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5岁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11岁时,四书五经已将他美妙的童心熏陶得通体透亮。随后进入开智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15年夏天,已是翩翩青年的徐志摩从杭州一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也就在这一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完婚。1918年,“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的徐志摩赴美国留学,开始系统而直接地接触西方文化。在克拉克大学徐志摩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以一等荣誉奖毕业。1919年9月徐志摩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第二年即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按常规,此时的徐志摩应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但他没有按常规走自己的求学之路,此时他的眼光已经被远在英伦三岛上的20世纪哲学泰斗罗素吸引了。于是,他“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买船票过大西洋”,来到了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在剑桥,他不仅从知性到情感,得到了剑桥风范的陶冶,而且,其言谈举止也深得剑桥文化之三昧。也是在剑桥,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了爱河,成为徐志摩一生诉不完的诗兴的重要源泉,而林徽因也成了徐志摩“爱”的理想的象征。1922年,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同年,沐浴了欧风美雨的徐志摩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文学之旅,也开始了他新的“爱”的追求。

1925年,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收入徐志摩1922—1925年创作的诗歌55首。1926年徐志摩在北京与陆小曼结婚。这一段姻缘,既是徐志摩生命中闪耀的“吻火”,也是徐志摩生命中忧郁的渊薮,它也就成了徐志摩以后诗歌、散文、书信、日记中那些缤纷话语的酵母。1927年春,徐志摩与胡适、闻一多等人筹建的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也在这一年,他的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出版。另有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等也相继出版。1931年8月徐志摩自己编定的最后一部诗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从上海返回北京的途中,因乘坐的飞机失事而蒙难,终年36岁。

徐志摩的“文名”和闻名,皆因其诗歌而来。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25年前为前期,之后为后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收入《志摩的诗》集中;后期的诗歌主要收入《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中。两个时期的诗歌创作,虽然在思想倾向、情感内涵、风格追求上有一些差异,但在总体倾向,特别是在诗味、诗趣、诗美、话语方式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徐志摩的诗歌世界与他的思想、生活一样,既丰富多彩,并不时表现出矛盾,又相对单纯,并始终表现出童稚似的浪漫。希望与绝望、生活与梦想、诅咒与礼赞、苦恋与反叛、进取与颓唐、乐观与悲观、正义与糊涂、严肃与随意……在他的诗歌世界中排列组合成多样的形态,显露出多样的色彩。他既发出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喟叹,也激昂地号召人们“冲破这黑暗的冥凶,冲破一切恐怖,迟疑,畏葸,苦痛”,顽强地向“最理想的高峰”前冲;他既讽刺过“花尽开可结不成果”的“主义”,又在《梅雪争春》中表达过对为反抗暴力而牺牲的烈士的敬意与悼念;他既用人道主义的思想将下层不幸人们的生活熔炼成《叫化活该》等诗篇,又无可奈何地“独自沉思这世界的古怪”;他既悲观地吟唱出“但自己又何尚能支使运命”的诗句,又乐观地写下“苦痛是短的,是暂时的;快乐是长的”的格言;他既一往情深地写下“康桥再会”,又十分潇洒地在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既在诗歌中赞美“光”,又在诗歌中沉思“夜”;他既用不多的篇什写出了神州大地哀鸿遍野的惨景,又用清秀、飘逸的笔调画出了美的自然、美的人、美的情……

他的确有点复杂,但他又总是那么单纯。他的思想和艺术的眼光,虽然投向外部世界的各个地方,在欧洲大地上寻找诗思,在中国的山川、乡村、城市中寻觅意象,但他却始终忠实于他自己的个性,恪守他灵魂中宝贵的性灵,并总是用真诚、动人的歌喉,歌咏性灵,表露美与爱的心曲,在美与爱中升华理想,写下了一系列主观色彩浓厚,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色的诗篇。这些诗歌,是徐志摩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诗歌。《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黄鹂》《杜鹃》《东山小曲》《幻想》……随便就可举出一大串。在这些诗歌中,风云与四季,光色与声乐,情与智,意与象,人与自然,生与死,爱的神奇与凄苦都被他的灵气灌注得意趣生动,将真善美的芬芳撒向四面八方。它们构成了徐志摩诗歌世界的主体,成为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经典。虽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遭遇了来自有意和无意的各种批评,受到了种种苛刻、反复的阅读、审视,它们却如金子一样,被岁月洗涤得更加明亮,而且,随着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随着人文精神的醇化、美化、大众化,它们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将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在这些诗歌中,徐志摩集中地展示了自己横溢的才情。他用艺术的辩证法驾驭语言的魔方,写出了,也写活了汉语的神采和魅力,“一掠颜色飞上了树”(《黄鹂》),一句话,动态、静态全写出,几个词,色彩、性灵相辉映;他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追求与西方诗歌的情理原则有机融合,一首《月夜听琴》,既有中国诗仙李白的神奇,又映照出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的灵气;他既依循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调遣各种手法、形式为自己服务,又以诗歌“三美”的原则为形式的规范,追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构造了富丽而整饰的艺术大厦;他既注意在情绪的张力场中,凸现、强化各种情绪,又常常追求用美的背景衬托各种离愁别绪的艺术效果,《再别康桥》最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在这方面圆熟的技巧;他既善于用细腻的手法写出情感微妙的喜怒哀乐,描摹出美的生动形态,也善于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真的感受、善的情怀、美的理想,《沙扬娜拉》的最后一首是前者的代表,《为寻找一颗星》是后者的代表。

总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很难找到在艺术形式上完全相同的两首诗,这是因为,他诗歌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尤其在那些以抒发性灵为主的诗歌中,更是如此;同样,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也很难发现,在遣词、造句、笔调、意境、手法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首诗,这是因为,他是一位堪称“技巧专家”的杰出诗人,是一位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新异、追求创意的才子。

在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中,他的散文,也是十分出色的。杨振声先生在《与志摩最后一别》中甚至认为:“他那‘跑野马’的散文,我老早就认为比他的诗还好。那用字,多生动活泼!那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那联想的富丽,那生趣的充溢!尤其是他那态度与口吻,够多轻清,多顽皮,多伶俐!而那气力也真足,文章里永不看出懈怠,老那样像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他的文章的确有他独到的风格,在散文里不能不让他占一席地。比之于诗,正因为散文没有形式的追求与束缚,所以更容易表现他不羁的天才吧?”杨振声先生的评说,已描摹出了徐志摩散文的神采和地位,事实上,徐志摩的散文的确是有独到之处的。在散文中,徐志摩不仅尽显了他在诗歌中的才情,而且,将他的诗思、诗情灌注于散文中,构造了流丽清脆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中自成一家。周作人先生在《徐志摩纪念》中曾如是说:“据我个人的愚见,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废名一派的涩如青果,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成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他是很大的一个贡献。”徐志摩的书信、日记,也都是优美的散文。所以,本作品选,也酌情选入了一些。

编者 E2w+m314o0FlIEGXgzWngUfFjMi1mWM11my9BHTgAtKioEV6RDAqJBbZaYfZ4N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