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幅太平洋战争的全景画卷(代译序)

托军圈好友的推荐,笔者有幸获邀翻译这套伊恩·托尔原著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第三卷。作为一个关注太平洋战争史二十余年的爱好者,笔者起初觉得,太平洋战争?被人写过无数次的题材,还能写出什么新意来吗?但当我收到已经译好的前两卷,打开扉页,读完第一章的时候,便忍不住一口气读了下去。

这套著作,还真的不太一样。

这是一部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全景式著作。

在国家级战略的层次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战争双方,也就是美日两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沿革:这两个曾经双双被欧洲近代化文明“丢下”的国家,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成为雄踞太平洋两端的世界级力量的。而对于两国的海军,作者又以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和他那本著名的《海权论》为开端,讲述了美日两军接纳、学习、吸收马汉的理论,又在马汉理论的基础上嬗变,发展出大舰巨炮派和航空兵派两大派别,并逐步演化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两国海军装备力量格局的过程。

当第一颗炸弹在珍珠港炸响之后,日本人是怎样从开战前的小心谨慎一路打出了狂躁的“胜利病”?美国人又是怎样从措手不及中一点点稳住阵脚、逐步反击,最终扭转局势发动大反攻?当战争大势逆转之后,日本人为什么会把占领的岛屿精心打造成坚固的堡垒,死扛到底?而美军又怎样悟出了“越岛作战”的策略,一路越过那些“章鱼吸盘般锁住盟军道路”的岛屿基地,向日本本土杀将过去?当你读完这部著作时,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对于每一场战役,作者会把战略环境、地形态势、实力背景、双方战役思路和计划向读者和盘托出,再随着战役的推进,双方态势的变化,把双方将领你来我往的过招过程展示在我们面前。对于双方的武器装备,作者会进行足够充分的介绍,虽然限于篇幅没法完整介绍这些战场明星的来龙去脉,却也足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战斗的结局。

最后,战场上电光石火之间的搏杀,作者也绝对不会省略。还记得当年读英国史学家道格拉斯·福特的经典著作《太平洋战争》时,对于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舰载鱼雷机部队的进攻作战,该书只是用了一句“鱼雷攻击未奏效”便一笔带过,而在这套三部曲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场舍生忘死的进攻作战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出发前的鱼雷中队长的计划,到飞行过程中怎样与友机失散,最后发动决死进攻时美军三个鱼雷中队和日军航母之间的态势、机动,不一而足,最终落水的鱼雷机飞行人员亲眼看着本方俯冲轰炸机凌空而下把日军航母变成火球的场景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也是一部十分精彩的著作。

它绝对不会板着脸和我们画重点讲道理,而是把读者带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月,把我们带到当事人的身边。

阅读它的时候,笔者仿佛置身于珍珠港的烈火浓烟之中,看着一个个被原油染得漆黑的人影在火光中挣扎,体会炸弹在身边爆炸的恐惧;仿佛坐在俯冲轰炸机的座舱里,瞄准航空母舰的黄褐色甲板垂直杀下,任由飞机拉起时的加速度把自己重重按在座椅上;仿佛紧握着战斗机的操纵杆,向着敌机机翼上的红丸机徽扣动扳机扫射过去,享受把敌机凌空打爆的成就感;仿佛坐在军舰高射炮的后面,向着疯狂扑来的神风自杀机拼命开火,因为全舰战友的命运就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可以来到中途岛战役时南云忠一的身旁,如他当年那样,看着来自前方后方的一条条情报信息,承受着心理和生理,乃至工作环境上的种种艰难,在挂鱼雷还是挂炸弹之间反复纠结;来到马里亚纳海战中斯普鲁恩斯的身后,面对着来自西边和南边模糊不清的敌情报告,担忧着登陆部队面临的危险,把强大的特混舰队紧紧留守在登陆海域而不敢轻易撒出主动歼敌。作品还会把我们带到美国陆海军联席会议和日本战时大本营的会场上,各方将领的意见、思路和最终议定大政方针的讨论似乎就在我们耳畔。甚至,笔者还一度觉得自己正推着罗斯福总统的轮椅,在英美首脑会谈期间推开丘吉尔首相的房门,却不小心撞见对方洗完澡一丝不挂的样子……

最后,我们还可以来到尼米兹少年时生活的得克萨斯小镇和山本五十六宿醉的名古屋旅馆,探寻一代名将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性格和指挥风格背后的秘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决策和战局的发展。

在这套书里,太平洋战争再也不是历史书上不可置疑的叙述,或者是单纯的一连串战斗故事,而是无数军人、指挥官和将帅在战争迷雾和鲜明个性之下,用自己的抉择和行动所组成的一部极其复杂而宏伟的大戏。

当然,这还是一套严谨的史学著作,绝不是一味追求精彩的“地摊文学”。

我们随手挑几条参考资料来看看吧:

1952年1月20日斯普鲁恩斯写给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美国海军半官方权威战史的作者)的信;

波特(传记作家)与尼米兹合著的《大海战》;

斋藤少将发给守卫塞班岛日军官兵的最后一份电文;

“企业号”作战报告,1944年3—6月;

川口太郎的口述,引自布罗利等人所著《太平洋战争的另一面》;

……

如此种种,数百条之多。作为写过《六舰:美国海军的诞生与一个国家的起航》(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工作室2019年已将这本著作引进国内)这样优秀作品并荣获美国海军历史研究大奖“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奖”的历史学者,作者伊恩·托尔在美国海军历史方面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书里看到、体会到的种种鸿篇巨制、身临其境和精彩绝伦,无一不是有据可查的。即便有一部分作者的主观判断,也都会有充分的论据来说明。

作为一名军事历史爱好者,能有幸把这样一部著作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引荐给国内的朋友们,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谭星(《全甲板攻击》作者)
2020年7月 MwBnAnnWVHlQM2ZRNpsNeoy2xUxk1ebbrsIiaxsy8iJWVuWB8CDYplsMS16Xjo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