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为了更深入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柳州市情出发,依据《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2014—2020年)》、《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和《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资源节约集约优先战略,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以探索国土空间优化布局下生态文明与产城融合发展道路为主题,从“优化空间、统筹整合、生态修复、节约集约、差别管理、事权改革”等六个方面,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以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为手段,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统筹协调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创新国土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争取国家部委的政策倾斜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以探索具有柳州特色的国土管理新模式;通过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筑区域国土管理创新机制,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为柳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国土保障。
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业发展用地,确保重大项目用地,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以“保增长、保资源、保民生、保稳定”为根本目标,破解土地资源承载瓶颈制约,打破现有用地管理格局,寻求从保障土地数量到数量质量并举管理的途径,创新以土地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措施,化解土地管理政策日益严格与重大项目迫切建设的矛盾;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按照“提高效率、优化结构、盘活存量、释放空间”的原则,运用国土管理制度创新试点,调整城乡国土空间布局,以助力生态化、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促进“绿产融合、绿城融合、产城融合”的“五美五好”柳州建设,力图将柳州打造成为生态工业城市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土管理制度设计创新区,实现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耕地资源保护更加有力、土地利用更加集约、产业发展更为持续、区域统筹更为和谐的美好蓝图。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南界与新设立的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兴宾区和忻城县毗邻,北部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相邻,东与桂林市的永福、龙胜和荔浦相接,西与河池市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相连,西北部与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相毗邻。
柳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湘桂、黔桂、焦柳三条铁路在此交会,并向北连接京广线,向西连接大西南铁路网,向南与黎湛、南防、南昆线衔接;209、322、323等国道经过市域境内,宜柳、南柳、桂柳高速公路交会于此;水运方面,西江的第二大支流柳江自古就是黔东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湘桂发展主轴与黔桂发展次轴、枝柳发展次轴、西江发展次轴的交会处,能发挥极好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不仅具备有利的地理优势,还有交通、历史人文等优越的区位条件。
1.地形地貌
柳州市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市域是一个北、东、西三面被山丘包围,南面张开的岩溶盆地,城中石山拔地而起。市区地形平坦微有起伏,地面标高在海拔85~105米之间。由于柳江穿流市区以及气候、岩性、构造的影响,形成了河流阶地地貌与岩溶地貌叠加的特点。地貌以岩溶残蚀型峰林平原和峰林丛洼地为主,低山丘陵穿插其中,低山丘陵面积占陆地面积的58.4%。
2.气候条件
柳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高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雨热同季,季风环流作用很明显。柳州市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北部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气温由南至北渐减,年平均气温19℃左右,最低温度为1℃~1.2℃,最高气温为36.9℃~38℃。年总降水量1024~1284毫米,雨季开始于4月下旬到5月上旬,结束于8月下旬。汛期为4—9月,汛期雨量占年总雨量的76%左右。11月至次年2月为旱季,12月降雨量最少。柳州市主要气象灾害有:春季低温阴雨和干旱,春夏之交局地性雷雨大风或冰雹,夏季暴雨洪涝和雷雨大风,秋季寒露风和秋旱,冬季寒潮和霜冻。
3.水文特点
柳州市总体上属珠江水系西江流域的柳江流域。柳州市境内江河湖库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除了市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柳江、龙江、洛清江外,还有浔江(古宜河)、浪溪河、贝江、石门河、石榴河。柳江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为柳州市境内最大河流。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更顶山,蜿蜒贯通全市,并于象州石龙乡三江口与红水河相汇,该河全长773公里,流域面积5.8万平方公里。另外,柳州市地下河流数量较多,集水面积较大,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4.矿产资源
柳州市矿产资源丰富,在柳江、柳城两县发现12种多为非金属矿的矿产,还发现大理石矿。鹿寨、融安、融水、三江4县的矿藏主要如下:黑色金属探明有铁、锰两种,有色金属、贵金属矿探明有铜、铅、锌、镍、钴、锡、金、银等,分散元素、放射性元素有铟、镉、铀等,化工原料非金属矿有黄铁矿、伴生硫矿、磷矿、电石石灰岩矿、重晶石矿、蛇纹岩矿等。
柳州市土地总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全市共辖五区五县,分别是柳北区、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共计32个街道、86个乡镇,1197个村委(社区、居委会)。2012年全市户籍总人口372.3万,比上年减少1.5万,其中,市区人口114.83万,增加0.6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全市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1.08%,约192.01万,汉族人口为183.86万,占48.92%。
1.国民经济总产值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1820.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795元,财政总收入260.18亿元。柳州大力推动由二产主导型城市向二产和三产共同主导型城市转变,三产增加值525.9亿元,增长12.6%,商贸服务繁荣发展。传统支柱性产业继续巩固提升,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行业蓬勃发展。
2.工业总产值
201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62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行业性质分,规模以上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行业工业总产值为2444.8亿元,占71.37%。其中,汽车工业总产值1399.2亿元,增长15.3%,占57.23%;冶金工业总产值771.3亿元,增长3.0%;机械工业总产值274.3亿元,下降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3.97亿元,增长14.2%。
3.产业结构
2012年,三大产业结构为8.10:63.02:28.88。与之前三年相比,产业构成较为稳定,变动不大。柳州工业格局由“十一五”时期的“354”格局(汽车、冶金、机械三个支柱产业,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化五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制药四个新兴产业)向“543”格局(汽车、钢铁、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五个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四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转变
。其中,汽车行业地位持续提升,微型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1%,连续七年保持行业首位。汽车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全市增至121家。新增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广西创新型试点企业两家,广西创新型企业6家;新增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全市增至44家。
4.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达到221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0%,达到6747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在消费上体现明显,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61.84亿元,增长16%。
5.民族状况
柳州是一个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区,有壮族、苗族等几十个少数民族。市内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三江县和融水县;少数民族乡6个:融水县同练瑶族乡、滚贝侗族乡,三江县同乐苗族乡、富禄苗族乡、高基瑶族乡,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
6.自然人文景观
柳州是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有2100多年的建置史。柳江河绕市区回流,市区内外奇山峻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的相聚而居增添了少数民族风情,山水城市的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结合独具特色,城市环境舒适度、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的竞争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
根据柳州市“十二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坚持“工业强市,富民兴柳”的总体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这就要求柳州市必须坚持实施以下发展战略。
1.产城融合战略
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加快推进城乡互动、产城融合,加快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技术和资本城市集中,提高城市集聚能力。加快探索和实施撤县建区行政调整步伐,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合理规划,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2.升级突破战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大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促进我市实现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传统生产型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第二产业主导型城市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共同主导型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核心城市、单一经济城市向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突破。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坚持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坚持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构建工业发展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制度创新和研发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种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快速增强我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主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能力,改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硬件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5.和谐发展战略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变成人民群众的财富;坚持追求物质富有与精神富有的统一,着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自豪感
。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和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幸福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把柳州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广西汽车城、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国内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和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建设成为工业名城、文化名城、历史名城、旅游名城,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柳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见表3—1):
1.经济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2015年达到25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十二五”期间累计达到8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2015年达到1000亿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
2.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十二五”期末,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7∶58∶35左右。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由“十一五”时期的“354”格局调整为“543”格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得到显著提高,力争“十二五”期末达到30%以上。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
3.人民生活
“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二元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2.5万个以上,转移农业劳动力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到2015年,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2%左右,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5.5万、28万、120万、38万,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60%以上,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广播电视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末,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生态环境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明显下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水质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率达到100%
。
表3—1 “十二五”时期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续前表
注: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