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清情绪的本来面目

情绪一般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但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通常我们生活中说的“有情绪”,意指消极负面的情绪。

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情绪一般都有诱因——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在消极情绪出现时,我们是要压抑自己还是去惩罚他人?答案绝非只有这两种,因为这两种选择最后都会伤害到自己。真正可以让自己不受伤害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遵从这种情绪的自然表现,接受它,不与它纠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忍受情绪,或是任由情绪摆布。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情绪也遵循着这个规律,也是在无常变化的。当情绪出现的时候,如果你不去抗拒打压它,它便会自动转化,慢慢消失。

消极情绪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你要意识到“你并非你当下所发生的那种情绪,你只是被这种消极情绪干扰和笼罩了”。当你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情绪的本来面目,和情绪“分离”时,也就不难化解这些情绪了。

要知道,压抑自己或惩罚他人,都相当于认同了那个伤害。而你所做的一切报复行为,也只会强化你心中那个已经被认同的伤害。

也许某种报复行为会暂时让你获得安慰,但它只是暂时的,因为心中那种情绪仍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化解。只要那种情绪还在,它就会对照你眼前的世界,随时可能出现,你会发现类似的情况总在发生。事实上,压抑自己或惩罚他人都是在变相助长内心的消极情绪。

情绪是什么

平时,我们更愿意去关注身体的健康问题,而忽略情绪对我们的影响。除非某种情绪已经严重扰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否则我们很少去关注它。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甚至身体的健康状况,或者说,我们现在的一切生活表现,都受情绪的支配。

那什么是情绪呢?

情绪是我们的心灵同外界环境接触而产生的种种感受,它被我们诠释为“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不坏的”。但生活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好情绪”与“坏情绪”。

我们只喜欢“好”情绪,而排斥“坏”情绪,因为好情绪带给我们的是愉悦、快乐的感觉。但事实上,对好情绪的执着,同时也给心中界分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坏情绪。当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好时,相反的坏也就产生了。道理很简单,我们界定什么是好时,坏的概念也相应而生。知道什么是“对”时,“错”的概念也就出现了……万物自然就是这种阴阳对立的存在。

进一步说,当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或事符合我们的心意时,我们就会表现出愉悦和快乐的情绪;反之,如果事物背离我们的心意,我们就会陷入失望、愤怒或是不满的情绪中。事实上,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是我们内心的贪恋和厌恶造成了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分别。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情绪,知道好情绪和坏情绪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只是一种存在,不排斥它,接受这个现象,那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更多内心的平静与安稳。

情绪来自对过去经验的认同

在这个紧张、忙碌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情绪也经常扰乱我们的生活,所以懂得如何调节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和同事争吵、和父母争论、与爱人吵架、无故地训斥孩子……那么,这些情绪到底从何而起呢?常常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情绪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更是我们生命的动力。当我们感到愉快时,我们就会感觉精力充沛、热情饱满,做事情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当我们感到不愉快时,我们就会变得消沉颓废,生活一片混乱——两种情绪状态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境遇。这不是情绪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认定的那些造成情绪的人或物的问题,而是来自我们对过去经验的认同。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已经发生的不愉快,都不能成为我们惩罚自己,或是“理所当然”讨伐别人的借口。

情绪通常以一种能量形式存在,任何过去没有处理的消极情绪,都会积压在我们内心深处,在某个条件下爆发。如果我们懂得转化这股情绪,它将为我们所用,否则,不仅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从本质上讲,你并不能真正伤害到他人,别人同样也不能真正伤害到你。真正的伤害都是源于我们对“伤害”的认同。

情绪是我们内在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每当我们的身体感官同外界接触时,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比如说,当看到黑色时,你的感觉可能是庄重儒雅;或许你感觉很不好,因为黑色会让你感到黑暗、压抑;也许你还会有其他种种感受——不同的人可能对黑色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绝不是黑色本身的意义。不管你的感受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来自你过去的经验。我们就是这样受过去经验的支配的。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或听闻一件事时,内心就会被过去的经验引导出一种感受,并产生一种相应的情绪。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感受越多,我们内在对应的那种情绪的能量就会越大。

如果我们可以善用这种情绪能量,合理调控情绪状态,那么我们便是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我们的生命也必将是旺盛的、悠游自在的。

情绪常常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情绪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着的,当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反应是什么呢?

一种是压抑自己。我们常常想要大度一点,想宽宏大量、以和为贵。但忍耐或压抑的方式,只会让情绪不断地在内心累积。

另一种是对别人发脾气。也许我们会得到短暂的情绪释放,但在我们发脾气的同时,我们就已经伤害了自己。因为“发脾气”就意味着我们对这种情绪的认同和助长,在内心叠加了这种消极情绪,使内在的消极思想越积越多。

这两种处理情绪的方式都是积压消极情绪的过程,终将让我们无法忍受,进而爆发。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感知到被积压的情绪,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所以一直以回避的方式来压制它。

情绪总会找一个时机跑出来。有的人在外面不顺心,回到家就拿家人撒气。很多人都深有感受,当我们在外面不顺心的时候,很可能会把这股情绪带回家,也许会因为地上掉了个纸屑,也许会因为凳子没有摆放整齐,总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勾起了内在积压的情绪,结果我们把这股情绪转嫁到了家人身上。所以对家人发脾气就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转嫁的表现。

我们应该知道,心情好的时候,这些小事根本不会让我们愤怒。看到地上有纸屑,我们可以把它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凳子摆放不整齐,我们也可以随手把它规整一下,整个事情就结束了。可是当我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就会控制不住地把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承受荷载。被我们指责的家人,不管他是忍着也好,还是和我们对着干也好,他的心里也会积压一份消极情绪。当他内心的情绪累积到一个节点的时候,就会在另一个时间对着另一个人,把这股情绪发泄出来。

很多时候,家人成了我们的出气筒,当然我们也不能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出气筒。情绪就是这样,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然后又传到第三个人身上,不断地轮转着。最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内心的情绪最后轮转到我们下意识地认为最安全的那个人身上,也就是我们最信赖、最亲密的人身上。

如果任由情绪这样传递,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只有拥有了自我化解情绪的能力,我们才能停止这种轮转和伤害。

情绪会转化为行动或疾病

如果我们有很多消极情绪(不管是愤怒、恐惧还是抱怨)没有被释放出来,那么这些消极情绪能量会跑到哪里呢?答案是,它们一定在我们的身体里,积压的情绪会转过头来攻击我们的身体。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惯于压抑情绪的人都是疾病缠身,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痛,或者身患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比如得了胃溃疡;或是胸口常常会有堵塞憋闷的感觉,抑或是情绪导致了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造成失眠多梦、身体乏力。

如果孩子的内在消极情绪不能合理地释放掉,他就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他有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事情。这些都是情绪长久积压导致的不良反应。

对成人来说,生活中极可能遇到无端责骂自己的领导、不公正的待遇、不理解自己的老公、不听话的孩子……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不愉快。其实,真正让我们感到不愉快的,是我们内在那个无法接受的感受,当前发生的状况更多的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因为只有我们自己认同了伤害,才会真正感到受伤。

从另一方面来讲,你要知道,当一个人的言行方式令你感到很不舒服,或者是让你感觉受到了伤害时,他也完全是受他的过往经验支配的。从本质上来说,他并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是他内在的情绪投射到了你的身上,这和专门针对你这个人完全是两码事。

了解这一真相,并不是要我们凡事都去谅解他人,委屈自己,而是要我们看清情绪的转化过程。这样,我们的心灵就会变得更自由。只要我们愿意,没有人可以真正伤害到我们;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选择从另一个更自由、更有建设性的角度去重新看待事物。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境遇会因你的看法而改变。

压抑情绪会导致身体出现红灯

情绪与我们的身体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我们的情绪会导致免疫系统及内脏器官机能的变化。

美国某医学院研究所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先将45名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的青年划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性情暴躁、敏感、多疑,情绪容易波动;第二组被试心态较平稳,性格安静,知足常乐,并且为人和善;第三组被试明显表现出外向、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30年后,研究人员对这三组人群的情况进行了比对后,揭示出较明显的差异:第一组有77.3%的人患上了心血管疾病、癌症或是精神障碍,第二组为25%,第三组则为26%。可见,健康平稳的情绪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消极情绪越多的人,其各种身体疾病也会越多,因为他压抑的情绪会一直不断地攻击和伤害他的身体。

我们通常把压抑自我视为唯一不会攻击他人的情绪处理方式,但这样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导致身体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忧郁消沉,这必定是在此之前,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量更多地用在压抑自己的情绪上。我们会发现,即便自己没做什么消耗体能的事情,或者生活也没出现什么波折,身体仍然会感到疲惫,情绪也仍然会莫名地低落,这是我们总是不断地打压情绪导致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经常处在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情绪中,就会在内心积压过多的消极情绪。而这些日积月累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的身体里,通常会发展成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相关的各种身体疾病。这些身体疾病往往就是内在情绪给我们的预警。因此,不要指望通过压抑的方式能解决我们的情绪。要积极地化解消极情绪,并改变导致自己压抑情绪的观念和习惯。

情绪和感受的形成过程

我们的身体感官,即耳、眼、鼻、舌、身、意同外界事物接触产生种种感觉,进而产生被我们诠释为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当耳朵接触到声音时,听觉便产生了;当眼睛接触到光线和颜色时,视觉便产生了;当鼻子接触到气息时,嗅觉便产生了;当舌头接触到味道时,味觉便产生了;当身体接触到外界事物时,也便自然产生了触觉。于是,大脑通过身体感官受到的种种刺激便产生了记忆和思想,于是意识也就产生了。这有点类似计算机程序的编程过程,所有身体感官产生的信息都会被存储在内心深处。

在社会价值观的驱使下,“自我”的概念形成了。为了巩固所谓的自我身份,我们不断地加强对于“我”的贪念和执着。我们把感官系统接收到的信息,以“好”“坏”“不好不坏”的标准分门别类。接下来,我们就全然带着自己的标准,去看待眼前的一切。

当眼睛看到的颜色或景象符合我们心中那个“好”的标准时,我们会想“多么赏心悦目啊”,于是愉快、舒服的感受就产生了。当眼睛看到的东西不符合我们所认为的“好”的标准时,“坏的”感受,像讨厌、失落等情绪就出现了。其他的感官,如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在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头脑也同样会做出“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分辨。

然而,这种被定义的所谓“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并不是一成不变、持续存在的。一个原本被认为是“好”的东西,由于你当时的糟糕心情也会变得面目可憎;一个平时你极度厌恶的东西,由于你当时的好心情也会变得不再那么令人讨厌——情况往往就是这样。因为身体感官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会随着环境、对象、时间以及你当下心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是“无常”的法则。

情绪来自“当下”还是来自“过去”呢

他人攻击你,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的品行道德有问题,而是因为他内在积累了过多的情绪,需要寻找一个发泄的对象。事实上,每一情绪的表现背后,都有一种对爱的召唤,一种渴望理解、支持和接纳的诉求。

如果你常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过激举动或是烦恼的话,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内在累积的消极情绪过多。也许你会说,总会有某些事情,或是某些人的言行让我感到不愉快。如果这种不愉快是持续存在的,通常来说,这不愉快情绪就是你过去所积累情绪的投射。也就是说,我们把过去积压的情绪发泄到了当下的场景中。

一般单纯由某种事情造成的情绪,最多会持续10秒钟左右,然后就会自动消失。否则,这就说明这种情绪很可能是过去积累下来的。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审视一下自己,当下的情绪是来自事件本身还是来自过去的积累。

有时候,我们需要懂得识别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觉得情绪糟糕的时候,可以去审视一下自己,究竟是什么事、什么人,让自己如此不愉快?为什么自己常常陷入不愉快的情绪中?不管它是愤怒、焦虑、紧张还是其他情绪,我们都要正确地去化解它。否则,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会把情绪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尤其是不要让家人或朋友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这不仅会伤害我们身边的人,也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愧疚和罪恶感。因此,为了我们心灵的真正安宁,我们需要学习了解自己的内心,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将正能量传播给身边的人。 5Hi9zuOk9773/e3Go80Nzy6hZa/o16VSIzoMvAtS5pWdSqT8PixkhvAlNnGa9d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