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人类为什么需要建筑

人类为什么需要建筑?

有人马上会说:这还用问?遮风挡雨御寒防晒呗!

人类是从灵长类动物进化来的。近200种灵长类动物,猴子、猩猩、狒狒、猿,都不需要建筑,都不需要遮风挡雨御寒防晒。为什么只有人类需要建筑?

让我们从1千万年前说起。

大约1千万年前,由于地壳变动,非洲东部形成了南北方向的大裂谷。裂谷东边地势隆起,成了干旱缺雨的高地,茂密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生活在那里的灵长类动物无树可栖,不得不 从树栖动物变成地居动物。 为了适应稀树草原环境,一些猿从四肢行走变为双足直立行走,即直立猿——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在稀树草原上觅食需长途行走。对灵长类动物而言,直立行走比四肢爬行速度快、节省体力;身体与太阳光的夹角小,吸热少,散热快。在草原上,直立行走还有一个好处:比爬行更容易发现敌情或食物。

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与灵长类的近亲有两点不同:

第一,“有”了手,可以制作和使用工具。

第二,骨盆变窄,雌性生殖道随之变窄,胎儿不得不在发育不成熟即脑袋还不够大的时候出生。由此,人类在所有动物中照料婴幼儿时间最长,并形成了紧密型的配偶关系和社会形态。

考古发现最早的类人猿化石距今约700万年(乍得古猿)。从那时到260万年前,人类祖先是食草动物。距今260万年开始,人类成为既食草也食肉的动物,由采集者变成了采集-狩猎者。

人类祖先成为采集-狩猎者后,一个重要变化是褪去了体毛。地球上4千多种哺乳动物中,极少有放弃体(皮)毛而适于生存的。厚实多毛的皮肤能防止热量散失,防止烈日下体温过高,防止太阳直射灼伤皮肤。那么,人类为什么会褪去体毛呢?因为狩猎需要快速奔跑,而人类的体质和身体构造与天生的草原动物比没有优势。为了适应快速奔跑,人类在进化中褪去了体毛,成为“裸猿”,以利于散热。

人类是灵长类动物中唯一褪去了体毛的。由于没有体毛,皮肤娇嫩,尤其是婴幼儿,由此产生了对衣服和遮风挡雨防晒御寒的居所的需求 。穴居的田鼠和土豚类动物体毛比普通哺乳动物少很多,也证明了 褪去体毛与需要居所有相关性

如此看来,人类需要建筑,是从食草动物转变为既食草也食肉动物,从采集者转变为采集-狩猎者后开始的。

人类祖先最先使用的工具是树枝,用来挖掘根茎类食物。成为采集-狩猎者后,人类开始制作石头工具,由此进入旧石器时代。最早的石制工具是被称作“砍砸器”的有刃薄石块,可用于切开皮肉,砍砸骨头。人类没有食肉动物天生的尖利牙齿,只能借助于工具。

考古发现最早的人类宿营地距今约260万年,有石器、人骨和兽骨化石,没有建筑痕迹。著名古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推测那时候河边营地的场景:“一个家族群在用幼树搭架、茅草盖顶的建筑下宰割肉类。” 在稀树草原,树枝条和茅草是最容易获得的建筑材料。非洲热带雨林俾格米人直到现代还保持着采集-狩猎生活方式,居住在用树枝和芭蕉叶搭建的棚厦里。

成为采集-狩猎者几十万年后,人类开始用火。“人类很有可能早在距今180万年前就学会了保存火种。” 保存火种既要防止风吹雨浇,又要防止火的蔓延,于是人类用石头或泥土围成火塘或灶坑,搭起遮风挡雨的棚子。用火也使营地相对固定,因为火不便于搬来搬去。

成为采集-狩猎者之前,人类祖先的脑容量与灵长类动物中最聪明的猿相差无几,大约是450毫升。成为采集-狩猎者之后,由于集体狩猎需要协作交流,也由于动物蛋白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经过了200多万年的进化,人类脑容量增加了两倍多,达到现在的1350毫升。

人类从采集者变为采集-狩猎者后,食物链扩展,得以散布到地球各个角落。各地气候和地质条件不一样,有山洞的地方很少,人类不得不建造居所——草棚、帐篷或地穴,以适应炎热或严寒的环境。 采集-狩猎者的居所非常简陋,不耐久,也不讲艺术,但就形成人造围护空间而言,它是建筑的源头。 RFw1MtU1255m3y/mtmh+lR2Poed2RnqzXtvJCpnLFU0twbZ1yFSeI8ZJMfYS3A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