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

佛教得以三字概之,曰戒、定、慧。罗什空宗,与《十诵律》并传中土, (罗什在西域,已学《十诵》;非因来中华从 事翻译,始与《十诵》发生关系也。) 事属偶然;觉贤则译有《僧祇律》;二派所传,在戒律上自生派别。虽《僧祇律》之传播,不如《十诵律》之广;然迄至南北朝中叶,传播中土者,以此二律为主;而《十诵律》则流行南北,压倒诸律。先是罗什学《十诵》于卑摩罗叉,卑摩罗叉之来华也,在罗什后;卑摩罗叉既到长安,更游历南方荆州各地,专事《弘宣》《十诵》;《十诵》传播若斯之盛者,卑摩罗叉一人之力也。 (或谓翻泽《十诵》,与慧远有关;故以庐山势力, 传《十诵》于南方;其说亦有理由。) 慧猷 (或作昙猷) 在江陵辛寺,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僧业从罗什学《十诵》;姚秦之末,关中扰乱;僧业乃返吴,传布《十诵》;慧观,亦其流亚也;余如慧询 (罗什弟子) 、僧璩 (僧业弟 子) 、僧隐等辈,《十诵》律匠,继续出世。当是时,《十诵》《僧祇》二律外,《四分律》《五分律》,虽已译出;终不敌《十诵》之盛;如道俨所著之《决正四部毗尼论》,意欲融会四部,迄未广行;即其例也。齐梁之际,撰著《出三藏记》《弘明集》《释迦谱》之僧祐律师,实乃《十诵》名匠。慧皎所撰《高僧传论》,则曰:“虽复诸部皆传,而《十诵》一本,最盛东国;以昔卑摩罗叉律师,本西土元匠;来入关中,及往荆陕,皆宣通《十诵》,盛见崇录;昙猷亲承音旨,僧业继踵,弘化其间,璩、俨、隐、营等,并祖述猷业,列奇宋代。” [所指璩、俨、隐、营,不仅就《十诵》而言;乃就 传律者而广言之,盖道俨立四部融会说,营(即道营)乃《僧 祇律》学者;二人固不以《十诵律》擅名也。] 道宣所撰《续高僧传论》,则曰:“自律藏久分,初通东夏,则萨婆多《十诵》一本,最广弘持;实由青目律师,敷扬晋世,庐山慧远,赞击成宗。”此盖述《十诵》盛行之所由来也。 (青目律师, 即卑摩罗叉 。)

《僧祇律》之传播,虽不如《十诵律》之广;但南北朝中叶,《四分律》渐行于北方;《僧祇律》专行于关中。自洪遵律师入关中,大唱《四分律》,《僧祇律》势力渐微;降及唐世,《四分律》遂压倒其他诸律矣。盖《四分律》,乃佛陀耶舍在长安所译,其时其地,俱与《十诵律》同;佛陀耶舍后返罽宾,继承宣布者无人,致《四分律》久不行于世。然古来相传讲敷学习,乃至受戒羯磨,皆以《四分律》作法为之;后之学者,谓《四分律》缘深于中国者,其此之谓欤?或云四分律之昌大,端赖慧光僧统之力;慧光属觉贤华严教系;所谓觉贤系统,与罗什系统之戒律,犹如《四分律》与《十诵律》,立于相对地位;此则近于附会也。

慧光,北魏末叶人也;弟子众多,以道云、道晖为最著。道云著《四分疏》九卷,专务弘律;道晖约之为七卷。名僧如昙隐、洪理、慧远皆出其门。其从道云、道晖学律者,洪遵也;当关中专行《僧祇律》之际,洪遵独说《四分律》;《续高僧传》评为“开导《四分》,一人而已;迄至于今,《僧祇》绝唱”;其推崇可谓至矣。道云之下有道洪,道洪之下有智首。智首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为《四分律》筑一大基础。《续高僧传》有曰:“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之文;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去取,轻重互而裁断;首乃衔慨披括,往往发蒙;商略古今,具陈人世;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再敞殊文,统疏异术;群律见翻四百余卷;因循讲解,由来一乱;今并括其同异,定其废立。” (文中法正,指昙无德所译 之《四分律》而言。) 观此,足知本书之价值矣。《四分律》既若斯,慧光以后,遂与华严系统并兴,而渐盛于北方矣。

次述禅定之概要:禅定语义甚广,自数息观以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之类悉谓之禅定。古称安世高长于禅,道安继之,最推崇世高;此禅即指此类之禅,称曰禅数之学。今据《经录》所载已译之禅数经典,列之于下:(名旁加○者,藏中现存之记号;加△者,恐有重译之记号。经名下括弧内数字,为所译次数。)

安般系音译,梵语阿那波那,即数息观。此经吴康僧会注释之;今藏中现存之本有此注;唯本文与注,混杂难辨,未易得其真意。康僧会注《安般》序文云:“会见南阳韩林、颖川文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余从之请问,规同矩合,义无乖异;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所传,不敢自由也。”

以上所列书目乃援据《经录》者,是否有误?殊难明确。但刘宋以前所译《禅经》,名目繁多,于此可见矣。

前所列诸典中:今更就其现存者为之分类,如《大安般》《禅行法想》《三十七品》《内身观》《治禅病法》,此五部,可属于小乘;如《呵欲》《法观》《达摩多罗》《禅秘要法》《坐禅三昧》《禅法要解》《思唯略要法》《五门禅》,此八部,可属于大乘。但此种区别,不得谓之严密;盖我国译经初期,决不在此诸典之中,立大乘、小乘之区别也。 (向来之分类 者,以《禅秘要法经》〔罗什译〕属于小乘,未免大误。本经 第十一《白骨流光观》下有言曰:“佛说诸法,无来无去;一 切性相,皆亦空寂,诸佛如来,是解脱身;解脱身者,则是真如;真如法中,无见无得。”细味其言,其理自见。)

按上列禅经属于小乘者,乃安世高所译;卷册极少,或说明三十七品,或述五停心、四念处诸观;俱排列数字,故称为禅数之学;至于《达摩多罗禅经》《坐禅三昧经》,属于大乘;故称为菩萨禅。 (《达摩多罗禅经》,向来称为菩萨禅, 但事实内容,均不类大乘。) 其说大乘禅观者,以《思唯略要法》最易明了;此书谓初入禅解法空者,应先修诸观。试举其例于次:“佛在恒水边坐禅。有一多闻比丘,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佛言:‘取恒河水中小石,以君迟水净洗。’比丘如教。佛问:‘恒河水多?君迟水多?’答:‘不可为喻也。’佛言:‘不以指洗,虽多无用也。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法也。’”此即言多闻无益,当先修观以除心垢;否则不能离于迷惑。

第一、四无量观法 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即以爱念一切众生视为平等而救济之,为其观法;于亲,于怨,于非亲非怨三种人,毫无间隔;于一切众生,忍辱不瞋,谓之众生忍;进而得法忍;法忍云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是也;能信受是法忍,则谓之无生忍。四无量心中之慈悲喜舍四心:慈心者,与众生以乐之心也;悲心者,拔众生之苦之心也;喜心者,见众生之离苦得乐,相与共喜之同情心也;舍心者,于一切众生,无爱憎之分别,一视同仁,达于同体之谓也。

第二、不净观法 贪欲、瞋恚、愚痴三者,迷之根本也;欲断贪欲,则观我身不净可厌;贪欲既去,则瞋恚愚痴,自随之而去;例如破竹,初节最难。

第三、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去吾身皮血筋肉,而观骨骨相拄成一骨人;既见骨人,当观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线穿珠。复观外人之身,一切如是。此观可入初禅。

第四、观佛三昧法 此即念佛观之初步;盖众生罪恶,自过去世以来,积罪重重;初入禅定,若有困难时,则诚心念佛,当为佛所护念,心自不乱。所谓:“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诸余恶法,不来搅乱。”即此意也。其观佛法,先就佛像自顶至足、自足至顶观之;终至闭目开目,常了然如见像在眼前而修行之。

第五、生身观法 此法,较前之念佛观更进一层;前所观者为佛像,此则观佛之生身,如观佛坐菩提树下成道;或鹿野园之初转法轮;或灵山会上,为大众说般若法诸状态;是也。

第六、法身观法 此为观佛之功德;既于空中见佛之生身,当因生身观内法身;法身云者,对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诸无形之力以为观者也。观生身而后观法身,譬如先念金瓶,而后念瓶内之摩尼宝珠也。

第七、十方诸佛观法 先观东方,廓然明净,无山无河,唯见一佛,结跏跌坐,举手说法;一佛化十佛,十佛遂化百千佛,无数佛;现其微妙之相,光光相接。更自东南、而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上下方,顺次环观;终见十方八面皆佛。闻佛说法,疑网尽消,得无生忍;若宿罪深者,不获见诸佛时;须一日一夜六时忏悔、随喜、劝请,当能见之。

第八、观无量寿佛法 愿往生无量寿佛之极乐国者,修此无量寿佛观。其修法,依利根钝根而有区别:利根之人,先观空中大放光明,晃然于空净之中,得见无量寿佛;钝根之人,则观人额上除去皮肉之赤骨;复观此骨一方寸中,变为纯白,洁如珂雪;更观其身体,总成白骨,亦洁如珂雪;且观其骨身成琉璃光色,此琉璃骨身,放白光,光明遍满世界;光明之外,不见一物;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如紫金山,西向结跏趺坐。

第九、诸法实相观法 一切诸法,皆因缘所生,毕竟空相;以此为观,谓之甚深清净观;对此空之诸法,虽起种种烦恼;但烦恼不由内生,由外缘而起;烦恼亦不由外起,盖所谓外者,元来空相也;求诸内外,则烦恼不过迷影而已;此观名之曰淫怒痴实相观;淫怒痴即贪瞋痴;三毒无相,故名之曰实相;精心思唯,了得实相本不生者,名得无生法忍。此诸法实相观,亦与前观无量寿佛法欲生极乐国者所观相同;故云“观诸法毕竟空相;于众生常兴大悲;所有善本,尽以回向;愿生无量寿佛国,便得往生”是也。

第十、法华三昧观法 此以《法华经·见宝塔品》为观者。所说释迦佛与多宝如来坐七宝塔中;以十方分身化佛,遍满众生国土之中;欲证实法;出其舌相;音声遍满十方世界,宣说《法华经》,唯一大乘,无二无三,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者,即得禅定;名曰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华经》。

又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分为上下卷:上卷分为五门 (五 门《禅经要用法》所列五门,盖即此也) :第一、治贪法门; (淫欲多者,用不净观。) 第二、治瞋恚法门; (瞋恚偏多者, 用慈心法门,即慈悲观。) 第三、治愚痴法门; (愚痴偏多者, 用思唯法门,即因缘观。) 第四、治思觉法门; (思觉偏多者, 用阿那般那三昧法门,即数息观。) 第五、治等分法门; (治等 分行及重罪者,用念佛三昧,即念佛观。) 下卷说明色界; (初 禅、二禅、三禅、四禅。) 进说四念止观; (即四念处观,谓观 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 暖法; (常勤精 进;诸烦恼如薪,以无漏智火烧之,名为暖法。) 顶法; (从暖 更进向上,能除种种苦患及老病死,名顶法;亦名顶善根。) 忍法; (更勤精进,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于心能忍,不悔 不退,是名忍法;亦名忍善根。) 世间第一法; (言在世间禅中 为第一也。) 更以法忍、法智、比忍、比智,自初心至十五心为断道; (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中心忍受,名苦法忍, 由是生智名苦法智,更有苦比忍,苦比智;苦是四谛之一,每 谛有法忍、法智、比忍、比智四心,共十六心,在十五心能断诸 烦恼,故云断道。) 以十六心为须陀般那; (须陀洹,即小乘初 果。) 又就息忌陀伽迷, (斯陀含,即小乘二果。) 阿那伽迷, (阿那含,即小乘三果。) 阿罗汉 (即小乘四果), 详加说明,进及辟支佛与佛。再明十方三世诸佛之生身观,佛之功德智解观 (此即念佛三昧), 并举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阿那波那观 (数息观) ;最后说明生忍、柔顺法忍、无生法忍三种;以悟诸法实相者,为无生法忍;所谓诸法实相云者,乃龙树系之口吻,即“非有常,非无常,非乐非不乐,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无神”,及“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非有非无,不受不著,言说悉灭,心行处断”之说是也。

《禅法要解》所说,与《坐禅三昧经》大体相同。罗什谈禅经典,当以《坐禅三昧经》为最完备。但《坐禅三昧经》非出于罗什一人之手,乃其弟子僧睿续成者;合读全文,前后颇有重复混杂之处。僧睿序文,曾载此事;兹将《出三藏记》所引僧睿序文,列之于下:

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 (此经最初有四十三偈〔即 究摩罗罗陀所造四句一偈之赞文〕又长行文说明五门,前已 述之矣;五门之中,思觉法门所举三种之粗思觉,三种之细 思觉,此六觉应除之;尚有偈文,即马鸣六觉中偈也;又此 经最后有马鸣所造二十偈;五门之中,前三门为僧伽罗叉之 说,数息观之六觉,为诸论师之说。总之此书,乃集究摩罗 罗陀、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 鸣诸论师之说而成,据此序文,可以知矣。)

且序文又曰:

究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常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出此经后,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求检校,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毫,将有千里之降;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正既备,无间然矣。

由此观之,此经源流,可以知矣。罗什所传之禅,次章另述之。其在南方译禅经者,觉贤也;试先述觉贤之禅。

传载觉贤生于北天竺那呵利城;其先世迦毗罗人,祖达摩提婆,迁北天竺;父达摩修耶利,觉贤幼即丧父,往罽宾学佛教;其师佛大先,大禅师也;觉贤从之,专习禅法。故《达摩多罗禅经》序,有“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之语。 (《达摩多罗禅经》,以禅法之传统自大迦叶, 阿难、末田地、舍那婆斯、优波崛、婆须密、僧伽罗叉、达 摩多罗,乃至不若密罗云 。)觉贤居罽宾时,西凉智严适至;亦随佛大先于摩天陀罗精舍传受禅法;其还也,发愿欲聘印度人,弘宣禅法于中土:众乃推觉贤膺斯职;遂偕智严来华传禅法。故觉贤之居长安也,专务弘禅;往庐山后,应慧远之请,主译禅数诸经。

觉贤所译诸经,以禅为其本色。所译禅数经典之尚存者,则有《达摩多罗禅经》,此经题为《达摩多罗禅经》,然实根据佛大先、达摩多罗二人之说,有慧远序文可证;兹列于下: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

由是观之,此经自二道四义之区别,以至阴观、界观,迄十二因缘观,皆佛大先之说也;达摩多罗则传如(平等)色(差别)平等之观;佛大先之教人也,由浅而深,使人奥理;就此经所说可以见之;故宜名为佛大先禅经,方为适当。 (《萨婆多部记目录》,以佛驮先为第五十二祖,以达摩达 罗菩萨为第五十三祖。一说第四十九祖佛大先,第五十祖昙 摩多罗。是佛大先在达摩多罗之前之明证。又慧观《不净观经 序》,有“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之语。是指此二人 同时矣。就佛陀斯那而言,宁谓富若密多罗富若多罗为罽宾第 一第二教主,佛陀斯那为第三教主较为妥善 。)《达摩多罗禅经》所明诸禅,可分三观:一为安那般那观,二为不净观,三为界观。此三观中:安那般那观分作方便道、胜道二大段; (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稳。谓二甘露门: 各有二道。一曰方便道,二曰胜道,即此 。)方便道区别为四种:即退分、住分、升进分、决定分是也; (序文所谓释四义 者即此) 胜道亦有此四区别;不净观亦分退、住、升进、决定四段;界观 (地、水、火、风、空、识) 则不立此区别。以上皆偈文;其次之四观,则以长行述之。所谓四观者,即四无量三昧、阴观 (五阴。)、 入观 (六入,即六处)、 十二因缘观,是也。据上所列各目而研究之:《达摩多罗禅经》所说观法,其大体可推而知矣。

觉贤之来华也,以传布禅法为专务;其于佛教理论的教义,关系不深;盖其学之本源出于罽宾,而罽宾实为小乘教之中心也。《出三藏记》中《萨婆多部记目录》,则称为“长安城内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陀罗” (齐公寺或系觉贤在长安时 所居之寺) ,有疑其专传有部宗者,此但就其所传禅法而言。若就其与罗什问答情形推之,似非纯然有部系统中人;证之慧远序文,可无疑义。即以其所译经典观之,律则有《僧祇律》;经则有《华严经》;此种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关系重大;即对于罗什所传成一教系,认为一大潮流之发源者,不可谓为非偶然也。反之,罗什所传者,系龙树系教义;自空无相之根本义,弘布中土以来,本固枝荣,终能在中国佛教上发展庞大势力。故自罗什系统所发展之重要教义,则有二大宗:即天台宗、禅宗是也。 JzmICfdImD0PKQ76yfWYNy1ICzvS2Nm2NIb0nKqqLEd2sjrNsdOO/dmdxwjg7I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