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分别对柳州市土地开发利用战略的基础情况与形势、生态用地和耕地保护、产业用地统筹发展、城镇土地立体空间开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地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和相应的战略设计,论述了配套实施的保障措施,并探索了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改革路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柳州市土地开发利用战略总设计(在章节结构安排上,本书将这一部分放在四个战略之前)。
本书分析了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现状和目标,在国家、区域和市域层面上阐述了柳州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从目标执行情况、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实施适宜性等方面对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实施评价。
结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的背景与形势,本书从客观上剖析了柳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状况,探讨了柳州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水土资源支持系统、生态环境支持系统、社会环境支持系统与经济技术支持系统四方面,评价了柳州市各区县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利用生态足迹法,对柳州市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近年来柳州市生态赤字趋势,为解决耕地锐减、资源短缺等问题,实现柳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根据柳州市生态用地和耕地占补平衡现状,设计了柳州市生态用地保护战略和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
本书在国家、区域和市域三个层面上分析了产业用地统筹发展的背景和形势,描述了柳州市产业用地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产业用地供给潜力和需求潜力进行预测,探索柳州市产业用地供需平衡之道,实现对各类产业用地数量、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配;从产业用地空间拓展驱动力、空间拓展限制性因素的分析入手,研究柳州市产业用地空间拓展的方向;以阳和工业园区为例对产业用地整合潜力和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工业园区产业规模集聚现状的基础上,测算了产业用地的整合潜力,研究了产业用地整合布局,并在对柳州产业用地循环可行性、集约利用标准进行探索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先进经验,对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通过分析产业用地供需平衡、空间拓展潜力和土地整合、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制定了柳州市产业用地供需平衡、空间拓展和产业用地整合集约利用的战略。
本书分析了我国城镇土地立体空间开发的背景、形势和城镇土地立体空间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城镇土地立体空间的开发经验;通过界定城镇土地立体空间开发潜力的概念,阐述城镇土地立体空间开发潜力的目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或数字地形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了数字立体空间潜力模型,对柳州市城镇土地立体空间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利用威廉姆森的治理结构光谱对柳州市中心城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应当确立市场主导型路径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土地立体空间开发利用;通过对柳州市土地立体空间开发潜力进行评价,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稳定和节约集约,空间开发和实际需求三个方面的协调入手,构建城镇土地立体空间开发战略。
本书结合土地综合利用的背景和形势,客观论述柳州市少数民族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大竹村的集中安置搬迁模式、程村乡大树村的低丘缓坡地的开发利用模式和良口乡南寨村的村寨基础设施改造模式这三种土地利用模式对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模式变化对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并由此进行少数民族土地利用模式变化的互适性分析;制定柳州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地综合利用战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尊重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土地利用模式,发展绿色环保工业,加大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引领作用,鼓励土地利用模式改进中的少数民族公众参与。
本书围绕生态用地和耕地保护战略、产业用地统筹发展战略、城镇土地立体空间开发战略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地综合利用战略的具体设计,立足当前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改革的热点问题,在农村“三块地”改革统筹机制、征地制度改革机制、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制度和用地审批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的改革探索。
在前六项内容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土地开发利用机制的改革创新道路,从征地制度、用地审批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制度三个角度提出了改革创新构想,设计了生态文明与产城融合发展的土地开发利用战略,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背景、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并设计了配套保障机制。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