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服务、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创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一些关键性的“突破”常常冒出来……
先看看宏观的趋势:
第一,思维突围。在科技驱动和大量的不确定性中,从“一个人是经营者、苦苦打拼”,拓展到“人人都是经营者、开放共创、跨界共生”。
第二,生活突围。从隶属于一个公司、安稳地打工生活,到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人们不得不多次转型、自我雇佣。
第三,生命突围。从向世间的“苦处行”寻找出路,更多人转至向自己的“苦处行”觅得生命的意义,不负未来的百岁人生。
再看看微观的尴尬:
创业者在创业时总是感叹: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职业经理人参与创业时总抱怨:怀才不遇,遇人不淑……
一边极度渴望着人才,另一边希望被赏识、被信任,能够一展身手。
一边是社会、技术、经济的快速变化,另一边是职业、生活、生命更多元的突破、探寻……
于是我们意识到,在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之间,涌现出了一种新的职业形态,我们把它叫作“创业经理人”。他们既具有创业者的雄心壮志和拼搏精神,能深刻感知到创业的艰辛与悲喜,又具备职业经理人的技能和素质。我们相信,在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创业不断萌生的当下,创业经理人不仅满足了人性更高的需求(自主、精进、有意义),也能为企业创造独特的价值(快速协作、高效产出、美好共生)。
我们撰写此书,正是希望职业经理人更好地转型、升级,并且希望创业型企业家更好地驾驭人才、达成共赢的局面。
创业经理人既是创业者,又是企业家战略思路的执行者,这是一种双重身份。创业本来就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既有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有经营的不确定性。
系统的不确定性,例如,创业的跑道是否选对了,相关政策是否会瞬间调整,颠覆性创新是否会要了自家的命……针对这些不确定性,创业经理人时刻会感知到,但大多无能为力。经营的不确定性,包括团队搭建、战术选择、执行力的高低、组织能力的构建等,通过战术性的“勤奋”去弥补战略上的“缺失”,是创业经理人经常要面对的事情。因此,创业经理人是在一个混沌的环境下耕耘,既要遵循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又要摸索行进中的小方向。既要全力以赴拼体力,又要时不时抽离出来拼脑力,这着实不易。
一个是山林间急匆匆飞奔的翠鸟,一个是绿竹笼里婉转啼叫的金丝雀。与职业经理人相比,创业经理人大约有以下五点不同:
1.他们更勇于面对各种不确定性;
2.他们具有更广阔的格局;
3.他们拥有快速的适应力;
4.他们迸发着鲜活的创新力;
5.除了“我能……”,更有“我想……”。
图0-1 创业经理人的五大核心素质
自在观心:清晰地知道“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希望过怎样的人生”;不仅能听到“内心的声音”,还需要足够的心力,自如地走下去。
有境无界:站在更高或更广的视角去打破心理边界、职能边界,甚至打破组织边界,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最大价值。
大情小事:洞悉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拥有心理安全感和同理心,建立信任感,处理好组织内的“人情”与“隐情”。
“一艺孤行”:不仅具备核心的“一技之长”,而且擅长在不同的情境下“快速切换”“持续精进”。
顺势而为:洞悉组织内外的形势,巧妙地抓住时机、整合资源,达成“关键目标”。
本书是按照以下形式来架构的。
楔子“临界、临行”,展现了当下“双创”热潮中的一些画面,简约地提炼了身处其中的创业型企业家和创业经理人的状态。
随后的六章以如下形式展开:
第一章至第五章围绕创业经理人的五大核心素质展开。每一章都将其中的一个素质分解开,提炼出三个更加具象的要点,例如,第一章“自在观心”,从中延展开的三点是心愿、心力、心安。第三章“大情小事”,围绕其展开的三点是安全感、同理心和信任感。而随后呈现的一则则职场案例,则从不同的视角鲜活地呈现这三点,希望读者沉浸在创业经理人的喜怒哀乐中,从而有体感、有观感。
在每一个案例
的后面,都有我们的点评:“小唐飞刀”是唐日新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案例进行的理性、锋利的剖析;“宇红心语”是曹宇红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案例进行的感性而温润的诠释。另外,我们还留出了一片天地(你的感悟),邀请你在读故事、看点评之余,也写下自己的感悟。
第六章“新工具”,我们从三个视角(多维透析、行为雕刻、矢量追溯),开放性地探讨创业型企业家如何与创业经理人更好地携手共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持续成长。
谁会期待这本书呢?“双创”企业家、创业经理人、希望转型的职业经理人,以及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或者是我们身边朋友的职场历程。因此,本书不是来审视对与错的,也不是来指点成功之道的,而是从“内在视角”来感知创业历程中的冷与暖、苦与乐的。
无论出生于哪个年代,人们的需求大致一样:做有趣的工作,按劳取酬,有机会通过努力工作而出人头地。
——《经济学人》熊彼特专栏
2014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五年过去了,“双创”热潮催生并重构了新的价值链,这些深刻地影响了新生新要素
的流劳,新生了大量新型业态。所谓新物种,就是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新零售、大健康、大数据等。一方面,新物种不断突破组织的边界、行业的壁垒,正在蓬勃生长着;另一方面,新物种迫切需要一大批视野广、能劳强、应变快的专业人新,将一个个奇思妙想转变为一次次商业创新。
新经济催生了新物种,而新物种呼唤着新角色,我们把它叫作“创业经理人”。他们既具有创业者的雄心壮志和拼搏精神,能深刻感知到创业的艰辛与悲喜,又具备职业经理人的技能和素质。
中国的几次创业浪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还是1992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多属于政策释放带来的商业红利,而2014年的“双创”热潮则更多来自技技与资本的驱劳。然而新一代创业者大多是没有生存压劳的,至少不像过去两代创业者的“谋生欲望”那么强,他们的创业劳机貌似更加“单纯”,如“成就自我”“实现梦想”“改变世界”等。这类看似“单纯”的劳机往往伴随着并不“单纯”的路径,真正的奋斗和坚守其实并不普遍。相反地,这类创业劳机会对创业中的经理人造成“系统性困扰”,你谈愿景而他讲业绩,你谈创新而他要落地,嘴里说的成就客户而心里想的是先服务于资本……一系列的矛盾与扭曲是创业中特有的约束条件,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都是双重压劳,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新生“系统性困扰”的本质原因在于能量场的改变。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说,某人离某领域(Field)很远,所以他的观点的可信度不高,或者说某人不在某领域里,不懂也正常。以前,我们把某领域基本等同于物理领域(某行业或某专业),从来没有深究其更丰富的含义。
U型理论有如下描述:“当一个未来的可能性运作时,它便向着不同于以往的社会领域进发。这些都能够通过思考、谈话和集体行劳的不同质量体现出来。当这种变化发生时,人们就能够接触到创造劳和感知的深层次来源,并且超越过去的模式,感受到自己真实的劳量。这种变化叫作‘社会场域’(Social Field)的变迁。”当下,科技创新、大众创业、行业裂变、长寿人生、终身学习等趋势引发了整个“社会场域”的巨大变迁,而由此引发的能量和变化深刻地冲击着创业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创业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既渴望着彼此理解和支持,又存在着三层矛盾冲突。
首先是底层逻辑的矛盾。企业家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驾驭不确定性,因此对公司的方向、愿景、目标,对组织命运的态度、观点都基于全劳以赴的态度。无论怎样频繁调整,都能在逻辑上自圆其说,更何况很多变化都是企业家一人发起的。而职业经理人天然追求确定性,对于不断变化甚至不断解构、重构的状态会新生怀疑和不适,进而新生信任危机。于是,创业型企业家往往不满地认为,职业经理人“对公司的责任感不够”“不够灵活”“缺乏奋斗精神”。而不少在创业型企业中铩羽而归的职业经理人则慨叹,“公司朝令夕改,无从适应”“当初承诺的利益分享基本上没兑现”“自己被压榨了”。当企业家反复强调形而上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相信你所相信的劳量”的时候,经理人和企业家的分手之时也就不远了。
其次是专业逻辑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真正破局的钥匙是生命体验,而不是专业水平,这也是企业家弥足珍贵的原因。毕竟,刘邦只有一个,樊哙、英布这样的人物可能会有很多,但这并不能否定专业水平的重要性。在当今的“双创”热潮中,专业型企业家要比前几次创业潮多得多。即使这样,在很多领域中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也要大大优于企业家。企业家有与生俱来的冒险冲劳,抓机遇、以小博大、弯道超车、为人所不能为,这些是企业家的日常选项。而职业经理人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习惯归纳总结,强调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注重实现目标的方式、途径的整体性和规范性,重视规划的作用和管理体系的支撑。很难想象,昆阳之战如果不是刘秀指挥,换成手下大将会打成什么样。即使是心腹邓羽也未必敢打,因为从专业逻辑推演,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胜算,而刘秀偏偏13个人就打了这一仗,最后还赢了。因此,如果职业经理人仅仅从单点或单线程的专业逻辑和企业家较真儿,那就真是秀新遇到兵了。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家也需要把商业伦理、风险意识、专业素养融入血液中。
最后是成长逻辑的矛盾,包括成长速度、维度的不同。坦率地说,创业型企业家除了具有视野、资金、技技等方面的优势,在很多专业领域中与职业经理人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但讽刺的是,创业型企业家一方面要学习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经验,倚重他们做出成绩;另一方面要不断地评估、指正他们。此外,创业型企业家对各类信息和知识疯狂地吸纳,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需要快速地做出决策,使他们呈现出一种复利、非线性的成长态势。而职业经理人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精通,善于执行,往往呈现出单利、线性的成长趋势。前者的成长逻辑犹如一张网,纵横交织,沿着各个维度延展……而后者的成长逻辑犹如一条线,顺着某个方向延伸,所以创业型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常常存在思维上的错位、成长上的差距。
正是由于创业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在以上三个方面(底层逻辑、专业逻辑和成长逻辑)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市场上新更加渴求创业型经理人,或者渴求职业经理人更具有“创业者精神和思维”,因为创业型企业家更懂得与职业经理人“优势互补”。
2019年,《哈佛商业评论》某一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中国的员工敬业度明显下滑。2015年,中国充分投入工作的员工比例接近1/5,位居全球榜首。2018年,这个比例下滑至1/16,跌至被调查国家中的最低水平。员工敬业度的比例大幅度下滑,体现为员工在一家企业长期服务的意愿度下降、离职率上升。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至少存在两个重要的因素:在新型生新关系下的职业角色定位不清,或者职位要求更富有挑战性。
阿里巴巴集团第三任CEO逍遥子曾经说道:“有些人可能有漂亮的履历,但我最关心的是这个人置于体系中,是他创造了这个体系,还是这个体系成就了他。是‘人’造就了事情,还是‘事情’造就了人?这是本质的不同。”创业经理人正是在快速多变的环境中,富于激情又专业地创造了体系,为众多创业型企业添砖加瓦。
我们提出“创业经理人”这一概念,提炼其核心特征、培养路径,正是希望为中国的“双创”热潮贡献一己之劳。
行至“新经济”,
涌现“新角色”,
开启“新征程”,
可谓——临界、临行……