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喜一郎(Kiichiro Toyoda,1894—1952,图2-16),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功臣,被日本人称为“日本汽车之父”。
图2-16 丰田喜一郎
1894年11月6日,丰田喜一郎出生于静冈县敷知郡吉津村,父亲丰田佐吉既是日本有名的纺织大王,也是日本大名鼎鼎的“发明狂”。丰田佐吉1896年发明的丰田式汽动织机不仅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台不依靠人力的自动织机,而且与以往织机不同的是这种织机可以由一名工人同时照看三四台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丰田喜一郎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和父亲一样的技术怪才的气质,他不善言语,戴着一副圆框眼镜。丰田佐吉为了发展自己的工厂,将长子丰田喜一郎送到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机械专业读书。大学毕业后,丰田喜一郎来到父亲创办的丰田自动织机制造所当了一名机师,他坚持“三现主义”(现场、现实、现物),丝毫没有富二代的纨绔子弟作风,是一位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技术家,很快就成长为分管技术的常务经理。然而,目光远大的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当他发现汽车能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时,预感到这一新兴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
1929年底,为了将纺织机专利卖给当时势力强大的普拉特公司,丰田佐吉派丰田喜一郎前往英国全权代表自己签订契约。在国外,他除了完成父亲嘱托的任务以外,还体验了英国的汽车交通,走访了英、美,尤其是美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彻底弄清了欧美国家的汽车生产状况,一直到1930年3月中旬才回国。这次花费了四个月时间的国外之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坚定了他发展自己汽车事业的决心。不久,丰田佐吉去世,临终前,他将儿子叫到跟前,留下了作为父亲的最后一句话:“我搞织布机,你搞汽车,你要和我一样,通过发明创造为国效力”。他还亲手将转让专利所获得的100万日元专利费交给儿子,作为汽车研究启动经费。
丰田佐吉去世以后,公司总裁的职位由丰田喜一郎的妹夫丰田利三郎担任。尽管利三郎是一个见识广博的企业家,但却自命清高,脾气暴躁,与丰田喜一郎在许多问题上意见不同。1933年,在丰田喜一郎的一再要求下,丰田利三郎勉强同意公司设立汽车部,并将一间仓库的一角划作汽车研制的地点。丰田喜一郎以此为基地,于当年4月购回一台美国雪佛兰汽车发动机进行反复拆装、研究、分析、测绘,产生了指导日后公司发展战略的观点:“贫穷的日本需要更为廉价的汽车。生产廉价汽车是我的责任。”1934年,他托人从国外购回一辆德国DKW公司生产的前轮驱动汽车,经过连续两年的研究,于1935年8月造出了丰田A1型汽车和G1型货车。在此之前,丰田喜一郎擅自做主购买了约180hm 2 土地,积极准备创建汽车厂。丰田喜一郎的这一系列举动使丰田利三郎十分不满,作为上门女婿,他认为能够守住岳父留下的家业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再加上当时许多人认为从事汽车生产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他不支持丰田喜一郎搞汽车。而丰田喜一郎则不同,他认为厂子是自家的,自己想作什么就作什么,加之父亲要他搞汽车的遗言不时地回响在耳边,所以他非要从事大规模的汽车生产不可。两人在意见如此对立的情况下,只好分手单干。
1937年8月28日,丰田喜一郎另立门户,在爱知县举田町成立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丰田喜一郎的目标是追赶福特和通用,争取造出的汽车与这两家公司在日本组装的有同等水平。他把重点放在“丰田的汽车一定要符合日本的具体情况”上。言必行,行必果。丰田喜一郎的确这么做了。从制定规划、募集人才、筹措资金、购地建厂到设计、制造、试验、总结、改进,直到组装成整车,他无不亲自参与,和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工人“一起拼命”。丰田喜一郎带领“丰田人”在制造日本国产汽车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奋勇前进。
1936年,在推出第一辆丰田汽车一周年时,丰田喜一郎在公司机关刊物《丰田新闻》上发表文章指出:“汽车做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不是一个技师的个人兴趣所能做成的。它是许许多多人苦心研究、集中各方面的知识并且经过多年努力和许多次失败才诞生的。”1937年,即丰田汽车公司在举母镇建设大工厂的时候,丰田喜一郎写了一本题为《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的创立及其组织》的小册子,这样描述到,“一辆汽车要用几千个零件,缺了其中的一个,就造不出完整的车。把这一切凝聚到一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实行完全的统制,那么,即使零件堆成山一样高,也造不出一辆车来。”他在这段话中说的“完全的统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设计制造一辆汽车所需的专家、技术人员以至工人都聚拢到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地奋斗。在丰田喜一郎的感召下,日后被称为“销售之神”的神谷正太郎、丰田生产方式创始人大野耐一、“经营奇才”赤井久义以及他的堂弟丰田英二都集聚在了丰田的旗下。正如中国谚语中所说到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丰田喜一郎正是集合了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工人的全体力量,才建立了汽车工厂,制造出真正的国产汽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社会混乱,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在这种背景下,丰田的经营也遇到了空前的困难。1949年年底,公司急需约2亿日元的周转资金,经营的艰难程度已经到了如果得不到银行融资便会倒闭的境地。1950年4月7日,工会开始罢工。在这期间,丰田汽车的产量直线下跌,公司每天都积累巨大数额的亏损,银行也断言今后将拒绝提供融资。6月5日,丰田喜一郎毅然决定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希望能够借此帮助丰田起死回生。6月10日,历时两个月的罢工终于结束,丰田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7月,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总经理石田退三接替丰田喜一郎出任丰田汽车公司总经理,他在股东大会上宣布:“等到公司业绩好转了,我会把总经理的职务还给丰田喜一郎。”丰田喜一郎敢于创建丰田汽车公司,也敢于毅然辞去总经理职务,这正是因为他对汽车制造的热爱,也是为了坚持他“造国产车”的理想。
辞职后的丰田喜一郎,继续埋头从事他所热爱的研究工作,而当时的他已经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尽管医生一再嘱咐他要安心养病,但是他仍然坚持抱病研究,他的这种奋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除了研究日常课题外,他还去东京拜访亲友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同时撰写回忆父亲丰田佐吉的业绩以及自己开发汽车历程的回忆录。因不久即将重返总经理这一重要岗位而产生的兴奋、东奔西走的疲劳加上撰写回忆文章的伏案工作,丰田喜一郎的高血压症不知不觉加重了。1952年3月27日,丰田喜一郎因脑出血去世,终年58岁。两年后,丰田的全体员工赠送了一座丰田喜一郎胸像,把它建在丰田汽车总公司大楼前,永远纪念这位日本“国产车之父”。
丰田喜一郎对汽车工业的重大贡献不仅是为世界生产出了高品质的丰田汽车,更为重要的是对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丰田喜一郎率领下的团队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和完善,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包括经营理念、生产组织、物流控制、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库存管理、现场管理和现场改善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体系,即后来风靡全球的“丰田生产方式”。丰田的生产和管理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是丰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高效率的源泉,同时也成为国际上企业经营管理效仿的榜样。如今,丰田生产管理模式已超越国别、行业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争相学习的先进经验。
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1906—1991,图2-17),日本本田汽车创始人,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创始人、HONDA品牌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是继亨利·福特后,世界上第二个荣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的荷利奖章的汽车工程师。
图2-17 本田宗一郎
1906年11月1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磐田郡光明村,为家中长子。本田宗一郎出身穷苦家庭,世代务农的本田家族直到本田宗一郎的父亲本田仪平开始才从事手工业。本田宗一郎从小就喜好动手,喜欢动脑琢磨新鲜事物,对于学校那些需要每天不停背、记、写的国文、作文,他感到实在无聊至极,留给老师们的印象除了成绩差就是调皮。1915年的一天,放学后的本田宗一郎在村中见到了一辆来自滨松有钱人打猎开来的汽车,他日后回忆到“那是一辆披着乌黑装甲的怪物——福特T型车,我跟在车后拼命奔跑,它发出的轰鸣声、左右晃动的车身都让我激动得无以言表,当汽车停下时,一些机油洒在了地上,我便把它抹在身上,幻想着这辆汽车的制造者就是自己……”。
高小毕业后,16岁的他不顾父亲坚决反对,毅然来到东京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期间,本田宗一郎不仅工作卖力,而且还利用工休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汽车理论知识。渐渐地,每次修理好车辆后本田宗一郎还告知客人车辆哪里出现问题,如何避免问题。就这样,6年时光,本田宗一郎在这里不仅学成了一门手艺,也逐渐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孩子成长为拥有丰富经验的修理工。1928年,在汽车修理厂老板的支持下,本田宗一郎回到家乡,成立了滨松亚特技术商会。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本田宗一郎渐渐发现当时车辆中不少部件品质不过关或者设计值得优化,而市面上的部件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他瞅准时机,准备离开修理业,进入制造业。然而,日本当局对于原材料的管制令制造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这种情况迫使本田宗一郎对造什么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最终他选择了使用原材料不多,但是地位重要的活塞环。
1934年,确定研发方向的本田宗一郎创建了东海精机株式会社并出任社长。当然,活塞环的研发工作并不顺利,由于他缺乏冶金方面的知识,一次次的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合伙人宫本才吉将他介绍给了滨松高等工业学校的藤井义信教授,并在引荐之下得到了田代岉教授的指导,终于揭开了活塞环制造失败的原因。为了以后的发展,本田宗一郎毅然决然地以31岁的“高龄”重返校园,成为浜松高等工业学校(现在的静冈大学工学部)的旁听生。1937年,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向东海精机订购3万个活塞环,这次为丰田提供产品的经验不仅让东海精机跻身日本国内优秀供应商的行列,也再次让宗一郎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然而,刚刚迎来希望曙光的本田宗一郎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便深陷战争旋涡。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获得主动进而赢得胜利,日本开始实行国家总动员,初出茅庐的东海精机也在要求优先发展军工的企业范围之中。在政府的指令下,东海精机在这时被迫生产了大量的飞机发动机零部件以及船舶用活塞环,这与本田宗一郎的构想完全不同,这个时期的他整天萎靡不振。倔强的本田宗一郎此时心中抱有战争总会过去,再咬咬牙坚持下的想法,不再进行更多的发明创造。他对自己,也对员工说着“请再坚持一下,终归有一天,我们会制造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过,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日本本土最终也沦为战场。美军轰炸了日本大部分城市,本田宗一郎的家乡滨松也未能幸免。无奈之下,本田宗一郎只得将公司迁往磐田郡的山村中。然而,祸不单行,1945年1月,日本东海发生地震,东海精机厂房全部倒塌,设备一并毁于其中。同年6月至8月,美军对滨松地区实行了空袭与军舰炮袭,工厂受到毁灭性打击。最终,心灰意冷的本田宗一郎将自己持有的东海精机股权转让给了丰田,彻底离开了几年来苦心经营的公司,开始了一年时间的休养。
1946年10月,40岁的本田宗一郎再度出山,在家乡滨松设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时,战争刚刚结束,各种物品十分匮乏,许多家庭不得不到黑市甚至农村购买高价粮食。由于交通不够发达,频繁流动的人口使汽车、火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均超员运行,而日本崎岖不平的山路又使骑自行车收粮十分费力。本田宗一郎看到这一情况后,马上想到了陆军在战争期间留下的许多无线电通信机。于是,他以低价收购到一批通信机,拆下上面的小型汽油机,并用水壶做油箱,改制成一架小汽油机后安装到自行车上,做成一种新型的“机器脚踏车”。由于产品适销对路,立即就成了抢手货。
本田宗一郎作为一名技术员出身的实业家,不仅有着极其旺盛的创造热情和能力,而且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超凡预见能力及冒险精神。1947年,本田宗一郎与河岛喜好(后来本田的第二任社长)成功研制出了二冲程50mL排量的A型自行车用辅助发动机,这是第一款带有“HONDA”标识的发动机,是最早的本田摩托车发动机,也是本田A型摩托车批量生产的开始。1948年9月,本田宗一郎在滨松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第二年就生产出了第一辆摩托车,本田宗一郎把这辆摩托车命名为“Dream D”型,充分体现了本田公司永无止境的宏伟梦想。1951年又主持研制了性能更好的Dream E型摩托车。这两种摩托车的销售都获得了成功,为公司赢得了丰厚的利润。1952年,本田宗一郎从美国、德国、瑞士等地引入价值4.5亿日元的设备。由于加工设备先进,加之其他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本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一直畅销不衰,始终保持着赢家的本色。
1961年,本田宗一郎凭借在英国举行的比赛中击败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的英国摩托车以及在以后的比赛中经常获胜而确定了在国际摩托车市场的地位。本田宗一郎知道必须走多元化产品战略路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经营摩托车获得成功以后,本田公司于1962年开始涉足汽车生产。他们利用在摩托车开发、经营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及大量资金,不顾一切地投入汽车开发,结果获得极大成功。本田汽车也因其高技术、低公害发动机的开发成功,独具特色地立于世界汽车之林。
1971年,65岁的本田宗一郎辞去董事长职务,把亲手创建的跨国大企业的经营权交给了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河岛喜好,成为日本企业经营史上破天荒的壮举,在世界经营史上也被传为佳话。辞职后的本田宗一郎除了继续关注本田技研的发展之外,还于1974年1月28日开始了与员工的握手之旅。此时,本田技研已经在全日本拥有数量庞大的分支机构,无论是地处九州的小工厂还是鹿儿岛的中古销售店,无论风霜雨雪他都一一前往。因为频繁握手的缘故,手掌肿胀也不听秘书的建议,坚持不佩戴手套。“无论是满手机油的维修工还是签订合同的销售人员,我都想亲自握住他们的手,让他们相信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就一定能干出成绩”。
1991年8月5日,本田宗一郎因肝功能不全,在东京顺天堂医院去世,享年85岁。
本田宗一郎创立了本田品牌,拥有470项发明和150多项专利,被现代工业界誉为“亨利·福特以来唯一的最杰出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与松下公司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盛田昭夫、京瓷公司稻盛和夫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在本田宗一郎的人生中,他不断思考与总结,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商业经营方面的启示。
复习题
一、简答题
1. 如何评价费迪南德·波尔舍的历史贡献?
2. 如何评价亨利·福特的历史贡献?
3. 如何评价威廉·杜兰特的历史贡献?他的经历对人们有怎样的启示?
4. 如何评价丰田喜一郞的历史贡献?
二、测试题
请扫码进行测试练习。
测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