赖某种个性,因为品牌可以传递个性,所以,人们往往通过客户的品牌与产品来洞察他们的个性。

《设计心理学》与《情感化设计》的作者、计算机与心理学教授唐纳德·A·诺曼(Donald A.Norman)写给《Interactions》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美学意义:具有魅力的产品更具优势。他认为美、功能和可用性在设计中占据了同等的位置,缺一不可。诺曼的理论值得设计师学习与思考,他掀开了隐藏在人们判断“好”设计与“坏”设计背后的心理学秘密,这可以作为设计师用设计说服客户的有力武器。

因此,如果我们意识到在设计中,情感(感觉)与认知(思考)都对创造感知(直觉)起作用,那么设计师在目标群体的语境中搞清楚情感、认知与创造感知这三个方面,他完成的设计就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而是具有更加深层的含义。只有这样,一个设计的概念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2 美学与行为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指感知的或者敏感的。今天,美学是关于美的研究和理论。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塑造了我们的审美观,这是一种后天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最终构建了自己的美学认识。从哲学角度来理解,美学也是关于感知或“感觉情感”的价值研究,即感性感知或者直觉意识。总之,人们如何看待和审视事物直接影响他们对该事物的价值判断,研究美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设计中,美学关系着如何处理造型、色彩、印刷等设计的关键因素,以便吸引消费者的情感关注,并打动他们。尽管品位属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但是有时候不得不迎合社会的整体趋势。比如,设计团队定义了“好”品位与“差”品位。设计师工作的核心就是将信息解码,重新编码后再传递给客户与目标人群。实际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就是将客户的目标转化为目标人群的需求,或者是把抽象的目标形象化、视觉化,好比不同介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因此,任何设计项目,设计师都应该暂时将个人的喜好放一边,站在目标人群的角度,以他们的审美观来看待与判断设计。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设计美学,可以引起消费者与设计之间的共鸣,从而创造一种情感的连接。在平面设计中,最重要的美学的构成因素如图1-8所示。

img

图1-8 美学构成因素

心理学家、哲学家和设计师都研究美学。大量的理论和学派研究并探讨关于如何使用美学、发现美学,以及美学如何影响人们思考和感受的方式,并尝试对认知框架提出新的解释。

有一种二元理论合理地解释了思考与感受的差异,无论是思考还是感受,二者对于设计师都非常重要。例如,在目标群体厌烦之前,有多少规则提供一致性?需要目标群体来参与的谜题究竟有多复杂?多久之后他们会感到挫败并转向选择更加容易和更浮于表面的版式设计?看法因人而异,询问不同的人,就会获得不同的答案。这正是设计师发挥自身专业能力的地方。设计师首先要进行分析与理解,然后运用设计的手段将他们所服务的目标群体的审美需求转化出来。这种转化的能力是设计师必备的,也是区分技术人员与艺术家、优秀设计师与顶级设计师的标准。

美的设计处于风格、功能、故事和表现四个主要因素的交叉点,设计应是综合平衡这四个因素的结果,使目标群体与客户释放的信息之间建立起聪明和情感化的联系。

视觉化的手段常常用来分析与比较设计方案的美学,这是因为视觉化的手段有助于设计师与客户快速比较出不同的美学因素在设计方案中的表现。设计师很容易找出方案的不同,以便给予客户一系列的选择。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绝对的(见图1-9)。

img

图1-9 视觉化的美学分析手段

如果设计过程中对美学的作用产生了怀疑,那么就需要在美学思考的条件下回答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与设计师起初的创意纲要相关,具体包括:

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的目标人群是谁?

客户希望传递出哪些独一无二的特点或者品质?

选择什么样的平面设计方案能够将客户的特质传达给特定的目标群体?

客户希望他们的设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哪些思考与感受?

我们如何知道消费者对设计的认识与理解正如我们所设想的一样?

3 美的本质

当流连于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之中,当观赏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时,当沉醉于载歌载舞的丰收欢庆晚会时,一种奇妙的美感便会从心中油然而生。然而,美起源于什么?美的本质又是什么?事物因何而美?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给出确切含义,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主流观点认为,美是纯主观的,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我国儒家经典作品——《礼记》有云:“美恶皆在心中。”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我国美的主观论的代表高尔泰这样来说明美的主观性: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人觉得它不美。”在这个例子中,充分显现出了美的主观性。

通俗一点说,美是人们的一种感觉,那种认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十分荒谬。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天鹅、蛤蟆,还是卢浮宫,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这种存在的状态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观色彩,只是感觉这种存在状态的人,自作主张地认为是美是丑,对于这种美与丑一旦取得一致,就毫不犹豫地认为这种一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蝴蝶鲜艳,又能翩翩起舞,所以就是美;蛤蟆皮肤暗淡、粗糙,而且有毒,所以就是丑。实际上,蛤蟆的肤色及毒腺对它来说再适合不过了,但人类没有从蛤蟆的角度去审定它是否为美。法国的卢浮宫(见图1-10)是人为修建的,也许人们认为它有人为的主观色彩,是人类追求美的杰作。的确,人类能把自己认为是美的形状、色彩,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卢浮宫被人为修建的形状是人类的自我陶醉,并不能说明卢浮宫的美就是它的自然属性。在自然界,这种人类劳动创造与乌鸦搭巢毫无二分,都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img

图1-10 法国卢浮宫外观

无可否认,美的载体是客观的,就是说人类对卢浮宫产生的感觉是以其存在为物质基础,刺激大脑做出美与丑的判断。换句话说,卢浮宫的存在与人感觉到的美没有必然的联系,卢浮宫的客观的形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然而它形状的美丑则是人类的主观感觉。狄得罗说过,“在有的人眼中,卢浮宫不美也不丑,或者是丑的”。有人说美感是客观美的主观反映,这里的“客观美”应理解为感觉客观的美,因为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美感属于意识,即“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所以美与客观性无关。

在美的本质争论中,还有美的统一论。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和李泽厚先生分别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和“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两人的表述其实是一个意思,李泽厚先生所说的社会性,指的是人类社会,所能体现的只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实际上与主客观的统一如出一辙。美的统一论虽然在人们对美的经验认识的解释上似乎更合情理,但有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但在具体的论述中,往往承认美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这当然给美的解释带来了方便,却违背了它自己的初衷。比如朱光潜先生在物我的统一的论述中说“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没入我”或“物我交流物我同一”,大自然是否没入我只有大自然才知道,这纯粹是个人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承认美的主观性。

统一论是对美的主、客观之争的一种逃避,美要么是主观的,要么是客观的,有没有第三种思辨存在的方式。同理还有美的实践论的观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者“劳动创造了美”,也是在逃避美的本质之争。实践论引入了“人化的自然”、“劳动创造了美”等观点,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美,这是美学的一大创举,也是实践论显得合理的原因,并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但是,所谓劳动创造了美,是美的实践论者机械地把“人的本质力量”和“对象化”强加给美,是对马克思著作的断章取义。马克思没有美学方面的专著,甚至没有对美的基本观点,他只认为美离不开人类。所谓的马克思对美的重要论述的出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讲劳动异化中两次提到了美,分别是“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和“……也能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通观全文,那两句话所强调的是劳动和意识,说劳动创造了美是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的,也与马克思严谨的治学作风背道而驰。其实,实践论最想表达的是人在美的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这倒是美的主观性的很好说明。

美确实离不开人类,这倒不是因为人类劳动创造了美,而是因为只有人类才拥有那复杂的意识——美的意识。所以美的本质问题应与劳动彻底决裂。这并非舍弃美的客观性,相反,只有这样才能使美的本质问题得到更好的讨论,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4 美的特性

美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形象性。

img

图1-11 清代的剔红蝙蝠纹多福宝盒

1)美的客观性

物质世界处处存在着美,其只能被实践着的审美主体感受到。在自然领域,浩瀚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高山峻岭、江河湖海、树木花草、飞禽走兽,无论是经实践改造过的自然,还是未经实践改造过的自然,都有美的存在。在社会领域,从旧石器时代加工修饰、形态各异的石器、弓箭、陶器,到奴隶社会浑厚凝重的青铜器,到封建社会精巧美观的漆器(见图1-11)、瓷器、编织品、金属器具,再到现代化生产基地、生活设施、琳琅满目的商品,都闪烁着美的感性光辉。

精神领域的美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心灵美实际上是对现实美的反映,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反映。而且,心灵美总是要体现在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之中。艺术美也是现实美的反映,从来源上可以说它仍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但要经过艺术家审美这一中介,而后再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媒介转化为美的艺术存在,是艺术家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物化形式,在其现实存在上是客观的。

2)美的社会性

正如只有人类社会出现后才有善一样,美是人类社会出现后才有的,它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自然美也不例外,没有人类社会实践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就没有自然之美。太阳因它给予人类以光明、热量,大地因它给予人类以生息、繁衍,因而是美的。老鼠、苍蝇、蛔虫与人为害,因而是丑的。可见,自然美的社会性是人类实践赋予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美的社会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随着实践拓展的深入,自然与人类的联系日益密切,自然物除了它的物质功利性之外,还可以作为休息、观赏、游戏的对象,进而可以作为愉悦性情的对象,这样就有了有益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功利性。像山花野草这些没有或很少物质功利性的东西也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比如蝴蝶的舞姿;甚至连一些在物质方面对人类有害的东西,在某些方面、属性能启迪人的智慧和引起精神上愉悦,也可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如老鼠的机灵。

3)美的形象性

美作为客观物质的社会存在,它是可感的、具体的、形象的。美的形象,一方面在于它的内容的社会功利性,即有用、有利、有益于社会生活实践,是对实践的肯定,是一种价值;一方面在于它的质料和形式的合规律性,如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二者统一构成完整的形象。

自然中美的形象,作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形式,是主体在它们身上看到自己的生活、看到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否则,单纯的自然是不会有美的形象的,不会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宁静的或震撼的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

社会中美的形象,作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形式,比如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是为人类的需要和目的服务的,它们应该是合目的性的;它们满足人类需要,实现人类目的,又因为它们符合客观规律,是合规律性的。

艺术美的形象是艺术家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来精心选择、提炼、加工而成的,它比现实美的形象更集中、更典型。从内容上看,外在的现实生活内容经过艺术家内在心灵生活内容的过滤而物化为客观的艺术美的形象内容,因而它已失去了直接物质功利性,仅是一种普泛的精神功利性。从形式上看,艺术美的形象形式虽然是来自现实美的形象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本身不再是直接表现某种现实生活内容的感性形式,而是一种形式美,一种失去对物质功利性直接依存性的、积淀着某种意味的形式。因此,艺术美的形象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反映,是艺术家的心灵创造的,因而能使这观念性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通体融贯,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

比如,傣族人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代表性的舞蹈。由于历代民间艺术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女性的温柔、美丽,更使孔雀舞增加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其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见图1-12)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img

图1-12 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和她的孔雀舞 glUY5CjkefRaLHEQpFJ0eyuGQK5Zlbwe/X7UEvcQMgOmQ+ZeO/4bHglHyHHkKP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