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朱陆异同

王阳明回到绍兴,在会稽山上的阳明洞搭了个房子,摒弃俗务,专心修炼导引术。

这是一种神秘的养生术。据传,王阳明由于长期在洞中修炼,获得了先知先觉的能力。

一日,阳明在洞中静坐,几个朋友来访,还没到山门,就看见他的仆人前来迎接。众人惊愕不已,都以为王阳明快得道成仙了。

阳明在会稽山留下许多诗作,比如“池边一坐即三日,忽见岩头碧树红”“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他一度想就这么神超形越,世外悠悠隔人间了。然而,就在他准备挥刀斩断俗念,了却尘缘,魂归自然的刹那,一个念头蓦地在脑海中闪现:我能舍弃一切,但我终究无法割舍亲情。

王阳明毕竟是读孔孟之书长大的,深知天伦不可违。而且,即使在远离庙堂的山水之间,依然有“夜拥苍崖卧丹洞,山中亦自有王公”的诗句,可见其终究不忘“王公”。

这种矛盾的心态可以解释心学为什么被人看作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把儒和道简单理解为入世和出世是片面的,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道家也不是简单地跑到山里躲起来修道。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不妄为。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因为每个人都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目标不能实现的纠结中,这就需要时刻调整心态。老子肯定追求目标,但同时强调行动不要刻意、做作,心态要自然,学会主动放弃不可能改变的事物。

心学里权变的智慧即来源于此。

其实,陶渊明的一句诗很好地诠释了道家思想,那就是: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山野的未必是修道之人,人境才是重点。

第二年,王阳明移居西湖,心情渐好,复思用世。他听说虎跑寺有一个僧人闭关三年,不语不视,觉得不可思议,便登门拜访。

和尚果然如泥塑一般,岿然不动。阳明想试他一下,大喝道:“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和尚被吓得跳了起来,睁开眼同他交谈。

阳明问他家里情况,和尚说还有一个老母亲在。阳明又问了一个刁钻的问题:“想念母亲吗?”和尚愣了愣,道:“无法不想。”

王阳明笑了,给他讲了一番“爱亲本性”的道理,听得和尚眼泪哗哗地淌,价值观发生了剧变,哭着谢过阳明,收拾行李回家去了。

阳明也回到北京,销了假继续当他的刑部主事。

不久,机会来了。小有名气的王阳明被派到山东主持乡试。

齐鲁之地,圣人之乡,又是选拔人才的工作,王阳明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

于是,山东考生集体抓狂了。

当他们拿到试卷时,发现第一题的题目是“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这是孔子的话,意为:大臣嘛,用道义侍奉君主,行不通就辞职。

放在明朝,这句话很犯忌。因为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周天子根本没人理,八佾舞于庭是家常便饭,僭礼之事随处可见。那么,诸侯都不遵循人臣之礼了,底下的贵族还有对其死谏到底的必要吗?

到了战国,形势每况愈下,孟子愤怒了,骂骂咧咧道: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路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由此可见,儒家的原教旨是反对愚忠的,归纳起来就是: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因此,朱元璋反感孟子,派人删节《孟子》一书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民贵君轻”也就过过嘴瘾罢了,你还很傻很天真地把它当真了?

然而,王阳明首场就出这样的题是颇具深意的。

对比理学代表朱熹和心学代表陆九渊不难发现,理学的要求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外在事物归纳总结得多了,经验值攒够,你就升级了。

那么,这种从外向内的修身路数到底有什么问题?

很简单,因为格到什么程度才能升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心与理无法合一的问题。你就是说破了嘴,也有人当耳旁风,心与理终判为二。

于是,朱熹自认为很扎实的学问在陆九渊看来都是虚的。九渊早就说了,小朱啊,你那套理论是“歧出和假借”,支离而空洞,是“道问学”,于身心性命无关,最多也就成个专家学者,对学术文化有所贡献,而跟道德践履、成圣成贤没什么关系。

陆九渊认为成圣之学是内在的感悟,是人格的完成和践履,由内而外,达到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而与知识多寡、学问深浅并无直接关系,这也是后来王阳明“人人皆可成圣”的由来。

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朱陆之争从“鹅湖之会” 始,终二人一生。几百年后,理学因官方的吹捧而成为显学,但问题终究慢慢显现出来。 UFNeAc9e4gQ3YZ4tAFJh38eGbLv1bxQS9160Nd0AAQmvhH5MyAmXOQw26Di06d6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