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家庭是英语学习主战场

2.1.1 克服焦虑,收缩战线

焦虑,尤其是家长的教育焦虑,一度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父母普遍有焦虑情绪。小到什么时候学说话、什么时候学走路、读什么幼儿园,大到考什么大学、什么时候结婚等,无一不是在焦虑中艰难抉择。

孩子一出生,很多家长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初为父母的喜悦,就开始产生对孩子培养的焦虑:“孩子的这张空白试卷,我能不能做好?我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能不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孩子从生下来到一两岁之间,家长可能更多地关注他的吃、喝、拉、撒、睡,两三岁之后呢,开始焦虑如何培养他的琴棋书画,成为一代才子或才女。有的家长喜欢钢琴王子那飘逸的气质,可能就想让自己的儿子弹钢琴。有的家长觉得现在社会这么乱,应该学武防身,那就希望孩子练跆拳道或者散打。有的妈妈觉得孩子太淘气了,就应该给孩子报一个围棋班等等。

社会上既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那自然有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很多年轻的妈妈们今天觉得画画不错,明天觉得围棋不错,后天又觉得冰球也不错。今天看了一篇鸡汤文,明天又看了一篇鸭汤文,篇篇文章都觉得有道理,恨不得把所有的兴趣班、培训班都给孩子报上,唯一的遗憾就是觉得孩子的时间不够。

父母们花了钱、费了精力,虽然累,但觉得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学霸的胚子,因为他好像对所有的兴趣班都感兴趣。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所有的婴幼儿启蒙兴趣班都特别注意快乐导入、轻松入门。于是全家人欢欣鼓舞,对孩子的前途充满了期望。

Diego在小区内玩摆五线谱

当然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专业或者技能,到了提升期都不可能是快乐的,它一定是枯燥的。比如乒乓球训练,可能需要孩子一天挥拍1万次。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点,家长就会陷入被动之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会发现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3岁前时间最多,到了幼儿园时间开始减少了;进了小学,孩子的时间又被压缩。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甚至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为孩子布局小升初了。尤其是奥数,尽管各地教委多方打压,依然控制不住全民奥数的趋势。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学前规划,尤其是琴、棋、书、画、体育等方面的才艺培养,一定要有个清醒的“退市”机会。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多个兴趣班,其实也是想看看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否有天赋,不想让孩子的天赋浪费在自己手里。一般情况下,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这孩子学习有没有天赋。但是,兴趣班的老师往往会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劝说家长:你家孩子是如何优秀,如何有天赋,请在我们这里继续学习。

当几乎所有的兴趣班老师都说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均有天赋的时候,家长除了欣喜之外,需要更多的淡定。各方面都有天赋的神童有没有?可能会有,家长要清楚是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就算自己孩子各方面都有天赋,家长也必须要算清楚孩子的时间账。他不可能在很多领域都成为特别厉害的人,因为每个领域都会有一个1万小时刻意训练的规律,小孩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孩子2~6岁之间,家长可以逐步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经过1~3年之后,逐步收缩,挤压掉一些兴趣班,最后根据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保留2~3门需要长期坚持的课程。

在最后需要保留的兴趣班中,首先要保留的当然应该是英语。原因就不用我多说了吧。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好英语,将来才有可能快速融入国际化工作团队中,这是家长必须要提前布局的。

如果孩子小时候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将来孩子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加,这还不算那些因为英语不好而失去的机会。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已经有了太多的教训,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确保我们的孩子不要走这种老路。

Diego短暂的学琴时光

有的家长特别有想法,看到网上报道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开展中文普及活动,外国人纷纷学习中文,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看到报道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孙女在家学中文,就真的觉得以后世界就是中文的了,就真的觉得自己的孩子以后不用学英文了。对这样的家长,我只能在他的朋友圈点赞说:您说得对!

我们选择了英语,就为孩子的后期教育布了一个局,保证了孩子未来教育的宽度。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特点为孩子再选两门左右的课程。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可以选一个体育项目(如足球);关注孩子文艺修养,可以选一门乐器(如钢琴)。

无论选了多少课,选了哪类课,家长都要给孩子的所有课程排一个优先级。家长心里必须要明确,当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时,应该先扔掉哪些课程,比如一年级的时候扔掉哪些,二年级的时候扔掉哪些,三年级的时候扔掉哪些。到四年级、五年级孩子要准备小升初的时候,哪些课程必须要坚持,哪些课程必须要扔掉。

有时候,家长会陷入两难境地。比如钢琴,很多家长前期花了很多钱请钢琴名家大师给孩子上课,买的钢琴也非常专业、非常贵。突然有一天,孩子哭着喊着不想弹了,甚至用自残手指的方式来反抗的时候,家长对着这个前前后后花了几万、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钢琴课,到底该怎么做?这些你想好了吗?请不要自信地说:“我孩子不可能不喜欢钢琴,我不可能放弃钢琴。”

到了初中,孩子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了,因为要面临中考;到了高中,时间更紧张了,大多数孩子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的时间,都给了学校。家长要想再不紧不慢地进行英语训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家长只有未雨绸缪,做好规划,适时取舍,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成长,才能克服焦虑。别老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孩子在别人看来,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2.1.2 重视英语学习方法

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但却不重视英语学习方法。

前面我们提到过,对于如何学好英语,很多人会建议“多听多说多看多写”,这是真理,也是废话。不重视学习方法,只会让家长如无头苍蝇一样,在焦虑中乱闯乱撞,四处被忽悠。花钱事小,耽误了孩子的语言学习关键期事大。

有的家长对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比如,有的家长朋友坚定地认为,英语的天花板是孩子自己的母语水平,孩子英语学得再好,也不可能超过他的母语水平。实际上,尽管Diego从5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但他的英语水平就已经超过了中文水平。在日常生活中,Diego有时候用汉语表达感觉费劲的时候,一急之下就会用英语说出来。

有人可能会说,语言的所谓超越只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文化层面的。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让他成为外国人,或者说尽管孩子以后要长期生活在国外,我们的孩子如果不能带给外国人一些东西,就算他们去给外国人打工,也只能打低等的工。这也是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人到了国际上,应该是身怀中华传统精粹而去的,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但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在将来是打工还是当老板,不是由一个人所用的语言决定的,也不是他所具有的知识决定的,而是由他的综合能力决定的。我们不应该把家国情怀强加到孩子的英语学习上去。

科学家们研究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几十年来,SLA理论已经成为外语学习的基本理论之一。

随着对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第二语言”(SL:Second Language)和“外语”(FL:Foreign Language)是不完全等同的。对我们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英语是外语,也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但在一些移民国家(如美国),这两者就是不一样的。本书只提一下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这个区别也是我对当前英语学习方法进行裁剪和修正的主要依据。

研究资料表明,第二语言和外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第二语言通常是可以在学习者身处的日常生活环境中习得的,也就是说身边有一群人可以每天说着这种语言。比如Diego在美国上小学,他在家里和我说中文,在学校大家都用英语,那英语是第二语言,不是外语;而外语通常在自然语言环境之外学习的。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学习者身边没有人说这种语言。比如Diego在国内上小学,在家里说中文,在学校也说中文。这时候英语就是外语,不属于Diego的第二语言。

从这些区别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按照二语习得(SLA)理论进行规划和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的孩子其实是外语习得(FLA)。如果不做任何预处理,学习效果就会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家长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要把孩子的外语(FL)想办法变换成二语(SL)。如何做呢?当然最自然的方案就是把孩子送到全英语幼儿园或小学进行学习。但国内绝大多数家长是做不到的,不单单是钱的问题。就拿北京来说,号称双语幼儿园的很多,但全英文幼儿园有几家?全国呢?这还没提到双语幼儿园的学费每年已经超过了5万。

对于普通家庭,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SLA的环境呢?在国内最有效、最简单、最省钱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原版的音视频材料,加上成熟的高性价比线上外教给孩子提供一个SLA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能按照SLA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孩子的英语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如果家长们有时间有精力,应该了解一些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对本书提到的具体学习方法有透彻的理解,从而可以更灵活、高效地给自己的孩子规划学习,提供英语学习的服务和引导。

2.1.3 家庭、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关系

为了便于说明家庭环境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我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提出一个家庭、学校与机构对孩子英语能力培养的贡献值比例,那就是:

家∶学校∶机构=7∶2∶1

其中,家庭贡献值占70%,学校的20%贡献值中,应该再分为两个10%:一个10%是英语老师教授给孩子们的英语知识,另外一个10%是英语老师给学生家长的家庭英语环境构建的指导;其余的10%可以给专业的英语培训机构。

注意,这个比例值一般指在孩子的英语启蒙期和提高期,或者是在2~12岁之间的一个综合比例。而且这是一个经验值,不是统计值。实际上很难统计出一个孩子的英语水平到底来源于哪些方面。一般来说,孩子越大,在学校的时间越长,在家的时间越短,家庭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影响就会越弱。

所以,Diego爸爸建议在孩子上初中之前,也正好是12岁语言关键期之前,完成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最好能达到高级英语水平或学科英语水平。所谓学科英语水平,就是指孩子可以在不依赖母语的情况下,用英语学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真正把英语当成一个工具来使用。

通过观察母语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家庭是第一语言的主要习得环境。家里人说方言,孩子就学会了方言,家里人说普通话,孩子就学会了普通话。孩子生下来后,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要成长为教练型家长。家庭的重要作用,本书会处处体现,这里暂时不多说。

学校(包括幼儿园)对孩子英语能力所占的20%的贡献值中,10%是学校的英语老师直接对孩子所做的贡献,另外10%应该是英语老师对孩子家长所做的“曲线救国”式的学习方法的培训。也就是说,学校老师应该拿出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家长,帮助家长构建家庭沉浸式英语学习环境,从而多方面真正帮助孩子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提升英语水平。这种家校协同,不只是让家长简单地监督孩子完成学校英语作业,更应该帮助家长更新英语学习观念,协助家长掌握沉浸式家庭环境的构建方法。家长不应该只是无足重轻的学校英语作业的看护者,更应该是家庭英语环境的构建者、服务者和监督者。

现在英语培训市场很大,将来会更大。如果家长能够跟随本书的引导,孩子启蒙期的英语教育在家里即可完成。如果家长觉得自己导入困难,可以使用半年左右的线下一对多外教小班,完成基本的英语启蒙导入即可。

在孩子英语学习的提高期和增长期,如果需要以考促学,查漏补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把孩子送到校外英语培训机构去完成必要的考前冲刺。在考试技巧、语法与写作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实际上,现在全球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发展这么快,几乎任何线下的培训都能找到相近的线上版本。

本书提到过,在Diego 5岁左右的时候,我和小区里的几个妈妈们一起给孩子们请了一个中教英语老师。在我家客厅的墙上挂上一块软磁黑板,孩子们的剑桥少儿英语预备级小班就开班了。大约一年之后,小班解散。

客厅墙上的软磁黑板

后来在Diego出了沉默期的时候,我又和几个邻居请了个非洲籍外教来给四个孩子上小班口语课。大约一个学期之后,口语小班解散。

在Diego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终于又找到了一个美国口语外教。他每周两次给别的小朋友上两个小时的课,之后给Diego上半个小时的口语课。Diego每次过去带着100元钱,交钱聊天30分钟。一学期之后,这个美国外教也因故不再教Diego口语了。

当Diego通过剑桥PET考试的时候,基于对自己的不信任,我带着他去试听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FCE课程。试听评测之后主讲老师认为孩子上该机构的FCE旗舰班没问题。但我注意到老师留的课后作业中单词默写挺多,担心孩子压力过大,加上心疼3万多元的学费,就放弃了给Diego找机构,自己继续在家里带Diego进行英语训练。

当Diego通过FCE考试的时候,我终于不再信任自己了。我又让Diego去试听了CAE旗舰班。CAE课程是全英文授课,主讲老师也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水平挺高。于是我一狠心一咬牙,刷卡3万多交了费。CAE的课程是每周六一次,每次3个小时,每次课程在500多元。CAE课程上了不到三分之一,Diego就通过了CAE考试。这钱是不可能退的了,就只好把剩余的钱转到CPE旗舰班继续上课。CPE的课程每次课折算为700多元。有一次陪Diego上完课,我问他:每次700元学费,你觉得能学回来150元么?Diego很干脆地回答:不能。

通过简单回顾Diego的培训班经历,我想告诉家长朋友的是:需不需要给孩子报英语培训班,报什么样的培训班,什么时候报,这些问题都应该服从家长的规划。千万不要想着自己花了钱,把孩子交给机构,自己什么都不用管了。实际上,的确也有一些孩子,家长只需要花钱,交给机构,长年跟着机构走,也能把英语学得不错。但这种情况,一是比较少,二是家长花费巨大,三是可能会耽误了孩子的英语潜力。家长如果可以在家里为孩子构建沉浸式英语习得环境,孩子学得可能更轻松、更自然、更高效,孩子的英语水平可能会更高。

前车之鉴

有的家长受机构宣传的影响,认为语言学习要按照一定的体系按部就班地学习(按照他们推荐的那个体系),打好基础。我认为英语和数学是不一样的,数学强调逻辑思维,学习顺序很重要,没有前面的基础,后面就学不懂。但英语的学习顺序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哪个单词先学还是后学,影响并不大。孩子适合在哪个级别学习,依据的是孩子的实际水平,而不是去适应机构的利润最大化。所以,有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水平够了,要求机构允许跳级学习;有的要求暂停孩子的机构课程,在家完成一段时间的英语沉浸等。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方法。

抛砖引玉

除了自己攒班,有一些机构也会给家长推荐“定制小班”模式。就是几位家长一起在机构内的老师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自制“小而美”的课堂。这样,老师是自己挑的,各方面信得过,教材是自己指定的,教学内容也符合预期。孩子既可以有同伴交流,也会得到较多的老师关注,费用还可以平摊。这种模式看起来很美,但如果班内的家长对孩子启蒙的内容、进度和方式等方面观点不一,孩子们的英语能力相差较大,效果就会打折扣。如果有家长中途放弃,再加入新的成员,那么课堂内的孩子们都会面临重新适应的问题,家长们也会面临费用平摊的问题。

我们当年攒的外教班就出现过类似问题。班内加上Diego共4个孩子,其他三个孩子水平差一些。当外教安排孩子轮流发言的时候,有的孩子输出困难,就不想多说;而轮到Diego的时候,他每次都夸夸其谈,说个不停。外教老师需要频繁地提醒Diego少说,以保证其他孩子能有足够的说话时间。由于大家是费用均摊,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是Diego占了便宜,这对其他家长是不公平的。于是这个口语小班也就很快解散了。 Y7341+KzevcL876qoOFe5LZzYZn0tl4rIKg71z0yt03zb3kBdCoLhE2kCrLJZz0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