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疗愈与父母的关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该为另外一个人的快乐负责。如果你能够看清楚这点,把你父母的喜怒哀乐从你沉重的肩膀上卸下来,你就成功了,你就真的切断了跟父母之间的牵缠关系。

如何疗愈与父母关系的创伤?

天下父母有无数种,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其实主要分成两种。

一种是过分亲密、没有界限感——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过度控制,导致孩子长大之后,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决定自己的人生,也无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此不得不与父母牵缠在一起。

另一种是父母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失职,没有尽到父母该尽的责任,同时也不会表达爱意,让孩子觉得很没有安全感,甚至受到很大的伤害。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以上这两种是比较极端的,当然也有很多是介于中间的,有些父母也许基本尽到了他们该尽的责任,但还是忽略了很多细节,没能给孩子需要的关注和照顾。也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予爱和关注,在孩子长大以后却拿父母的权威来控制孩子。总之,天下之大,各种父母都有。

不管怎么样,我们从父母那里往往不是得到太多就是得到太少。所以,我们就从这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出发,来了解怎么去疗愈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首先,我想跟大家再三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真的会影响我们一生,如果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不顺畅,我们心灵深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快乐。有的人即使父母双双过世了,他们觉得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不被父母纠缠了,可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父母还是有一些怨怼和失望,这些怨怼和失望就会不自觉地从潜意识被带到表意识,投射在日常生活当中。亲密伴侣、朋友、孩子,甚至是陌生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和父母之间未完成课题的牺牲品。如果我们够仔细、够勇敢、够有觉察力,去观察生命当中所有的冲突,我们会发现,它们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我们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为人子女,要想切断跟父母之间的这种牵连和纠缠,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长大成人,自己要拥有足够的内在力量,然后才能回头去看,看清父母其实也是平常人,他们不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也有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换位思考:如果在他们那种生活环境下长大,有着他们那样的性格,在生了小孩后,我们是不是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呢?

当然,我们现在有丰富的教育、心理知识,告诫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真的非常重要。所以,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我们要幸运很多。可是,那些在知识还不是那么普及、父母非常穷困或自顾不暇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受到的创伤是别人没办法理解的。理性让我们可以接受,但感性让我们觉得受伤。所以我想重申:我们必须在情绪上长大成人,才有可能去疗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的创伤。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如何才能“长大成人”?

想要修复跟父母的关系,疗愈创伤,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己长大成人。怎么样才能长大成人呢?这个过程是需要经历痛苦的。除非你天生就有一个非常理性的头脑、非常成熟的人格,否则即使你的年龄不断增长,你依旧可能是一个非常不理性的人,常常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时常觉得痛苦。

人如果在情绪上常常感受到痛苦,就难免会产生逃避的倾向,可越是逃避痛苦,就越会把自己困在一个自己构建的城堡里,让自己永远也长不大。很多“小皇帝”“小公主”就是这样产生的。我有个朋友一直都在学习个人成长,但她最近带着惭愧跟我说,有一天,她要老公陪她上阳台看月亮,老公累了不想去,她就和老公吵架吵到分房睡了一星期。她承认自己就是有公主病,明明已经五十多岁了,还希望被男人宠着、爱着。

这种人我见过很多,特别是一些男人,表面上雄赳赳气昂昂的,可是内在却住着一个弱小可怜的小男孩。为什么他们不让自己成长呢?那是因为他们不能吃苦,做不到忍辱负重,一点点的不舒服都承受不了。所以,他们受到外界困扰的概率就很大,外在的人、事、物常常就会激起他们内心的烦恼,然后他们就希望去处理外在的人、事、物,却不去学习看待自己的内心,也不去学习和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在一起。如此一来,他们在情绪上还是一个孩童,永远没有办法长大。

如果你在情绪上还是一个孩童,你如何用成熟的眼光看你的父母呢?显然你看待父母的眼光就是孩子的眼光,觉得父母崇高伟大,给我们生命、给我们安全、给我们温暖、给我们食物,而且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如果有不对的地方,那都是因为我们不够好。问题就在这里,后来的“成人孩童”——就是身体已经长大了,内在却是个孩童的人,他们有了一定的认知,会认为父母没有做好他们该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对父母有很多很多怨怼。

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组合。“成人孩童”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完全信任父母了,但是在情感上,他们还是希望父母继续帮助、支持自己,如果父母没有能力做到,那就是父母的不对。

可是,世界上有很多爱无能的人,也许他们刚好就是你的父母。对于这些爱无能的人,我们要求他们给我们爱,就像是要求猫像狗一样汪汪叫,狗像猫一样喵喵叫,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如果向一个爱无能的人要求爱,那真的是缘木求鱼、徒劳无功。

想一想:你的父母是不是爱无能的人?他们能给你想要的东西吗?在他们的世界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能力付出爱吗?如果你在情绪上是个成熟的人,你就会看到他们只是给你生命的人,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爱的能力,所以没有办法满足你爱的需求。现在你是一个成年人了,可能也有家庭了,有爱你的人,也有你爱的人,你其实是不缺爱的,童年的遗憾就让它过去吧,你可以原谅这样的父母,不需要他们来爱你。

亲爱的,如果你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那你就能够真正地疗愈和父母的关系了。

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形就是,有一些非常不称职、特别糟糕的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在身体上、语言上、行为上伤害孩子。这种父母有的年纪大了以后会有悔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想要改变,这个时候就看孩子内在的成熟度能不能让他去原谅他们。

也有一些父母到老了还是没有丝毫悔意,无法对孩子表达善意。我并不建议每个孩子都去原谅这样的父母,但是你的心里要真正能够跟他们切割开来,接受他们就是这样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考虑清楚到底还需不需要他们的爱。你必须很诚实地问自己:“我现在都成年了,我真的还需要父母爱我吗?”如果你能够坦诚地面对这个问题,而且答案是“我不需要他们爱我”,那恭喜你,你成熟了。

长大成人后,我们还需要父母的爱吗?

父母的爱还是成年人的必需品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为什么呢?我们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爱我们,是因为如果他们不爱我们,我们可能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失去了关爱,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可是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对我们来说,父母的爱其实已经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了。

我说过,疗愈与父母的关系,第一步就是不再要求父母对你认可、赞赏。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就相当了不起了。看见自己如何习惯性地讨好父母,你同时也会把这种惯性带到日常生活中,去讨好每一个人。如果你小时候就是用这种方式去取悦父母,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那么在你生命的其他领域中,你很可能也在不断创造相同的模式。所以,你必须看到这个惯性,然后放下,告诉自己:我不需要父母的认可,我更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我自己也可以活得很好,我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安身立命,我可以认可我自己。当我们都回到自己的内心找到这种感觉,我们就能真正地强大了。

进一步讲,你不需要父母的爱了,这是事实。我们长大了,可是我们还是像小时候一样,习惯性地去索求父母的关爱。父母让我们失望透顶的时候,我们会把这种情感需求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孩子,或者是朋友身上,祈求他们的认同,希望我们的各种“关系户”都爱我们。但是事实上,越是缺爱的人,越是难以得到爱,真正的爱只会降临在那些不缺爱的人身上。

如果因为缺爱而去寻找爱,希望你生命中的“关系户”都能够来爱你,这种情况下,你没有办法体会到别人爱你的方式(因为你坚持体会自己被爱的方式),你会越发感觉到自己不被爱。

这是非常可悲的。所以,我们要看清楚自己的这个模式,并能够改变它,告诉自己:其实我真的不需要父母的爱,我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

在与父母的关系的修行中,最高境界是“我不需要让父母快乐”。我已经尽力去做到我分内该做的事,如果父母还是不高兴,或是要损害我的利益才能让他们高兴,我可以放下让父母快乐的这个责任。这就进入了我们要说的另外一个极端情况,那就是父母为什么在我们成年之后还能够控制我们。

在长大成人以后,我们的很多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婚嫁,都还是要听从父母的,受父母的管制。为什么?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希望取悦父母,因为我们受不了父母痛苦,我们觉得应该让父母快乐。父母年轻的时候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我们养大,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就应该去好好孝顺父母,让他们快乐。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该为另外一个人的快乐负责。如果你能够看清楚这点,把你父母的喜怒哀乐从你沉重的肩膀上卸下来,你就成功了,你就真的切断了跟父母的牵缠关系。

我能不能做到不要求父母赞同认可?我能不能做到不要求父母爱我?我能不能做到接受父母不快乐?如果能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并真正做到,那么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无比强大的人,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才能把我们的快乐反馈给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

如何面对父母的过度关切?

当父母对你过度关切、过度控制的时候,你该怎样面对他们呢?

我的父母非常疼爱我,可是他们太把重心放在我身上,对我也加诸了太多期待,让我觉得负担非常沉重。学习个人成长以后,我不断累积自己内在的力量,渐渐地放下了很多我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逐渐就走出了跟他们牵缠的模式。

这当中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当你跟父母划清界限的时候,要学会跟自己内在产生的那个羞愧感共处,因为这是“断奶”最重要的一步。

当你拒绝父母的一些过分的要求,适度地把父母推回到他们该有的位置,或是狠心地跟他们分开住,把他们送回老家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非常愧疚。当这种愧疚感上来的时候,你就知道你收到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你把父母的喜怒哀乐背在身上了。

把父母的喜怒哀乐背在身上,是永远不会带来双赢局面的,双方都会感到负担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痛苦,彼此纠缠不清。

我有一个朋友就曾经跟他年事很高的父母说:“我们家遗传高寿的基因这么好,你们两个要是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很久的话,我这一辈子可能都毁了。”他很有勇气,敢跟父母说这么狠的话,可是他还是没有办法把父母送回老家去。他父母跟他在大城市里一起生活,对他生活的各方面进行干涉打扰,但他觉得父母辛苦养育他长大成人,所以对父母有那么一份不忍。他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但是没有一个像他这样承担起照顾高需求父母的责任。他的婚姻一团糟,四十多岁,单身,没有小孩,事业起起伏伏,情绪也很不稳定。

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我们必须学会跟父母拉开距离,这对双方都有益处。我在巴厘岛一个阿育吠陀排毒中心养生的时候,碰到了一对美国夫妻,他们给我讲了他们的故事。这对夫妻是做电视节目的,他们从美国华盛顿来到亚洲,买的是单程票,基本上是不打算回去了。

其实,这对夫妻中的妻子,她父亲在不到一年前突然中风过世了,她的母亲一直没有办法从失去爱人的伤痛里走出来,于是她就把母亲接到家里,跟他们共同生活了一年。据她说,因为她母亲是一个非常难缠、充满恐惧、非常负面的人,时时散布负面能量,所以她跟老公的日子过得非常辛苦,她已经快崩溃了。另外,她也觉得实在不喜欢美国的生活,所以就下定决心离开美国,把她77岁的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每天她母亲可能要开车去超市买东西,自己做饭吃。她离开美国的时候也邀请母亲到巴厘岛来看他们,不过因为害怕坐飞机,因为害怕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以及其他各种顾虑,她母亲没有答应。

当她这样跟我说的时候,我由衷地赞美她,她能够离开母亲寻求自己的幸福,真的很了不起。她告诉我,她也挣扎、痛苦了很久,最后觉得与其他们三个人一起痛苦,不如两个人快乐。所以,她就把母亲留在美国,自己和丈夫来到亚洲,重温他们的蜜月旅行。

在这个妻子身上,你可以看到她其实非常关心她的母亲,父亲过世以后,她也为母亲做了很多事情。我觉得她最后说得对,与其三个人痛苦,不如两个人快乐。

当然,她可能时时刻刻要面对思念母亲、牵挂母亲的这种愧疚,只是她学会了跟它共处,她才能够在行动上做出这么明智的抉择。

成为临在的观察者,从情绪的旋涡中跳脱出来

印度萨古鲁老师曾说,如果我们沉溺在自己的情绪当中,就像被困在交通堵塞的车子里,会感到非常焦虑、不耐烦、挫败,情绪当然不会好。但面对同样的交通堵塞,如果你是站在山上或在远处的高楼上,那么你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你可以看到,虽然那边塞车塞得很严重,车子都动不了,但是因为你自己没有身在其中,所以很容易跳脱出来。

我们越是沉浸在我们的困境和负面情绪里,就越是不能自拔。我们就会以受害者的身份、受害者的感受,不断地去跟别人诉说这些困境和情绪。而这样的行为又会助长我们自怨自艾的情绪,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在生活当中,大家多多少少会在某个时刻灵光一现,看到自己的真面目,比如你会听见脑袋里有声音跟你说话。不要以为这是精神有问题,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脑袋都会“说话”。它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全都贴上标签,比如我面前有一棵树,我就会说这棵树真高,或是它叶子真绿,忍不住要做一番评论。其实这棵树就是树,当我为它贴标签的时候,我已经跟它隔绝开来了。

我应该只是去感受这棵树,而不是听从脑袋里的声音给它贴标签。不过,既然我们能够辨别出自己脑袋里有一个声音,那究竟是什么东西辨别的呢?其实那就是一个观察者的意识临在。也就是说,在电光石火之间,我们是可以感觉到有一个观察者存在于“我”之外的。

大家在生活当中应该不断地去看见,自己其实就是一名演员,在演出一个剧本而已。这个看见、这个观察者,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成长的标的物。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能够跟这个观察者同在,我们就能够从交通拥堵的车流中跳脱出来,在高处看着底下堵车的情形,而不会深陷在里面了。

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比如讲一个你小时候的悲惨故事,当然是跟你父母有关的:父母怎么亏待了你、怎么对你不好,让你耿耿于怀,长大之后跟别人说起来,还是会愤愤不平,觉得特别委屈,很多负面情绪都会被这个故事和它的情境带起来。

现在我请你试着找一个人,或者是对着你的书桌,对着书桌上的一个摆设,比如台灯或任何其他一个东西,讲述这个故事。

讲完了以后请你再把这个故事说一遍。

当你再次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希望你用观察者的临在感觉来说,带着一种远远望着堵车的那种感受来述说你小时候经历过的这个悲惨故事。试着从当初的感觉中跳脱出来,就像在描述别人的故事那样诉说这个故事。

把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情讲述出来,把其中的感受带起来,无论是让你觉得愤恨难平的,觉得很受伤、极端恐惧的,还是觉得没有安全感、不被爱、不被公平对待、委屈的,不管这个感受是什么,要维持观察者的临在状态,看着自己重复述说这个故事的过程,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个故事当中、从这个负面情绪的包围当中跳脱出来,用一种更理性的态度去回顾整件事情。

你会用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吗?

每次我们谈到各种关系的时候,重点其实都还在我们自己身上,跟对方是无关的。比如我儿子和他爸爸,他爸爸是个非常爱说教的人。其实,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并不想听父母说道理,他们只想感受父母的支持和爱,希望父母认可他们做的事情,给他们一些赞美和鼓励,这就足够了。

我儿子的爸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没有给予孩子想要的东西,反而每次看到孩子,就想要教训孩子,教孩子怎么样能够做得更好。他自己内在其实是不安稳、不舒服的。对于自己作为父亲这个角色,他也有一定的期待和负担,所以看到孩子就会想去修正他们。

我女儿就不理他这一套,所以他看到女儿的时候就不太说教,因为我女儿的能量对她爸爸是封闭的,她基本上不接受、不回应。她不开放,即使她爸爸对她说教,也不会说很久,慢慢也就不太说了。但是对儿子,他每次说教的时候,都会引起儿子的反应。就像丢一根带着钩子的绳索去钩儿子,儿子同样也伸出了钩子,因为他想要爸爸的认同、支持和爱,于是就被他爸爸钩上了,两人的能量就有了牵缠,实现了交换。

爸爸觉得有钩子回钩很过瘾,于是每次看到儿子就忍不住要说教,然后两个人就开始吵架。后来我教儿子淡定地接纳他爸爸的说教,不予回应。其实只要你不回应,对方越说越没劲儿,久而久之也就停下来了。这种情况下,正面对抗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没有办法改变对方。

亲子关系有一个很好玩的现象,比如我的父母,虽然他们给我很多爱,但对我的管控也很严,我自己有两个小孩以后,我会反其道而行之,尽量不像我父母那样去控制他们,我会给他们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空间和界限。

然而很多时候,我还是会无意识地用我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尤其是在双方有冲突的时候。我跟我母亲的关系是比较难相处也比较难修复的,所以我跟我女儿的冲突也比较多。而我跟儿子之间,能量交换比较通畅,吵完架之后很快就能够和好。我跟女儿就算不吵架,能量交换也没有那么通畅。

女儿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用我母亲对待我的方式对待她,因为某件事她屡教不改,我就告诉她:“你就当没我这个妈妈,咱们以后不要来往了。”这是我母亲以前对待我的方式,在平常意识清醒的时候,我是不会这样对女儿的。可是当她惹我生气时,我就进入了一个无意识的模式,不经意间就把母亲对待我的方式拿来对待她。

当你处在亲子关系的疗愈阶段时,你父母跟你的关系里,有没有一些你非常痛恨、厌恶的父母对待你的行为呢?如果有的话,我们要先去诚实面对,告诉自己这可能也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愿意放下并且修正,同时原谅父母。

父母也是人,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已经在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了,所以我不去责怪他们,我承担起自己快乐幸福的责任,我原谅他们并且对那种方式释怀。但是,我不要用父母亲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了。这么做的前提就是:你一定要原谅并且放下,否则,你的表意识看起来是在指责这种行为,但是潜意识会不知不觉地效仿他们,把他们的行为复制在你的孩子身上。

希望你今后在亲子关系上,能够有比较清醒明确的意识。当你看到自己居然也以你最讨厌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时候,你能够立刻惊醒过来并做出修正。这样的话,你的亲子关系就能够改善很多。 vvapm32MfIqQH7r1O7LtvFozY2ThK213XZ111j+0uX6oVhQWfAk+xt82Cqt6qy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