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2

“从工作角度上看,家政人员没有权利对杂物进行选择取舍,连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也只能拿出来,清理一下,再放回去,重复来重复去,工作中充满说不出来的矛盾和徒劳感,所以自己深感断舍离的必要性。”

“打扫”的概念、收纳与断舍离的区别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关于“整理术”“收纳术”的书籍,其中很多书并没有提醒读者思考东西的价值,而把着眼点放在“如何高效率地保管·分类杂物”上。

这样就导致按照书里的方法整理家务后,实际的杂物量并没有减少。收纳箱里囤的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派上用场。所谓“整理”并没有达到整理的效果。

而断舍离正好相反,它是以东西的代谢为前提的。

在进行断舍离之后,空间会呈现动·流的感觉,也就不需要那些为了储藏或分类物品而购买或制作的收纳用品,甚至一开始就会把用于收纳的用具处理掉。

因为,在有意识地以“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杂物的量会做到尽可能地压缩,最少量收纳容器就完全足够。也就是说,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另外,“收拾”一词从广义上来说是“收拾残局”“善后”的意思。它的反义则是我们“置之不理”“放任不管”,又或是当自己与物品关联性了断后,物品还处在原先的位置,甚至被遗忘。

“善后”,如字面意思一样,认认真真地将一件事做到“最后”,我们需要通过“断舍离”,真正地掌握这种做事情做彻底的感觉。

收纳指南 1“三分法”

在对压缩、挑选后的杂物进行收纳时,我这里介绍五种收纳指南。

在讨论会或讲座上,经常有人这么问我:

“我能扔掉××吗?”

“没有用多长时间,能扔吗?”

……

但是,断舍离并没有什么规则或说明书。因为,东西能不能扔掉,选择和决定权不是别人,正是东西的所有人——你自己。

在这样一个物质过剩、各色价值观横行的世界,对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心存困惑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断舍离虽没有什么规则指南,但能提供“自我轴”“时间轴”和“必要·合适·愉快”等新的思考方式。

同样,“收纳”并没有什么既定的规则。

“收纳”并没有什么手把手的操作手册,不是按照操作手册上一步一步来就能做好收纳作业。常年和杂物、空间打交道,我找到了各种与它们“友好相处”的方法,在见证过各种各样的事实和案例后,我总结了几条黄金定律。

首先,在把杂物放入收纳箱前最重要的是“分类”。

整理·分类的工作只要想做是做不完的。但是分得太细,自己也记不住;分得太粗,东西又不太容易找到。断舍离把分类作业分为三个要点: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把自己想分类的杂物按“大中小”分为三类,然后再重复三遍。小分类部分完成才正式进入“收纳”阶段。

日语中有很多常用的三字词,如“松竹梅”“金银铜”“天地人”等,被称为“三字诀”。人们的大脑已经非常熟悉把事物分成三部分的方式。二分法会形成对立,四分法则事无巨细,会导致遗漏。因此,断舍离也分为“断”“舍”“离”三部分。

接下来,以厨房为例,介绍一下三分法。

大分类

先把厨房中的所有东西分为“食材”“料理用具”“餐具”三部分。这次分类关键是三类不能交叉。餐具类放入调味料,料理用具旁边放马克杯之类的都属于范畴错误。这种错误越多越会导致找东西花时间,思维也会发生混乱。

中·小分类

(食材)

我自己的家里,所有食材包括调味料和生鲜全部都放进冰箱里。冰箱有三个门,从上到下是“冷藏室”“蔬菜室”“冷冻室”,不同的食材放在不同的区域。比如:

冷藏室食品、饮料、调味料等

蔬菜室叶菜类、根茎类、作料类等

冷冻室已经做好的熟食、准备做的食材、需要冷冻的零食等

(料理用具)

根据用途分为“洗涤类用具”“燃气类用具”“电器类用具”

厨房分类模板

三类。比如:

洗涤类用具搅拌盆、竹笼屉、菜刀、切菜板等

燃气类用具平底锅、蒸煮锅、大汤勺等

电器类用具烤箱、微波炉、厨房多用机等

(餐具)

首先把餐具分为三类,“碟盘类”“器皿类”“饮瓶类”,根据用途、大小、质地等再进行小分类,用起来比较方便。

碟盘类大盘子、中型盘、小碟子

器皿类陶瓷制、漆制、金属制

饮瓶类茶杯、玻璃杯、葡萄酒杯

分类方法没有绝对答案,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建立自己的三分法。需要强调的是,最开始的大分类如果出错的话,之后的中分类和小分类部分会出现问题,因此认真地做好大分类是关键。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开始。

我们长时间把焦点放在“物质”上,导致视点水平低,视野幅度狭窄。也就是说,缺少俯瞰整体的能力。

观察一下市面上流行的“收纳术”,就会发现,很多都是一开始就进行具体分类,接着就是更加细微的分类,这样只会导致收纳出现混乱。

就像从日本→东京都→港区一样,焦点从大区域逐渐过渡到小区域,才不会引起思考的混乱。

收纳上的分类思维方式也能磨炼工作上必备的技术。能在生活中锻炼工作的思考力,进行断舍离式的收纳也是很有价值的。

收纳指南 2“7·5·1法”

“7·5·1法”指的是进行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的大致估测。

根据不同的收纳情况,将杂物总量压缩到收纳空间的“7成”“5成”“1成”,该法则与下一节的“1 out 1 in法”统称为“总量限定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像衣柜、壁橱、抽屉等关上门就“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7成。

这个比例其实是为了建立物品进出的通道。也许有人觉得反正“看不见”,塞得满满当当的,放成乱七八糟的样子没关系。但是相比很多人碰到过,想拿柜子最里面的东西时,不得不先把前面的东西拿出来再重新去取……这个过程非常麻烦。

显然,不会有人想收拾一个塞得满满的收纳柜,余下3成空间会让人提起“收拾”的劲头。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

像带玻璃门的碗筷架或橱柜等关上门依然能“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5成。

因为外面总能看见里面收纳的杂物,所以应该尽量地保持一定的美观。“美观度限定量”为5成。正因为既不“炫耀”又不“隐藏”,空间才能自然地流露整洁美好的印象。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像玄关鞋柜上或橱柜上等水平面上的“展示性的收纳空间”上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1成。

这个比例借鉴了美术馆或艺术画廊艺术品的布置。宽阔的空间上仅装饰一幅作品,整体会显出美感。虽然我们的居住空间里并没有美术馆的条件,但是以“1成空间放一点”的思维去装饰空间时,即便是不起眼的日常小物件也会带出空间的美感,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品。

可能有人认为“7·5·1法”太过浪费——收纳空间竟然没有100%地利用起来,而还分成7成、5成、1成。

其实只要杂物的总量减少后,就不会觉得没有完全利用空间就会浪费,甚至觉得“7·5·1”的比例很合理,并且能重复享受取舍的过程。

比如说,“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中有20件杂物,那么就要思考“这20件杂物中我要留下哪10件”,接下来就会自动地挑选“自己最喜欢的Top10”放入收纳柜中。

另外,限定杂物总量,从“自我轴”和“时间轴”认真进行杂物取舍,才能让居所的各个地方产生出“留白”,用于创造更加有内涵的美的空间。

收纳指南 3“1 out 1 in法”

这是为了坚持上一节“7·5·1”收纳空间整理法所必需的。当我们按照“7·5·1”的原则收纳好喜爱的物品后,假如突然又入手了一件新东西,就需要去掉之前的Top10的末位物品,而补入这个新物品。

反复进行这个“1 out 1 in”后,我们会深刻领会到自己收纳的东西越来越喜欢,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品位在逐渐地提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要遵守“处理一个,收纳一个”的原则。一般在收拾家务时经常是“收纳一个,处理一个”,不过断舍离的out走在in前面。

原因在于,先收纳一个(即使是临时的),物品总量就会超过限度。

反过来说,先取出一个,再放入新东西,就不会出现失败的可能。夸张地说,就是故意把自己置于必须“背水一战”的情景下。那么收纳东西的心理准备与“先进后出”一定不同,而且筛选购买东西的水平和能力也会提升。

也就是说,特地给自己制造“为难的境地”,让自己产生“决不能再随意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觉悟。这样一来,在面对可入手的诱惑时,有一点犹豫的话也不会冲动购入。

同时,“先出”的概念与新陈代谢或呼吸运动也是相通的。有意识地“先出后进”,才能唤起良性循环。

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物,同样也能用在事和人上。

当一个人还没有和“关系已经走到尽头”的恋人正式分手,就开始和新的恋人开始交往,人们一定会对这个人抱以不自然的想法。

即便多么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因为先处理之前的关系才能切实地提升再一次的“获得”的质量。

这里介绍人·事·物进行“1 out 1 in”的两个案例。

体验谈 5实践过“1 out”之后,出现了“1 in”大惊喜

当她扔掉一堆教人如何赚钱的书之后……

一直拼命想赚钱的今日子小姐(匿名),在遇见断舍离后,把自己家里收藏的47本教人如何赚钱的书一口气扔得干干净净。

她意识到这47本书代表着自己对“钱”过度的执念。当她清理了这47本书的同时也意味着她摆脱了“有钱人=人生赢家”的思维怪圈,改变了自我的金钱观。

之后没多久,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她从几乎不怎么联系的父母那里分到一笔财产。刚刚摆脱了对金钱的执念,金钱却又不请自来了。

不像真事的真事。

当她顺利结束前一段关系时……

理香小姐(匿名)是一位离过婚的30岁女性。

离婚后,她又遇见一个人,接着就是轰轰烈烈地恋爱,两个人已经订婚了,但是最后的最后依然还是分手了。

在消沉了很长时间后,她因为断舍离意识到自己对于“结婚”二字的执念。伤痛愈合后,她来到了曾经祈祷过幸福婚姻的神社,而这次她是去“解愿”。所谓“解愿”就是当一件事情了结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去神社感谢神灵和陈情。

谁都多多少少会去神社或寺庙里祈愿祈福。理香小姐认为“当自己祈求过什么小愿望时,不管结果好坏,最重要的是好好地做个了断”。当理香小姐“解愿”之后,她变得神清气爽,连朋友都觉得她气色不错。

虽然并不是什么杂物收纳,但通过“收拾整理”自己的感情,理香小姐感到有什么崭新的东西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之后,她遇见了和自己家境相似的人,两个月后订婚,意气相投的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

收纳指南 4“one touch法”

我们在进行杂物的取舍和收纳时,都希望能更快更好更不费时间精力。

实际上,即便是限制了杂物总量,做出留白,创造美好的空间,在进行杂物整理收纳时,打开收纳柜的门,取出里面的箱子,再打开盖子——这三个动作足以让人觉得太过麻烦了。

同样,使用之后再收纳同样也会花时间,所以更不愿意再重新放回原位,只会随意扔在桌子上或地板上。

因此,杂物拿出放入的动作就是:

“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

只需要把动作压缩成这两步,以one touch(一键式)取出来,这样一来既没有了什么多余的压力,也不会觉得“太麻烦”。

我基本上是把要放进箱子里的杂物打开盖子进行收纳。

像一些袋装的咖啡奶油等,袋子口朝外翻折一下,张着袋子口放进冷藏库中。

有人会用橡皮筋儿把袋子口扎起来,但其实这么做无论是扎皮筋儿还是解皮筋儿都很费劲儿。而且很多东西并不需要密封保存。对于需要扎口的东西,我一般用洗衣服用的衣服夹或长尾夹。

尤其是觉得“家务事真烦琐”的人,一定要动动脑子,下点功夫去减少“花时间的、烦琐的”做法,这样的话,家务活做起来会越来越有意思。

收纳指南 5“自立·自由·自在法”

我们在收拾衣服、毛巾时会无意识地把东西叠得有棱有角,让东西看起来整齐,拿起来方便。而“自立·自由·自在”的原则就是将这种审美意识提高一个层次,使家里的各个地方都能看出主人的用意用心,建立一个舒适自由的空间环境。

自立

在收纳杂物时要有“立”意识。

家里厨房的毛巾放在方形浅盘里,最多放10条。总量限定后,整齐地叠放,摞在盘子里。看起来又美观又方便拿取。

自由

这里的自由是指“选择自由”。

便利店的饮料柜里各式各样的塑料装饮料摆得整整齐齐,一目了然,我们想买哪个就买哪个。而且当最前的饮料被买走后,相同的饮料马上被推到前面补位。其实,收纳杂物时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餐具柜中像茶杯、玻璃杯、葡萄酒杯之类的杯子,可以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分组,一个一个套着摆放,方便拿取。如果乱摆一通,我们往往只用手边的杯子,而浪费了其他杯子的价值。

自在

衣服类等无法“立式”收纳时使用的方法。

“自在”有“随心所欲”的意思。底裤、T恤、袜子等不要让其绷开,团着叠起来。底裤和袜子团成小块,而且不能绷开散开。其实这个工程收拾起来很有趣。

在我家,底裤团着叠好后就扔进筐子里,而T恤则叠成圆筒状,“自立”着放入收纳箱。另外,放进收纳箱里时,不要挨挨挤挤地塞进去,有点间隙空当地放进去,心情也不会“太拥挤”。

杂物的“自立·自由·自在”的状态也会有利于它的主人

“自立·自由·自在”地生活。

另外,因为厨房的柜子抽屉太多,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太多地方放筷子、勺子等餐具,只能挨挨挤挤地堆在一处,整体看上去显得很不美观。

“断舍离”首先会压缩物量,去掉多余的隔间隔板收纳箱,把空间变大变宽敞,从而能在宽松的空间里放置杂物,这样也会让心情不那么“拥堵”,变得宽松、舒畅。

假如你是被收纳的杂物,你愿意待在自己整理的收纳箱吗?

每天开合的抽屉、筐子、箱子里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些答案自然是不言自明的。“物如其人”,杂物收纳的样子就是你本身的样子。

“自立·自由·自在”锤炼审美意识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我们已经介绍了断舍离的具体实践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浓缩成“处理不需要的废品”“出”几个字。这几个字能够表达出断舍离的精髓。

因为处理杂物也有其正确的方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提到处理杂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扔掉自己最想抛弃的东西。其实,很多人一开始实践断舍离,想都不想就先拿自己最纠结的书籍或衣物类开刀,这样反而无法坚持下去,产生了多余的杂念,最后没有什么成就感,“断舍离”也半途而废了。

断舍离则是“加分法”。也就是尽管得分较低,全力集中在“达成事件”上,一点点地增加成就感。

以前高考复习法中流行一种学习方法——做一做小学生的算术题给自己打气加油。

让高考生做小学生的算术题简直是杀鸡用牛刀,每项肯定是满分。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做小学算术题来体验“我能得满分”的小小成就感。小成功的不断叠加会给人带来巨大的自信心。

而断舍离也正是要从非常简单的小地方着手的。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面对家庭、工作上的种种不称心不顺意,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扣掉分数。那么,在“断舍离”的实践上就多给自己加分数,自我表扬“又扔掉一件杂物,成功了”,给自己的“自信心账户”一点点地转账存钱。

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浪费,也不断地鼓起勇气面对断舍离的问题。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自己从“收拾钱包!”“收拾桌子的一个抽屉”这些小地方开始收拾没问题,但是一想到整个房子都要整理清理一遍,就会感觉任务好大、脑袋很疼。这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心理小锻炼。

还出现一种现象——“我也不是不懂断舍离的道理,也认为清理东西很有必要,但是,我就是莫名其妙地提不起劲儿来,动不了……”也就是说,总是我已经发动起来了,却没向前走,车轱辘一直空转。

这就像士兵上战场前突然丧失战斗力一样。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庞大的整理量,三座大山横在面前,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特别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装作若无其事,半推半就地把处理杂物的任务无限期延后了。

有很多“必须去做的事情”,却“提不起劲儿行动”,这种“有心无力”的状态持续下去,会过度泄漏我们的精力(精气神)。这才是真正的“太可惜了”。

这时候,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原本的出发点——现在的自己,负载的人、事、物已经过大过多了。

其实话说回来,东西多的人往往面临的事情也多,首先压缩一下自己要处理的事情。然后从最简单的一小点开始实践断舍离。

不过,这种情况也容易让人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很重要”。正因为如此,更要有意识地通过杂物整理,锻炼“现在、这里、我”的三要素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对现在的我来说什么最重要”。

体验谈 6扔掉的筷子给了我直面命运的勇气

12年前,由美女士(匿名)生下一个有残疾的孩子。当时她的先生每天加班到深夜,可以依靠的亲戚和朋友又不在身边。而她的第二个孩子依然有残疾,并且孱弱多病,是医院的常客。

“为什么只有我这么不幸?!”

雪上加霜的是,她又得了疝气,身体无法自由行动,做手术也无法根治。这种24小时折磨人的病痛,再加上两个需要照顾的孩子,找不到人帮忙的她甚至想过一死了之。

重压之下,家里就变得乱七八糟,到处脏兮兮的,灰尘遍布,对现状灰心丧气,对自己麻木不仁的她,每天如行尸走肉般得过且过。

当她的健康逐渐恢复,身体能一点点地自由活动时,她遇到了断舍离。在与断舍离的老师和学员朋友进行自我剖析时,那个曾经连哭泣都忘记了的她竟然变成了“小哭鼻子虫”,痛哭流涕。当眼泪流出来时,她把憋在心里的苦楚和无奈也流“出”来了。

当她重新找回自己的笑容,要再次振作起来时,回到家里后,眼前依然是翻倒的垃圾桶、依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两个孩子,还有加班到深夜的先生。

“光这些事情就够我受的了,哪还能腾出手来收拾东西。”当她脑子里蹦出这些念头时,断舍离的学员朋友来了一封意想不到的信:

“今天的断舍离就是这个。”

短信下面附有一张扔掉的筷子的照片。

“?!难道这就算是断舍离了?那我也能做!”她瞬间鼓起勇气,开始迈出断舍离的第一步。

她飞快地走到厨房,只留下好的筷子,把有瑕疵的筷子捆起来一起扔掉。瞬间,平常把她弄得心烦意乱的空间居然变得整洁宽敞了很多。

那天以后,由美女士的身上开始发生变化了。

以前那位“只剩下15分钟,什么也干不了”的稀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逐渐变成了“还有15分钟呢,看看有什么地方还能做断舍离”的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她现在特别有精神劲儿,总想着找点事情做。实践断舍离之后,家里的各个地方都发生了变化,变得让人心情舒畅,甚至变得让人想轻声哼歌。

由美女士以前也不是没有听过关于整理家务的方法,但是都没有在生活中实践,她说:“连我这样脑子都生锈了的人,也认识到了能收拾的东西就在眼前。”也就是说,断舍离让她看待事物的角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断舍离会表现在行动的结果上。这些结果也一点点地转化成了她的喜悦和自信心。

她鼓起了勇气,用心面对自己的两个孩子,直面自己的命运。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断舍离把我们的生命分为三块——肉体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者是我们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

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

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

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肉体生命存在,就是活着。假如这个论调是真的,那么就不会有人因为被解雇而痛苦自杀,也不会有人因爱而身心疲惫走向生命尽头。

无论是谁,不管他生活在哪个地方,都会有一种倾向——轻视肉体生命,只关注社会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事物。这种倾向也许可以归结为“人性”。但是肉体生命是一切的基础。只有这个肉体基础健康良好,才可能让自己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绽放光彩。没有气力开始实践断舍离,总也迈不出第一步的人,首先要让作为根基的肉体生命恢复元气。

断舍离通过改善作为生命基台的肉体的生存环境——家,来保持三个生命的完备与健全。它并不是简单的内装或收拾整理,甚至可以说是回归作为人的尊严的“空间创造”。因为我们正处于一种散漫颓废的空间中,在无意识地折磨自己。

另外,我们的居住空间的每一个部分按照这三种生命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说:厨房和浴室、洗漱台直连着“肉体生命”,客厅、书架直连着“精神生命”,橱柜和书房直连着“社会生命”,等等。

每个人对自己的居住空间各个部分的角色定义各有不同,但假如我们从这三种生命的角度再观察居所时,会发现自己的哪一种生命显得较为脆弱。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出”,因此,在家中实践断舍离时先从“出”这一点着手,恢复家里的流动感。比如说厨房主要是水池、排水管、垃圾桶这些需要“出”的地方。当我想活动一下身体时,就会重点清理这些“出口”。

从上到下俯瞰厨房的剖面图时,可以清楚地看见不同的东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冰箱和食品柜是杂物入口,排水管和水池是杂物出口等,也就是说,厨房这一个空间同时包含了入口和出口。这些地方,我们在清理出口的时候,也会自然想到严格控制入口。

当人们清理出口,消除阻塞后,会更加注意入口,严格筛选进入的杂物。

一出一进才是真道理。

厨房以外是3B,就是浴室(Bathroom)、卧室(Bedroom)、厕所(日:Benjo)。

浴室能洗去肉体的污垢,厕所冲走排泄物,卧室驱赶走疲倦。几乎可以断定,那些在肉体上疲惫不堪的人他们身处的这三个场是混乱的、肮脏的。因此,总发愁“该从哪个地方着手”的人应该针对相应的“出口”实践断舍离,首先要在相应的场,恢复肉体上的舒畅和健康。

三个生命基台即是“居所”场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以下是针对居所整体断舍离时,总结出的各个位置的象征性意义和对各个位置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断舍离的步骤】Step1“认清现状”,Step2“选择取舍”,Step3“收纳整理”。

衣柜的断舍离

很多人每次拉开橱柜,看见满满当当的一摞一摞衣服,总在唉声叹气“没有衣服可以穿”。而“衣着”在一定意义上是我们社会性的或精神性的自我意象的投影,因此“没有穿的衣服=没有想穿的衣服”相当于还没有稳定的自我意象。

我们总是凭借衣物穿着来把握“潮流”这种季节性的能量。

不过,假如自己并不欣赏“潮流”,那也没关系,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断舍离,严格挑选自己喜爱的衣服,它们也会不断给自己带来高新鲜度的能量。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把柜子的门全打开,拿出所有的衣服,全部摆在面前。

Step2丢掉发霉的旧衣服、有裂缝划痕的破衣服等不能再穿的衣服,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衣服量。

Step3衣柜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壁橱的断舍离

老实说,实际上很多人想要好好考虑某些东西要不要处理掉,但是往往不愿意面对扔掉东西后的麻烦和后悔,于是胡乱找个临时的地方“强塞进去”等以后再用。这种类似反射性的“给臭东西盖上盖子,眼不见为净”的做法,就是思维贫乏的表现,而被强塞进壁橱里不再穿戴的衣物就是懒惰的证明。

另外,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事物常常和自我的潜意识相连接。关于壁橱的整理,有一位学员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多次恋爱却没有开花结果的她在接触断舍离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壁橱深处塞着纸箱子,箱子里面全部是结局不幸的悲剧恋爱小说。这个箱子与客厅的书架上摆成一溜儿的社科类书籍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她打开了壁橱,把一箱子的悲剧小说,连同自己消极的恋爱观一起抛掉了。听说,后来她又邂逅了新恋情。

换句话说,处理掉忘却物象征清理潜意识中的沉淀混浊物。同时,把“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整理成无论对谁都能大大方方展示的状态,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自我肯定感。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完全打开壁橱,拿出所有东西,摆在面前。

Step2从已经毁坏的、不能用的杂物开始处理,逐步以“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

Step3壁橱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厨房的断舍离

厨房是蒸煮锅、平底锅、料理器具、密封瓶罐套装等厨房用具类的杂物聚集的巢穴。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我要做个料理高手”“我要当个好主妇”之类的冲动下买下的。一旦这些东西买到手后,就仿佛这些白日梦已经成真了一样,主妇们就会把它们抛到脑后。

那么到底自己是在冲动下购买的,还是因真的想做好料理而下定决心购买的?只要看看东西现在的使用状态就一目了然了。

常见的一种状态是:厨房用具、刀具挨挨挤挤地堆在抽屉的隔断收纳盘里,还有家常菜附带的一次性筷子或塑料汤勺等和“能用却不想用”的东西杂乱地塞在一起。

假如尽可能地压缩这些厨房用具的量,将它们松松散散地放在抽屉里,既好拿又好放,那么收纳隔盒根本用不上。不是用隔断来固定杂物的位置,而是让它们身处一个“宽松舒适”的空间。这样,当我们打开抽屉,犹如爽风吹拂一般,心情也会很不错。

民以食为天。厨房整理是整备全家人生命基台的重要作业。在繁忙的日子里,我们也许会感到过于麻烦,但是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判断这种麻烦是“必要的麻烦”还是“可以省掉的麻烦”,从“one touch法”的角度来看,整备出能够轻松煮饭和便利行动的路线,才能提高全家人的生命质量。

“吃饭”,吃的不仅是味道和营养,更是“气氛”。煮饭时,不能急躁地撒调料,最重要的是创造美好的煮饭吃饭氛围,这会让饭菜更香。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完全打开橱柜,拿出所有东西,摆在面前。

Step2从已经过期的食品、不能用的工具和碗筷开始处理,逐步以“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

Step3厨房橱柜和抽屉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餐具柜的断舍离

吃饭并不是填饱肚子,而是五官一起感受色香味的愉悦时刻,没有什么比吃饭的用具更能左右饭菜的好坏了,那么,可以说盛放食物的餐具正是让食物以美好姿态登上舞台的衣装。

与衣服不同的是,它们不会被端到外面去,而是为了盛自己和家人的饭菜。因此,可以说对餐具讲究品位和美感的人其实怀着让自己和家人愉快吃饭的心情。进一步说,他们并不在意是不是被人看见,只是内心“想这么做”,这种理想形象就是他们的自我意象。

断舍离把“款待自己和家人”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因此并不把餐具分为待客用和日常用。我们可以考虑从这个角度取舍杂物。

很多家庭的餐具柜都是玻璃橱柜,属于家里“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所以摆放自己喜爱的餐具是一件特别享受的事情,能够锻炼我们的审美意识。把餐具摆放在餐具柜里就像把一张画嵌入画框里一样,会给厨房带来别具一格的风格。

因此,当我去那些总是发愁收拾家务的人家时,总是先从餐具柜着手,把餐具柜收拾得美观整洁,来激发他们断舍离的动力。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完全打开餐具柜,拿出所有东西,摆在面前。

Step2从有裂纹的、有缺口的餐具开始处理,以长期未用的餐具或待客用餐具为重点,逐步以“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

Step3餐具柜基本上是“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5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冰箱的断舍离

一般来说,冰箱里都是食物,只需从保质期和“好吃不好吃”来取舍就行,所以冰箱正是最容易实践断舍离的地方。另外,冰箱里的食物大部分都是“生鲜食品”,断舍离时同样也要重视“新鲜度”。

如果冰箱被塞得满满当当,而其中一些食品自己碰都不想碰,却又不想扔掉,这其实是“太可惜了”的心理在作祟。“绝不糟蹋食物”固然没错,但是把食物扔进冰箱置之不理,难道就是在珍惜食物吗?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另外,食材的质量和我们的身体直接相关,因此冰箱相当于“打造身体的‘原材料’容器”。

在对冰箱进行断舍离时,如果看食物的视角从“反正可以放冰箱,饭做多了也没关系”转化成“只做好够现在吃的量就OK”,那么饮食习惯就会出现很多转变,不知不觉身体就会变得结实紧致起来,成功去掉多余的脂肪。我的很多熟人都做到了这一点。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完全打开冰箱,拿出所有东西,摆在面前。

Step2从过期的食物开始处理,包括那些看起来一点胃口也没有的食材,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

Step3冰箱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还有,冰箱门上如果有便利贴或冰箱贴,把这一块儿作为“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整体面积的1成空间。将这些东西压缩后,厨房和厨房周边的空间会焕然一新。

书架的断舍离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读书要读到最后”,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不怎么有趣的书,终于努力看完了”的人不在少数吧?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其实只要我们坦然面对自己,很多书是可以放下的。

在最后一节如何压缩书籍量上,诀窍就是判断这本书对自己来说是否“好吃”。书籍也有保质期,尤其是情报通信类的商务书籍。

即使书架上摆着很多没有读过的书,但其中一定有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好吃”类的书。因为,纸质书与电子书不同,它是包括纸质、重量、设计等各种元素的综合艺术,并且书籍本身也有类似“气质”的能量。那些“不知为何拿在手里,心里就一阵欢呼雀跃”的书籍也不在少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籍不同于其他杂物,是一种特别的元素。

另外,书籍的数量也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带有一种“看,我多厉害”的感觉。即使那些未被翻阅过的书,摆在书架上也会产生某种错觉——“希望被认可”的欲求得到了满足。最后,这些书就成了“囤本”被晾在书架或者书桌上。如果书架上有这种作为“装饰”用的书籍的话,只有痛快地清理掉,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这些东西来装饰生活。

最近几年,因为网络书店和二手书店的兴起,那些以前被处理掉的书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很快买到手。

如果是为了获得信息情报,很多时候可以利用电子书或是互联网,而不必购买纸质书籍。

以前一个人的信息量和知识储备基本上等同于他的藏书量。今非昔比,“书籍”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带着“(网络)书店也是我家的书架”的感觉,根据自己的需要清理或购入书籍,轻轻松松地压缩书籍量。

不过,话说回来,书籍作为一种特殊元素,很多人对其有着深刻的执念。按照断舍离的铁则——勿从执念强烈的杂物开始实践断舍离,新手应该先从其他地方开始锻炼选择取舍的能力,之后再挑战书籍的断舍离。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书架是全部书籍都以看得见的状态陈列的,所以,首先是多次估计藏书量。

Step2压缩书籍量的唯一关键点就是看这本书对自己来说“好不好吃”。从这一点就能认清自己和书籍之间有没有互动性。

Step3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中物量应该大约占5成,不过书籍是个例外。只需认识到“总量限制”——书籍能全部收纳到书架上就可以。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厕所的断舍离

家里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场就是厕所。最容易脏的地方,应该抱着力求最干净的心态去收拾。

风水学上有“扫厕所,开财运”的说法。这一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还不知道,但是在提升“排泄”的质量上,把厕所打造得干净漂亮其实和断舍离的“出”的意义是相通的。

不管厕所有多小,里面总有洗涤剂、马桶刷、清新剂、手纸等很多杂物。我不会放马桶刷、芳香剂等,只放手纸一卷。用薄荷油代替芳香剂,涂抹在纸上,这样可以飘出若有若无的清凉香气。厕所最重要的是“清洁感”,尽量不要放杂物。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全部打开厕所里的收纳箱,确认下东西的状况。

Step2扔掉一些会给人造成不洁净印象的杂物,比如说那些满是灰尘的芳香剂或小装饰物、洁厕灵等,要不扔掉,要不擦干净再放回去。

Step3厕所里面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压缩到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玄关的断舍离

玄关是家的颜面、入口。一进门是让人舒一口气还是让人觉得好累,全部取决于开门的那一瞬间。如果玄关放满了杂物,就会影响对家的整个第一印象,所以要重点收拾玄关。

尤其是要注意,家里的玄关处有没有什么高尔夫球包、煤油灯等偶尔使用或季节性用品被扔在那里。否则这些杂物可能会变成玄关的一部分,根本没有人注意到是什么影响美观的杂物。

在玄关处经常还会看见几十柄雨伞被杂乱地插进立伞架上。家里只有四口人,却摆了这么多伞——“难道这里也住着千手观音?从快递用的印章、家门钥匙等必备品到花瓶、供品等佛前用品等各种东西被挨挨挤挤地扔在狭小的玄关处。

那么,自己家的玄关处是不是也是这番景象?是不是象征着自己家的颜面?我们可以重新问问自己。假如发现自家里的玄关处也被摆得乱七八糟,那么现在正是果断进行断舍离的好时机。

鞋柜里专门放皮鞋、拖鞋等鞋类,在杂物挑选和清理时不会太过犹豫不决。从这一点来看,鞋柜是断舍离初学者首选的断舍离实践点。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把鞋柜全打开,拿出包括报纸之类的所有东西。

Step2从旧皮鞋、脏跑鞋、撑不开的坏伞等不能用的东西开始清理,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

Step3鞋柜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把鞋柜上面的空间当作“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物量不超过这片空间的1成,把家的“脸”当作艺术画廊,装点成美观的物品展示点。

客厅·餐厅的断舍离

全家人的聚集地,也是全家人所使用的东西的聚集地。清理客厅餐厅时,不要过多在意别人的东西,重要的是彻底整理自己的东西。这两个地方的断舍离,最重要的是做到“不要把东西放在看得见的地方”,这样才能让空间显得干净清爽。

客厅里很常见的是占大空间的沙发。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大沙发体积过大,使得整体空间显得过于狭小,而且扔在客厅的换洗衣物、儿童玩具等更是让人觉得有杂物堆积感。很多时候,只要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必须要有”的东西,其实真的“没必要”,有时候不光是“没必要”,甚至“最好是没有”。

【断舍离的步骤】

Step1虽然想“完全打开门,拿出所有东西”,不过客厅、餐厅是每天全家人的聚集地。没有相当的条件,把东西全部摆出来很不现实。因此,首先从桌子、架子等看得见的地方开始收拾。确认一下东西是怎么摆放的,甚至可以拍个照片,对照片进行仔细观察。

Step2先从自己的东西或者其他人不需要的东西开始清理,那些DM(直邮广告)、邮件、报纸、传单等纸质类的东西几乎每天都会成群结队来客厅做客。我们可以注意一下“保质期”或是“消费期限”,多次多量地清除。如果不能立刻全部清理,那就进行局部的小清理,比如说“今天可以做15分钟的断舍离,那就只清理这个抽屉吧”,规定好清理的时间和地方,逐渐完成客厅·餐厅的整体清理。

Step3桌子和边柜上是“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1成。比如桌子就放一束花,别的什么也不放。其他的杂物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再利用的断舍离

“嘿!这东西能换钱,打住!”

想必有很多人还记得,这是2017年征集到的“断舍离川柳”[川柳是日本传统的诙谐讽刺短诗,和俳句不同,川柳没有季语(表示季节的固定单词),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用5·7·5(5个假名、7个假名、5个假名)的17音自由表达。]的入选作品。

对于旧物废品,人们有很多再利用的方法,比如说二次使用、重新包装、拍卖、跳蚤市场或者是转手给专业人员等等。东西的再利用确实很重要,而且本身没坏的东西也可以送给需要的人。这对初学者来说难度很高。

比如说拍卖吧。假如身边有很多想马上出手的衣物或书籍,我们需要先把它们整理好找个地方保管,再等着别人招标,安排发货,确认账户到款等,这一连串的事情你真的会花精力去做吗?你很有可能会因为这些麻烦事而身心压力剧增。

话又说回来,难道不正是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处理这些麻烦,才使得不需要的衣物和书籍堆积成小山的吗?因此,除非有非常大的决心,否则很难在拍卖或跳蚤市场出手。

其实,大多数时候,与其说是想循环利用,倒不如说想从那些“花大价钱买的东西”的金钱执念或是“扔了太可惜!”之类的罪恶感中逃避出来。因此,为了真真正正地下定决心“不再买东西”,我们要下狠心,让自己真真切切地记住这种“痛苦”,不再重蹈覆辙。

最后一个入选的川柳这么写着:

“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舍得便是获得。

复位人生。

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和决断。

重拾自信心。

成就自在·从容的人生。

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这是40年前的事情。

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或拼命地钻研学业,或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或谈一段恋爱,等等充分地享受大学生活。没什么进取心的我总是一副懵懂的稀里糊涂的状态。

姐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便给我介绍了当时在New Age 和精神学风潮流行下开始被人关注的瑜伽术。

这种瑜伽和现在流行的以美容、健康为目的的健身瑜伽完全不同。它是从呼吸、食物、姿态、动作、思想、环境这些自身内外部因素来实践瑜伽哲学的“修身养性”瑜伽。

很快我就沉浸在巨大的瑜伽兴趣中。从在文化中心上课开始,到参加“指导员养成讲座”,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被称为“断行”“舍行”“离行”的瑜伽修行哲学——并非是书本知识,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到的哲学。这门哲学可以让人学会摆脱执念、执着。

最有名的“断行”就是“断食”。连续几天除了喝水,不吃任何东西,是考验克制和忍耐力的禁欲式修行。

老实说,当时的我也犹豫困惑,虽说要求“摆脱执念”,但心里还是“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欲求满满,丝毫没有甩掉物欲、贪食的想法,“断行”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没有认真地学习过“断行”,自己很快就投降了。

不过,内心还是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过于“执念”并不是什么好事。“断行”“舍行”“离行”三个词默默地藏在“心柜”深处,沉睡了很久。

直到机缘巧合的一天,这三个词猛然浮现在了脑海里。那天可以说是我的命运之日。

学习“断行”“舍行”“离行”10年后,那位魅力非凡的瑜伽指导老师突然辞世,我去参加她的葬礼。

在和一起参加葬礼的前辈聊天时,不知是聊到什么地方,我感叹地对前辈说:

“‘断行·舍行·离行’,还有‘摆脱执念’之类的,真是做不到啊。”

我的潜台词是:又不是出家修行的僧人,自己做不到也是无可厚非的。我只是想得到前辈的认可。

听见我的话,前辈竟略带惋惜地说:

“是啊。连我们家的大衣柜里也堆着满满的不穿的旧衣服,因为完全收拾不下去。”

一句话,点醒了我。

大言不惭地说,当时我勉勉强强算是一个精力充沛、麻利能干的家庭主妇,却从来没想过要动手收拾衣物之类的。

衣柜里一摞一摞的衣服堆得满满当当,甚至可以说多得门都关不上,自己却依然埋怨“没有衣服穿”,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莫非那一摞一摞满满当当的衣物并不是衣物,而是我背负的“执念”,只不过这种“执念”具象化成可见的衣物而已。

想到这一点,我就立刻开始行动起来收拾衣柜了。但是,想要处理掉不要的衣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还是蛮贵的!”

“我还没过时呢!”

“没破的地方干吗要扔!”

“不扔也没做错事吧!”

……

衣服在异口同声地向我低语。

而同时也有另一个声音在愤怒地说:

“这种乱七八糟的,居然能有这么多?!”

对当时的我来说,一件一件扔掉不要的衣服,简直是举步维艰。

然而,我依然忍着扔东西的后悔和心疼,一点点地处理起不穿的衣服。逐渐地,沉重的心情轻松起来,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

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这就是断舍离——减法解决方案给人带来的实际感受。

“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这种自我探查法被叫作“断舍离”。

不过,当时使用这个称呼的只有我自己一人,而且是在心中默默地使用着。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就这样,在“看得见的东西”上做减法运算的过程中,我在心理上也逐渐摆脱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那什么是“看不见的东西”呢?

最初,我只是觉得:“清理掉杂物后,心里痛快极了!”其实,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我逐渐注意到某些“看不见的东西”,并开始加强对这些东西的观察。

如第1章所讲,大多数东西都带有一种叫“执念”的黏着剂,当我们看见它们时,这种黏着剂就反射性地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这就形成了“执念心”。

当然,还有另一种不同性质的“执念心”。

这种“执念心”深深扎根于自我体验和思维观念中。比如,衣柜里多余的一件衣服是我们要处理的一件杂物,但是这件物品也许是重要的人送给自己的,也许是自己用仅有的钱买回来的,它的身上多多少少都会附带着主人的小故事。

家里的一切东西都带有某种故事色彩。不同的东西带着不同的“故事色彩”,不同的“故事色彩”也代表着与主人的不同关联度。可以说,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

但是,这种“抽象化的情感”如果不是“喜爱之情”,只不过是一些“花了大价钱买的”“以前穿的时候感觉不错”“扔了会有报应”“现在虽然不穿,但处理起来很麻烦”“以后可能买不到了”……之类的负面情感,那么说明这件衣服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什么积极影响。

也就是说,它和我们的关系并非良性。

因此,在处理物品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时,要问问自己:

“现在的我,对这个东西有着怎样的感情?”

“现在,我是否和这个东西处于良好关系中?”

断舍离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审视个体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真的开始处理杂物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怀着这种态度处理杂物,会让物品和内心产生更剧烈的联动性。当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着的情感越是沉重,内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轻盈。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这里介绍一个案例。

体验谈 7扔掉前夫的家具后,重获7年不见的痛快感

枫女士(匿名)遇见断舍离是在离婚的7年后。她一人独居,家里的杂物却摆得放不下了。另外,枫女士有一个秘密——她没有告诉家人朋友她离婚了。

对她出身的传统保守家庭来说,离婚无疑是个大忌。娘家人甚至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结了婚,就不能再跨入娘家的门槛。

这种价值观的家庭里培养出来的枫女士一心认为“所有人都不会同意她离婚”。所以,她也没有主动开口。这个秘密堵在心口7年,这7年间她从未有过什么痛快和释然。

但是,当她遇见断舍离后,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家里的杂物真是惊人地多,其中占大头的要数前夫的家具。这些家具里面塞满了自己不需要的杂物,像一个大仓库一样晾在那里。

枫女士为什么没有处理掉前夫的家具呢?那是因为枫女士觉得离婚是件丢人的事情,心里的某个地方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离婚的事实,所以就把这些家具当作不存在似的,随意扔在了一处。

注意到这一点后,枫女士行动起来了。把前夫所有的家具都“断舍离”,扔得干干净净,终于她迎来了7年不见的痛快心情,甚至鼓起勇气把离婚的事情告诉了家人和朋友。

终于,7年之后,枫女士开始真正享受单身生活了。

获得深刻的智慧

自从我把衣柜里不穿的衣服统统扔掉后,那种清爽感就一直忘不了。于是“为什么扔掉多余的杂物,能让我们重新梳理看不见的世界、心灵、思绪呢”——这一课题就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然而,当我遇到另一句箴言后,才深刻体味到“放手”本身莫大的能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翻译过来就是:

求学则日增,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不所有。

想获得知识,请每天增加。

想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

别忘了,知识通过行动转化成智慧。

这段话与瑜伽中的“知行合一(认知和行为相统一)”,以及断舍离的思想是一致的。知识与智慧相似,却又不同。

知识——在求知欲基础上集合的显性意识信息。

智慧——体验性理解形成的直达潜意识的深刻智能。

换句话说,必要的时刻,随时都能提取出帮我们渡过难关的就是“智慧”,而要达到游刃有余利用“智慧”,就需要我们“行动”。

那么,“想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答案就藏在《老子》第四十八章浓缩之后的这句名言上。

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千贺一生)

置换在断舍离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减法运算”可以得到应得的。

囤积在空间中的庞大杂物。

堆积在时间中的冗杂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成为心灵超重负载的人情世故和交际应酬。

所有的这一切,达到临界点时,空间、时间、心灵都无法正常工作,因此要尝试做“减法运算”,排除阻塞物,恢复流动性。这种流动的感觉正是我所体验的清爽感的本源。

那些囤积的、未利用的人·事·物就等同于没有被实践的知识。只有“放手”,才能真正地走近“知识”。

我将老子的思想重新翻译之后,就是:

“有舍,便有得。”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在观察和实践“扔东西”的过程中,我逐渐地明白了为什么清理东西甚至会给看不见的世界和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之前说过物品是“看得见的形态”与“看不见的情感”的集合体,除此之外,物品也是我们“思维结果的证据”。自己手中的东西是基于你的某种价值观,基于你的思考、选择和决断之后出现的。即便是想也没想就入手的东西,它本身也带有自己潜意识的投影。

正因为如此,才说“物即物,又非物”。我们在获得和抛弃这个“思维的证据”,也在更换自己的思维。

假如认为手边的衣服“虽然已经不穿了,不过扔了怪麻烦的”,那么“怪麻烦”就是逃避现实的思维证据。也就是自己和衣服的关系并非良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客观审视这个“感觉到麻烦”的自己,甩掉这种思维。

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从而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

Step1“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Step2“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

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Step3“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

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如果把这种变化放在人际关系上会更好理解。

比起不熟悉的陌生人,和坦诚相见的朋友一起工作,“思维的质量”和“行动的质量”更容易提升,也会带来好的结果。

假设你要当面感谢别人,“行动的质量”提升前,总想“找时间得去谢谢别人”却找不到时间,向后拖延而错过了机会,但是“行动的质量”提升之后,就能立刻出发去当面感谢别人。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件开心的事。在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精度的提升,速度的加强,会更快地带来结果,当“结果的质量”提升后,“关联度的质量”也会同步上升。逐渐注意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无用之物,并且在处理这些无用之物时,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困难。就相当于“断舍离EQ”高了,进而“人生的质量”提升了。

另外,以前没有成功的事情,如今取得了成功,增强了自我肯定感,与内心的“自我”建立了良好关系。

断舍离——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当我们的“人生质量”提升后,日常生活中的小变化真是不胜枚举。下面是参加断舍离大会的一些学员的例子。

清理掉桌子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后,找东西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清理了电脑桌面的图标,工作起来更方便了。后来养成了整理桌面的小习惯。

利用“7·5·1法”,缩减杂物量,自觉地早早起床,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可以早早回家享受自己的小世界。

减少厨房一次性用品数量,逐步学会收拾厨房,享受做饭的过程。

利用“one touch法”,取东西的动作只分为两步,而且做饭时会尝试一两道新料理。

只入手特别上心的衣服,不用辛苦地多次熨烫。

团好底裤或袜子放进宽松的收纳箱里,叠放衣物时很享受。

随着生活上这些令人开心的小变化不断累积,闭塞的人生逐渐疏通,恢复流动,也会逐步带来其他的变化。

举个例子:

和之前的恋人感情暧昧,纠缠了多年。学习了“1 out 1 in法”,痛快地分手,遇见了新的恋情。

总是发愁孩子宅在家不出门,后来扔掉了象征着“对过去的执念”的大量童书,改善了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也不再宅在家里不出门了。

在重新正视“必要·合适·愉快”的杂物取舍法则的过程中,开始怀疑自己的婚姻只不过是虚有其表,摆脱常年的“婚内分居”迅速离婚了。

烘焙制作、练习瑜伽、学习芳香疗法、跑马拉松等,很多都是心血来潮又半途而废。当把这些所谓的兴趣当成“忘却物”扔到脑后时,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现在一边工作一边拼命学习,准备创业。

这种案例不胜枚举。很多人因为断舍离,正视现实,改变了犹犹豫豫、不敢直面问题、总是想逃避的毛病,开启了新的人生。

对一个人来说,工作、合作伙伴、家庭关系具有重大的人生意义,因此,“离婚”“辞职”这些词汇总是带有消极色彩。然而,不管是离婚还是辞职,都是认真整理自己的情感、坦然面对自己的真心后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开启真正的人生。

就这样,并不知道触动了什么样的人生机关,“断舍离后,结婚了”“生了孩子”等,人生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出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人生事件已经超越了断舍离本身,是唯有那些实践过断舍离的人才能体味到的不可思议的经历。

“有舍,便有得”,是千真万确的。

断舍离,人生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体验谈 8放手风水开运的摆件后,人际关系得以改善

顺子小姐(匿名)正在逐步实践断舍离。

但不知为何,房间里面摆放的各种风水开运摆件却没有登上她的断舍离清单。当她开始强烈意识到“必须直面多余的物品”后,才注意到自己家里“招财的贝壳和黄水晶”“改善人际关系的松鼠造型”“开运的龙形摆件”等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叮叮当当地听起来毫不和谐。

“这些东西摆在一起,打扫起来又不方便,走路也碍事,真不知道为什么还留这些东西”,想来想去,顺子小姐突然意识到:“难道是自己固执地认为不依靠别人,自己无法抓住机遇、抓住运气吗?”为什么她会这么想当然呢?答案就藏在顺子小姐的童年时代。小时候的顺子小姐渴望爱,渴望关心,渴望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把家抛在脑后的父亲、对她严厉苛责的继母,种种因素让她和朋友的家庭形成强烈反差,生活并不如意。这样的童年时代让顺子小姐极为困扰,她总是处于“被动”和“放弃”的人际圈。

她现在已经结婚,表面上开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从家里面各种各样数量惊人的风水开运的摆件可以看出,她的内心深处依然恐惧着财务不自由,依然苦恼着人际关系不和谐,依然缺少对自我的肯定。

当顺子小姐意识到这一点后,果断地开始对这些摆件进行断舍离。清理完这些东西后,她忘不了那种难以言表的清爽感和对自己果断行动的自豪感。

不久之后,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她去见了15年未曾谋面的住在养老院的继母,那位自己以前刻意疏远、“绝不会原谅”的继母。当她紧紧地拥抱着对自己严苛的继母时,心里某些僵硬的冰块融化成泪水流下来了——“她并不是不爱我,而是作为一个继母用尽全身力气地养育我教导我”。之后她又去墓地看望了父亲。以前的自己从未想过能有如今这般安稳平静的心境。

同时,她也逐渐地能够放松心态和同事打交道,职场的人际关系也得以改善。

顺子小姐通过对风水摆件的断舍离,意识到自己的苦恼和焦躁都源于缺少对自我的肯定,断然放手曾经折磨自己的执念,迎来了新的心境和人生。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距离促使我对壁橱彻底断舍离的契机出现的那一天已经过去10年了,那一天我加深了对断舍离的理解。那天,我平生第一次踏入真言密教的圣地——高野山。

从石川县的家里,换乘了电车和缆车终于到达了山顶,夜宿的寺院寝房没有任何多余的杂物,只有草席和被褥,而寺庙斋饭的清香带着深意已经沁入五脏六腑。

当我一个人坐在走廊时,看见年轻的修行僧人正在清扫寺院,心中莫名地涌出一种感觉:如果用“场”“空间”“生活”来表现断舍离的话,那么大概是这样的:

高野山为“场”

寺庙寝房为“空间”

修行僧人为“生活”

当我想到这一点时,就想立刻飞奔回家,想在自己家里重现这种感觉。

其实,重现类似高野山上感受到的令人神清气爽的“场”和“空间”,并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昂贵的家装,只需要有“空间”的“留白”以及不由自主想深呼吸的“空气感”就足够了。

千真万确。

在高野山上的那段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空间”原本的力量。断舍离的结构也逐渐清晰,这是一段无比宝贵的经历。

至于从高野山回来之后,断舍离的速度急剧提高更不用说了。

当时,我自认为已经透彻理解减少物量的重要性了,现在想来自己不过仅仅从“舍弃或不舍弃”的物量角度看事物。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并非不重要,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因为之前从未遇见过像高野山这样的“断舍离表现场”。再加上,高野山是信仰之山,有1200多年神圣历史时光的沉淀,是绝好的“断舍离的终极范本”。在这种神圣的山上,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心灵逐渐在巨大的空间磁场中被荡涤、被冲刷。

“明白了,这就是我想要的空间!”

高野山的一段体验让我刷新了对断舍离的理解。

断舍离,是清爽流畅感的“场”“空间”“时间”的创造方法。

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视视点,而是:

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从俯瞰全局·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断舍离。

它不仅仅只是“收拾东西”。

当然,即便不去高野山,也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感觉·感受,在坚持断舍离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并掌握这种观点。

比如说,在做书架的收纳时,当摆放得散漫杂乱的书籍逐渐减少,书架就转变成整齐洁净的空间。抱着减少书籍量的初衷整理书架,逐渐地变成了“书籍量减少到一定程度能够使书架恢复原本的功能,并且看起来整齐干净”这种感觉。这是被杂物掠夺的空间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的感觉,也是一种非知识量或偏差值(日本对于学生智能、学力的一项计算公式值)或IQ能够测试的人的智慧。

我把这种感觉称为“俯瞰力”,掌握这种俯瞰力后,我们的思维精度会提高,我们会做出对现在的自己最恰当合适的选择和决断。

“俯瞰力”到底是怎样的力量呢?

那位备受瞩目的日本史上最年少职业将棋(日本象棋)棋手藤井聪太幼年时期常常喜爱玩瑞士弹珠积木——组合积木,搭建通道,让弹珠能从上到下顺利滑动到目标地的益智玩具——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他常常仅用几分钟就能完成连大人都难解的积木组合,这让他的妈妈非常吃惊。

这个玩具中,积木内侧设有隐藏的通路,需要不断地尝试如何组合才能让弹珠顺利通过。在玩积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的“空间认识能力”,对提升将棋能力,乃至战略性思维都有很大影响。

空间认识能力这一概念,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足球MF(中场队员)所扮演的角色。MF需要在足球场上,有从上空俯瞰整个球场的能力,迅速判断该把球传给哪个队员。

了解了球场的整体现状后,运动员需要迅速判断该以多大的力量把球传到哪个方向,瞬间做出有助进球的动作。

虽说职业棋手和职业球员必需的“空间认识能力”并不能和断舍离的“俯瞰力”直接画等号,但是如果能通过对居所整体的断舍离,将思维方式从物品轴转化成空间轴,掌握俯瞰式思维方式,那我们就会成为“人生达人”:

与地位、名誉、学历、财力无关的人生达人之路

了解自己,喜欢自己

思维·感觉·感知变得敏锐、轻盈、具有洞察力,获得“生命的悠然自得”

帮助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联度,创造出空间感的就是这种“俯瞰力”。

人世烦事无尽,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断舍离面对问题时,首先从认识现状开始。

通过对杂物的选择取舍,了解自身,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从物品轴思维转化为空间轴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获得了果断勇敢面对问题、处置问题而不是被其捉弄的能力。

不仅如此,遇到任何事情,并不是仅仅归结于“幸运或不幸”,应该将其作为某种体验,能以一种从容豁达的真我视角来看待人生各种各样的不同境遇。

“杂物整理”与“空间创造”的不同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局部即整体,整体即局部”是日本的一种身体观。

有一种刺激脚掌、手掌、耳朵等部位的医学疗法被称为反射疗法(reflexology)。比如说刺激脚掌的某个特殊部位,来治疗相对应的身体的其他部位。技法精湛、眼光锐利的医生只需要查看和触摸患者的脚掌部位,就能够明白他的全身状况。

同样,数学中的几何学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说,几何学将自然界中树叶叶脉与整个树木的“形”相似的现象称为“分形(fractal)自相似性”。

断舍离引入“局部即整体,整体即局部”“分形”的概念,认为:

“一看居所,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

“一看钱包,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

这两句话是在我看过已经数不清的居所状况后得出的小结论,这不是我自己的特异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从对方若无其事的表情和说话的语气、语感中揣测这个人的内心活动。也就是说,这些地方有着本人内心的投射。在断舍离中,“局部即整体”这个概念与“空间”是相重叠的。 5a0ULhPkI5ga7kxs4TUhqsPMcWBRYAhkUBazVVtd5YRyA6ABYbOwvEOjkdkF0W2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