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决策偏差

人的情绪状态和他的知识储备往往成反比。人越无知,越容易狂躁。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形时,常会出现认知偏差。在股票市场中,问题层出不穷,表现方式也千变万化,解决方法更是有很大的随机性。投资决策需要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我们更愿意依据已有事实,而忽略其他无法确定的信息。我们也更倾向于相信一个被捏造的“事实”,而不去思考其背后的复杂逻辑。传言,是基于某些事实编造出来的片面情况,而非事实全貌。如果我们轻信了传言,原因只有两个:一是我们没有考虑周全,二是我们使用错误的信息后得出错误的结论。本章将对这些心理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心理偏见对投资行为的误导,以及在特定行为下,股票市场是如何让投资者付出代价的。

一般来说,人类会把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与信息本身的重要性相挂钩。越难获得的信息,越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大脑中的系统1会这样解读世界:你所能看到的信息就是所有的信息。如此一来,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些最近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最意想不到的和最关乎个人利益的信息,而历史案例、统计数据、理论知识和平均值等这些原本应该存在脑中的信息就被忘却了。即使这些信息不被忘却,想要弄清股票的真正价值也不容易。大脑往往会选择捷径,比如今天有利好新闻,就立刻做出反应要买入股票。这类投资者在交易决策时看似有数据支持,实则是在随波逐流。每一个决策都应基于数据,但是基于什么样的数据、为什么要基于这些数据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思考。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股灾过后,投资者才会怀着敬畏之心看待市场风险。在牛市最后的疯狂期,大家往往对风险视而不见。投资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买入正在上涨的股票,卖出正在下跌的股票;本季度表现良好的基金或资产管理产品更会受关注;股票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比国债的收益率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工业繁荣期,周期性行业利润迭创新高,可不久之后,这些行业会毫无预兆地出现亏损。这种情况还会不断上演。2016年,尾气排放丑闻使大众汽车公司深陷困境,不得不召回大量汽车。这一事件导致其股价暴跌。这种丑闻的焦点应是关注大众汽车公司的市场定位策略是否有误,以及管理层是否管理失当。丑闻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已经让投资者完全无法理智地分析这些焦点问题。投资者脑海中最直接浮现的问题往往就是要不要抛售股票。是的,也许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卖出。

现实如此深沉,又如此精彩。许多假设也许永远无法被验证,也许永远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广泛、深入地研究历史,可以有效地规避近因偏差 。当投资者展望未来时,需要明确哪些是恒定的,哪些又在变化。数据统计、概率分析和外部视角是思考这一问题的关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一直在重演。在股票市场上,我们并不会因此获利,我们只会因此受到更多干扰。

纸上的历史往往存在着一大缺陷——叙述谬误。在2010年出版的《黑天鹅》一书中,纳西姆·塔勒布写道:

叙述谬误,指的是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对事实的解释会与事实混在一起,使事实变得更容易被记住,更符合道理。这种倾向的坏处在于它使我们以为对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容易误以为两件事有因果关系,看见某个现象就武断地认为它将导致某一特定结果。事实上,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

人类天生就有质疑精神。如果一件事情看似好处多多又清晰可见的时候,我们就应采取行动——扩大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历史这件事,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而要数据翔实、视角全面,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动态的。这种关系既不像亚马逊公司股价和白银价格之间的关系,也不像标准普尔指数和斯里兰卡黄油产量之间的关系。投资者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并一直抱有质疑的态度来理解这种动态的关系。

如何避免

马后炮言论是叙述谬误的产物之一。修正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结果都是必然的,而且可被预测,其实这是他们对历史的误解。当预测所需的信息并不完备时,结果真能如他们所愿吗?我经常留存重要的资料文件,或是和交易员的对话记录,来证明自己不是“事后诸葛亮”。

大多数人喜欢去研究别人的投资笔记。这些投资笔记往往包罗万象,内容冗长,甚至记录着作者的整个投资生涯。研究一圈下来后,大家会发现,此一时彼一时,别人的决策模式对自己并不适用,然后又会陷入预测失败的循环。

我也时常回顾自己的投资笔记,经常发现之前买入一只股票的理由,事后会被另一个更充分的买入或是卖出的理由所代替。举个例子,我当初对怪兽饮料公司的天然水果饮料非常感兴趣,后来公司股票价值的增长却来自其能量饮料销量的爆发。相反,当油价只有每桶45美元时,能源公司的估值却建立在每桶110美元的基础上。这种估值看起来就非常离谱。

锚定效应

某些投资是从听信传闻开始的,因为传闻的赚钱效应总是非常诱人,所以投资者通常会从不正确的参照点出发,这种现象被称为锚定错位。有些人很容易被忽悠,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看似吸引人、实则不真实的数据上。投资者常常不愿止损,总想等价格回到成本之上。他们其实更应该思考的是股票此刻的内在价值到底是多少?当被低估的股票价值回归时,价格自然会大幅上涨,大涨之后必有回落。富达基金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需要更理智地思考价格回落,还要看得更长远,也许未来价格会涨更多。

任何数字都有可能形成锚定错位,包括股票的最高价、历史估值或者预期收益。市场瞬息万变,尤其对于小盘股和成长股来说,拿今天的市盈率和过去五年的市盈率做比较,并无意义。相反,你更应该做的是基于已知信息,计算当下的市盈率,并把该市盈率与相同情况下其他股票的市盈率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更为客观,它能让我们在杂乱的数据中找到方向,而不会以单一逻辑来做决策。

正确的锚定方法是运用外部视角来分析和预测,这样预测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准确率。所以投资者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时,应该将数据和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照历史,有类似的参考案例,甚至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另一类则从来没有发生过,此时投资者需要梳理所有数据和事件,推导出未来所有发生的可能性。数据支持越多,预测事件越可靠。如果一个盒子里只有苹果和橙子两种水果让你二选一,那么参考数据越少,你做决策反而越容易。这里我们暂不考虑幸存者偏差的因素。稍后我们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什么有些行业和公司更容易遭受失败?

总之,锚定错位和“所见即一切”的理念使我们忽视了思考这一重要步骤,片面地认为自己离真理很近,成长型公司要比夕阳产业的公司更有价值,好公司估值的确定性要比垃圾公司高很多。其实,好公司也要有好价格才有投资价值。即使找出一家好公司,也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在任何价格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

寻找反驳的证据

确认偏差是指当你认为某件事情是事实时,你会寻找所有能够证明它是事实的证据,并且忽略否定它的证据。系统1可以让我们在身处险境时迅速做出判断,但我们在投资时需要独立、准确、缜密的决策,而不是快速的本能反应。如今想听到独到的见解已越来越难,因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都互相关联和影响。社交网络和媒体会竭尽所能地根据你的喜好推送信息,满足你的认同感。资产管理行业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这个行业从来都是由一群背景相同、爱好相近的人群组成的。这就让资产管理行业变得特别排外。当我买入股票后价格上涨,同事们都会为之欢呼,但这并不代表我是正确的。相反,我应该反问自己,选中这只股票有多少运气的成分,现在的价格是否已被高估。

试试逆向思考,也许会有奇效。去寻找反驳自己观点的证据和理由,再仔细想想这些证据和理由是否有其合理性。比如,低利率或者负利率可以刺激经济,反过来再想,低利率已经表明政府对经济状况感到恐慌,而储蓄者利息会减少,所以他们会选择节省开支以平衡他们的财务状况。凡事就像硬币,都有两面,你需要善于分辨。除非你是在熊市低位买到股票,否则每一项投资都可能有瑕疵(前提是把估值过高也算成瑕疵)。此外,缺少证据并不代表没有证据,如同诈骗行为一开始缺少证据来证明它是诈骗,但这并不能代表诈骗没有发生。

牛市

正是由于确认偏差的存在,我们会主动回避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所以就特别容易过度乐观,误以为自己选的股票一定会大涨。华尔街极力地推波助澜,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买股票,但只有股票持有者才可以卖股票,所以经过华尔街的大肆渲染之后,市场买盘的力度会远远超过卖盘。尽管大多数华尔街人士会偏向预测公司的长期盈利,但长久来看很多公司都逃不过亏损的命运。市场上预测公司亏损的分析师寥寥无几,而亏损却是公司的常见现象。当然,华尔街人士也有底线,他们不会愚蠢到在所有数据都非常糟糕的情况下,预测接下来两个季度公司会出现盈利反转。有时候,上市公司和华尔街分析师会私下勾结,在公布业绩时,股价随之应声上涨,这会刺激和提振市场。理智的投资者需要一直秉持怀疑精神,将过去预测的结果与事实进行对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度自信。

令人费解的是,有些投资者不但不接受事实,还常常否认事实。当出现亏损时,失败的投资者总能找到理由,他们常常说自己的投资技能非常好,足以赚得盆满钵满,而最终的投资失利只能归因于运气太差。我建议投资者要勇于认错,敢于反思,莫让虚荣心以及他人的眼光阻碍你追求真理的脚步。只有正确看待问题,反思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自我反省很重要,常常问问自己:是否愿意去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当然,还有些问题你永远无法解答,而且其他人也不知道答案,这时你就应该选择接受现状。你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圈,找到你有能力解答的问题的答案。那些无法客观面对事实的投资者则需要别人替他们来理财。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投资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华尔街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许许多多自以为是的人。在现实世界中,在一些简单、可量化、需要较强自尊心和体力的工作领域,过度自信确实有利于激发斗志,有利于达成目标,但过度自信也往往会被利用。投资者在经过资产管理公司一番狂轰滥炸的营销忽悠之后,会被彻底洗脑,对未来盲目自信,而将这些机构是否具有投资能力这件真正重要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事实上,投资者普遍过度自信,就像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只要能够将资产收益最大化,他们不惧承担任何风险。像我们这样胆小的投资者,只愿承担所能承受的风险。我们常常坐在廉价的交易席位上仰望那些所谓胆大的冒险者,也许他们的偶然成功仅仅是运气而已。

假设你计算概率时出现差错,而你并不知道,计算出来的结果让你非常有信心,并且你愿意为此去冒险,这样最终的结果肯定不会太好。更糟的是,你坚信自己是对的,出错的是市场本身,而你也不知道市场到底错在哪里。其实这并非是自信,而是傲慢。对自己的技能、知识、逻辑和耐心保持适当的信心是需要的,但当市场并没有肯定这一切的时候,你就应该去找到自己的局限,特别是那些涉及专业领域的问题,更不可掉以轻心。对于我来说,心理学就是一个专业领域。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经常会受到过往业绩的影响。例如,一个保险理财产品总是亏损,那么肯定不会有人愿意买它。相反,如果投保人确定自己不会出现大幅亏损,而且相信自己能赚钱,那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入。当面对有可能盈利的产品时,投资者一般要求保证收益,或者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那个产品。可是,当面对有可能出现亏损的产品时,投资者往往愿意选择风险更大的那个。如此一来,投资者反而不会为这个灾难性事件加上任何保护措施。投资就是一个权衡风险和收益的游戏。投资的风险包括委托人欺诈、管理不善、模式过时和财务造假等。除非你另有所图,否则就不应紧紧盯着亏损或盈利,而是应该把它们视为权衡风险和收益的筹码来通盘考虑。

发现错误和止损

普通投资者往往不愿认错止损。当获利时他们会快速卖出,落袋为安;当出现账面浮亏时,他们会一直持仓,就如同给种子浇水等待花开那般极具耐心。当然,如果股票的内在价值没有改变,即便价格一直下跌,继续持有也无可厚非。如果换作是我的话,可能还会逢低买入更多。但当一家公司随着时间推移其内在价值走低、股票价格高估时,投资者还继续持有,那这种做法肯定不可取。如果投资者卖出了一只内在价值增速远大于其价格增速的股票,那肯定也是有问题的。尽早察觉自己的错误和尽早规避不必要的亏损,都是十分重要的。

利用别人的错误获利

有一种观点认为,量化交易可以规避交易中的人性弱点。对此,我持保留意见。在交易中使用程序化算法确实能够减少情绪波动的影响。很多量化投资者完全依赖程序化进行交易,但是这些工具的运作逻辑就像白痴专家一样,一边做着简单的下单任务,一边处理着复杂的运算。它们的弊端显而易见,比如“闪电崩盘”会使股票价格瞬间跌至比任何定价系统计算出来的价格都低。

系统1反映了人类的某种天性,即不断简化问题来为自己提供方便。我认为,量化交易员仅将股票交易当作数字游戏,忽视了股票背后人为的因素。人类的特长在于评价哪些人值得信任,在于观察社会组织,在于探寻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生发展等复杂问题。当然,我的看法也许有点理想主义。

在此,我想最后一次拯救那些经济学家:股票市场会对人类特有的感情或行为做出惩罚,当然它也会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偿。消费者会花钱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得到商品和服务又会使消费者得到满足。即使在特定的环境中,比如在拉斯维加斯赌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说不定觉得自己像个国王。如果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这样的感受,他们难道不应该支付相应的成本吗?股票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你在这里输的钱就像去了趟拉斯维加斯,而且输掉的那部分钱还是免税的。投资者并没意识到,人类想要的很多东西都存在隐性成本,比如行动、刺激、乐趣、舒适、认同、名望和特权。当然,硬币总有另一面,忍耐、无聊、焦虑、勇气、痛苦、孤独、像个书呆子,甚至大智若愚,这些反而可能使人受益。

精神胜利法和恐慌心理是最昂贵的两种情绪,也是导致无原则交易的根源。“天哪,我怎么能在这么好的股票上输掉一半的本金?某人告诉我的消息是对的,一定是市场出了什么错。”随后又自我安慰:“我应该承受此时的痛苦,股价会回到原来位置的。”相反,价值投资者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担心市场可能是对的,事实可能比看上去的情况更糟。如果事实证明我们是错误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承认错误,离开市场。

我相信,有耐心的投资者比心浮气躁的投资者更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便他们持有同一只股票。从税收的角度考虑,耐心的投资者占有优势,而且在交易成本方面也更胜一筹,但是我们暂将这部分交易成本忽略。假设有四位投资者,短期交易股票的税率是35%,长期持有的税率只有15%。他们买了同一只股票,每年上涨8%,没有分红,唯一的区别就是投资者买卖股票的操作频率。其中一位投资者,每6个月交易一次,其他投资者,分别每1年、10年和30年交易一次。30年之后,长期持有股票的投资者的收益几乎是经常交易者收益的两倍(见表2-1)。

表2-1 税收对30年复利收益的影响

注:股票持有时间少于1年的税率是35%,超过1年的长期持有税率是15%。

同理可得,交易成本和基金管理费拉低了产品的收益。假如你投资了一个对冲基金,收取2%的管理费,年化收益率为8% 。基金管理人每6个月交易一次。假设每年的交易成本为总资产的0.03%,扣税之后的收益约为每年3.1%。30年之后,1000美元资金则变为2499美元。所有这些数据都在鼓励你选择一个看似什么都不做,且收费适中的基金公司来管理你的资产。

只有波动性不大的股票才能使投资者保持耐心,而我的工作就是接受这些“无聊”的小波动,这类股票是我的最爱。从历史表现上来看,走势稳定、风险较低的股票收益往往超出预期,而那些看上去很美、很会讲故事且波动比较大的股票,其表现总会令人失望。从理论上来说,投资者是承担了股票波动风险而获得收益,但历史数据表明,股票波动性只不过是投机者的赚钱工具而已。股价连续朝着同一个方向运行的确会令人兴奋,尤其当它上涨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准确判断出牛市的起点和终点,那你肯定希望持有具有最大贝塔值的股票。

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走势稳定、有些“无聊”的股票将会成为市场的宠儿。澳大利亚航空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历史波动性低,公司表现良好,而现在市场对具有低波动性因子的股票趋之若鹜,这使得其股价大幅上涨。低波动性股票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储户们把现金存进银行账户或购买货币基金,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投资行为并不能产生可观的收益。为了提高收益,他们必须把这笔钱投入股市中,但他们希望这笔钱能够像存在银行一样稳健,又能获得较高收益。所以,除非出现崩盘,否则低波动性股票的收益预期足以支持“承担低风险,获取高收益”这一需求。

认同感能使人感到舒适和愉悦。但对一些特立独行的百万富翁来说,他们可能并不需要这些虚伪的外部认同。有些公司在市场中更被认可、更受欢迎、更受尊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司管理者形象的体现。那些公司的股票通常会比同类股票多出几倍的估值。历史数据表明,昂贵的股票,其表现不及市场平均水平。通常来说,公司得到市场认可,一般是因为其经营确实很好,股价运行也不错,但如果股价长期处于高位,投资者便很难一直持有它,那么接下来股价下跌便不可避免。

投资者若能在股票价格低迷时把握机会,承受短期煎熬,那他的收益表现一定会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很多。当股价处在低位时,它不会在市场上受到追捧。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吸烟有害健康,所以在美国上市的烟草公司并不受欢迎。在那20年里,虽然烟草公司的盈利年年都有增长,但其股价远低于它们应有的价值,市盈率也远低于市场中其他股票的市盈率(1972~1973年除外)。可从那以后,尽管吸烟仍然有害健康,而且销量也大不如前,但烟草公司股票的价格和市盈率都获得了大幅的提升。

投资最大的错误,通常源于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并且这个缺陷在大众看来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几乎成了一条铁律。但当你独立调研时,你会发现,所谓的难题,要么可以被解决,要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你会因此获得回报。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应该以合适的价格买进看得明白、运营良好、能够永续经营的公司,但当现实中真的出现这种机会时,往往会缺少一些关键因素,使大众错失良机。在大众都不看好的时候,你也许会因为像书呆子一样坚持己见、勇敢买进而获得回报,但前提是,你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在此之前,你也许会被大众嗤笑,要承受无限的痛苦和煎熬,担心别人才是正确的。

你愿意用承受痛苦、孤独、焦虑来换取超额的投资回报吗?从理论上来说,经济学家是愿意的,但是他们做不到。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能够忍受无聊,但我并不愿意承受太多的痛苦。当然,如果这一切对你来说已经超过你能忍受的极限,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将资金投资于一个指数型基金,或是一个运作周期长、交易成本低、策略多元化的投资基金。当然,冲动型交易也可能会影响基金经理的状态,使你的投资收益受损。

经济学家常常用他们超现实的心理假设,给大众提供天花乱坠的建议。投资,需要人们对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既要听取大众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你决定交易的依据应该是你对这只股票的研究和估值判断,而不是其他的原因。尽可能用长远眼光看待股票的走势,要胆大心细,尽量减少交易频次、税收费用和交易成本。永远不要低估你的对手,如果你的投资能力只是平均水平,那就不要期望得到超额收益。正如完全竞争假设所提及的,在竞争的市场中,公司只能获得合理的利润。现实远比理论残酷得多。

心理学家建议投资者要拓宽视野,不要被容易获得的信息限制了思路,诸如社会背景、历史数据和其他常识也要纳入思考。如果你认为自己已陷入叙述谬误,那么你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从外部视角审视锚定错误,将注意力聚焦在追求股票的真实价值上。通过寻找反驳自己观点的证据,并自问相反的论点是否也站得住脚,你就能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把交易当成是在权衡风险与收益,而非盈利和亏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的目的是减少噪声对自己决策的干扰。通过拓宽视野和反思,你可以避免人为错误,并且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把想法和人区隔开来,让各种想法竞争,而不是人和想法纠缠在一起。 DRUA7pEWt+7kjg9iAA19WSrflJNRzXFUGrEHkszFFSZOSURIYra1aSv0Jp0Qpt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