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你的人生模式是什么?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以某种方式缅怀我们儿时的一些行为,并且把它保留下来。这个行为对曾经的我们来说是有利的。借由那种特殊方式来看世界或是理解他人,或者是来看自己,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非常合理且有保护作用的。可是现在我们长大了,社会环境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还是戴着这套枷锁,让它来限制我们,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

你想成为命运的主人吗?

唤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唤醒表明你一定有一部分沉睡了,所以需要集中你的注意力,唤醒那个沉睡的部分。影响我们人生的就是我们各种不同的模式——反应模式也好,情感模式也好,思维模式也好,行为模式也好,这些模式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第一步要做的事情不是知道你是谁,而是知道你不是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谁、我们的本质是不属于我们这个有形有相的物质世界的,不是用眼、耳、鼻、舌、身、意能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能用以上方式表达出来的东西,其实都不是我们自己。

回顾一下,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是不是扮演着很多角色?你可能是某人的母亲,你可能是某人的女儿,你还可能是某人的配偶,你还是某人的闺密或伙伴,你还是办公室里的一员或者某个部门的经理……每天,我们背负多种身份,给自己添加各种标签。在不同的人面前,我们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然而,你觉得那是真正的你吗?不是的,真正的你并不是这些不同的角色。真正的你是那些角色之后的背景。比如,在蓝天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白云,每朵白云都是不同的样子,甚至有的时候颜色不一样、厚度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云。

真正的你其实就像那一片蓝天,是涵容一切的背景。同样地,你所有的身份,不管是谁的同学也好,谁的朋友也好,谁的伴侣也好,谁的员工也好,谁的老板也好,谁的妈妈也好,谁的爸爸也好,谁的儿子也好,谁的女儿也好,都是这片蓝天上的白云。

所以你要先找到这种感觉——“你究竟不是谁,你究竟又是谁”,这种感觉是不能用头脑诠释的,你必须感觉到真正的你不是你的身份,也不是你的头脑。

当你知道,你不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根本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那么你在生活中的修炼就比较容易了。当你不那么认同自己头脑里的想法时,你就更容易警觉到头脑中那些欺骗自己的谎言;当你不那么认同某种角色时,你就不会被迫去试图扮演好那种角色。同时,正因为你不再认同这个身份,和你扮演的角色拉开了距离,你反而可以演得更好,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试试看,在生活当中,觉察你正在扮演的某个角色,想一想你怎么样可以把它扮演得更好一点。比如在父母面前,父母认为,作为一个好女儿、好儿子,你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但你对父母这样的观念很反感。这时你拉开距离,说:“好的,我只是在扮演这个角色,这只是我的角色之一,不是真正的我,我可以不用跟着我父母的情绪起舞,不需要进入他们那出戏剧,去演那出悲情戏。”你拉开距离去看自己,就可以不再纠缠于与父母的情感关系。

你也可以找一个最容易触动你某个负面感受的角色,可能是孩子的母亲,也可能是伴侣的爱人,当那个负面感受来的时候,你提醒自己:这不是我,这个身份不是我,我可以跟我这个角色拉开距离。

选择最合适的扮演方式,对自我和我们的角色都是有利的,这样我们就不用混杂在我们的角色里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这不是很棒吗?

你被自己的模式束缚了吗?

几乎每个人都会被自己的各种模式控制,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在这些模式的掌控之下,没有办法完全活出自己,有些模式甚至会让我们跟自己作对,让我们不好过。所以,如果我们不去唤醒自己的模式,看见它、疗愈它,我们是没有办法营造自己想要的最佳生活状态的。

我有一个朋友,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父母送她读的是一所贵族小学。但是她母亲对她很刻薄。比如,学校有的时候会收班费,或者举行捐款活动,她母亲一概不给她;其他同学有丰富的午餐可以吃,她带的饭菜就非常凑合、单调;同学们都穿皮鞋了,她母亲只让她穿双塑料鞋应付。她母亲总是说:“你以为我们是什么家庭啊?你以为你是谁啊?你就只用得起这些。”

在我这位朋友还很年轻的时候,她母亲就过世了。她母亲去世时,她很震惊,没有想到她那么快就走了,她悔恨自己对待母亲不够用心,而且母亲交代她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她也没有做好。从此以后,她对自己也变得非常刻薄小气。后来,她的财富不断增加,是标准的“富婆”。可即便如此,她对自己依旧刻薄小气。一般人都不理解,她没有小孩,自己一个人过得挺自在的,为什么不舍得花钱,她的钱到底要留给谁呢?然而,她就是无法对自己好一点。她一直活在她母亲的“诅咒”之下,以刻薄地对待自己的方式来怀念母亲。如果花钱享受,她就违背了母亲认为她应该活的样子,这更会让她觉得对不起母亲。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以某种方式缅怀我们儿时的一些行为,并且把它保留下来。这个行为对曾经的我们来说是有利的。借由那种特殊方式来看世界或是理解他人,或者是来看自己,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非常合理且有保护作用的。可是现在我们长大了,社会环境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还是戴着这套枷锁,让它来限制我们,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

人真正的快乐幸福,都不是来自外界,主要是来自我们自己的一些信念和观念。就像前面说到的这个朋友,其实她自己一个人,拥有那么多财富,完全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每天过得开开心心。可是,她对自己却非常刻薄,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旁人替她感到委屈,她自己却甘之如饴。你可能会说这样子其实也蛮好的,她不以为意就好了。可是,我会觉得她没有活出她生命的潜能,她没有充分地享受她的生活,以及生命可以给予的一些真正的喜悦和快乐。通过对她的观察,我发现她并不是不想追求美好的东西,但是每次花钱她都觉得愧疚——对母亲的愧疚感一直牢牢地掐着她的脖子。

唤醒和舒适区有关,人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够有所谓的修炼,才能够成长。什么叫作舒适区?以我的这个朋友为例,她的舒适区就是刻薄小气地对待自己。她不舍得给自己花钱,当她从一个城市飞往另外一个城市,尤其是去其他国家的时候,如果有能够省钱的中转飞机,她一定不坐直飞的;在国内坐飞机的时候,她一定会选最早或最晚的那班飞机,因为这些飞机票最便宜,可以省几百元人民币。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在心理上最感舒适,不会感到愧疚。可是,如果她能够克服对母亲的愧疚感,看到自己其实有权利享受自己辛苦挣来的财富,那么她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她的朋友也会更多,她会生活得更开心。否则,她只会越过越孤苦,越来越恐惧,把自己完全缩在愧疚的壳里,仿佛真有一条锁链将她的手脚都绑住了。

亲爱的朋友们,在你的生命中,或许也有类似的一些模式和观念把你绑起来,让你束手束脚,无法享受生命中最大的利益和快乐,无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它可能是一个自我束缚的观念,可能是自我批判的评价,也可能是幼年时期大人灌输给你的一些老旧的、陈腐的观念。让我们花一点时间好好静坐,贴近自己,试着去看见那些模式和观念,借此来唤醒我们自己。

你相信什么,你就是什么

你的信念创造了你的世界。你的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其实就是由你生命中碰到的人和你遇到的事组成的。

在我以前住的小区里,很多人会改建自家的车库,把小区里弄得乱七八糟,但物业一直都没有理会,而我只不过在我家车库门口的那片草地上放了一些停车砖,物业就派大队人马来阻止我。当时我很生气,跟他们吵。我很气愤,为什么别人搞乱小区环境就可以,我放几块停车砖就不行?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内在有一个信念:我是很能干的,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摆平。碰到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尤其能激发我高昂的斗志,激发我的能量,促使我挽起袖子去跟对方抗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很亢奋,“成功”之后也很有成就感。但是,这样却破坏了与他人的和谐,也让我自己内心不安宁。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我发现自己的这个模式以后,我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别人做得很顺利,你也会顺利,你不需要用这些麻烦来证明自己。困难找上门,是因为这个挑战让你觉得自己是活着的,让你有存在感、成就感、价值感。但是,人生没有必要总是制造这样的冲突。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我那个沉睡的部分被唤醒了。看清楚这个模式的来龙去脉,我在这种事情上制造冲突的概率就小多了。

所以,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么对待我们。

我的一位男性朋友,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觉得他应该算是一个有品位的男人。可是呢,他背的包非常丑,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背这么丑的一个包,这么没有品位?”他说:“因为这样就没有人来抢我的钱或偷我的钱了。”我想:“哇哦,如果每个人都持这个想法,那么所有名牌包都没有人买了啊。”

这个男生很奇怪,高高大大的,却对这个世界有非常多的恐惧。后来,我观察他的生活,发现这些非常强烈的信念和恐惧真的造就了他的人生。比方说他对人的防备心很重,就容易引起别人对他态度不友好(更加证实了他的想法),可是这些人对别人态度却是友好的。

因为他总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他就会认为很多人、很多事都是冲着他来的。因此,他常常会碰到非常倒霉的事情。

关于他,还有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他有微博,不过才几百个粉丝,但是他的微博居然被盗了。很多微博“大V”都没有被盗号,而他这个只有几百个粉丝、名不见经传的微博却被盗了,还真是不可思议。这件事情当然就更加深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敌意和警觉性,他更加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很多事情都是冲着他来的。

有朋友问我:“你这么信任别人,这么天真,难道这么多年来没有被欺骗过吗?”我觉得我是碰到过小人,被忽悠多付了很多钱,有些事情的确挺闹心的,可是我真的没有被人家恶意地欺骗过(感情上的被欺骗是我自己愿意的),或是陷入很危险的境况。因此,我的回答是,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安全的,老天是爱我的,任何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都是为我而来,并不是冲着我来的。

2016年年初,有个人通过朋友传话给我,说那一年我犯小人,叫我小心提防。我当时也是无所谓的态度,“犯小人就犯小人吧,我就把它拿来修炼自己吧”。没想到那一年我真的碰到很多“小人”,损失了很多金钱,很闹心。很多老师认为人有运势,比如星盘、天体的运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命轨迹。可是我觉得人的信念更重要,信念表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些事情上。

比如,我会说:“OK,我今年就是犯小人,但他们都是来磨炼我的心性的,让我变得更加宽容。”不过,在该去骂“小人”的时候,我也不嘴软,还是会跟他们划清界限。我不主张做一个滥好人,但是我觉得你相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世界就会显示出什么样的面貌给你看。

想一想,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同样一件事,别人去做就很顺利,可是到了你这儿就特别艰苦、困难。比如上面提到的我跟物业争执,我们内在的信念、想法或能量会给我们吸引来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应该从这些不喜欢的事情去着手检讨一下,不是去怪罪外界——外在的人或事,而是看看在这些事情当中,我们自己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我们用的什么模式致使这些事情发生,或是我们的何种能量和信念把这些事情吸引过来,其中又有什么功课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检视你的信念模式,重新认识自我

我觉得,每个人的信念系统多多少少都有些神秘。为什么呢?因为我看见了一些非常奇怪的现象,比如我认识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士,她是一家很火的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可是她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她长得很漂亮,却自觉丑得要命;她其实很能干,却自觉做得一点都不好。总之,她的自我价值感非常非常低。

这种人就是活在自己虚幻式的认知体系当中。那位女士坚信自己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所以她的健康状况、她的人际关系、她的喜悦程度,都是比较低或比较差的。

此外,有些人有严重的自卑情绪,你跟他在一起,不管你说什么,他都会觉得你瞧不起他、不尊重他。

我曾经的一任亲密伴侣就是这样子,跟他相处非常辛苦,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他的雷区。每说一句话都得深思熟虑,不能随随便便去否定他的意见,更不能说他有任何不好。要是不小心戳到他的痛处,那简直像犯下了滔天大罪,他能摆着一张臭脸三天都不理你。与这种人一起生活很辛苦,我多次跟他沟通,但就是没有办法让他脱离根深蒂固的“玻璃心”模式。

我觉得这种人就像在信奉一种“邪教”,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瞧不起他,每个人都是来欺负他的,都是针对他而来的。这种固执的认知模式就会让人很不快乐。

我曾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这样一个人,他觉得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人,所以他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训母亲。虽然他已经快60岁,他的母亲已经年近80岁了,可是他常常对母亲恶声恶气,甚至要动手打母亲,说要教训她一下。

当我劝他的时候,我发现他也是完全被自己的思想体系掌控,不仅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其实我所谓的“邪教”,就是一种过于偏执的信仰,这类信仰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但是他们身在其中,完全无法看到自己“信奉”的原则、观念、想法是错误的、有毒的、有害的,反而振振有词地维护自己的“真理”,令人感叹。这些“装睡”的人,你无论如何都唤不醒他们。

请大家关注一下自己每天的生活,你生命中的思想体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一个一贯的模式可以遵循。在唤醒这个阶段,我们要把这些模式当中有害的、不利的都看清楚,之后才能进入疗愈阶段。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去看到自己需要疗愈的模式是什么,像我举的很多例子中,这些人是没有能力看清自己的。

我希望读这本书的朋友都有这个意愿去看清楚自己,知道目前生命当中的大多数问题,不是来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来自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能量,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应对这些人、事、物。如果我们能够抓到对自己有害的思维模式、信念体系和行为模式,进而寻求改变,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亲爱的你,不妨抽出一点时间,静静地坐着陪伴自己一会儿,同时回想自己的生活中,哪些行为模式、事件、情境是一再重复发生并对你是相当不利的,可能你就会找到需要去疗愈的模式。

当烦恼成为生活的惯性,是谁在操纵着你?

从小到大,我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不同的问题,但是这些方式几乎都有迹可循,那就是我们会有同样的一种情绪习惯。我可以把这些情绪习惯归为几大类: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我不值得,我很坏,我是有罪的。所以,我会感到自责、愧疚、自己不够好,或是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公平地对待、不被爱、被抛弃等,最终它们都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比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生气这种情绪习惯,会不断地因为我们采用这种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问题而被加强。情绪是一种习惯,既然你能够养成一个有负面情绪的坏习惯,你一定也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来取代这个坏习惯。

我们人生的模式就是因我们的情绪习惯而产生的。比如,你感觉自己总是不受尊重,你就会不自觉地创造出不被别人尊重的模式。这种模式形成以后,你就会在生活中以三种方式把它真实地表现出来。

第一种方式:不自觉地吸引不尊重你的人来到你的生命中。因为你携带着不被尊重或是不被公平对待的这种模式的能量,你自然就会吸引不尊重你或不公平地对待你的人、事、物来到你的生命中。

第二种方式:根据自己的模式来诠释剧情。比如,别人做了一件事,其实是无心的,或是有一些特殊原因和背景,但你会不由分说地认为那个人那么做就是不尊重你,你还会找到证据来证实自己这种不被尊重的痛苦和气愤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你会把别人的行为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诠释出来,自导自演一场大戏,并沉浸在自编的剧情中无法自拔。

第三种方式:如果你总是觉得别人不尊重你,带着这种能量,对方也就会不自觉地以不尊重的方式对待你。其实我碰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真的卑微到不值得去尊重,你必须对他表现出不尊重的样子,才能迎合他的需求,这种人还真是很可怜。

以上都是一种微妙的内心层面的感受,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才能够清楚地知晓。

不管是谁,在成长中多多少少都带着从生命早期延续下来的不良模式以及情绪习惯。所以在唤醒阶段,我就会不断地引导大家去看清自己。在恢复单身的这些年里,我发现自己的成长比过去十年都多。我不断地看到自己的很多模式,其中最严重的一个就是:我必须很努力地付出,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这个模式曾经严重困扰了我的生活,因为当我的资源很丰富、能量很大却过多地付出时,我在很多关系上就会出现付出和收获不平衡的状况,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上,出现很多困扰。

在唤醒阶段,各位有没有把自己的各种人生模式以及自己的情绪习惯找出来呢?要想这么做,一定要下定决心脱离受害者的身份,而且要鼓起勇气,诚实地去回顾自己生命中所有关系中的每个冲突,认识到我们的烦恼、困境大多是由自己的模式和情绪习惯造成的。请大家再次看看自己的模式,寻找自己的惯性情绪吧。

唤醒练习一:写下你常诉说的生命故事

“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

这句话是拜伦·凯蒂老师说的,她说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都有很多已经过去的故事,我们承受了这些故事,长大以后我们就会活在这些故事当中,忍不住到处跟别人诉说自己的故事,这样就会让我们获得某种奇妙的身份认同,好像我跟你就是不一样的。

然后,就出现了几个问题。首先,你越是说这些故事,越会从自己的立场把它扭曲了,因为我们记忆中的故事,通常和真实的事实不太相同。比如,有一个同学曾经说,他小时候妈妈虐待他,好几天不给他饭吃,让他饿肚子。后来上了自我成长课程以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回去问他妈妈这件事情,他妈妈说:“对啊!有这么一回事,因为那时候你拉肚子拉得厉害,医生说要禁食几天,不能让你吃东西。”

所以,我们脑子里的记忆很可能是扭曲的。我们的头脑很狡猾,会故意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扭曲成你想要感受的样子。也就是说,它会对事实进行扭曲、渲染。

所以,当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把这些故事扭曲、渲染成我们想感受的那个情绪。比如,我们觉得自己不被爱,或是感觉到不被尊重、被抛弃、被嘲笑,这类情绪会影响我们以什么样的观点去阐述自己的故事。而我们越跟别人诉说自己的这些故事,就越会产生负面情绪。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喂养自己的这个负面情绪。

韩国一位医师写的《情绪自控力》里讲,如果你小时候一直感受某种情绪,长大以后你的大脑会情不自禁地不断让你去感受这类情绪,因为大脑只会选择它熟悉的情绪让你去感受。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你不断地诉说这些故事,好让自己产生那种负面情绪,然后这种负面情绪又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去创造更多的事去感受它。

是不是很恐怖?我自己是这种感觉。我们的脑袋很会编故事,就是要我们去感受一些我们想要感受的负面情绪。也许你会说:“我怎么会想要感受负面情绪呢?”其实,这种情绪上瘾倾向,是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的。

我自己刚开始学习个人成长课程的时候,经常会回顾、检视我的人生故事。我发现,哇,有好多委屈,好多自我认同,好多“小我”在里面。

所以,那时候我会不厌其烦地跟很多人分享我的故事,不断地讲。后来,当我这些情绪都消化掉了、我不觉得自己委屈的时候,回头再看,发现那只是单纯发生的一件事情,我根本不需要用那么多情绪化的字眼和词汇去描述它。

比如,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父亲有一次把我丢在楼道里,说他不要我了。对当时的我而言,这是非常恐惧的一个经历。后来长大以后,在回顾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也曾有满腹的委屈。可是,当我一再诉说这个故事,我就慢慢地把这个受害者情结给释放掉了。而且,在彻底原谅父亲之后,我就觉得再讲这个故事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不想再当一个受害者,那种委屈的情绪已经没有了。我对这个情绪的需求消失了以后,我的头脑就不会再去编造这样的故事,我也不再有欲望去跟别人诉说这个故事,制造这样的情绪了。

所以,请你去看看自己生命中,哪些故事是你不厌其烦地一说再说的。像我自己,如果是最近发生的事,我偶尔会跟朋友说一说,说了一两次之后,我就把其中的情绪消解掉了,同时我会把责任收回到我自己身上。也就是说,这个让我委屈、对我造成伤害的事,其实我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这么做以后,当我再跟别人说起这件事时,我的那个情绪负荷——英文叫“emotional charge”——就没有那么重了,我已经不想再重复这个受害者的故事了。

请大家回顾一下,在过往的生活中,你常常诉说的故事有哪些?哪些故事在你每次跟别人说起时,其中包含着很多很多的情绪负荷?利用周末,或找个时间,一件一件地去检视它们,把那些你特别愿意跟别人说的故事,或是有一天如果你碰到我,特别愿意跟我分享的故事,都写下来。

安静地沉淀下来,检视自己的生命故事,去感受一下,哪些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是非常不公平的,对你影响巨大的,让你耿耿于怀、无法放下的,请你一件一件地把它们找出来、写下来。

唤醒练习二:学会旁观你的生命故事

请检视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当你把生命当中发生的、你特别喜欢跟别人诉说的一些事情,白纸黑字地写下来之后,我建议你隔几天再回头去看一看这些文字,看看自己在这个故事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也许是受害者,也许是加害者,也许是拯救者。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悲剧故事当中,扮演的角色几乎都脱离不了这三种。

现在,在你的故事旁边,标注一下你说这句话的底层逻辑,其中究竟隐含了什么样的情绪,是自卑、自怜,还是感到受迫害、不被爱、不被尊重、没有价值、被不公平地对待、被歧视、被怨恨,又或是你自己的嫉妒、愤怒、指责、羞愧……把这些情绪全部写出来,写在你的故事旁边。

为什么要把情绪都写出来呢?在拜伦·凯蒂老师的一次课堂上,她叫我们把故事写出来,并让我们在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把所有的情感、情绪以及受伤害的感受全部拿掉,从比较中性的旁观者的角度去读这个故事,看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记得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大家都在爆笑,因为原本被我们讲得很悲惨的故事,在这个“照妖镜”之下显得苍白无力。

比如我自己的故事。小时候父母打架,我想分开他们,但是我很矮小,根本做不到,于是我便搬把椅子到他们旁边,打算分开他们。然而,他们看我妨碍到他们打架,便又跑到另外一边去打,我就从椅子上下来,再把椅子搬到他们那边。第一次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挺可怜的,感觉这件事情给童年的我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可是,当我一再重复这个故事,并把其中受害者的感觉拿掉时,我就觉得这个故事其实还挺有意思的。我自己已经从这个故事中抽离出来,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我的父母当时很年轻,他们动手打架了,我很勇敢,去阻止他们。那种悲伤、苍凉、受害、可怜、渺小的感觉都没有了。一再这样重复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很好玩,直到最后我已经不想再讲它了。

亲爱的,这就是我想帮你达到的状态。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当中,都会有很多很悲惨的故事。跟其他人相比,童年的我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有时候,一些读者朋友会跟我分享他们的故事,一些心理咨询师会跟我分享他们来访者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真的是骇人听闻。相比电视上播的、电影上演的、新闻上说的,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要更加悲惨、残酷、暴力、血腥。你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的痛苦的事情,都真真实实地在发生。我对经历过这些悲惨事情的人,抱有极大的同理心。

每个人对事情的感受不一样,像我这种心思敏感又多愁善感的人,很多事情就会对我影响很大,比如童年的一些经历对我的伤害就很大。我虽然不能说完全了解他们的感受,但我对他们的悲悯和同情肯定不会比别人少。

很多人都有悲惨的过去,我去美国参加内在小孩工作坊的时候,听到那些美国学生分享他们童年的悲惨故事时,我都不敢分享我的童年故事了,因为跟他们的童年相比,我的童年简直像是身处天堂。也许悲惨的程度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那些故事的确都深深地伤害过我们。然而,想要疗愈我们的伤痛,我们就必须共同面对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些故事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印度的萨古鲁老师说过,这些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你所能拥有的就是今天和现在,你为什么要让过去的事情再度复活呢?过去的东西都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精力和能量,去让一个死掉的东西继续活着呢?

一个曾遭继父强暴的女孩子跟拜伦·凯蒂哭诉她的遭遇,凯蒂老师就跟她说:“你知道吗,在你这一生当中,你的继父可能强暴了你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可是,当你在脑海里反复再现这些场景时,就好比他在继续强暴你,几百次甚至几千次。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呢?”所以,我鼓励大家检视自己的过去,检视自己的故事,然后思考:为什么我不放下它们呢?继续沉迷于过去的受害情绪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也许我们觉得做一个受害者,去控诉别人,我们就可以不用为今天的状况负责。但是,快乐的秘方真的不是去指责别人,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是对自己负起责任。如果你能够找到内在的力量,对自己负责,并且想明白:我知道我的童年很悲惨,当我很小的时候,当我无能为力的时候,有能力的父母没有尽到他们的职责,他们虐待我、忽视我,让我受到了伤害。可是现在我成年了,是个大人了,我必须站起来,对我自己的生命负责。

一旦你有了这种态度,你的生命故事就会改写。这时请你重写你的生命故事。重写的时候,你的语调就已经不是带着情绪的当事人、受害者,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甚至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去重述这个故事。如果你是一个新闻记者,你在报道这些故事时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诉说呢?也许这种方式会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自己曾经经历的生命事件。

这难免会引起很多悲伤、痛苦,甚至愤怒,我希望你能够跟你内在被搅动起来的所有负面情绪好好地待在一起,创造一个空间,去包容它们,允许它们在当下存在。你可以做到吗?

唤醒练习三:放下你的生命故事,让你的生命更值得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喜欢诉说自己的故事,每次我碰到读者,他们就特别愿意跟我分享他们的生命故事。有时候在见面会上,现场有几百人,好多人想发问,可是有些人拿着麦克风就是不肯放,一直在诉说他经历的那些让他感到委屈的生命故事。

所以,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会要求你们先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然后再把这些故事包含的情绪写出来,目的是要让你们看到,你们所讲的故事下面隐藏着哪些情绪,让你们能够看清楚、感受到。同时,我还要求你们改写自己的故事,从新闻记者报道新闻的角度,从第三者的中立立场,来改写这个事件,看看这个故事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请你找一个非常知心的、嘴巴很紧的、支持你的好朋友或心理咨询师,总之就是一个你很信任的人,把这些故事分享给他们。看看你的感受还会不会像你第一次分享这个故事或写下这个故事时那么强烈,看看这个故事对你还有多少影响。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叫我们写下自己的生命故事,然后找人去诉说这个故事。他第一次叫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都很认真地跟别人诉说我们的生命故事,有些人甚至说得声泪俱下,泣不成声。第二次,他再让我们这么做,再找另一个人,跟他诉说同样的故事时,我们又把这个故事说了一遍。不过这次,大家的情绪其实已经好很多了,没有那么多的委屈和眼泪、悲伤和愤怒了,好像真的可以跳出那个故事,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但是没想到,他第三次叫我们再找个人把同样的故事说一遍。说实在的,那时候我们都已经很厌烦了,当时我心里想,他要是让我们再找第四个人去说这个故事,我可能当场就会吐出来,实在说不出来了。

其实,第一次说故事的时候,就真的有同学情绪激动得呕吐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故事真的被我们压抑了很久很久,而其中的情绪也随着那个故事被压抑下去了。当我们有机会让这些故事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也都浮上来了,我们没有办法再去阻挡它,而这些压抑很久的情绪,有时候就会通过呕吐发泄出来。当然有些人会狂哭,这也是一种发泄方法。当你把同样的故事说了三遍后,如果让你再继续说下去,你也会想吐。你会觉得:哎呀,这没什么嘛,不要再说了吧,没什么好说的。这同时也说明,你从受害情绪中解脱出来了,不想再反复去体验那些不好的感受了。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反复诉说过去那些让我们感到委屈的故事,从中获取所谓痛苦的快感,其实是一种很病态的行为。如果你有这种行为,一定要能看见,并且要修正。

比如,像我母亲这种老一辈的人,年轻的时候过得比较苦,比较卑微,所以有一肚子的委屈,她就喜欢把过去的一些事情拿出来讲,其中大多数故事里,不是她过得穷酸、被刻薄、被鄙视、被欺负,就是别人都是恶人,她很可怜,是被害的、受虐待的、不被尊重的。我相信很多母亲都是这样子。

一开始,我母亲每次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招架,而且情绪可能还会随着她的讲述起舞。后来,我学了个人成长的课程,慢慢强大起来以后,我就发现我不想听她说了,不想讨好她,情绪也不会受到她影响。我就看着她,跟她说:“妈,你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别人喝过的水倒出来给你,你都不要。你有洁癖,各种古怪的洁癖都有,可是为什么你对自己的内在,这么没有洁癖呢?这些过去的垃圾早都埋进土里了,都已经腐化了,臭气熏天的。可是你每天都要把它们挖出来,挖出来不打紧,你还要拿出来闻,拿出来咀嚼。咀嚼就算了,你还要喷向别人,让别人也闻这个臭味,这样有什么意思呢?”

我很认真地跟她沟通了这件事之后,我就发现我母亲真的改变了很多,至少她会意识到:“我又在扒垃圾了。”我并没有责怪她的意思,我只是用好奇的方式去询问她:“为什么这么有洁癖的人,对自己的内在却丝毫没有洁癖呢?!”之后她也会习惯性地诉苦、抱怨,但是因为我内在的能量非常中正,不会随她起舞,始终维护着“我不爱听这些,你最好别跟我说”的能量场,所以她常常都是点到为止。

在唤醒这个阶段,你一定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过去的生命当中把这些故事拿出来反复诉说,证明自己是委屈的、不被爱的,证明自己是受害者。

你在诉说这些故事、感受这些情绪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你觉得值得吗?如果你用这些时间欣赏一棵树,看看蓝天白云,散散步,帮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事,去锻炼身体,去学一门技艺或语言,或是去当志愿者做一些公益活动等这些积极正向的事情时,你在精神上和肉体上会不会得到更好的回报呢?

或者,你可以跟一群喜欢读书的人组成一个读书小组,共同讨论一本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这是一件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去改变的事情,决定之后,我们就要在生活中时刻警惕——当那个旧有的恶习又出现的时候,能不能阻止自己去“作”,回到自己的中心去感受当时的情况,转向正面应对。

亲爱的,让我们放下这些会带来负面感受的过去吧。让我们向前走,带着放下过去的决心,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都花在最好、最对的事情上,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

所以,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UVfdgLujdiDxI0D30JeyyrAa129U3Wulrbw9Rbr51JKilUcbrIOrxGfgtGa1g5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