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中国发展的内生需要。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日趋明显,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关联和交互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形成相互开放、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地区间合作的主要趋势;从国内宏观形势和国家战略要求来看,加快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生共享,协同应对发展挑战,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与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内生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历了快速的一体化过程,但由于区域外延不断扩展,内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评估,厘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短板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现有文献的关注点聚焦于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及政策方面。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评估,一些学者选取单一指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测算。侯赟慧等(2009)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张学良等(2018)通过梳理产业政策,并采用标准区位熵等方法,分析和测算了长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李培鑫等(2019)从城市规模分布、空间形态分布和联系网络分布多个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单一指标的测算方法各有千秋,但同时各有偏颇。它们反映了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某个重要方面,或者某个重要影响因素,但都不够全面(刘志彪等,2009)。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众多因素,只有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视角考量,才更具参考性。

一些学者通过综合各类指标,构建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如Estrada(2013)通过构建GDRI模型,从区域政治、社会、经济、技术4个维度,运用98个变量,构建了一个综合测度区域发展水平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体系。周立群等(2010)从市场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准差值法对1989—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和比较。顾海兵等(2017)从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政策体制一体化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力和外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李世奇等(2017)从市场统一性、要素同质性、发展协同性和制度一致性4个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评价进行了全新探索。曾刚等(2018)借助加权平均、标准化、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上所述,现有的综合测度法虽涵盖了区域一体化的不同方面,但均欠缺评价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设计的指标体系也未能很好地凸显长三角“一体化”的属性。部分学者采用主观赋值或主客观加权赋值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构,缺乏对数据自身变化的考虑,可能存在主观判断的局限性。

有鉴于此,本章在系统归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逻辑主线的基础上,量化测度了2000—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并分析其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及问题,为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章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1)构建了包含空间、市场、产业、创新、交通、信息、贸易、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以及制度共10个维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对长三角一体化进行系统的客观评价,为后续深入研究拓宽了视角;

(2)系统归纳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逻辑主线,揭示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载体、基础、支撑、动力、要求、保障等,为合理选取评估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有益补充。 PalIKYYbiIUL3tVu2v3KACSqlUzVDTUMMEchcl3mOwYyTR3SbyOyggqX6XRHin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