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与设计院协同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3.2.1 与设计院协同常见问题

1.协同时间存在的问题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单位就应与设计院进行协同,将施工需要的预留预埋及施工约束条件等提资给设计院。如果采用EPC总承包的方式,设计、制作、施工三位一体,就具备方案阶段协同的条件。 但现在大部分装配式建筑项目还没有采用EPC方式,通常是设计完成后,甲方才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这样施工单位错过了与设计院协同的最佳时间。

2.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些施工单位缺乏装配式建筑的协作配合经验,尚未形成向设计院提资的习惯,还停留在现浇工法模式上,被动地接受施工图,没有主动参与前端设计的意识。装配式建筑是以技术集成、管理集成为一体的建造方式,传统建筑管理模式下的各自为政、各管一块的碎片化模式已不能适应装配式建筑的管理需要。

3.协同主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装配式设计有三种模式,分别是:一体化模式,即全专业全过程(含装配式)均由一家设计单位来完成的模式;顾问模式,即主体设计(方案到施工图)+装配式专项全程咨询顾问与设计模式;分离模式,即主体设计(方案到施工图)+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模式。采用一体化模式和顾问模式时,施工单位只需与主体设计单位进行协同;而采用分离模式时,施工中遇到的和装配式相关的问题,设计协同的主体有时就比较模糊,存在主体设计与预制构件深化设计两家设计单位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4.协同不到位产生的施工问题

施工单位与设计院没有进行协同或协同不到位,施工阶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

(1)预制构件种类过多、重量过大或过小,影响施工效率和塔式起重机租赁成本。

(2)预制构件吨位标注遗漏或标注有误,导致塔式起重机选型和布置错误、影响塔式起重机吊装安全和效率。

(3)未标明预制构件的安装方向,导致安装错误或安装困难,影响效率。

(4)镜像预制构件设计图未分别绘制,导致部分镜像构件预埋预留方向错误,无法使用。

(5)预制构件拆分及设计不合理,有些不该预制装配的构件,如节点钢筋干涉严重的部位、穿管穿线集中的部位,也进行了预制,导致施工麻烦,容易出错,甚至钢筋干涉严重导致构件无法安装。

(6)翻转、吊装吊点遗漏或错位,导致吊装作业无法正常进行。

(7)吊装预埋件布置与预制构件出筋干涉,吊具无法安装。

(8)吊装预埋件规格大小未经承载力计算,选择错误,引发吊装施工安全事故(图3-3)。

▲ 图3-3 吊装预埋件承载力不足导致吊装时被拔出

(9)施工所需的临时支撑、后浇模板搭设、脚手架、塔式起重机附着、人货梯侧向拉结等预埋件遗漏或错位,导致后期凿改、返工;或上述预埋件与预制构件受力连接部位冲突,影响结构安全和建造成本。

(10)预制构件出筋与后浇连接区钢筋干涉严重,导致后浇连接区连接质量达不到要求,留下安全隐患。

(11)现浇层与预制层的转换层的竖向预制构件预埋插筋偏位或遗漏,导致连接不能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后期整改,增加成本。

(12)未结合施工安装环节的荷载工况进行验算,未给出支撑要求,未给出拆除支撑的条件要求,导致施工安装环节预制构件倾覆或开裂破坏,影响结构安全和施工安全。

(13)未考虑预制柱灌浆孔朝向,外围边柱和角柱灌浆口朝向室外,导致灌浆作业不方便,影响灌浆质量(图3-4)。

▲ 图3-4 灌浆孔设置在角柱或边柱的外侧

3.2.2 与设计院协同常见问题的预防措施

(1)施工单位应转变观念,不能被动接受施工图,施工图收到后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应树立主动与设计院沟通的意识。

(2)施工单位应转变运营模式,从单一的施工,逐步向EPC总承包模式转变,以适应装配式建筑运营管理的需要。

(3)施工单位与设计院的协同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及设计的各个阶段,协同要注重及时性、实效性。

(4)施工单位与设计院的协同应建立协同流程,并列出协同清单(表3-1),以保证协同的顺畅和全面。

表3-1 施工单位与设计院协同清单

(续)

(5)如果没有采用EPC模式,施工单位在收到施工图及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后,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全面系统地消化图纸设计内容,并及时发现问题,向设计院进行反馈,并配合设计院进行完善修改。

(6)与设计院协同沟通,做好技术交底及图纸会审工作。 zkB92nV2Py3W+gBzfR8dlu3krQAKe8C62+rbXIb3MCpywLeatSda/ITXlBg+WB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