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是在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土地市场的放开,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包括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多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建设,在推动各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社会问题。2000年以后,政府开始清理整顿全国各类开发区,开始着力纠正唯GDP导向下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劳动力就业结构失衡、政府官员寻租等各类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开始受到政府、学者和社会的关注。
“产城融合”是对产业与城市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的总结,主流观点认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的发展模式,其目的是实现和保持城市、产业之间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产城融合概念产生于我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求“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以实现城市与产业在功能、结构等各个方面的整合。
产城融合的本质是其功能的融合,这是实现二者功能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实现都需要空间资源作为保障,空间资源的使用是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最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功能的实现需要空间资源的保障,不同产业类型有着不同的空间需求,特别是不同密集类型(劳动、资本和技术)产业之间、现代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这种城市空间资源诉求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二者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城市和产业又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的发育需要产业提供经济基础,城市的运行需要产业提供物质基础,产业所需的空间资源并非单纯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土地,还承载着需求市场、竞争平台、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交织形成的复合要求。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发展转变,服务业比重逐渐上升,呈现出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空间最为重要的产业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城市中,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并行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这种用地诉求往往成为城市规划在配置空间资源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从而对城市空间变化体现出了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和发展,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产城融合的实现与否将直接决定城市的兴衰。
结构匹配是产城功能融合实现的关键问题,产城融合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管理与规划领域的经典问题——居住和就业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城市发展决定了劳动力结构,也就是就业的劳动力供给结构,二者的匹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发达城市中,大量劳动力集中于第三产业(简称三产),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是以三产为主的。这一事实不随着就业岗位的变化而改变,而是由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决定的。就业岗位的提供产生于城市需求。
但在通勤成本降低的现代社会,将城市看作一个封闭系统已经不合时宜。在开放系统中,城市需要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不仅仅依赖于本地产业,本地产业也不仅仅面对本地需求,因此,实现产城融合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匹配。
功能融合要求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机制,建立复合化、立体化的开发模式。创新土地供应机制,鼓励土地复合利用,推动功能混合;推进土地三维空间的确权登记,提升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城镇土地立体空间开发实现路径,确保空间开发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复合化、立体化开发模式下的土地用途转用、土地流转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合理引导复合化、立体化转型的实现。
结构调整要求确保土地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引导城市人口结构。综合考虑城镇容纳空间等因素,根据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具体面积现状安排不同标准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建设用地资源,实行差别化的用地标准。在合理开展区域自然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赤字/盈余测算的基础上,合理预测城市人口,配套土地利用政策,严控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避免城市无序蔓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引导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