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阿胶12g,石韦24g,生黄芪30g,生地黄18g,太子参30g,白茅根24g,车前草9g,川牛膝9g,生姜9g,当归9g。
【功效】 益气养阴,清化湿热。
【主治】 水肿,辨证属肾虚水泛,湿热蕴阻证。症见面色苍白晦滞,精神萎靡,口有浊气,头面浮肿,下肢压之凹陷不起,或有腹腔积液,腹胀,厌食,恶心、呕吐。舌淡,苔黄腻,脉细弦滑。临床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水肿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 刘老认为,对于慢性肾炎患者自觉症状不多,仅有小便化验异常者,需要把辨证和辨病结合起来,并且以辨病为主指导治疗。临床有补肾阴、温肾阳的方法,方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汤之类。亦有从脾论治者,用实脾饮、防己黄芪汤等。刘老根据个人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湿热存在。临床常表现为浮肿、溲少或小便不利、小便混浊,脘腹胀满、恶心纳呆,或大便稀薄不畅、口渴不欲饮水等症。这是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水火升降失常的结果。对此类患者选用猪苓汤为主方加味治疗,疗效满意。方中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为治疗津伤兼水热内蓄之专剂,攻补兼施,寓补于攻,祛湿热之邪而不伤少阴之正;生黄芪、太子参(或党参)健脾益气而不助火;车前草、石韦、白茅根助猪苓汤清利湿热;牛膝、生地黄清热滋阴,利水消肿;生姜、当归温阳活血;全方利水而不伤阴,清热而不过于苦寒,滋阴而不碍邪,补不碍其邪,泻不损其阳。临床用于下焦湿热阴伤之证疗效卓著。
【验案】 周某,男,30岁。
患者面浮肢肿反复发作两年余,近半年加重。晨起头面上肢明显浮肿,午后则下肢为甚,伴腰酸乏力,下肢酸困,纳食乏味,小便频数、量少(每日500mL 左右),大便时干时稀。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而转诊我院。查体:血压140/90mmHg,面浮肿,目肿如卧蚕,下肢凹陷不起,咽稍充血,舌苔薄黄、微腻,脉细而滑。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1~3个/HP、白细胞0~4个/HP、颗粒管型0~2个/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6g,血红蛋白90g/L。血清总蛋白50g/L,球蛋白29g/L,白蛋白21g/L。
西医诊断:慢性肾炎。
中医辨证:水肿,属下焦湿热久稽而致肾脾两虚。
治法:清利湿热,补肾健脾。
方药: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阿胶12g(烊化),石韦24g,白茅根24g,滑石15g,桑寄生9g,川牛膝9g,生黄芪18g,甘草6g,太子参18g,连翘9g。
服上药5剂后,尿量明显增加,浮肿渐消,尿量每日2000mL以上,尿频缓解。仍守前方,随证加减,调理1个月,诸症皆除,尿检转阴,24小时尿蛋白定量恢复正常。
随访1年,未见异常,并坚持正常工作。
〔梁菊生.刘志明老中医谈猪苓汤加味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