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世界上还会有人比巴菲特有更多的绰号吗?《名利场》(Vanity Fair)称他为“金融界的阿甘”, 1 有人称他为“奥马哈之神”“奥马哈的朴素商人”“因循守旧的资本家”“沃伦爵士”(带有一点调侃的意味)和“金融界的威尔·罗杰斯” 。他还被誉为“钻石之王”,因为他收购了一些珠宝商店,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珠宝商店——奥马哈的波珊珠宝商店(Borsheim’s shop)。

有好几本关于巴菲特的书也试图把握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的个性、人生哲学以及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但也许除了他自己的话语之外,其他语言都不足以充分勾勒出独一无二的巴菲特,因为没有人会比巴菲特更了解巴菲特!正是这种信念促使我整理了他的格言警句和独到见解,并奉献给大家。

这位现代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备受争议的圣人究竟是谁?绪论部分将为大家介绍他的一些基本情况,而正文部分将以他自己的话语娓娓道来,为大家逐渐呈现更多细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巴菲特。

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在那里上完小学,之后因为他的父亲霍华德·霍曼·巴菲特在美国众议院连任四届议员,他跟随父亲在华盛顿完成初中和高中学业。大学期间,由于他认为自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没有学到任何东西,便中途退学,后来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校区)完成了本科学业,于1950年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向哈佛大学递交了申请,未被录取,却意外地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51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正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遇见了伟大的投资者、教授格雷厄姆,他很快便成为巴菲特的良师益友。

巴菲特和他青梅竹马的邻居——奥马哈的苏珊·汤普森(Susan Thompson)于1952年结婚,一共育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巴菲特夫妇多年来都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却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的这种关系令很多人觉得困惑。他们一直维持着这种关系,直至苏珊2004年由于中风去世。

苏珊·巴菲特和丈夫共同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她是一个乐观、注重感情的人,巴菲特形容她是“崇尚心灵自由”的人。她告诉我:“现在,我一个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我的家庭以及我所深爱的人永远和我在一起。”她长期居住在旧金山,但巴菲特仍然住在奥马哈。苏珊去世两年后,巴菲特才再婚。

从1997年我初次撰写拙著至今,已时过境迁,但有一些事情依然如故。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仍未改变的事情吧:当时,巴菲特是美国最语出惊人的投资者,如今他依然是一位非常激进的商业领袖;他当时已经跻身于美国富豪排行榜,如今仍位居第二;当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于高得惊人的股价成为世界上最与众不同的股票,如今它的股价仍居高不下。

巴菲特的年薪仍然维持在10万美元,他仍然是世界最大的200家公司中年薪最低的主席。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改变吧:正如巴菲特一直所说的那样,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巨额资金投资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随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发展,扩张和创新不断地发生,但最富戏剧性的变化却发生在巴菲特个人身上。

尽管当年我初次执笔撰写拙著时,他已经相当有名,但对于那些不涉足金融界的人来说,这个名字仍然是相当陌生的。直到巴菲特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候选人——阿诺德·施瓦辛格的财政顾问之后,他才首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后来,他把价值大约300亿美元(注意:是300亿而不是3000万!)的资产捐给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使他开始完全暴露在镁光灯下,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关于他的工作和私生活,《名利场》杂志做了这样的评论:“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自身的影响力。” 2 这种影响力在2007年2月表现得尤其显著,当时仅仅因为巴菲特欲收购报业公司股票的传闻,《纽约时报》公司的股价一天之内就上涨了3.8%。尽管巴菲特曾公开表示他对报业公司不再感兴趣,但对于那些对他的投资理念深信不疑的价值投资者来说,《纽约时报》公司还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因为它的股价在2004~2007年已经跌了44%。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些简单的经济交易,如巴菲特出售了其持有的少量奥马哈皇家棒球队的股票。其余都是一些重大的、刺激的事件,例如他经历了股市的巨幅震荡,在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时面临巨大困难等,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惊人之举可能要数它大举进行国外投资了。

巴菲特个人经历了一些痛苦的重大变故,他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纷纷离他而去,包括他的妻子、母亲、挚友凯瑟琳·格雷厄姆、罗斯·布朗金、威廉·鲁安和菲尔·卡雷特。苏珊的去世还使巴菲特的生活发生了其他一些重大变故,例如他重新调整了慈善捐赠计划和对盖茨基金会的捐赠计划。令人欣慰的是,巴菲特的孩子们似乎已经完全融入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至少公众已经对他们有了更深的认识。巴菲特对以他们名义成立的基金会进行慷慨捐赠,通过这样的方式,公开认可了他们的自立和成熟。顺便提一下,给予孩子们的基金的捐款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多么天才的投资者:巴菲特和苏珊当初为孩子们建立慈善基金时,向每一个基金捐了129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A股股票和68股B股股票,当时价值仅仅为2000多美元,但这些股票如今值11353806美元——涨了11351614美元!

本书致力于挖掘巴菲特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亿万富翁之处。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唐·基奥(Don Keough)曾说过巴菲特为之奋斗一生的不是金钱而是价值,这的确是巴菲特最坚定的信念。

巴菲特的职业生涯记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的第一只投资基金——巴菲特合伙股份公司在1956~1969年保持了32%的税前年平均回报率。在这一由100人组成的合伙关系结束后不久,巴菲特开始着手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一家纺织工厂改造为一家控股公司——一辆在华尔街所向披靡、无人比肩的“投资战车”。当巴菲特买进最初200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时,股价只有7.50美元/股,加每股10美分的佣金。1965年,巴菲特获得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控股权,当时公司的股价为12~15美元。在巴菲特掌舵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42年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股账面价值增长率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增长率的两倍。许多人从巴菲特开始涉足股市之日起,就一直跟随着他投资,如今他们或他们的继承人仍唯巴菲特马首是瞻。

虽然巴菲特的影响力和财富与日俱增,但他仍然保持着一贯的直言不讳、正直、乐观和风趣。《经济学人》把巴菲特对于所罗门公司政府债券欺诈案的处理描述为“及时、坦率和平和”, 3 这恰恰是他一贯的处世之道。他信奉简单的智慧,但我们不能因此低估他的智商、知识或决心。而且巴菲特为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准则,并一直恪守这些准则。

我猜想巴菲特是刻意用通俗的语言和比喻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便能更好地和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沟通。如果他任由自己的专业词汇和智慧泛滥的话,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

尽管巴菲特总是彬彬有礼,但他不会在一些他不感兴趣、看起来没有价值或触及他的道德底线的项目、观点或人上面浪费时间。当他的耐心消耗殆尽时,他也会表现出不耐烦。例如,尽管他很少表达针对某人的批评,但他对于那些过于信奉投资理论,却没有领会股票及股票市场本质的和潜在经济功能的学者不屑一顾。他还无法容忍那些诱导投资者去冒投机风险的投资顾问。除此之外,报道失实、不当的报纸杂志也会使他怒发冲冠。

人们愿意聆听巴菲特的演讲,看他写的文章。股东、家庭成员和朋友涌入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会,聆听他的演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座小镇的投资者忠诚地追随着巴菲特,那些最早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更是其中的中坚分子。

20世纪80年代早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成交价大约在500美元左右,只有15位股东参加年会。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徘徊在2500美元左右,大约有400位股东参加年会。20世纪90年代,随着与会者人数不断增加,巴菲特不得不转移到越来越大的会议场所来召开年会。到2006年,1万名巴菲特的忠实追随者使得奥马哈最大的会议中心——奎斯特中心座无虚席。

已经与世长辞的红杉基金(Sequoia Fund)的创办者威廉·鲁安自从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上结识巴菲特后,便和他成为朋友。鲁安这样描述巴菲特的演讲水平:“巴菲特是一个天才,他的演讲如此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至少在当时,你能完全理解他所说的一切。”

“巴菲特的天赋在于他总是有超前的想法,”微软公司主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成员比尔·盖茨这样写道,“这要求我们不仅仅去实践这些格言,更要把它们铭记于心,而巴菲特的确有许多格言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4

巴菲特爱讲故事的习惯曾一度使他受到谴责。有一次,他作为专家证人在一起联邦案件中出庭作证,律师问了他一个问题,法官打断了律师的提问,说:“巴菲特先生,请不要再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巴菲特表示抗议,强调这是他一贯的表达方式。法官叹了口气,表示默许,于是巴菲特又长篇大论了一番。 5

必须指出的是,我曾多次采访巴菲特,或在不同的场合遇见他,我承认自己很欣赏他,这也许会使读者认为我会尽量把巴菲特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但这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想呈现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让读者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为此,我在书中收录了一些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巴菲特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本书还收录了其他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巴菲特并不是那么令人生畏。但我不得不承认这些素材都是以一种最友善的语言来呈现的,因为,如果我认为巴菲特身上没有什么值得挖掘的东西的话,我不会在本书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到许多其他因素施加在他身上的巨大压力,他在“崇尚自我”方面的表现是值得赞赏的。

令人愉悦的适度幽默和善意是巴菲特性格的重要方面。他的父母显然曾经告诫他,如果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人,就不应该发表任何评价。他一直很信奉这一点。但他的性格中还带有一丝精明,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有意义的。因此,虽然他乐于接受各种观点,但除非你能提供新的、有建设性的、补充性的信息,否则不太可能动摇他的观点。一些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获得了这种自信,而巴菲特的这种自信显然是与生俱来的,并且他总是时刻准备向别人灌输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这本巴菲特言论集的书名还可以叫作《使投资者受益一生的人生箴言》。我把这些言论(包括一些出自巴菲特自己或别人口中的与他有关的轶事)比较笼统地分成若干章节,每一个章节又由一些小标题组成,每一个小标题的相应内容由引用一段或几段巴菲特的言论,再加上一个小故事或对一件事情的简短陈述组成。必要时,我会以适当的逻辑顺序重新组织这些引用的言论。我认为每一段言论都是研究巴菲特人生哲学的一条线索,而巴菲特正是通过恪守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创造财富、管理财富和为自己以及许多毫不相干的人消耗财富的。书中还收录了重要朋友、家庭成员和同事的评论以及一些相关事件,这些人和事件都有助于使巴菲特的形象更为丰满,它们都在“巴菲特传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试图通过对这些言论进行筛选、重新组织和润色,使读者获得对巴菲特人格魅力的感性认识。尽管本书收录的言论都是以对话的语气呈现的,但请记住,这些都是经过重新拼凑的,这意味着这些言论可能不一定按照原来的语序呈现,或者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评论并不发生在相同场合,但为了行文的需要,我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此外,为了能方便读者追寻巴菲特的人生轨迹,本书末尾附有“巴菲特活动年表”(见附录C)。

我并没有把巴菲特的原话完全转换成书面语言,对此,我表示抱歉。但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保留巴菲特原汁原味的表述,能使他的评论更有趣。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巴菲特善于演讲,但是当他没有讲稿、漫无边际地闲聊时,逻辑顺序显然也不是太严密——看来他的语法也不是毫无瑕疵的,但谁又能保证自己的语法是毫无破绽的呢?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赞同和反对,并加以强调。他一句话可以讲10分钟,用“和”连接每一个分句。当我觉得引用他的原话似乎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意图时,我就完完整整地援引他所说的每一个字,甚至把一些语言中的瑕疵也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加强他所强调的句子的语气。

在极少数情况下,出于正确表达和文章篇幅的考虑,我稍微引用了一些其他文献中的例子。我还删除了一些语气词,或者对名词单复数形式和动词时态进行了修改以便使上下文一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用括号对这些改动加以注明,如此谨慎是为了尽可能正确地表达巴菲特的意图,因为对于巴菲特来说,正确地被别人理解很重要。曾经有一次,我和他一同前往纽约,在他发表演讲几小时后,有人用电报传给他一篇有关他所发表的评论的文章,文章中有一处非常小但却非常重要的错误。巴菲特显然对此非常恼火,因为这个错误会在世界范围内被反复引用,而且还极有可能被录入许多研究数据库,用不了多久,便成为言之确凿的事实了。对此,他强调:“我并不认为我那么说过。”

因此,当我发现某些引用曲解了他的言论或认为他的言论有可能被曲解时,会在书中对这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言论展开讨论。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我注意到他有一些有趣的行为模式。例如,巴菲特着手衡量了许多东西的价值——他曾经根据年龄对应的净值来计算送给妻子的订婚戒指的价格,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来计算自己的净值,或者即使他们知道如何计算,他们也会计算出一个负的数字;他还喜欢诸如此类的假设——“假设你将在n年内(5年、10年……)去世,你打算如何安排余生”;由他执笔的年度信件非常通俗易懂,就像是为一位常年在度假的姐姐而写的;抑或他的投资建议是那么的言辞恳切,仿佛是为了劝诫那些20年都不会改变主意的、非常固执的人;“检票”和“积累求偿权支票”是巴菲特常用的比喻。

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些我遗漏的细节。我非常想知道读者是如何解读本书的,并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改进建议。

薇拉·凯瑟 的忠实读者能立刻在巴菲特身上发现谦逊的智慧、稳重、深度和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权威,这也恰恰是这位扎根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小说家希望在与她志同道合的中部人民身上所看到的特质。但凯瑟并没有明确指出,中部人民究竟是心灵单纯还是天性完美无瑕。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自己做出判断:真实的巴菲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xnIF2pBuspwTImqn6uc8Ts95aSjejSb3zQGfd81x4jd7vBUzJRpAbNl33hRMpl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