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建设沪宁合创新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空间布局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对其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目前长三角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带,如苏南地区的国土开发强度按照国际警戒线已经达到了极限,即地区国土开发强度达到30%。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比苏南更发达的香港土地开发强度,仅为20%左右。为了在一体化发展中改善人的生存环境,这一优化产业布局的任务必须与产业政策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

撇开生态功能区的界定和严格执行问题不谈,均衡长三角地区国土开发强度,优化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对已经达到高强度国土开发的地区,要按照提高亩均投资的投入标准和亩均附加值的产出标准,重点配置和建设更高技术和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把不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一般性制造业尽快转移出去,实现腾笼换鸟、机器换人;二是要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状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使长三角广大的周边地区具备吸收产业转移和建设制造业集群的条件,从而提高这些地区的国土开发强度。这样就把建设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走廊”或者“科技创新带”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科技创新带的布局,可以起到集聚和辐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效应。科技创新带的一体化发展,既可以提升长三角集聚全球科技要素的能力,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整体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能增强经济增长中心的辐射带动能量,使长三角的广大周边地区都能够通过长三角科技创新带的平台及其通道,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产业的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均衡地区间的关系,能整体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集聚和辐射兼容的一体化,必将是最高质量的一体化。

综合来看,在长三角资源配置的现有格局中,已有的G60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在区域发展特性上目前主要还是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标杆和示范地带,它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潜在走廊,在产业配置上既不集中也不集聚。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地区真正需要的是改善产业“过密”配置、进一步提升沪宁合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带优势。目前这个地带尤其是上海、南京、合肥三个节点城市,云集了中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最重要的科技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大学;而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是沿海地区产业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这条带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南北两侧的苏北和安徽境内,则拥有大量可以进行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因此建设好G60这条经济活动与创新潜力突出的科技走廊,还需要高度重视对沪宁合产业和科技创新带的充分利用。只有如此,才能使其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显然,仅仅具有现有的G60科技创新走廊计划是完不成这一使命的。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规划建设中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由于肩负着要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进行示范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通过集聚科技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实现长三角示范区内高技术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如果不去有效地利用沪宁合产业和科技创新带的创新资源和能力,要圆满地完成这些任务,恐怕十分困难。

沪宁合创新带的建设,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榜样和示范。如何把这种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概念,变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我们提出下列几条建设性意见:

第一,以建设高质量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思路,规划发展沪宁合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带和产业创新带,要研究两者如何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科技创新不同于产业创新,一个是花钱创造知识,另一个是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前者需要的是科学家的劳动,后者需要企业家的运作。实践证明,最难的是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创新驱动国家建设的难点也在于此。长期以来,沪宁合地带尤其是南京,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科技创新水平虽然投入很大,但是其体系目标和行为脱离产业创新的基础要求,同时产业创新的技术来源大都为国外引进。总体上这个地带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世界的差距,要小于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未来要形成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带和产业创新带,就要求一是科学家要专心做创造性的事情,企业家要专心做资源配置的事情,两者职能不应该混同;二是政府要创造好集群发展的环境,设置好市场的运行规则,也可以做一些两大集群牵线搭桥的中介事务;三是重点要发展市场化、民间化的科技-产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四是利用好资本市场的风险资金,上海科创板在当下担负着支持和补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任。

第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要先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构建一体化轨道网、高密度干线公路网和现代化高等级航道网。这便是未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面向世界打开的新扇面的“一体化骨架”。面向世界的长三角,每个城市中的机场、港口、金融机构、仓储、基站等都是重要的链接节点。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人、资金、信息、货物将穿越行政边界,在这些节点之间自由往来流动。为此,长三角地区各地政府要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协议机构,或者委托某些成熟组织,专门行使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事务。没有这种机制创新,很难做到“一盘棋”和高质量一体化。

第三,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界定科技创新带和产业创新带的进入方式,同时主要用竞争政策管理区内企业和市场行为,真正实施竞争中性取向的基础性经济政策。现在搞产业集群规划,地方政府都习惯于用正面清单来规划和控制产业进入目标和行为。其实,“进入”这种高风险的行为,既不是政府可以控制的,也不是企业家可以控制的。历史证明,产业集群从来不可能如政府所愿那样计划性成长,它的形成和具体的产业内容,往往都是自发和随机的,你所希望发展的产业,它不一定会遂愿而来;来的企业不一定是正面清单里的,但是它可能也是高科技产业。以正面清单管理产业的进入方式,其实是高估了政府的理性和作为判断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限制了自己在发展上的作为。而改用负面清单方式管理产业的进入目标和行为,不仅简单,而且可以克服上述正面清单的一系列弊端:只要是满足绿色标准的高技术产业,无论什么所有制、企业规模和产业性质,都可以自由进入。这将为用市场筛选真正的高技术产业、以竞争政策来管理区内企业和市场行为创造可行的空间。

第四,以制度创新的供给者的角色重新定义地方政府的职能,提倡政府要为沪宁合科技创新带全力提供无差异、一体化发展的营商环境和公共产品供给。产业集群建设的质量,表面上是看集群中企业间关系和主导性企业的质量,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政府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能力。地方政府要把创新的理念输入日常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评估体系,从而给企业创新激励。沪宁合科技产业创新带要聚焦国家战略的一体化、高质量、一盘棋三大要求,通过提供具有世界水准的科技创新服务,让科技人员更自由轻松地研究开发和创新,企业更便利、更低成本地使用科技资源。近年来苏州、上海两地率先推出政府“科技创新券”两地通用政策,实现本地的科研补贴异地使用。长三角三省一市也共同打造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已经有26 000多台,大型科学装置和设施有23个。2018年9月,G60科技创新走廊中的九城市“一网通办”开通,通过许可服务事项“一窗收件、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实现了九城市“一体受理,一体发证”。

第五,沪宁合创新带的建设,要提倡新时代的“星期日工程师”精神。科技创新走廊也好,科技创新带也罢,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们不是一个企业创新的概念。要把沪宁合这个地理空间范畴转换为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发展的范畴,还需要真正发挥这个走廊中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的“星期日工程师”现象,其精神到现在也仍然可以学习借鉴。要倡导沪宁合科技创新带中的科学家、研发设计师,与产业创新带中的企业家、工程师多交流和合作,密切信息、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引导科研的需求方向,培育和完善新的科技与产业联系机制。 TKXxaWEPKPa9jxjz9B8WPRZ+bWMHQobOupkPU7umodsYOOL2MUdFhLO3DzOq791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