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14世纪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16世纪60—70年代,荷兰发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欧洲的一个大国才第一次推翻封建制度,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完全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羁绊,借助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势能,开始发掘蕴藏在自然、科学、工业、农业中的巨大生产力,以其“非常革命的作用”
,迅速地建立起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系统。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法国、美国和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先后经历了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相继进入工业革命过程。
这场工业革命的特征在于以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19世纪30—40年代,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率先成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先进工业国。在英国,1770—1840年,英国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大约20倍。马克思、恩格斯在回顾这一时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历史成就时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产业革命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的历史意义。
然而,产业革命在使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生产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以社会化形式使用和占用的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1825年行将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以生产的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在这之后的一个世纪,这种经济危机大约每隔10年周期性地爆发一次。尽管当时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已经开始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转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产业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工业革命在创造出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阶级。“随着工业革命逐步波及各个工业部门,这个阶级在人数上不断增加;随着人数的增加,它的力量也增强了。”
即使在当时还相对后进的德国,1800年到1848年间,产业工人的人数也增加了7倍,“这是一个延长工作日时间和雇用女工、童工的时代”。在工人人数急剧增加的时候,工人的工资却在不断下降,“如果以1800年做基数定为100的话,到1830年降为86;1848年降至74。其中在1847年的危机中,降到最低数57。而且,典型调查表说明,大多数产业工人的生活都是难以糊口的”
。产业革命在不断地刺激资本财富的积累、强化资本的力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大工人贫困的积累、聚合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产业革命把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推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一系列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有的工人运动还发展成为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其中最有影响的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等。特别是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那就是对无产阶级本质的意识”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接续爆发,揭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